看到几个关于64的帖子随便说两句

每年64都会有那么几个帖子,每年都是那么几句话那么几个观点,我也有些腻味了。但是刚在另一个帖子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偶今年才知道六四的额。。。还是德国朋友告诉偶的。。。惭愧。。” 由此,我觉得64每年说一下,至少还是有点意义的,至少还能让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现在国内中学历史教材是什么状态,我略看过下,关于这一段历史的描述不超过50个字。在冲突双方各自付出献血和生命的情况下尚且如此,遑论45天安门事件之类了。呵呵。
我们身在海外,有这个条件可以说几句,有这个条件可以让稍微让几个无法从历史书上知道64的人知道64,我们为什么不说呢?

每年这个时候各个论坛的帖子,不管持什么态度的,不论是为中共叫好的,还是支持民运的,或者持反思态度的,都表达了对死难者的同情,只是这些同情的文字显得越来越廉价,甚至带着些不屑和鄙薄——“年轻人,以你的浅薄,你的死是你应得的”。

我现年31岁,19年前12岁。小学都没毕业,看报纸还常有不认识的字,更别说什么独立人格和世界观了。当时64对我来说毫无概念,除了学校停课一周觉得很开心,除了电视上说的,唯一记得是家里党员多,64之后的党员再登记,搞人人过关,很是让家里不安了一阵。
再次听到64是在进大学之后了。入学不久某次班会,辅导员讲到正确处理男女关系问题时,突然说到64时后期相当的混乱,在广场的帐篷男女同学“几乎什么都不讲究了”,话一至此,他也顿时觉得有所失言,摇摇头不再讲下去了。
大学是个相当有趣的地方,加之我们这一代人还多少有些政治热情,学校大了,同学中自然有几个高干子弟传出种种关于64的说法,不同源的消息往往也相互矛盾,令人一头雾水。但是对64的兴趣,我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越是模糊不清,越是避讳不谈,也越激发了我的兴趣。每年一到64前后,学校里或明或暗的会不由得紧张起来,1999年,六四10周年的时候,这种紧张气氛最是明显。毕业之后,从弟妹们那里听说,现在学校里好像已经不再在64前后有所戒备了,当然,他们这一代学生也对政治的热情相对我们又是单薄了不少。

真的能看到一些对64的描述,也是在我出国之后了。之所以说是“描述”,是因为消息源相当单一,基本只有海外民运,海外民间和外媒报道。国内和中国政府官方那里,几乎什么都找不到。对于这样片面的消息源我也不很满意,来自同一阵营各种消息有时候居然也是相互矛盾的。但是也只能这些消息中相互印证,试图找出其中可信部分。以我能找到的消息来看:
1、市民和学生被射杀是有的,数量在三位数。
2、64是不是有预谋,我觉得这点很难成立,首先胡耀邦的逝世不是任何人可以预期的。
3、政府和学生都错过了几个可以和平解决的关键机会。
4、戒严的合法性有待探讨。
5、清场动用大量坦克和使用实弹射击是否有必要有待探讨。
然而这些现在都是无法最后定论的,因为现在缺少政府方面的资料。没有政府把这方面的资料解密,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确切的死亡数字,无法知道各种决策实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理由和程序作出的。


如果每年64,只是对死者表示下同情,那死者真的是白死了。中国人一向说”以史为鉴“,而64正是这样一段可以作为镜子的历史。
可惜的是,64之后,国内好不容易略畅通了10来年的言路又堵上了。一个在论坛上写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或者执政党的名字都会被过滤掉的社会,我想,这样的社会应该称不上和谐吧。年轻一代的处世观,与其说表现出一种对政治的冷静,不如说是对政治的冷漠。鲁迅先生曾经对青年说要争取说话的权利,事到如今,这个权利我们还是没有,更可悲的是,很多青年已经不再争取这样的权利。
现在对于以下两点,大家基本一致,那就是:1、稳定对中国很重要;2、中国要发展。但是我们现在只看到了经济上的进步,而看不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经济和政治的不平衡,必然会影响到稳定。对于政治的改革,很多人都说条件不成熟,民智未开。我觉得这个很扯,你不去做准备,条件永远不会成熟,你不开放思想,在政治上施行高压监控,民智永远不会开。
自从64以后,任何理智的人都不会再要求在中国实施一站式的民主化,但是有理智的人也知道,现在的高压政治,并不是长久之计。权利的过度集中和监督的缺失必然会产生腐败。很多人喜欢打那个水煮青蛙的比方,现在的阶段可能正是水温宜人的阶段吧。
很多人,也包括我,在政治改革中不要求一步到位,但是要求必须存在这样一个改革。我们是改良派,不是革命派。目前,我们的期望是法治,因为法治和稳定是没有任何抵触的。有了法治,再谈宪政和民主。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依然是领导说话比法律管用。从文革结束到现在是31年,从64到现在是19年,直到前几年,才因为一个叫孙志刚的青年的血取消了违宪的收容遣送制度,我们政府在法制上的步子,迈的也太小了吧。


乱七八糟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什么条理,大家愿意看就看吧。
头像不支持gif动画,我留在这个论坛还有什么乐趣……

中共在64问题上的策略就是遗忘,亦如年代更久远些的文革,出现:“偶今年才知道六四的额。。。还是德国朋友告诉偶的。。。惭愧。。” 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中国老百姓的悲哀。

TOP

原帖由 taiji 于 2008-6-5 01:42 发表
中共在64问题上的策略就是遗忘,亦如年代更久远些的文革,出现:“偶今年才知道六四的额。。。还是德国朋友告诉偶的。。。惭愧。。” 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中国老百姓的悲哀。

呵呵,是啊。
以巴金先生的名望,想建一个文革纪念馆都到死没建成。文革好歹还是已经定论了的东西呢。
喟。
头像不支持gif动画,我留在这个论坛还有什么乐趣……

TOP

我觉得潘哥评价64是很实事求是的,只是我的观点和你不同,倒是可以探讨一下。
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想先说明,对于已经故去的人,是无法苛责的,所以在同情死难者的时候,不会带任何的不屑之类的情感。至少我个人是这样。而鄙夷的感情有没有,有。只是这种鄙夷,不加于死难者,而加于六四本身。
首先,64本身是一个极其失败的政治运动,学生运动从最初的反官倒,到最后的反党,根本就谈不上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而更类似于是一种对现状不满的发泄;由此政府从最初的怀柔,到最后的镇压,反倒显得顺理成章起来。而整个运动的结果不仅没有解放当时的政治环境,言论环境,还造就了中国二十年的言论管制,造就了莫谈国事的两代人,可以说,皆其之罪。把六四运动说成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等同于把海外民运说成是中国民主的希望,我觉得有些意淫的成分。
其次,说到高压,就想说说这次地震。大家都知道,这次地震时期媒体比以前开明不少,当然不是因为天灾导致中宣部工作失灵,我觉得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前段时间奥运传递事件上人民对政府体现出的支持。大家都说政府高压,政府为什么要高压啊?难道政府不知道高压会产生民怨?我觉得最大的一点还是没安全感,怕被推翻。现在一看,厄,人民都支持他,他自然不怎么怕了,于是开明一下试试看,就是这次地震事件了。当然这次只是尝试,过后可能仍会收紧,但只要第一次尝到甜头,不怕他没有第二次,第三次,当这个开明成为常态,高压自然也就消失了。
最后,还想谈谈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个字,听起来气吞山河,后十二个字很少能看到实现。大家常说,我们国家现在是人治,其实真的人治也倒好了。人治的话,至少一个人有多大的权力,还要负多大的责任。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难处不体现在人治挡道上,而体现在特权当道。这个特权么,客观存在,想改变他,除了要增加富裕人群外,还要依靠政府的正向引导。恩,怎么说呢,就目前来看,我觉得政府的引导方向的确是正确的,幅度也的确是较小。不过回过头看看大炼钢铁,多快好省那个疯狂年代,我还是觉得幅度小是可以接受的。
要成长,但不以冷漠为代价
要成熟,但不以现实为代价
要成功,但不以卑劣为代价
要成全,但不以背叛为代价

TOP

当时学生主要是一个意见反官倒,让Lithium Boron 下台。
一国之总理被罢,以后国家听谁的?亡党亡国,不堪设想。
所以64不会平反,这个和文化大革命不一样。

TOP

说起禁言,我还是认为这是共产党的问题。64只是一个触发。你纵向看一下言论相对自由的年数在新中国所占的比例,横向看看现代世界史上出现过言禁的几个国家,再想想看这是具体某个人某个事件的原因,还是某种制度的原因。发表言论是现代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恩赐。现在的环境是要是鲁迅活在现在也会憋屈死。

64运动到中期其实已经失败了。也就是王丹认为目的达到可以撤退,柴玲等要采取更激烈的手段的那个时候。运动的目的性不明确和广场运动的情绪性最后导致了失控。情绪化和目的不明的确一直是年轻学生的一个毛病。
但是,这个缺点没有人帮助纠正,80年代还有有良知的知识界指导一下,现在彻底没人说话了。回想起当年使馆被炸(恰巧是六四10周年前一个月不到点),和同学一起去游行示威的时候,也就是一肚子义愤,什么口号都喊了,美国国旗也烧了几面,但是没人能拿得出一个可行策略,达到了什么具体目标了才算胜利,没人说得出。呵呵,这就是那个时候的我们这一代人。有时候也会想,要是64晚发生10年,会不会就有我身边的同学,或者就是我死在那个地方?不知道以后的一代大学生会是什么样,希望能比我们成熟。

另外说起镇压,我始终不觉得坦克和步枪的镇压可以用顺理成章来形容。
头像不支持gif动画,我留在这个论坛还有什么乐趣……

TOP

老毛后面是老邓,老邓后面是老江,接手的不破旧立新,后后手是懒得翻老账的,人都死了,名算个什么。
现在动辄千亿,当年官倒算个鸟,再去平反,岂不是自绝门户,NC啊。

TOP

我始终不觉得坦克和步枪的镇压可以用顺理成章来形容。

没有别的选择。

TOP

电驴上找到了卡玛的《天安门》。一部中共和民运两头骂的纪录片,3小时。拍摄于95年。70年代的同学可能都看过。其中对柴玲的揭露相当一针见血。
这部片子是我能找到的比较成系统的且相对中立的纪录片,其他视频要么就是一些割裂背景的片段回放,要么就是掺杂了制片方过多的主观理解。有个遗憾是片中没有采访到中共官方。据卡玛说是通过关系联系了几个官方人物,但是没人愿意就64发表任何看法,甚至按照官方文件念两句也没人愿意。
卡玛,美国人,1949年出生在中国,71年赴美读大学。应该说对20世纪的中国有较全面的了解。
正在上传megaupload,敬请期待。
头像不支持gif动画,我留在这个论坛还有什么乐趣……

TOP

"中国人一向说”以史为鉴“"

我和小z都是抱着大历史观看中国的,有些人是用自家小尺来量的。

一种是站在家门口肉眼观光,强一点的还用上显微镜;一种是登高望远,必要时用上望远镜。

角度不一样,看用在什么时候了。

[ 本帖最后由 fussfun 于 2008-6-5 06:32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