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游”思录·环保篇

关于怒江,人们听到了太多的声音。上苍不但赐予她自然之美,也赐予它丰
富的宝藏,令人无限向往。然而本该美丽富饶的怒江,自然生态却非常脆弱,百
姓生活还十分贫困,为此,多少年来,怒江人一直苦苦求索,盼望走上一条既能
够使怒江保持美丽,又能摆脱贫困的发展路子……

  当“发展旅游”成为怒江的一种选择时,本刊特派记者亲赴怒江,分别从
“环保”、“经济”、“民生”三个角度聚焦怒江、解读怒江。我们希望带来一
种声音,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怒江的今天和它的未来。

  水是怒江最调皮,也是最美丽的自然精灵。因为水,怒江的美才变得如此妙
趣横生,才显得那般活泼生动。

绝色怒江 被山水打动

  对于怒江的第一印象,来自地图上那绝妙的地理线条和神奇的山脉走向。

  在云南地图的西北方,东西150公里的范围内竟密集排列着高黎贡山、碧罗
雪山、云岭、哈巴雪山四条横断山脉,这在大多为东西走向山脉的中国,绝对是
一种地理奇观;而山脉之间,三条近乎垂直并列的大河,由北向南飘坠而下,三
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之间最窄处仅有72公里,这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自然异景。于是,“三江并流”便顺理成章被骄傲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大
自然赐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三条气势磅礴的大江,又以怒江最为不驯。因其
受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山高、谷深、滩险的地理特征。怒江河水湍
急,一路喧哗,沿着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一道深长的缝壑,汹涌而来。而这
条天崩地裂的巨大缝壑,便是以艰险、绵长著称的怒江大峡谷(又称东方大峡
谷)。面对这样一条神奇的大江,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你无法阻止澎湃的
想象和热切的期望。

  没去怒江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也看了不少画册,优美的语言,唯美
的画面进一步丰富、甚至放大了对于怒江的美好想象。譬如说怒江的山,就我们
知道,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多座。无论高黎贡山、碧罗雪山,还是
担光力卡山、云岭山脉延伸老君段、雪邦山等,都是经天纬地,都是巍峨雄浑

TOP

山势又各有不同,群峰竞相争秀,重峦千变,叠障万化,或如虎踞龙盘,或
如狮奔象走,极尽鬼斧神工;或如蛇形蜿蜒,或如仙姿俏立,呈显自然造化。从
某种意义讲,山是怒江的地质脊梁,因为山的朴实厚重又不失玲珑变化,因为山
的高大伟岸又不缺精致秀丽,怒江的美才显得那样雄浑神奇,那样大气绵长。

  再如怒江的水,充沛得让人嫉妒。且不说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三条大江热
闹奔腾,且不说188条分支河流恣意纵横,便是那山巅的碧潭、峰腰的飞瀑、沟
涧的流泉,就已太过丰富,太过生动了,身入其间让你恍然觉得这便是人间的天
堂。由于特殊地形、地段和气候关系,这里的水也各显其长,各尽其妙,或凝成
皑皑白雪,装点山岳峰巅;或变作湍湍急流,激荡险滩山涧;或形成飞流瀑布,
悬挂峭崖翠谷;或化作青湖温泉,点缀天地之间。毫不夸张地讲,水是怒江最调
皮,也是最美丽的自然精灵。因为水,怒江的美才变得如此妙趣横生,才显得那
般活泼生动。

TOP

当真正置身怒江山水之间,这里的风景绝没有让我们失望。一路走来,除了
惊喜还是惊喜,除了震撼还是震撼。天空是如此澄澈,呈干净而透明的蓝色,让
人不能不喜欢,那大块大块的云朵,并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有点牛奶的感觉,
所以颇有亲切的质感。在这样背景映衬下,水便多了一些情韵,山则多了几份圣
洁。人在丙中洛,这种感觉更显特别。丙中洛位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
东北部,地处三江并流的腹地,是中缅印和滇藏的结合部。它四面环山,东为响
朗腊卡和碧罗雪山,西为卡娃卡布峰和高黎贡山,南为贡当神山和日当坡,北为
石门雄关,形成了“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奇特自然景观,与云南中甸、四川
稻城并称为中国的三个“香格里拉”。也许正是因为大自然的恩赐,这里一直被
人们称为“天人合一,人神共居”的人间净土。

TOP

怒江流经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时,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流向从
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但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陡坡挡住了去路,只
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因而在这里形成北-西-南“U”状的大湾,称为“怒
江第一湾”。也许真是神山有灵,闹腾不羁的怒江也只有在这里才显得温柔婉转。
雪山皑皑,碧水悠悠,好一个山高水长!弯道自然环抱的桃花岛,荠麦青青,彼
黍离离,好一派田园风光!天地有情,百姓有心,此地盛产风化层积岩,路边的
怒族老百姓便以层积岩青石片搭建屋顶。于是青山沃野里,如画梯田间,点缀着
黑石瓦覆顶,原木材构架的农舍,或三五结群,或单独立户,宛若被水雾晕开的
淡彩,且不忘点染一痕袅袅炊烟,由此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田园好风光。

  也许是因为风景太过绝美,各路的神仙也纷纷看中这块地方。除却土生土长
的原住神仙外,这里还有藏传佛教的圣地普化寺,也有基督教堂等各方神圣,也
都安然相处,融洽和谐。也许是因为这里太过圣洁,狭隘的宗派之争在这里永远
没有市场。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原始宗教并存,信徒们各信各的教,
各拜各的主,互不干涉,我想这应该才是宗教的至高境界,也是丙中洛人民的最
大福音。

TOP

风景因为干净而变得美丽,信仰因为干净而变得伟大。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
的人们,无论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还是其他民族,他们的心灵都因为圣洁的
信仰和美丽的风景而净化。他们容易快乐,也乐于表达快乐。于是,他们喜欢唱
歌,喜欢跳舞,喜欢源自快乐和幸福的表达;他们喜欢感恩,喜欢赞美,喜欢接
纳一切产生快乐的美丽和伟大。

  因为简单,所以爱得自然,活得坦然。火塘边,几口家酿米酒,一点熏肉腊
肠,几张石板耙耙,他们已经幸福得象上了天堂。记得那次去老乡家做客,大家
且唱且跳且笑,酒在杯中空了又满,满了又空,在那样的气氛里,你只管放开一
切芥蒂,畅怀痛饮。音乐响起时,不用介意你踏的是有节奏的舞步,还是无节奏
的醉步,一切都在欢歌笑语声中和谐地融为一体,你只管随心而舞。快乐,就在
这混沌的热闹之中。

  然而酒醒过后,我知道容易满足不等于知足,容易快乐也不等于就是幸福。
我相信我所看到的只是怒江的一面。从某种程度讲,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真正的生
活,也不懂得他们的真实需求。一个游客眼里的怒江,只是矫情放大后的“虚假
天堂”,走马观花的感触,不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怒江。

TOP

强悍怒江 被现实触动

  要看天堂景 先走地狱路

  怒江交通问题的严峻,完全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极限。在21世纪的今天,偌
大一个自治州,一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还没有一条国道穿越!还没
有一条完整的三级以上的公路!还没有公路网络!不可思议地惊叹之后,便是一种
茫然的,甚至还有点对不住的遗憾。记得考察之前,我们采访了民间环保组织
“绿色家园”的负责人汪永晨女士,她曾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过一句话:“到怒
江看一看,会给你许多惊喜。”那么,这种糟糕的路况,不知算不算惊喜?

  从州政府六库到福贡再到贡山,一路走来也就一条坑坑洼洼,实在算不上公
路的公路。公路一边是陡立的岩石,一边是湍急的河谷。路面特别狭窄,有些地
方连错车都错不开,而且公路上常常有滑坡、泥石流、塌方等接连不断的险情。
一路颠簸,一路担惊受怕,旅游的大半时间就消耗在这路途上。试想,心怀恐惧、
筋疲力尽的游客,还有多少心情来欣赏此地的风景?而在路途上看到当地百姓,
大多依赖的还是“人背马驮”的原始交通方式,便是在怒江州首府所在地六库镇,
也会时而见到一些马帮赶着马在街道上悠闲地走过。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糟糕
的交通状况,马仍然是这里居民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惟一有点现代化气息的是
一些搭载游客的小三轮摩托车。

TOP

其次,是超乎想象的生态破坏。沿着怒江河谷,我们大概走了300公里的原
河段,几乎没发现想象中的茂密森林和参天大树。目光所及大部分是光秃秃裸露
的山体和一小块一小块挂在陡坡上似乎随时要滑下来的田地,偶尔也可以看到一
些灌木丛及稀疏的次生林,而看到更多的是滑坡、泥石流、崩塌造成的山体破坏
及道路阻塞。这一切,不但与想象有着极大的差距,便是与那些绝美的风景,也
有着极不协调的对比。于是,不禁对怒江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的说法产生严重怀疑。
就这样的基础设施,就这样的经济实力,靠什么来发展旅游经济?交通问题得不
到彻底解决,发展旅游永远只可能成为一句无法兑现的空话。

  天灾乎?人害乎?

TOP

去怒江考察,我们最主要目的便是拨开以往媒体建立在“想当然”基础上的
舆论迷雾,寻求事实真相,并期望挖掘出更多关于真实现状的背景和原因。对此,
我们亲自深入第一线,请教了不少专家,走访了不少农户,当然也包括许多基层
干部。毕竟,对于当地的环境状况和历史原因,他们最有发言权。

  从某种程度讲,与其说怒江是原始生态,不如说怒江是原始非生态。原始的
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生活方式。事实上,怒江早已不是一条“处女江”。怒江-
萨尔温江流域两岸世代居住的千百万人,为了生存,都在直接开发利用着河谷地
区的土地、动植物和矿产等资源,其“原始生态”早已被改变。

  怒江两岸,98%以上的土地面积是高山峡谷,且76%以上的坡度都超过了25度。
由于特殊的地理状况,怒江人民只好依河谷生存在两边的山上。由于坡度陡,所
以当地的种植有“壁耕”之称,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大字报田”。路途中我们
不时看到两岸的山坡上浓烟滚滚,烈火熊熊,那是当地农民在烧荒。在那样陡峭
的山地种地,自然无法利用牲畜或机械,所以只能采用“刀耕”,因为土地贫瘠,
又买不起化肥,所以老百姓只能用“火种”这种原始的方式给土地增肥。新华社
记者说:“看怒江人民种地就像看啄木鸟啄树”。许嘉璐副委员长说:“你们种
的不是粮食,你们种的是灾难!”这话里透出的是切切的人文关怀,也道出了怒
江人民诸多的无奈和难言的辛酸。另一方面,老百姓为了生活用柴,也在大量砍
伐木材,正如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马晓佳介绍说:“山上潮湿阴冷,农民家的火
塘一年365天是不灭的,再珍贵的树木被砍回家也和普通薪柴没有两样。烧荒时,
再珍稀的植物也和普通野草没有两样。他们得生存呀。”老百姓因为没有电,又
要烧火做饭,只有砍树,现在甚至连树根都刨出来当柴烧。因此,怒江的生态一
年比一年差。一旦发生泥石流,石头毫无阻挡,从山顶上滚下来,一直到江里面,
这样不但水土流失严重,而且造成的破坏也非常大。

TOP

云南省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怒江两岸居民一年就要砍掉50万立方的
木柴,怒江两岸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1,500-2,000
米之间的植被也破坏严重。怒江30多年中每年减少林地44平方公里,森林涵养水
源的功能急剧下降。根据1999年详查,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达3,933平方公里,占
全州国土面积的26.75%。怒江流域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调查统计地质灾害隐
患点达300多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功能不断降低。近年来,滑坡、泥石
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最新资料统计,2004年,怒江州共
发生地质灾害681起,其中以福贡县“4.16”和泸水县片马“7.18”两起特大地
质灾害最为严重,共造成22人死亡,9人失踪,3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
这些惨痛的事实警示着我们,也使得我们不能不深深地反思:怒江到底怎么了?

  怎么办?谁来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