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峡博物馆探秘[组图]

三峡博物馆全景



6月18日,重庆直辖8周年纪念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正式开馆。这座我国唯一一家在北京之外以“中国”二字冠名的国家级博物馆究竟珍藏了些什么有价值的文物?它的看点在哪里?6月15日,博物馆开馆前夕,在三峡博物馆筹备组负责人、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川平的指导下,记者走进三峡博物馆一探其中奥秘。

    博物馆外型的历史文化解读

    三峡博物馆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之一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为6.5亿元人民币。在普通人看来,它不过是与重庆人民大礼堂相当的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而已。而在历史文化学者的王川平的眼中,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就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王川平说,这是一个传统的水坝形状。博物馆依山而建,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正是有了三峡大坝工程,才有了三峡文物的抢救,也才有了修建三峡博物馆的最初由头。博物馆正是三峡文物的一个家。

    三峡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王川平说,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透明的玻璃穹顶,从建筑学角度说,它满足了大堂采光的需要,而在王川平看来,这个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这个印章所散发出的古老气息和磅礴气势足以让人暗暗称奇。王川平说,这是三峡博物馆的特殊标识,依他的想法,在晚间这个印章要闪闪发亮,成为重庆夜空的一道绚丽景致。



800中外嘉宾见证开馆
据悉,明日上午10点至11点,在三峡博物馆广场前举行开馆仪式。来自海内外的800多中外嘉宾和1000余名各界群众代表将共同见证隆重的开馆仪式。
博物馆内包括“壮丽三峡”、“远古巴渝”、“抗战岁月”、“重庆·城市之路”4个基本陈列,以及“李初梨捐赠文物展”、“历代名家书画展”、“历代瓷器展”、“汉代雕塑艺术展”、“历代钱币展”、“西南民俗民情风俗展”等6个特色专题展。还有最有特色精品陈列,包括“大三峡环幕数码电影”、“重庆大轰炸半景画陈列馆”。除“西南民俗民情风俗展”外其余部分将在明天对外开放。


TOP

5家电视台现场直播
昨天,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向本地及中央驻渝媒体透露,明天上午10点开始,他们联合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5家电视台,对三峡博物馆开馆仪式进行长达90分钟的现场直播。直播现场请了4名全国知名考古专家进行访谈,向观众推荐重量级文物。


TOP

市民参观最好在19日
因三峡博物馆开馆当天,会有800多名中外嘉宾云集山城,共同见证三峡博物馆的开馆。原计划当日博物馆开馆仪式结束后,将在下午3点后接待市民。但博物馆方面称,因考虑到安保工作和进馆人数众多,他们建议市民最好在6月19日及其以后前往。


TOP

“壮丽三峡”:浓缩千年历史
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展品约800件,由“序厅”、“造化三峡”、“山水之间”、“三峡风流”和“永远的三峡”五部分组成。不仅浓缩了三峡地区千百年来的历史和人文,同时,滟滪堆、瞿塘峡口的瀑石、纤夫石这些由于三峡大坝蓄水而将永沉水底的珍贵文物和绮丽风光也将在这里重现。而展厅内大量的场景复原也突破了博物馆传统的布展方式。


TOP

山水之间
再现三峡人家
在壮丽三峡展厅“山水之间”单元里,经典古韵异彩纷呈:云阳考古发现的唐代水田遗址;三峡地区日常生产生活用具;按1:1比例复原的民居;峡江地区的竹筏、打鱼船、帆船;三峡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戏曲、音乐、川江号子(包括清末德国驻重庆最后一位领事弗利茨·韦斯在1911年录制的、目前中国收录最早的川江号子)……这些历史遗留的声音,让参观者得以一窥当时三峡人的精神状态。


TOP

“城市之路”:记录山城变迁
“城市之路”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右手边,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自19世纪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重庆从一座封闭的商埠码头发展成开放的、连接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从偏居四川东部一隅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国际名城。该展厅就是通过序厅、城市变迁、山城漫步、工业崛起、英雄城市和尾厅六部分,展示了重庆近百年的发展变化。


TOP

抗战岁月”:复原烽火岁月
“抗战岁月”位于三峡博物馆三楼左侧,总面积1600平方米,展品800多件,主要是由抗战时期的历史资料、图片等传统展览和《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和“重庆大隧道惨案”场景复原,共同构成反映重庆抗战历史的恢弘画卷。
重大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郭选昌用18个月的时间,把重庆“大隧道惨案”的雕塑,与三峡博物馆“抗战岁月”展厅内复原的一段大隧道一起,把人们带回到半个世纪前重庆最悲壮的一天——“大隧道惨案”发生日。
在总长25米的群雕中,共刻画了210多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拉警报的哨兵、纷纷涌入大隧道的人群、积压在一起的人群严重缺氧后的挣扎、把手伸向闸门外的绝望表情……
展厅还通过声、光、电等技术,立体还原了历史。
参观者不是远远观望一组组“大惨案”的雕塑,而是与它们同呼吸共命运,如同再次穿越历史时空


TOP

南唐摩崖石刻重30吨

南唐著名石刻“龙滩河摩崖造像”是三峡博物馆最重的文物,它由两块造像岩石组成,高约5米长约7米,总重量超过30吨。
岩石靠墙竖立,岩石上数排佛龛整齐列队,佛龛里面则是各种不同造型的佛像,旁边还躺着一块造型相似的岩。该造像原位于忠县龙滩河左岸,是三峡地区保存较完整、年代较早、价值很高的石刻造像,上面共刻有46个佛龛,内刻佛像尊尊栩栩如生。造像证明,至少在南唐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峡江地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蓄水前文物部门用了近两个月时间,将造像完整切割。由于岩石太重,仅是把两块造像运进博物馆就很费了一番力气,先要用吊车把造像放在滚筒支起的托盘上,然后再用铰链把托盘慢慢拉入展厅内,一块造像就要搬运几个小时



TOP

签名轴见证国共合作
《抗战岁月》展厅内收藏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签名轴”是国家一级文物,由郭沫若先生秘书翁泽永先生捐献。轴长近3米,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见证。
1940年,国共合作抗战时期,在国民党政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的郭沫若先生主持下,重庆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留下了一卷签名轴,上面有周恩来的签名,还有沈钧儒、陶行知、邹韬奋、李公仆、翦伯赞、老舍、田汉、孙科、张治中等的签名,共334人。由于郭沫若先生对翁泽永的信任,所以在抗战胜利后将这签名轴交给翁老带回上海保存。
1947年11月,郭沫若秘密离沪去港,翁泽永在上海的家中设宴送行,同席的还有冯乃超、田汉等。郭老指着这签名轴对翁老说,它是国共合作的重要见证,你一定要好好保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