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烟花句之--我看安妮宝贝

这绝对是一篇早就该写的东西。就好像心里的结,越结越多,就解不开。

不得不承认,安妮宝贝对我并不是毫无影响的。至少,我身在德国,却带着她的四本书在身边,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吧。

在家里的时候,满柜子的书堆在墙上,好像并不是很起眼。对当时的我而言,书是生命中,唯一不可能会缺少的东西。我从来只愁书看不完,因此而希望光阴停步。而出国之后,看着空空的书架。心里真是满心的落寞。

除了铁以外,好像没有东西比书更重了。第一次坐上飞机来德国,一共只带了四本书,一本大字典,两本是学习德语的。最后一本是张威廉的《德语教学随笔》,张老先生多年任教南京大学,是德语界的泰山北斗(于去年去世)。这本随笔说起来也算是学习德语的书。不过,张老先生毕竟是上个时代的人,读四书五经长大,背的是唐诗,念的是元曲。所以这本随笔中大部分是关于德国几个腕儿,如歌德等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解,以及翻译等。不管如何,这是我在德国的前半年,唯一能放在枕边伴我入睡的书。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可以学德语,也能解阅读之馋。

半年之后妈妈给我寄来一大箱东西。其中包括一本红楼梦,一本唐宋词格律,一套张爱玲全集,四本安妮宝贝的书。在半年之后,一个朋友回国给我带回一套鲁迅全集(厚厚的六大本书。为了这个,我差点每感动死:-)。加之后来自己回国带的一些书,镜花缘,聊斋志异等。这是我在德国唯一的“藏书”了。安妮宝贝的书夹在这中间,自然是很相行见拙的。我一般不跟别人说,我也看安妮的书。一些写字的朋友知道我看她的书都会骂我没出息。每次有人在看了我写的东西后说,有点模仿安妮宝贝。我都会毫不怀疑的认为,是贬非褒。潜意识里我还是很排斥安妮的书的。甚至自己也把看她的书归为不太光彩的事情。

这里,随便谈谈关于她的文字和故事。其实,读书嘛。也就是找个方式自娱自乐。既是这样,何耻之有?


一.文字
在我的眼里周做人晚年的随笔《知堂回忆录》是干净文字的代表。有人说,《知》只是记流水帐,周做人把陈年往事,包括他们兄弟(他和鲁迅)的失和翻过来复过去的说。阅读这本书不能带给人任何阅读的快感。有个网友道:“周做人行文,从来只求通顺,没有任何华章美词。看小学生写作文,何乐只有?”。就是这样,不管周做人在政治上如失偏,他的文章绝对是瑰宝。到了老来,更是洗尽铅华,这样文章适合在安静的时候阅读。不带任何心情。

而网络作家的文字,往往站在对立面。网络作家中有两个人对我的影响很大。一是安妮,一是寞儿。两人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正统的文学写作训练。所以文字“放荡”,词章华丽,有时不免犯堆砌之忌。但是正是这种东西带给人阅读的欢悦。安妮说:我们如此长久的诉说。苍白的生命如何沉沦于那些苍白的爱情。或:如果生命是一场幻觉,离别或者死亡是唯一的结局。当这些文字通过光的进入眼睛,在思绪里盘旋,突然击中某一根的神经。我不知道。自己如何能不被感动。

对于华美的文字和干净的文字,没有孰好孰坏,孰是孰非。每换一种心情阅读,就会多体验一种人生。

[ Last edited by 青叶 on 2005-1-16 at 21:28 ]
草堂青叶。

二.故事
如果要作比较的话,也许把亦舒笔下和安妮笔下的故事来作比较,是可以的。当然亦舒成名比安妮早的多,笔下的故事就内容而言也广的多。但是两人都爱写女人,故事的男人通常只是配角。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言情小说家,亦舒的世界更加的真实,更加容易让人引起共鸣。离婚的女人,单身抚养孩子的女人,在红尘打滚的女人,在商界打拼的女人。亦舒像一个老者,经历事态万千之后,回过头来,细细的数着当年的故事。亦舒书中会出现的经典语句如:电影和小说里的爱情,十年凝聚在一日,所以能够感人肺腑。而现实生活,油盐柴米,再多的爱情也被磨光。

安妮笔下的故事,带着一种唯美的情节。干净的,穿格子衬衣的男人。笑容甜美,眼神迷离,穿长裙配球鞋的女人。不管这种唯美是否存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安妮笔下的人物和故事给流浪在城市缝隙间的人们创造了很多想像的空间。有一个很奇怪的调查,安妮宝贝的每本书发行后销量都稳居每年新书销售的前十名。对于发行商而严,安妮这个名字就是销量的别称。一本《狼图腾》出了,几乎每个书坛子都能找到这几个字。可是书坛子里却没有人谈安妮。那么我奇怪,书是谁在买?为什么没人说她。或许有,但大多是18岁以下的小孩子。我们成年人是不屑于谈安妮的。或许在很多人心里,安妮笔下的故事,都是没有人可以分享的故事。


三.精神和灵魂
其实在这一点下,我是有最多话想说的。余杰在《火与冰》中曾经讲过一个句话:中国这个社会,从来都不是一个关心人的灵魂的社会。
中国有那么的作家。他们写作,为社会,为劳苦大众,为一种精神。但是在网络上出现安妮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反复的使用灵魂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眼里,灵魂是跟宗教信仰有关的东西。我们是马克思的主义的接班人,我们是无神论者。我们不需要为我们的灵魂担忧。在维列根斯坦反复的说,人只有挣脱躯体的束缚,灵魂才能得到升华的时候。我们反复的强调:少年不知愁滋味,欲上层楼,欲上层楼,却到天凉好个秋。

《告别薇安》是安妮的第一本书。《七年》中写到:我一直想给我的灵魂找一条出路,也路太远。没有归宿。但是我只能向前。
安妮的很多故事本身并不能打动我,因为我相信温暖的爱情。她的故事,太过寒冷,不是我喜欢的故事。但是这些简单的字字句句关于灵魂,关于梦想,关于孤独,在最初接触到她的那段时间像被海草绊在海底,无法浮出水面。

后来我反过身来重读鲁迅,才发现在鲁迅的文章也经常写到他的孤独。好像在《呐喊自序》里,鲁迅说:“。。。于是我感到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许广平在回忆鲁迅的时候也说:他有时心情不好,就会半夜跑到外面喝酒。在空旷的草地上,好像一头狼,在黑暗中舔嗜自己的伤口。
这样的黑色阅读,让我忽然领悟到。其实,平凡人包括一些伟人都会孤独,寂寞,但是我们是否能走出这种孤独和寂寞,是否能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条出路,那取决自己。

[ Last edited by 青叶 on 2005-1-16 at 21:30 ]
草堂青叶。

TOP

四.爱情
关于安妮笔下的爱情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就好像老袁在他的《我眼中的作家》中写到的一样。美女作家笔下写到的总是,她们多么的娇美,多少的男人爱她们。当然小说是经过夸张处理的生活艺术。把这写东西凝聚在一起,使情节更加的精彩,这也无可厚非。不过,我不喜欢安妮笔下的爱情,是另有原因。

四川有个女作家叫尘洁,是个电影痴。我因为对视觉的东西不是特别敏感,所以说起电影我还真的只是个小学生。尘洁出过一本书叫《华丽转身――电影随笔》,很不错。她后来写过一篇关于安妮的文章,里面写道:安妮的文字很美。但是我无法爱上这种文字。因为安妮的阴郁。忧郁是神性的,而阴郁是魔性的。我如何能爱上魔鬼的文字?

人可以对爱情失望,但绝对不可以,也不应该绝望。爱情是这世间最温暖和甜美的东西。如果连对它的憧憬都失去。人还剩下什么?


五.社会
高行建的《一个人的圣经》得了诺贝尔奖以后。有人在书坛子上说,这样的作品也能得奖?跟帖的道,中国的作家太过于关心社会。而没有人关心人。人本身。而诺贝尔奖励的正是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作品。

对于这种说法我是赞同的。但是关心人,关心人的灵魂,并不代表可以摒弃这个社会。安妮的作品永远只能是三流,像杜拉斯和张爱玲一样(这两人我都狂喜欢:-)永远无法与鲁迅相提并论一样,在某种原因上就是因为她太过关心自己,而忽略生命中的其他任何东西。安妮的五本书,只有在《蔷薇岛屿》中显露出一些有可能会走出去的迹象。她因为父亲去世,开始体会出另一种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这种痛苦如果可以被升华,我想安妮会写出更好的文字。可是接下来的《彼岸花》和《二三事》这两部小说无疑是让我失望的。继承安妮的一贯风格,凄美,冷艳的爱情。除此以外呢?我期待的比这些要多。。。。。。
草堂青叶。

TOP

后记:就写到这儿吧。还得写点作业:-(。看了一下开头,发现写了很多废话。我想潜意识中,我希望可以不留痕迹的暗示出,除开安妮这唯一个“不太见的人的作家”我喜欢多数还是很“光彩的作家”。这不免有点让我自嘲,写了那么多。弄了半天,我还是以看安妮的文字为耻的。。。。。。。
草堂青叶。

TOP

^_^
那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
年少的作文虽然不能成真
你我都愿意再笑着重温
我们所说的爱我们想的未来

TOP

有什么引以为耻,亦舒和安妮都很值得看,尤其是女人.
说句坦白话,能写到她们两人的水平,再来为耻不迟.
Don't leave me high Don't leave me dry...

TOP

安妮宝贝的书,确实有带点颓废,带有这个时代的无病呻吟。
你的伤逝就有浓郁的安妮气息,不过还是要支持你…………………………

TOP

读了楼主的文章忽然想起了我也是安妮的粉丝,特别是在大学的时候,不但自己读安妮的文章,电台的晚间节目《今夜不太晚》里主持人陆越农(不知道名字写得对不对)也会用他低沉性感的声音带给我们安妮的文章,比如《七年》《七月与安生》。觉得那段时候是我最轻松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TOP

快乐总是暂时的。
土星来的小赤佬

TOP

感觉安妮是我这几年最禁忌的话题,一般的情况下我敢去想她,因为她自己就这样又变得不快乐。当我得知安妮生了个女儿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一切的文字都是一场迷局,把我们套的牢牢的。可是她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幸福。到德国后,经历了一些事,兜兜转转还是最想她的文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