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2)


石雕高僧像
  金末元初(13世纪)
  北京双塔庆寿寺海云塔基出土
  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面形圆润,双目炯炯有神,嘴角略露一丝微笑。躯体肥胖,大耳垂肩,身披袈裟,右手当胸拈佛珠,形象生动传神,是一尊高度写实的高僧肖像。据考,此像是金末元初活动于北方地区的佛教临济宗高僧海云印筒(1202-1257)禅师的法相。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 景泰元年(1450)
  北京
  莲座上刻铭文:“大明是泰元年岁次庚午圆授广病善戒坛传法宗师兼龙泉寺住持道观施金镀。”其中,“广善戒坛”是明代北京律宗两大戒坛之一,在今天宁寺;“龙泉寺”即今门头沟区潭柘寺;“道观”是潭柘寺第三十六代律宗祖师。

铜镀金阿弥陀佛像
  明 景泰元年(1450)
  北京
  这尊像与景泰元年释迦牟尼佛为同一组佛像,莲座上所刻铭文与释迦牟尼佛相同。


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明(1368-1644)
  北京
  此像左右肩花上分别有经书和宝剑,为文殊菩萨身份的标志。整躯做工精细,装饰繁复,胎体厚重,具有明代宫廷造像遗风。

铜镀金金刚持像
  明(1368-1644)
  西藏
  金刚持是藏传佛教崇奉的本初佛,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头戴五花冠,面相庄严。上躯袒露、下着绸裙、全身璎珞珠宝装饰。两手交叉于胸前结金刚哞(音轰)迦罗印、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表示方便与智慧圆满具足。全身多处镶嵌松石、体现了明代西藏地区造像工艺特点。

铜镀金弥勒菩萨像
  明(1368-1644)
  西藏
  此像头冠上有一宝塔,为弥勒菩萨身份的重要标志。



铜镀金莲花手
  吐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尼泊尔——帕拉风格
  这尊像头戴三花冠,头顶结高发髻,耳边扇形冠结横出。并有“U”形宝缯(音增)翻卷,馀发垂肩。面相妩媚,额间饰方形白毫。上身袒露,挂项圈、璎珞,左肩斜披连珠式圣带,下身围薄裙,两腿间有密褶式垂带,四肢有钏镯装饰。三折技式站立,体态婀娜。左手当胸,右手下垂结施无畏印。整体造型及装饰样式体现了尼泊尔——帕位造像典型特点。

铜镀金金刚手菩萨像
  叶蕃分治时期(9-13世纪) 帕拉风格
  这尊像头戴花冠,顶束高发髻,面相端庄。上身袒露,下着薄裙,双肩披帔(音配)帛。帔帛顺体侧笔直垂下,衬托出身体的修长。衣纹简略,躯体光洁圆润、饱满结实。双腿站立,双手在胸前结印,并执金刚杵。秸造型端庄,体态优美,神态沉静,工艺精湛,是一尊藏传早期像上乘之作。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元(1271-1386) 西藏
  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髻饰宝珠,面形宽大,气韵沉雄。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着薄裙,衣纹采取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及小腿处用连珠线表现。肩宽胸挺,躯体雄健。左右手分别结禅定印和触地印。莲座宽大,前后满施莲花瓣。整体风格体现了元代藏式佛像鲜明特点,与西藏萨迦,夏鲁两寺遗存的元代造像风格一致。

铜镀金狮面佛母像
  清(1644-1911) 漠南蒙古
  狮面佛母原是西藏苯教崇奉神祗(音齐),后被莲花生大师降伏成佛教重要本尊。这尊像舞立姿势,狮子头,头戴五骷髅冠,顶有象征忿怒的红发竖立。面部三目圆鼓,张口呲牙吐舌。腰围虎皮裙,项挂着五十人骷髅长链。右手高举执月刀,左手当胸捧嘎巴拉碗,左腋夹持一根天杖。形象奇特而恐怖。常与熊面佛母、虎面佛母一起供奉。

铜镀金摩利支佛母像及坐具——二轮辇车
  清(1644-1911) 北京或漠面蒙古
  摩利支是印度梵语音译,意译“阳焰”。原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天神,神通广大,能在日天(太阳)前行走,她能看见日天,日天却看不见她。后被佛教吸收,藏密尊奉为佛母。其形象与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头上长一猪头,或以猪为坐骑,或驾一辆七头猪拉的车。这驾辇车是摩利支佛母会具,车前有七猪拉车,车内是三面六臂摩利支佛母像。



铜镀金绿度母象


铜泥金度母像
  清(1644-1911)
  仿尼泊尔或帕拉风格 西藏
  此像菩萨装束,全身装饰繁缛,多处嵌奶镶宝,面部泥金,做工精细,体现了清初仿古造像工艺特点。

铜镀金药师佛像
  清 康熙二十一年(1782) 北京宫廷
  清代康熙时,清宫开始设立造像机构,制作藏式佛像,康熙宫廷造像承袭明代宫廷造像遗风,同时又开启了清代造像新风尚,佛像衣缘和莲座边缘錾(音赞)刻花纹,莲花座宽大厚重,莲瓣饱满,莲座上刻有藏汉佛名款和纪年款,造型端庄,形象生动,工艺精湛。

Share |
Share

臭美精, 自恋狂!

TOP

我喜欢最后这个佛像。
上次回国被朋友所托请了一尊回来,送出手的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好舍不得啊!
臭美精, 自恋狂!

TOP

莫以象见我,以音声求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