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为“中国制造”清洗污名

[陈冰] (2007-07-24)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大白兔”奶糖伴随着童年时光。即便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到中国店总要给孩子买包“大白兔”奶糖,其中寄予的是对“中国制造”的信赖,也是对自己人生阅历的某种纪念。

  但是,菲律宾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指控“大白兔”奶糖等四款中国食品含有害物质,下令进口商回收。消息发布后,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也许是真的”。冠生园立即发布了不含甲醛等防腐剂的检测报告,但“大白兔”并没有清白。假冒名品的风气之猖獗,对假冒伪劣商品之害的切身体验,都让中国更愿意相信那是真的。

  “大白兔”声誉受损,是“中国制造”遭受世界质疑、甚至诋毁的最新案例,从西方蔓延到了亚洲。在过去几个月,从宠物饲料、儿童玩具,到咳药水、牙膏,中国产品接二连三遭欧美禁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更发表报告称,中国是违反美国食品安全标准最严重的国家。《今日美国报》的文章称,“中国制造”现在看来像有另一层含义——“购买者小心”。在美国犹他州,有食品公司更打出“无中国产”的招牌以示安全。

遭遇抵制是必然的

  就在 “中国制造”几乎与“有毒”、“威胁”划上等号的时候,中国进行了舆论反击和贸易反制。一方面媒体将“中国制造”的不幸遭遇视为妖魔化中国的最新表现,另一方面中国也禁止进口11家美国厂商生产的肉类制品。中国竭力避免将相关问题复杂化、政治化,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已成了政治问题,并且无法避免。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制造”所遭遇的麻烦?怎样为“中国制造”清洗罪名?

  早在两年前,笔者从欧式“中国威胁说”(早报天下事2005年6月)中已预感到了今天正面临的挑战。当中国各类产品迅速占据欧美超市货架,把很多小店铺挤出街道,开始直接影响欧美经济的时候,“中国威胁论”的内容就会从远离大众关注点的军事、政治,转移到与生活相关的服装、鞋帽、电子、食品和环境保护等 “琐事”上。

  所有后进国家在向世界舞台冲刺时,都要遭遇强势国家的抵制,因为这关系着欧美的就业、经济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是政党间的权力斗争直接相关,政治化在所难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制造”也有类似的遭遇,在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时也曾被“妖魔化”,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几项产品质量不过关而让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品受辱,在国际上是不得不面对的考验,不仅涉及商品本身的质量认同和评价标准,更牵扯着一个大众情绪。德国公司把印有“F-U-C-K YOU CHINA”辱华字样的白色T恤衫出售,部分地表达着欧美劳工阶层的潜在心理。

为什么食品首当其冲

  不过,这种抵制却是正常的,中国人不必太过敏,关键是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抵制的过程是挑剔的过程,能够渡过“挑剔期”就接近“接受期”了。只是,“挑剔”可能有政治因素,也可能有经济因素,当然也有商品本身的缺陷,需要中国人认真分析。

  不幸的是,西方及其他国家在对“中国制造”进行挑剔时,恰恰对准了中国的软肋——食品。其中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食品比出口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差很多,致癌物质苏丹红喂鸭子产出的红心蛋、含致癌物的多宝鱼、导致大头宝宝的劣质婴儿奶粉在市场畅行,假烟、假酒、注水猪肉、臊水油、粪便臭豆腐屡见不鲜,以致专家和大众都有“虽然有毒,但是少用无害”的无奈。西方的“检举”,会让中国老百姓感到是替天行道,进而加剧对中国各级政府执法不严的怨气,微妙的政治影响便开始发酵。

  二是很多的“中国制造”,获利的其实是外国公司,中国不过是加工厂。相对食品而言,电子、服装、妆饰和其他日用品,获利空间都比较大,离“生命安全”、“儿童健康”这些关键词较远,而且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在食品业的掌控能力较强,所以食品、玩具等便首当其冲,给全球的震撼力要远大于汽车、电子、数字产品出问题。

多种方式为“中国制造”正名

  三是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与欧美可能不同,监管缺失,市场混乱,生产卫生条件差,都是导致质量不过关的原因,国外的检举只要有理有据,是可以坦然接受并且加以改进的。

  为“中国制造”清洗罪名的主角当然是中国人,即便是为外国企业“贴牌生产”,只要有“中国”二字就有中国人的责任。实际上,即便在食品行业,“中国制造”也并非真的就是“不安全”的别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近日强调,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并非一个国家所独有,各国政府都需要加强相关的监管制度和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

  擦亮“中国制造”的声誉,首先是中国能够拿出一些独特的质量响当当的名牌和几个旗舰企业。三四件质量事故可以让一个国家的商品蒙难,一两种驰名产品也可以立国。英国政府对“疯牛病”的遮遮掩掩,导致英国失去70%以上的欧盟牛肉市场,“英国食品”从最安全跌落到“不可信”,其农业自此一蹶不振。同样,一个诺基亚支撑着芬兰的经济和国家声誉,索尼(新力)、丰田、本田把“日本制造”从“劣质产品”扭转为“优质产品”,现代、三星能遮盖掉“韩国制造”的种种阴影。要让“中国制造”闪光并且为全球信赖,竖起几个人见人爱的名牌是捷径。技术创新、销售战略、生产标准不仅要达到世界上最苛刻的标准,还要在名称上让全世界易记易接受。“东京通信工业”改为“索尼”后让这个名字风行世界的例子,极好地说明细节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对富有诗意和善于狂想的中国企业家来说,这六个字分量极重。

  利用法律来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也是重要武器。虽然中国国内的法律执行力度尚有欠缺,但在法治国家还真可以用法律来维护“中国制造”的尊严。2004年,浙江通领科技集团生产的GFCI(接地故障断路器)产品进入美国,迅速占领美国主流市场。但同时遭遇美国世界级电器巨头企业莱伏顿公司在美国三个州地方法院的起诉,称通领公司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这场官司现在有了结果,通领科技集团没有“偷”他们的专利,是自己研发出的。试想,如果没有勇气和底气去打赢这场官司,那么“中国制造”不仅“有毒”,而且 “偷盗”。这场官司获胜,为所有“中国制造”的信誉有正面作用。“大白兔”也应该在菲律宾打一场官司,如果坚信自己的产品没有防腐剂的话。

  中国在各个出口行业,尤其是事关人命的食品、医药行业,进行严格的自我整治是非常必要的。“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曾被中国政府视为“最大的人权”。那么,本国国民都对自己所吃所喝不予信任,都不敢保证“无毒”,很难让外国人信任“中国制造”的食品就很安全。

  另外,中国人常把“利”的反面看作“义”、“良知”,其实“利”的反面是“害”、“灾难”。无“义”的逐利可以接受,“有害”的逐利则万万不行。把政治上的“内外有别”、“抓大放小”应用于商业,是“中国制造”声誉受损的核心因素,值得全社会反思并且进行严格的制度建设。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制造”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名字都会响亮起来。

·作者是中国资深媒体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柳漫先生说了

关键在于推翻斧镰帮汉奸集团的统治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TOP

要成长,但不以冷漠为代价
要成熟,但不以现实为代价
要成功,但不以卑劣为代价
要成全,但不以背叛为代价

TOP

中国制造常常伴随着另一个意思:拷贝,盗版。
我们对版权意识的淡薄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在盗版横行的环境下,换来的是我们创新意识的匮乏。中国至今为什么出不了类似美国波音,日本sony,韩国三星的企业,没有足够的创新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TOP

原帖由 Justin_lu 于 2007-7-27 03:21 发表
中国制造常常伴随着另一个意思:拷贝,盗版。
我们对版权意识的淡薄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在盗版横行的环境下,换来的是我们创新意识的匮乏。中国至今为什么出不了类似美国波音,日本sony,韩国三星的企业, ...


如果所有的东西都用正版的,中国只能给别人作永久的打工仔,你挣来的钱只能都交到这些国际大公司手里,你将会在没有资金来研发自己的,可以与之抗衡的产品。这些国家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没少盗用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只不过那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知识产权的要求还没现在这么高。
健康是最高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份,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TOP

中国企业普遍急功近利也是问题所在,只追求眼前利益,不长远发展,改革开放也近30年了,中国至今还没有一家世界上叫的响的企业,相反以前改革开放前一些优秀的企业却一家接一家的关门,记忆之中,除了个别国家特别扶持的企业,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辉煌过10年的,

TOP

如果所有的东西都用正版的,中国只能给别人作永久的打工仔,你挣来的钱只能都交到这些国际大公司手里,你将会在没有资金来研发自己的,可以与之抗衡的产品。这些国家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没少盗用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只不过那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知识产权的要求还没现在这么高。


是的,在企业创业的开始,在国家崛起的初期不借用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及科学技术是几乎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98%的歌曲和70%的软件100%的电影都不是花钱买正版的。但德国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吧?DC++是我最好的论据。呵呵

但我们现在论述的是一个企业,如果要发展成为“质量响当当的名牌和旗舰企业”,原始的盗用他人技术的方法显然是不可能成为其立足根本的。看看美国通用,波音,日本sony,韩国三星的企业,芬兰诺基亚等等这样的企业,那个把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竞争力。更别说美国微软苹果思科等等这样的IT高科技企业了。

TOP

食品行业真应该被好好监管一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