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不敢像徐志摩这样为爱痴狂?

作者:李欧梵

一九一○年,郁达夫在杭州第一中学念书时,遇上一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他时常看小说,但中文作文的分数总是全班最高的。这个顽皮小孩就是徐志摩,后来成为现代中国其中一位最重要的诗人。

  郁达夫和徐志摩一生都是很要好的朋友,但他们在中学毕业后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郁达夫去了日本,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终日失魂落魄。徐志摩则跑到美国去念银行学,然后转到英国,学会了欧美的口味,回国便以诗人之名闻世。郁达夫和徐志摩不同的留学经验,可以说是代表了现代中国两大类别的留学生:留学日本的以及在西方受教育的。此外,徐志摩的思想和行为,更是属于西方传统中英美的部分,尽管他也熟悉法国文化,足可以跟在法国和德国留学及生活的人沟通交流。

  大概由于他们教育背景及性格上的差异,郁达夫和徐志摩代表了不同的方向。他们二人都是感情极为丰富的人,但他们处理感情的方法却很不相同;他们都是二十年代著名的文人,所处的位置也很不一样。郁达夫以一种自我剖白以及“自我形象”(vision of the self)的方式,不断扩大他的主观主义倾向,但徐志摩则痴如狂地追求爱,并把这倾向推到新的高峰。

  少年时期崭露头角

  徐志摩跟郁达夫是同年(一八九六)出生的,都是来自浙江省。但徐志摩跟郁达夫很不一样,他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他父亲徐申如是银行家和工业家,也是硖石镇的商会领袖,友人中有一位叫张謇,是著名的企业家。徐志摩说过:“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徐申如也许是他们家族中最成功的。他在上海开了一所钱庄,当辛亥革命席卷浙江时,他暗地里把军火运给革命军,帮助他们占领杭州。由于他父亲高瞻远瞩,长袖善舞,徐志摩享受了快乐平静的童年,没有受到周围动荡的社会及政治形势所影响。他所经过唯一的伤心事,是他六岁时祖父的去世。“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可怕的经验,但我追想当时的心理,我对于死的见解,也不见得比华翁的那位小姑娘高明”。所以,他跟鲁迅和郁达夫很不同,他是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长大,因而养成了一种乐观开放,从不多疑善护的性格。

  徐志摩四岁开始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十一岁入读陵石开智学堂,是一所新式的学校,成绩是全班之冠,得了“神童”的称号。一九○九年十三岁毕业时,他已能以熟练的文言文写出工整的论文。一九一○年,他考入杭州中学,和郁达夫同班,内向害羞的郁达夫只能对这位活泼开朗的同窗充满羡意,而徐志摩更因为成绩优异而当上了班长。

  这时候,中国所有新式学校都受到梁启超一人的影响。徐志摩后来便成为梁启超的入室弟子,在早年所写的文字里便已清楚流露梁启超影响的痕迹,他投稿到学校的刊物,当中便有《镭锭与地球之历史》以及《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这明显是受了梁启超的名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影响。

  徐志摩的才华受到兴武将军督理浙江军务朱瑞的秘书张嘉傲的赏识。张嘉�在一九一五年巡视杭州中学,读到徐志摩的一篇文章,很是喜欢。他肯定徐志摩将来一定会成就非凡,于是跟徐家谈好婚事,把妹妹嫁给徐志摩。张家在江苏省也是望族,兄弟中还有后来成为知名哲学家的张君劢,以及后来与徐志摩一起出版《新月月刊》的张嘉铸。他们的妹妹张幼仪在一九一五年嫁给徐志摩时只有十五岁。徐父要把婚礼弄得铺张华丽,但因为爱儿坚持,婚礼采用新式进行。徐志摩似乎很喜欢新娘子,她知书识礼,且看来也很开通。

  一九一五年,徐志摩在杭州中学(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毕业后,先去了上海,在上海大学读了不久,便转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去。一九一六年,北洋大学的法学院合并到北京大学,徐志摩便成了北大法律及政治系学生。就是在北京,经由张家的介绍,徐志摩成为梁启超的入室弟子。据说,在跟梁启超见面时,徐志摩在这位文化巨人面前显得很腼腆不安,平常雄辩滔滔的口才也没法施展出来。回来后,他写了一封很谦卑的信给梁启超,表达他的敬重之情,并谈了自己的抱负。梁启超后来也说徐是自己其中一名最钟爱的弟子。徐志摩还开始熟读梁启超的作品,大受触动,更从《红楼梦》里借来句子:“弟子的也该烧了。”

  一九一八年春天,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儿子出生了,举家因为这新生命的来临而高兴万分之际,徐志摩在那年夏天登上邮轮,横渡太平洋,到美国留学去。面对着汹涌的波涛,少年的雄心给激发了,他写了一封长信给家人和朋友,当中的思想内容充分见到梁启超的影响:

  况今日之世,内忧外患,志士责兴,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志摩满怀凄怆,不觉其言之冗而气之激,瞻彼弁髦,�┤绲焚猓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生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