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子民终于和鬼子国享受一样的待遇了.

解秘一根火腿肠的18种成分

  记者·杨猛 北京报道
  2009-03-20南都周刊

  有多少人会如此认真地解读一根的火腿肠的“内心”?它居然包含了18种物
质!从猪到猪肉到火腿肠,看似简单的变化,却映照出食品工业时代下,食品的
制作方式,还有食品安全问题。

  一个煎鸡蛋,两根火腿肠。对于我这样的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人来说,这是
最省事的早餐。正由于食品工业的发达,现在我的饮食生活变得如此丰富,无论
何时何地,都能买到想吃的东西。

  与惨白的工业鸡蛋比起来,两根红色的火腿肠更能诱惑我的胃:一根猪肉鸡
肉混合火腿肠,45克;一根鱼肉火腿肠,80克。

  它们的价格很低廉:猪肉鸡肉的只要1元,想吃上鱼肉的,我得花上1.5元。
它们也确实够方便,不需要加热,撕掉肠衣就能吃。作为早餐,它有点简单了,
但是两根香肠所蕴含的400千卡热量,已经足够保证我一个上午的需要。

  剥开包装皮,它在我的胃里搅动。说实话,它的味道还凑合,但绝不是肉的
味道。在猪肉当牛肉价卖的年代,1元一根的火腿肠,当然不可能是纯肉。

  这一天是3月17日,寻常的北京早晨。《北京青年报》上,刊登着这样的一
则消息:广东市场又检出瘦肉精生猪,而电视里,一个营养学家正忧心忡忡地警
告说: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非食用物质的非法添加,正在毁掉中国人的健康。

  我突然对那根已经吞进肚子里的猪肉鸡肉火腿肠感到担心。谁能保证它没有
添加什么奇怪的物质?它会把我体内的平衡搞坏吗?我仔细看了下残留在手中的
红色塑料火腿包装。还好,它不是产自广东。

  这根45克的火腿肠的配料称得上复杂:猪肉、鸡肉、水、淀粉、蛋液、白砂
糖、植物蛋白、食用盐、食品添加剂(增稠剂、水分保持剂、食用香精、增味剂、
山梨酸钾、红曲米、D_抗坏血酸钠、亚硝酸钠)、猪骨提取物。

  有多少人会如此认真地阅读一根火腿肠的配料说明?它居然包含了18种物质!
红曲米、D_抗坏血酸钠、亚硝酸钠,这些陌生而拗口的化学名词,和实验室随时
能着火的化学试剂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仿佛闻到了漂浮在医院走廊里的那
股福尔马林的味道。于是,我决定马上出发,去了解一根火腿肠的生产过程,看
看这些成分是如何添加进去的。

  有多少人会如此认真地解读一根的火腿肠的“内心”?它居然包含了18种物
质!从猪到猪肉到火腿肠,看似简单的变化,却映照出食品工业时代下,食品的
制作方式,还有食品安全问题。

  安全的阴影:瘦肉精

  通过GOOGLE,我找到这样的资料:从1987年中国第一根火腿肠在洛阳春都诞
生以来,目前,我国共有火腿肠生产企业30—40家左右,火腿肠产量占整个肉制
品产量的三分之一,年销售额达500亿元。一位业内人士说,中国人每年要吃掉
几百亿根的香肠,东北、华北人最爱,北方的市场明显好于南方,所以国内火腿
肠生产量较大的企业,比如双汇、金锣、雨润等,多半集中在河南、山东两省,
占到全国总量的80%以上。

  在北京,想找到一家火腿肠厂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生猪养殖的条件限制,
使得一些北京本地火腿肠企业已经停产了。最后,北京顺义的鹏程食品公司,接
纳了我的要求。

  鹏程食品公司,前身是北京顺义肉联厂,已经有50多年历史。它拥有北京最
大的安全生猪养殖基地和最大的生鲜肉加工基地,年屠宰能力达到300万头,每
天供应北京大概40%的鲜肉市场,但火腿肠生产并不是他们的主项。

  肉联厂的好处,就是生猪饲养、屠宰和生产都是一体的,可以最大限度保障
安全系数。他们每天屠宰6000头猪,这些生猪以玉米等纯粮饲料喂养。

  “像我们这种养殖规模庞大的企业,根本不会使用瘦肉精这种化学添加物,
根本犯不上!”鹏程食品公司研发部工作人员刘昌蓉强调说。

  显然,上个月发生在广东的瘦肉精事件,让各地的猪肉加工企业都倍感紧张。

  2月份,广州有70人因食用“瘦肉精”中毒,“毒猪”来自湖南省个别不良
生猪养殖户,经营者伪造检疫合格证逃避检验。对于广州人来说,这不是第一次。
2001年,广东发生首次瘦肉精中毒事件,导致信宜县和河源两地1200多人中毒,
引起了业内重视。3年前,219头瘦肉精超标的生猪在广州被查获,湘潭生猪因此
遭广州封杀3个月。而在全国,中毒事件屡有上演。

  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不同的包装,代表着它的两种身份:当这种白
色结晶性粉末化学原料装在玻璃容器里,它是一种治疗哮喘的处方药原料。由于
运动员服用盐酸克伦特罗能长肌肉,属于兴奋剂范畴,而被阻挡在零售药店外,
药品批发企业只能向医疗机构、特定企业定点供应;当这种化学原料,按每公斤、
甚至几克分装在一小包一小包的塑料袋里,它改叫“瘦肉精”,由人药变成了兽
药,身价也翻了几番,来去也更自由。它在2004年的身价是每公斤3000 元人民
币,现在行情有所上涨,进入地下销售渠道后,到了猪贩子或者养猪户手上时,
身价已变成每公斤5000至10080元人民币。

  在地下市场,购买瘦肉精原料的销售渠道由两类人维系,一类是饲料厂的业
务员,还有一类人是猪贩子,实际上,这是使用瘦肉精最大的人群。在湖南娄底,
猪贩子甚至跟养猪户挑明,喂了瘦肉精的猪,价格多加一角,没喂少一角。

  在鹏程食品公司,我看到每头猪都需要经过安全检测,印上检疫合格证才能
屠宰。这是中国目前最常见的生猪安全管理模式,但是生产、检测、监管领域的
管理缺失和落后手段,使得私自屠宰的小厂给猪添加瘦肉精成为普遍的现象。
“这些小厂超量添加,目的就是为了生长得快。”刘昌蓉说。

  1980年代初,一家美国公司发现弃用的支气管药盐酸克伦特罗可被猪大量吸
收,还减少脂肪沉积,明显增加瘦肉率。1980年后期,一些养殖企业和饲料公司
将这一“发明”带到了中国,成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中推广。一般
来说,瘦肉精在出栏前半个月开始喂,效果很明显,长势每天3斤左右,而没有
喂瘦肉精的猪只有1.5公斤左右,猪的毛色又好,对于养猪户来说,也是有利可
图,而猪贩子赚得更多,以一车生猪120头来算,也有2000多元钱。

  但是,只要每公斤猪肉残留几微克盐酸克伦特罗就能引发中毒症状,迅速造
成心率过速,同时使细胞内血钾降低导致心律失常。对原有心律失常的病人更易
发生心肌梗死。在发生多起中毒事件后,1999年,农业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专项查处,但瘦肉精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再难合上。

  除了瘦肉精外,还有矿物质、抗生素、防腐剂和类激素等违禁饲料的添加,
这是生猪屠宰前生产环节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化危机,但是时至今日,这个威胁仍
然没有得到解除。

  有多少人会如此认真地解读一根的火腿肠的“内心”?它居然包含了18种物
质!从猪到猪肉到火腿肠,看似简单的变化,却映照出食品工业时代下,食品的
制作方式,还有食品安全问题。

  养眼的视觉:色素

  猪栏里,6000头生猪正等待着被宰杀。这是鹏程一天的屠宰量。

  上午,从一头被屠宰后的长白种猪切割下的肉块,经过10个小时的冷却排酸
之后,被工人推送到选修车间。

  熟练的操作工人操起手刀,把附着在肉块深处的筋膜和碎骨一一剔除,并初
步分类:五花肉来做培根,1号肉(脖子部位)做梅花肉。4号肉(后臀尖)和2
号肉(肩部)做火腿肠。

  这些区分好的肉块,随即出现在一侧的注射车间。这儿的场景让我有点紧张。
身着类似防化服的工人,只露出两只眼睛,仿佛电影《生化危机》里的场景。

  操作间的温度控制在10摄氏度。一个强壮的工人,倾倒一桶粘稠的液体,红
色,完全覆盖了码放在不锈钢桶里刚刚选修过的猪肉块。

  “那些红色的水,是腌制液、盐,还有味精。”刘昌蓉说。

  “为什么它是红色的呢?”我好奇。

  “红色是红曲红,这是添加的一种色素。”她解释,添加色素后,未来的火
腿肠便具有鲜嫩的肉红色,还有一种名字更为夸张的色素“诱惑红”,也在普遍
使用。在食品行业,好的卖相是必不可少的。

  “红曲红”就是红曲米磨碎以后的粉末。把红曲霉接种到蒸过的大米上,培
养一段时间就可以得到红曲米了,主要含有潘红、梦那红、潘红胺、梦那玉红胺、
梦那玉红和安卡黄素等多种成分。红曲红天然色素在肉制品中的添加量是非常少
的,一般是100g肉制品中添加色价为100的红曲红0.02%左右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着
色效果,因此从用量上来说它在肉制品中的使用是很廉价的,而相对于许多人工
色素如胭脂红来说则是相对的安全。

  生产商熟知:消费者喜欢这种诱惑。“现实中,很多人都很喜欢肉制品那种
红红的颜色。这样生产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刘昌蓉说。

  在注射车间,这道色素腌制的过程几乎大小通吃。这个“码味”兼“上色”
的工序,决定了火腿肠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北京超市的货架上。那些色彩鲜艳
得有点夸张的火腿肠,显然和我在家煮的肉色差很大。当然,如果添加点红曲红,
我就不会再抱怨自己的厨艺了。

  为了食品更美观而添加色素,但是它安全吗?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一直在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人们
对色素的了解,有意无意地把“食用色素”和“工业色素”混为一谈。实际上,
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她说:“国家许可的色素只要卫生检验合格,并按剂量、范
围使用,就可以合法地添加于食品当中。非食用色素是绝对不能加入食品当中的,
加入即是违法行为。”

  比如说,日落黄、胭脂红和焦糖色素是我国许可使用的食品色素,多数国家
都在用。我们常喝的可乐的颜色就是大量焦糖色素带来的;做糖葫芦熬糖的颜色
就是自然产生的焦糖色素带来的。苏丹红则不同,它是非食用色素,就好比涂墙、
画画用的染料,是绝对不能用在食品中的。

  但是现实中,滥用色素的危险并不鲜见。范志红发现,一些餐饮店热衷于给
熟肉增色,以至于市场上几乎买不到褐色的酱牛肉,牛羊猪肉都是粉红色的,熟
鸡肉不是红色就是漂亮的嫩黄,但这都不是正常的颜色,而是加入了很多色素或
亚硝酸盐发色剂。

  一次,范志红吃了某餐厅著名的“老鸭汤”,她发现应该煮熟后呈现灰白色
的老鸭肉,却色显粉红,风味口感类似中式火腿。范的专业知识告诉她:如果用
红曲之类来染,应当是鲜红色才对,不会是这种粉红色。“毫无疑问,这肉是经
过亚硝酸盐发色的,而且量用得不少,顿时我食欲大减。”

  肉类中富含氨基酸和其他胺类物质,和亚硝酸盐结合之后,非常容易生成致
癌的亚硝胺类物质。“假如没有准确的称量定量,很难保证亚硝酸盐的用量精准
程度,应用过量造成致癌物残留的危险是相当大的。”范志红提示,“还没有证
据把检验合格的食品色素说成有毒物质。”

  生物学博士方舟子认为:色素只是改善食物的颜色,让食物显得好看,但不
一定非用不可。

  各个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不尽相同。美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一般
比中国严格,更新换代较及时,例如有些合成色素因被发现可能是致癌物,而在
美国被禁用,包括胭脂红、苋菜红、赤藓红,但在中国还在合法使用。由于日落
黄、喹啉黄、酸性红、诱惑红、柠檬黄、胭脂红这六种色素以及苯甲酸这种防腐
剂被发现能导致儿童活动过度,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在2008年4月建议食品企
业到2009年时自愿停止使用这些添加剂,它们在中国都还在使用。

  “国外也注意研发更安全的添加剂,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则很落后。”方舟子
说。

  保鲜的风险:防腐剂

  在注射车间,和色素一起添加到火腿肉里面的,还有防腐剂。

  这个过程叫“注射”的确合适不过。腌制完毕的猪肉被工人输送到机器中,
反复摔打,调配好的红色腌制液体通过机器针头的压力,注射到肉里面,反复揉
搓、充分吸收。

  “好比给这些肉做按摩,把该加的佐料一次性加够。”刘昌蓉说。这是制作
火腿肠的关键一步。今后我们在包装上看到的配料成分,基本在这个过程全部添
加完毕。

  它们包括:色素、盐,味精、防腐剂和保水剂。

  以90克的火腿肠为例,色素不到0.1%(有些产品是不加色素的)。盐一般在
2%左右。保水剂是磷酸盐,目的增加火腿肠的弹性和切片性,比例在0.3%(各个
产品比例不同),防腐剂包括山梨酸钾和乳酸链球菌素,比例在0.1%,一般都是
复合使用。

  之后的滚揉车间,机器继续翻滚搅拌,让腌制液继续深入肌体,让岩溶蛋白
流出,使之成分紧密,最终具有良好的切片性。

  然后是灌装和蒸煮。70摄氏度、30分钟(根据火腿肠大小差异时间不同)的
蒸煮程序之后,每天有20吨左右的火腿肠,从这里走向了北京的市场。今天的火
腿肠加工采用了和过去高温蒸煮完全不同的低温技术。平均七八十摄氏度的低温,
是为了保持肉质的软嫩弹滑口感。

  刘昌蓉说:“如果没有这些防腐剂,火腿肠几天就坏了。消费者在超市就什
么也吃不到。”在我早上吃的那根火腿肠包装上,保存期限写着是“两年”。

  但是添加与否,学问很多。熟食部生产总监刘尔卓刚拒绝了一个四川客户的
发货要求,“流通环节太长,不加防腐剂怎么行?不然运到这么远的地方,很可
能就坏了。”刘尔卓说。

  火腿肠的生产有销售半径,一般多在本地市场。他说:“就我自己的消费经
验来说,我到超市购买食品一是买有保障的大品牌,一是购买保质期短的。”

  防腐剂是各类食品添加剂中争议最大的一个品种,我国到目前为止只批准了
32种允许使用的食物防腐剂。2000年以前,化学合成的防腐剂是中国食品市场的
主流。化学元素以苯甲酸钠、三氯酸钾、亚硝酸盐为主。其中多用于在午餐肉中
防腐、发色的亚硝酸盐,被证明对人体健康有杀伤性,是潜在的致癌剂。而苯甲
酸钠、三氯酸钾也多少对人体有害。实际上,盐就是最普遍使用的保鲜剂,乳链
菌肽等天然防腐剂相比化学防腐剂虽然更安全,但在国内成本稍高,多在一些高
端产品中使用。

  方舟子介绍,对于现代食品而言,防腐剂的使用在多数情况下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防腐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微
生物产生的毒素和食物腐败变质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但由于防腐剂由人工合成,
使用不当会有一定副效应,长期过量摄入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在全国添加剂行业里排得上号的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经理
张利胜看来,他接触的中国消费者大多数对防腐剂一知半解。“按照英文字面意
思,防腐剂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保存剂’或者‘保鲜剂’。现在弄成一种福尔
马林的感觉,让很多人觉得可怕。”

  张利胜举例说,防腐剂中的山梨酸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4.2g/kg,也就是
说,如果用在一个体重50kg的成人身上,每天摄入210g山梨酸才可能产生毒性反
应,按照食品卫生规定,山梨酸用于酱油中的通常量,是0.5g/kg。也就是说,
每天食用420kg酱油,才会造成毒性反应,显然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亚硝酸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是防腐剂中毒性最大的一种,人服用3克就
能致死。火腿肠里允许残留是每公斤30毫克。而用天然方法制作的东北酸菜里,
每公斤就含有200毫克。添加剂是否有毒有害,跟它的配比度和用量有关系。

  “只要在安全标准之下,都是安全的。”张利胜说。

  幸福的错觉:香精

  在火腿肠的加工阶段,除了色素和防腐剂,添加的还有香精。“目的是突出
猪肉火腿肠的香气。但是有些产品为突出原汁原味,则不加香精。”刘昌蓉说。

  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我胃里充斥的火腿肠香气,原来是错误的味觉效果。

  在位于北京丰台的北方霞光食品公司,这个号称是国内最大的食品添加剂超
市,简单的货架上摆放着2000多种食品添加剂,瓶装,袋装,液体,粉末,膏状,
牛肉粉香精,苹果香精,面包改良剂,栀子黄色素,新奥尔良烤翅鸡肉粉,几乎
囊括了所有食品。

  我们甘之如饴的鸡翅、面包、果味饮料,它们的诱惑味道,很多来自这些增
味剂。比如可口可乐和鲜橙多,主要就是不同的香精和色素等配制。

  中国食品业养活了上万家做香精的企业,大多食品靠香料,甚至动物饲料也靠
香料。现在我国,冷饮饮料应用约占食用香精香料总量的51%,糖果焙烤应用约
占25%,调味品应用约占17%,其他应用约占7%。北方霞光的张利胜介绍,这
些香精多为天然品和等同天然品,合成的极少。百分之八九十香精都是单体,通
过调配制成。“比如牛肉香精,一些酯类和酚类,天然表现出牛肉的香气,我们
就把这些加工,把这些单体调出来,就表现为牛肉的特征。只是这种香气没有考
虑肉的蛋白,因此并没有营养。”

  肉里的香气,都是微量元素生成的。但是现在饲养的猪牛羊都是快速生长,
而且采用低温加工,没有像过去长时间的熬制,香气自然不浓。“这跟饲养周期
短有关,跟生产链有关。以前一头牛长一年,肉能不香吗?”张利胜反问。如果
不添加这些没有营养的香气,消费者还能被这些失去了味道的食物吸引吗?

  张利胜把这归因为快速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为了弥补生产缺陷,这些香精才
应运而生。

  对此说法,中国农业大学的范志红不以为然。她举例:100斤牛肉经过蒸煮
加工,最多只留下60斤牛肉,不添加植物蛋白和淀粉之类的东西行吗?这些成分
都是起到填充作用和吸水作用的,顺便,也能帮助企业降低肉肠的脂肪含量和生
产成本。而增添了东西,味道自然比原有的淡了,此时增加香精似乎成为了一种
必然选择。

  范志红曾经在学生中间做过调查,结果大多数人表示,如果没有香精的味道,
不会选择购买那些饮料。她说:“实际上,这些流行的饮料,我们就是喜欢它们
的味道,喝的也是香精的味道,我们被它的味道欺骗。如果没有这些香味,我们
还会对那些饮料青睐有加吗?”

  可怕的是非食用物质

  “实际上,肉制品让人最担心的,并不是这些成分,而是其中的脂肪和盐
分。”

  范志红说,为了改善切片性能,突出肉类香气,肉肠中一般都会加入较多的
动物脂肪,而动物脂肪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比加入淀粉更糟糕。为了提高防
腐性能,商家都会加入过多的盐,并用各种调味料让盐味显得不那么难以接受,
但如果习惯了这种浓重的口味,就会吃不惯清淡口味的食品,影响儿童一生的饮
食习惯,并埋下未来发生高血压的隐患。

  色、香、味,原来都是错觉。

  当我终于参观完一根火腿肠的制造过程后,弄清楚火腿肠的成分后,胃里一
阵泛酸。

  但我有别的选择吗?在超市里,我试图去寻找没有添加任何成分的食品,可
惜没找到。即使是蔬菜和水果,这些天然非加工食品,也笼罩在农药、抗生素、
激素等阴影之下。一个数据表明,人类的食物97%都含有添加剂,有2000多种添
加剂正充斥我们的生活。2007年全国的添加剂总产量高达524万吨,从中获得销
售收入529亿元。

  范志红的学生曾经在北京海淀区的超市对136种肉制品做过一次调查,结果
发现,72%含有发色亚硝酸盐(增色),46%含有防腐剂,41%含有植物蛋白。调
查还发现,肉制品中大多添加了增味剂,也就是增鲜剂。

  方舟子说,不要把非法的添加物和合法的添加剂混淆,在加工食品中使用食
品添加剂是难以避免的,在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他说:“我们需要关注的,不
是该不该使用添加剂的问题,而是添加剂的使用量是否恰当,添加剂名单是否能
即时更新。既不要一概排斥食品添加剂,也要反对滥用食品添加剂,同时要尽量
使用更安全的添加剂。”

  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曾计算:一个人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10克,
一年约4000克,与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大体相当。光吃一个三明治,就可能同
时吃进去乳化剂、酵母粉、调味料、pH调整剂、磷酸盐、香料等20多种添加剂。
每一种添加剂尽管都经过了国家质检部门的检验,但复合摄取的结果究竟如何,
却是未知和模糊的。

  范志红觉得,添加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添加其他一些非食用的物质。

  明矾油条、滑石粉面条、漂白粉馒头、大头婴儿毒奶粉、地沟食用油、黑色
素酱油、毒粉丝、甲醛啤酒、注水猪肉、蓝耳猪肉、炭疽病牛肉、禽流感鸡鸭、
工业食盐、吊白块味精、孔雀绿鱼肉、高浓度残留蔬菜瓜果、外加苏丹红咸蛋、
抛光陈米、硫磺银耳、三聚氰胺奶粉、福尔马林鸡爪,这些化学物质从未被批准
添加到食品中,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却成为食品的主角。

  曾有网友这样无可奈何地描绘我们一天的“幸福”生活:“早晨起床,掀开
黑心棉做的被子,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过了期的碘超标还掺了三聚氰胺的牛
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准时赶到地下烟厂上班,
中午在餐馆点一盘用地沟油炒的避孕药喂的黄鳝,再加一碟敌敌畏喷过的白菜,
盛两碗陈化粮煮的毒米饭;晚上蒸一盘瘦肉精养大的死猪肉做的腊肉,沾上点毛
发勾兑的毒酱油,夹两片大粪水浸泡的臭豆腐,还有用福尔马林泡过的凉拌海蜇
皮,抓两个添加了漂白粉和吊白块的大馒头,还喝上两杯富含甲醇的白酒。唉……
这日子过的真是那个爽!”虽是极尽调侃之能事,其中的几多心酸和无奈。

  在范志红看来,在这个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生产者的
行为。要想真正避免摄入大量食品添加剂和危险食品,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
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亲自动手制作健康的家
庭食品。

  肉制品里含有多少添加物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范志红曾经去超市做了一次食品添加剂的调查,共调查肉
制品136种,其中包括西式肉制品45种,中式肉制品46种,肉松肉干类29种,肉
类半成品9种,速冻肉制品5种和肉罐头2种。结果发现:

  98种 含有发色剂亚硝酸盐,占72

  %没有标注的多是散装中式肉制品,它们虽然颜色也是粉红色,可是没有标
注任何原料成分。 52种 含有着色剂,占38

  %主要是红曲红、诱惑红、辣椒红和胭脂红。除了诱惑红之外,都是天然色
素。 35种 含有磷酸盐,占26

  %最常用的是三聚磷酸钠。它既能增加保水性,又能帮助抑制氧化和腐败,
但也会干扰钙和多种矿物质的吸收。62种含有防腐剂,占46

  %包括乳酸菌产生的乳链球菌素,还有丙酸钠、山梨酸钾和脱氢醋酸钠。 56
种 含有植物蛋白,占41%;49种含有淀粉,占36%。

  这些成分都起到填充作用和吸水作用,也能帮助降低肉肠的脂肪含量和生产
成本。

生化大国是如何炼成的

实习生·熊巧 记者·杨猛 北京报道

  非食用物质在食物供应每个环节上都有可能被加入。比如瘦肉精就时常被不
良商贩加到猪饲料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留下
了古人对食物保鲜的最早观点。如果那时有防腐剂,孔夫子就不用担忧了。

  和孔子的那个年代相比,今天中国食品的生产、加工、经销、售卖和消费的
方式已经彻底改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的链条被拉得越来越长,食品添加剂
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食品中去。与此同时,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也受
到了挑战。从油条、豆腐开始

  
1

评分人数

中国应用添加剂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早在东汉时期,就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
作豆腐。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是老百姓早餐桌上
物美价廉的食品。国人吃了上千年的油条、豆腐,历史上尚未出现一例长期吃这
种食品产生的中毒事件。

  亚硝酸盐大概在800年前的南宋用于腊肉生产。公元6世纪,农业科学家贾思
勰还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

  泡菜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加工过程中先民不自觉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过去的
食盐、海盐等全都是粗制天然盐,正是泡菜口感变脆的因素。

  世界范围内,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
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1856年英国人W.
H.Perkins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

  到目前位置,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品种达到25000种,其中80%为香料。直接食
用的有3000-40000种,常见的有600到1000种。

  从数量上看,越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越多。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中
列有1967种,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1100种,欧盟允许使用的有1000到1500
种。

  这个名单也在调整中。溴酸钾作为面团调节剂在发达国家已有8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报告显示,过量使用溴酸钾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血液
及肾脏并可能致癌。中国在2005年7月1日下达了“禁止使用溴酸钾”的命令。

  食品添加剂市场在中国规范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的
副总经理彭冲回忆说:“大概1996年才开始,都是化工店和小门市形式的,这边
卖化肥,那边就卖食品添加剂,都用麻袋装。这造成一种错觉,大家认为添加剂
跟农药是一样性质的。”

  1996年,国家出台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添加剂开始大量
应用于食品加工了。10年后,2007年国家颁布了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国标,从过
去禁止放什么添加剂,具体到每种产品允许放什么。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1992年,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张利胜从大连工业大学的食品工程系毕业,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添加剂工厂,于是他就到一家食品加工厂当上了技
术员,研究饮料、肉类、果酱、罐头,经常是春夏两季加工水果,冬天加工肉类。

  在那家厂干了8年后,张利胜又去了另外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研究肉制品
的生产配方。“当年刚接触食品添加剂,真是有点恐慌,觉得添加剂有点像毒药。”
而现在,他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

  这个观点,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不谋而
合。“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因为消费者
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
以要想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
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
的。”

  范志红不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魔鬼。“实际上,国家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整
体安全性是比较高的,在正常用量下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加工食品来说,如
果没有这些食品添加剂,就很难想象食品能有足够的时间运输和出售,也很难想
象消费者能够吃到放心的食品。”

  中国食品供应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可以认为是大约20年前开始,20年时间还不
足以让中国建立完全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用了一百多
年。工业化程度越高,对食品加工的要求就越高,加到食品里的非食用物质也越
多。这其中有合法无害的添加剂,也有非法有毒的添加物。随着食品工业化日益
加深,中国人也一天比一天更多地把生化技术制造出来的东西吃了下去。

  旅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网名)介绍了一段美国食品安全发展早期的历史。
1906年有位以社会小说和揭露丑闻闻名的作家 Upton Sinclair出了一本书,叫
做《The Jungle》,描写了一个肉加工厂的恐怖情形。肮脏、杂乱,就跟我们的
社会中时不时爆出的“黑心作坊”一样。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经常让人吃
不下饭。当时美国农业部化学局的主管,一位叫哈维·威利的化学家,组织一些
勇敢的志愿者进行了“神农尝百草 ”的实验——他们大量服用甲醛(防腐剂)、
硼酸(膨松剂)以及其他一些当时人们往食品里加的东西,最后导致生病。
《The Jungle》和哈维的实验,促进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案》,
由哈维领导的农业部化学局对食品药品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这个部门就是FDA
的前身。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此逐渐建立。

  在中国食品工业化早期,食品安全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食物从田间到
餐桌的链条并不长。用范志红的话来说,就是那时候有东西吃就不错了,食品安
全意识无从谈起。

  但范志红说,其实那时候的食品安全事故并不少。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因食
用毛蚶引起甲肝大暴发,涉及30万人。那时,往辣椒粉里掺红砖粉之类的行为是
非常普遍的。因为没有食品安全意识,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那时掺什么都毫无
顾忌。

  据卫生部资料,1982年,中国食品卫生合格率是61.5%,1994年上升到
82.3%,2001年提高到88.6%。正是从2001年开始,食品安全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频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围剿非食用添加物

  作为业内人士,张利胜对媒体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报道,一直耿耿于怀。
他说:“大家重视食品安全是好事。但是三聚氰胺、苏丹红,根本不是食品添加
剂,而是非法填充物,说白了,放这些东西就是投毒,但是大家把这些都归因为
食品添加剂惹的祸。”

  我国当前约有2亿多的农户在以小作坊等分散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包括
我们所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等,由于他们的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
模,农民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意识,因此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是
难以避免的。

  梳理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发现,从饲料肥料、种养、屠宰、生
产加工、运输、销售,食物供应的整个链条,日益工业化。每个环节都有安全漏
洞。各种名目的非食用物质在每个环节上都有可能被加入到食品中,甚至完全是
用化学材料“制造”出来的食品也越来越多地占领了市场。

  2001年3月至9月,广东中洋饲料有限公司因购买“瘦肉精”生产猪用混合饲
料,导致河源600多名市民中毒,成为震惊一时的大案。该公司原经理林清源被
判有期徒刑4年。

  2004年,阜阳发生劣质奶粉事件,12名婴儿因食用这种没有营养价值的“空
心奶粉”而死亡,229名婴儿因此营养不良。劣质奶粉是用淀粉、蔗糖替代乳粉,
奶香精调香调味而成。

  2004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揭露龙口粉丝掺假。一些粉丝生
产商为降低成本,掺入粟米淀粉,为了增白,使用有致癌作用的碳酸氢铵化肥、
氨水进行增白。龙口粉丝这一历史名牌也被非法添加物攻陷。

  而苏丹红事件则突显了食品供应全球化安全的可怕之处。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通告:亨氏、联合利
华等30家企业的产品中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一号。随后,一
场声势浩大的查禁“苏丹红一号”的行动席卷全球。最后,广州市增城区田洋食
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红一号的食品添加剂被认定为这次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
源头。

  就在英国警告之后,2005年2月23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
紧急通知,要求清查在国内销售的食品(特别是进口食品),防止含有苏丹红一
号的食品被销售及食用。当年3月29日,中国紧急制定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检测
方法的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

  “目前,已经有17种非法添加物被列入黑名单。”张利胜介绍。

立法求解

  在中国食品行业,目前使用的技术标准99.8%由国外制定的。国外一般按产
品定标准,标准与产品一一对应;中国则是按类别划分,如各种蔬菜只有一个标
准—蔬菜类。因此同样,一个农药残留物,国外有2000多项标准,中国只有100
多项。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
而中国技术标准更新速度较慢。如牛奶,1986年制定了国家生鲜牛奶收购标准
GB6914-86。该标准规定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50万个/毫升、
二级奶100万个/毫升、四级奶则达到400万个/毫升。而美国、加拿大规定,如牛
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从严处罚。

  监管标准缺位外,法律成了食品安全的保障稻草。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制定《食品卫生法(试行)》,我国第一部食品卫生专门法律诞生至今,我国现
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但是多头管理和监管失控,
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法》,2月28日正式出台。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建仙认为,《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食品安全问题由卫
生行政部门牵头,但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就要因此承担所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还
有待考量。

  近年来, 虽然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于公众视野,但很多专家并不对中
国食品安全的未来感到悲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因为长期为食品企业辩护,成为网友攻
击的对象。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应该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来讲是好
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它具体的标志就是我们国家总的食品合格率在15年以前
大概只有50%到60%,而现在已经达到了90%左右。”

你的胃里有多少添加剂

  记者·石宴瑜 实习生·李颖娟

  按照超市的分类,我们调研了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下次,你逛超市的时候,
别忘了仔细看看食品成分的标签上是否有某些让人不快的名字。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录中有1960多种添加剂,共有22类。

  分别是(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
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
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
(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防
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酱、蜜饯等
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的有维C、异维C
等。

  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它可改变
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
细腻。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营养强化剂——可增强和补充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
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就含有各种营养强化剂。

  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
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
感。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常用柠
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
添加最大剂量为0.06g/kg。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
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
使用。

  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消费者常吃的各种口味巧
克力,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使其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酸奶

  果胶(增稠剂)

  副作用:有的增稠剂是淀粉水解产生的糊精、改性淀粉等,它们本身无毒无
害,但容易升高血糖,甚至可能导致更剧烈的血糖反应。

  标准:我国允许使用的有琼脂、明胶、卡拉胶等25种。

  推荐:目前使用广泛的是卡拉胶、黄原胶以及改性淀粉、纤维素等自然界存
在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

  (酸奶含有防腐作用的乳酸和乳酸菌素,所以不需添加防腐剂。)冰激凌、
雪糕

  着色剂: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苋菜红、亮蓝等都是食用合成色素,也
称食用合成染料。

  副作用:因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糕点及肉制品。

  标准:我国规定,任何婴幼儿食品中严禁使用任何人工合成色素。

  按照超市的分类,我们调研了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下次,你逛超市的时候,
别忘了仔细看看食品成分的标签上是否有某些让人不快的名字。

  冷藏肉品

  山梨酸钾(防腐剂)

  与水果的梨无关,山梨酸(钾)能有效地抑制霉菌,酵母菌和好氧性细菌的
活性,还能防止肉毒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推荐:山梨酸钾抗菌力强、毒性较小,可参与体内正常代谢,转化为二氧化
碳和水,但价格较贵,不少国家已开始逐步用它取代苯甲酸钠。

  亚硝酸钠(护色剂)

  不仅可以使肉制品色泽红润,还可以抑菌保鲜和防腐,目前还没有其他更为
理想的添加剂替代它。

  副作用:过量食入可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更可疑的是
有一定致癌性。

  标准:亚硝酸钠可按GBl907国标生产作为食品添加剂,按GB2760规定量添加,
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15克/千克,肉食中亚硝酸钠残留量在罐头中不得超过0.
05克/千克;肉制品不得超过0.03克/千克。世界食品卫生科学委员会1992年发
布的人体安全摄入亚硝酸钠的标准为 0-0.1毫克/千克体重,按此标准使用和食
用,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

  D-异抗坏血酸钠(抗氧化剂)

  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评为“绿色食品添加剂”,可保持食品的色泽,自然
风味,延长保质期,主要用于肉制品、水果、蔬菜、罐头、果酱、啤酒、汽水、
果茶、果汁、葡萄酒等。

  它能防止腌制品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

  副作用:基本无害,但是过量摄入会导致一系列的肠道与皮肤疾病。

  红曲红(着色剂)

  天然红色素,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目前并未发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可以用在调制乳、冷冻饮品、果酱、腐乳、糖果、方便米面制品、饼干、腌
腊肉制品、醋、酱油、饮料、果冻、膨化食品上,不允许用在生鲜肉或调理肉制
品中。

  速冻面点食品(汤圆等)

  糖精钠、甜蜜素、山梨酸、苯甲酸

  糖精钠(甜味剂)

  糖精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又称可溶性糖精,是糖精的钠盐。一般认
为糖精钠在体内不被分解,不被利用,大部分从尿排出而不损害肾功能。(果脯
大量含有)

  副作用:致癌的可能性尚未完全排除。

  标准:糖精钠的最大使用量是0.15克/千克、婴幼儿食品中不得使用。在美
国,凡是添加糖精钠做甜味剂的食品,均要求标有“糖精钠能引起动物肿瘤”的
警告语。

  甜蜜素(甜味剂)

  甜蜜素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甜味剂,成分是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经英、法、
德等国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卫生当局指定可使用之新合成甜味料。调配于清凉饮
料,加味水及果汁汽水最适宜。罐头、酱菜、饼干、蜜饯凉果等均有使用。

  副作用:对肝脏及神经系统有影响,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
孩的危害则更为明显,目前我国常出现食品甜蜜素使用过量的情况,出口食口也
曾因甜蜜素超标被退回。

  标准:国际市场大多要求检测甜蜜素产品微生物指标,而我国的国标却没有
该项要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在30多年前就全面禁止使用甜蜜素,
日本也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甜蜜素。

  苯甲酸(防腐剂)

  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常在碳酸饮料、低盐酱菜、酱类、蜜饯、葡萄酒、果酒、
软糖、酱油、食醋、果酱等食品中使用。

  标准:美国FDA规定,苯甲酸被列为安全类食品添加剂,但毒性较山梨酸高。

  抗结剂、稳定剂

  核苷酸(营养强化剂)

  最大使用量0.58 g/kg。增强鲜味。

  磷酸三钙(抗结剂)

  拥有抗凝、水分保持等多功能,最大使用量10g/kg。

  按照超市的分类,我们调研了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下次,你逛超市的时候,
别忘了仔细看看食品成分的标签上是否有某些让人不快的名字。

  奶粉

  抗氧化剂,氢氧化钾,柠檬酸,碳酸氢钠,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磷脂(乳化剂)

  磷脂可以防衰老﹑降低胆固醇等,具有乳化和润湿性。

  标准:大豆磷脂制品被各国列为安全的多用途天然食品添加剂。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抗氧化剂)

  维生素类抗氧化剂L-抗坏血酸及其盐类是常用的水溶性抗氧化剂。

  标准:获国际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批准使用,每天摄入量为1.25g/kg体重。
在美国、欧盟都获批。在中国,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也是唯一允许添加到婴儿
食品中的抗氧化剂。

  咖啡

  二氧化硅(矽)(抗结剂)

  能解决产品因吸潮受压形成的结块,同时具有吸附作用,是一种优良的流动
促进剂。用于蛋粉、奶粉、可可粉、糖粉、植物性粉末、速溶咖啡、粉状汤料。

  黄原胶(汉生胶)(增稠剂)

  最大使用量10g/kg。

  鸡精、味精

  谷氨酸钠,食用香精,呈味核苷酸二钠

  谷氨酸钠(增味剂)

  您可能会有这种经验——往鸡汤中加一些盐,味道会更加鲜美。这是因为鸡
肉当中富含谷氨酸这种氨基酸,您又放了一些氯化钠盐进去,便在不知不觉当中
就制造了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副作用:在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后者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
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摄入过多时,对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有抑制,从而出现
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

  呈味核苷酸二钠(增味剂)

  常与谷氨酸钠并用,其用量约为味精的2%~10%,并有“强力味精”之称。

  食用植物油

  抗氧化剂

  食用油中通常使用化学合成抗氧化剂,我国允许使用的抗氧化剂品种有BHA、
BHT、没食子酸丙酯、异山梨酸钠、维多酚等。抗氧化剂主要用于防止油脂氧化。

  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BHT是我国主要的抗氧化剂。我国规定可用于食用油脂、油炸食品、饼干,
最大使用量为0.2g/kg。

  

TOP

没食子酸丙酯(PG)

  PG对猪油的抗氧化能力较BHT强些,我国规定可用于食用油脂、油炸食品、
饼干等制品中,最大使用量0.1g/kg。为了达到更好的抗氧化效果,往往几种抗
氧化剂复合使用。

  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

  低毒抗氧化剂,具有良好的抗细菌、霉菌的作用,可增强高油水食品的防腐
保鲜效果。用于食用油脂、油炸食品、饼干、方便面等。

  按照超市的分类,我们调研了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下次,你逛超市的时候,
别忘了仔细看看食品成分的标签上是否有某些让人不快的名字。

  面粉

  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增白剂)

  过氧化苯甲酰中含有微量砷和铅,欧盟等发达国家1997年已禁止将过氧化苯
甲酰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主要是通过氧化作用,使面粉中的色素
氧化分解达到增白的目的,本身还原为苯甲酸残留在面粉中。

  副作用:过氧化苯甲酰除了增白作用外,不能改善小麦粉的质量。

  标准:所有欧盟成员国规定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都不得用于任何食品中。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规定,过氧化苯甲酰不得用于小麦粉中,仅可作其他食品的
加工助剂使用,其最终残留物不得超过40mg/kg。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批准在面粉中使用过氧化钙的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批准氧
化钙仅限于面包中使用。我国批准的使用量是500ppm,是美国的7倍,加拿大的5
倍。

  陈醋、果醋、白醋

  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见前文)

  可乐

  阿斯巴甜(甜味剂)

  又称甜味素、天苯糖等。这种低热量甜味剂比普通糖甜约200倍,1克的阿斯
巴甜约有4千卡的热量。

  标准:安全性高,被联合国食品添加剂委员会列为GRAS级(公认安全),至今
已有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的6000多种产品中19年的成功使用经验。我国于1986
年批准在食品中应用,常用于乳制品、糖果等。

  副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规定,阿斯巴甜
每日允许的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且孕妇及哺乳的母亲最好不要食用。不
过,国内食品包装上一般都不标注添加量,阿斯巴甜不适合苯丙酮酸尿患者使用,
美国使用商家要求在标签上标明“苯丙酮尿患者不宜使用”的警示。有医生建议,
怀孕的妇女最好不要食用阿斯巴甜。

  蔗糖素(甜味剂)

  在蔗糖加工的基础上提取而成,在很多用途上能取代蔗糖,适用于碳酸饮料
到烘焙食品等十多类食品中。是目前唯一以蔗糖为原料生产的功能性甜味剂,其
甜度是蔗糖的600倍。

  标准:FDA于1988年批准蔗糖素可以被用于15类食品,包括作为餐桌上的甜
味剂以及用于饮料、口香糖、冷冻甜点、果汁和果冻等食品。1999年,FDA批准
蔗糖素作为通用甜味剂用于所有食品。

  茶饮料

  安赛蜜(甜味剂)

  它是一种常见人工合成的新型甜味剂,是中老年人、肥胖病人、糖尿病患者
理想的甜味剂,具有对热和酸稳定性好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第四代合成甜味剂。
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主要在焙烤食品和酸性饮料中使用。

  副作用:摄入过量会对代谢排毒能力差的老人和儿童构成危害,国家质检总
局规定在葡萄酒生产中禁止使用这种甜味剂。

  标准: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5月正式批准安赛蜜用于食品、饮料领域,但不
得超标使用,其使用量为0.3克/千克。安赛蜜的安全性高,联合国FAO/WHO联合
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同意安赛蜜用作A级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饮料

  柠檬酸钠(酸味剂)

  制备柠檬酸钠的原料基本来源于粮食,因而安全可靠,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
危害。

  标准:联合国粮农与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该品属于无毒品,对其每日摄入量不
作任何限制。我国也规定,柠檬酸钠可以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运动饮料

  柠檬酸(酸味剂)。

  柠檬酸普遍用于各种饮料、糖果、点心、乳制品等食品的制造。

  副作用:过量摄取,儿童可能表现出神经系统不稳定、易兴奋;大人则为肌
肉痉挛等。基于柠檬酸对钙的代谢可产生的影响,经常食用罐头、饮料、果酱、
酸味糖果的人们,要注意补钙。胃酸过多、龋齿和糖尿病患者不宜经常食用柠檬
酸。柠檬酸不能加在纯奶里,否则会引起纯奶凝固。

  功能饮料

  牛磺酸(营养强化剂)

  又称α-氨基乙磺酸,最早由牛黄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含硫的非蛋白氨基酸,
在体内以游离状态存在,不参与体内蛋白的生物合成。

  标准:美国、日本等国规定,婴幼儿以及儿童食品中必须添加牛磺酸。

  按照超市的分类,我们调研了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下次,你逛超市的时候,
别忘了仔细看看食品成分的标签上是否有某些让人不快的名字。

  液体咖啡

  咖啡因(其它)

  副作用: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它有成瘾性,一旦
停用会出现精神萎顿、浑身困乏疲软等各种戒断症状。咖啡因就不仅作用于大脑
皮层,还能直接兴奋延髓,引起阵发性惊厥和骨骼震颤,损害肝、胃、肾等重要
内脏器官。

  果汁

  常见添加剂为着色剂。参见冰淇淋栏目

  豆奶

  卡拉胶(增稠剂)参见酸奶栏目

  面包、蛋黄派

  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乳化剂)

  加入后可使面包柔软,延缓老化,能明显提高焙烤制品质量。用于糕点,与
其他乳化剂复配使用,可使糕点原料中的水分、奶油等分布均匀,形成细密的气
孔结构,改善蛋糕的质量。

  方便面

  着色剂、抗氧化剂、增稠剂(分别参见前面条目)

  按照超市的分类,我们调研了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下次,你逛超市的时候,
别忘了仔细看看食品成分的标签上是否有某些让人不快的名字。

  膨化食品

  焦糖色(着色剂)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食品添
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均已确认焦糖是安全的,但对其四-甲基咪唑作
了限量的规定。

  饼干

  膨松剂是在以小麦粉为主的焙烤食品中添加,使之口感柔松可口、体积膨大。

  标准:我国准许使用的蓬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磷酸氢钙、硫酸铝钾
(钾明矾)、碳酸钾、沉淀碳酸钙、复合疏松剂等。

  副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膨松剂中的铝对人体健康不利,因而正在研究
减少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等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口香糖

  木糖醇(甜味剂)

  木糖醇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的甜味物质,也是人体糖类代谢的正常中间体。
健康的人,即使不吃任何含有木糖醇的食物,100毫克血液中也含有 0.03-0.06
毫克的木糖醇。在自然界中,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中,但含量很低。
商品木糖醇是用玉米心、甘蔗渣等农业作物中,经过深加工而制得的。热量低是
它的一大特点:每克2.4卡路里,比其他的碳水化合物少40%。木糖醇从60年代开
始应用于食品中,成为糖尿病人欢迎的一种甜味剂。木糖醇是防龋齿的最好甜味
剂。

  副作用:木糖醇不会被胃里的酶分解,直接进入肠道,吃多了对胃肠有一定
刺激。由于木糖醇在肠道内吸收率不到20%,易在肠壁积累,造成腹泻。

  被膜剂(防腐剂)

  可防止微生物入侵,抑制水分蒸发或吸收和调节食物呼吸作用

TOP

沙发。。。
虽然没看完,但是已经感到恶心了。。。
不了解德国这边是什么情况,中国这边已经很糟糕了。。。
每隔几天就会听到某样东西曝光不能吃了。。。
哎,人心大大的坏了。。。

TOP

翻翻在德国吃的东西,看看里面都含有些什么,就知道中国还要努力追赶哩.
不过,去年回国,鸡蛋已经不那么的好吃了,早几年回去,单那一个鸡蛋的味道,都让人觉得这里简直就是地狱,不要说这里的肉了,那还是肉么?说是锯末合成的我都信,真的是也太KB些.
啊,国内的黄瓜,鸡蛋,猪肉...,...那才是人吃的哩,

TOP

吃嘛好,嘛好吃,关键是how much?

TOP

嗯,国内的黄瓜好吃,不过猪肉可不怎么样啊。

TOP

天津卫。。。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