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458
- 威望
- 4971
- 金钱
- 1
- 阅读权限
- 1
- 性别
- 女
- 来自
- Beijing/De
- 在线时间
- 5 小时
|
6#
发表于 2005-6-12 11:10
| 只看该作者
2、国际贸易增长放慢的影响被放大
由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引起的贸易摩擦,使得世界贸易增长放慢的影响,对中国而言,有可能被放大。
我国近年出口的迅速成长,主要来自自身产品竞争优势的不断积累和提高,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大而不是世界贸易增长的加快。从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看,我国的出口产品仍然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定量分析表明,未来10年,中国产品的出口有每年增长15%以上的潜力。
但是,贸易摩擦将限制出口增长潜力的发挥,特别是在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了实质性的对出口扩张的制约。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的速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虽有所放慢,但仍不是影响中国出口的主要因素,主要的制约因素还是那些限制中国出口竞争潜力发挥的来自内、外部的限制出口措施,这方面的影响将远大于世界贸易增长放慢的影响。换言之,世界经济、世界贸易增长放慢,引发的贸易摩擦,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将在中国被放大,对被反倾销起诉的个案仍将高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产生的伤害最大。
因此,综合来看,2005年下半年,出口将难以继续保持目前的快速增长势头。
一是国际经济增长放慢,主要经济体进口需求增长将比2004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甚至是负增长。
2004年,据WTO统计,世界进口在2003年高速成长的基础上继续增长21%,其中,美、欧、日进口分别比上年增长17%、19%、19%,增幅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5、9、-1和5个百分点。如果与2001~2002年相比,贸易进口增长的加快幅度更大。
2005年,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贸易增长显然也会相应放缓。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2004年进口快速增长,远超过正常水平,2005年再要有如此迅猛的需求上扬可能性极小,去年的高增长为2005年进口需求制造了很大的增长基数。我们以近年来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与进口需求的关系进行测算,发现2005年美、欧、日的进口需求不出现下降已经相当不容易。
从中国出口和世界进口、发达经济体进口的关系进行分析,乐观的测算结果,2005年出口增长难以超过20%,如果不利出口继续扩张的因素集中释放,还存在我国出口增长低至10%的可能。
二是由于贸易摩擦、汇率等方面的影响,未来6个月会限制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能力的发挥。
其一:人民币随同美元升值。美国联邦储备局持续的加息已使美元从3月份前的持续贬值走向反弹。美联储从控制通货膨胀出发,从2004年6月以来,连续8次加息,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上调了2个百分点。日前,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尤其是核心CPI升幅高于预期,一季度GDP平减指数达到3.3%,这加大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担心,也进一步引发市场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可能将加快加息步伐的忧虑,6月持续升息可能性增大。
美国加息,一方面增大国内提高利率水平压力,对投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造成冲击,另一方面,是加强了美国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持有美元资产的收益提高,终究会对美元目前的颓势产生影响,改变国际外汇炒作方向,使美元止跌回升。
如果人民币继续盯住美元而美元在下半年开始出现较为明显升值,对借助人民币随美元大幅贬值而有强势表现的出口将有一定负面影响。
其二:来自国际上,尤其是美国,要求人民币重估、升值的呼声再度走强,对出口负面影响更大。
三是随着国内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增长的放慢预期之下,对进口的需求正在减弱。
外商直接投资需求阶段性的调整开始出现,是新增投资需求开始走弱的一个信道。未来进口速度将会显著放慢,贸易顺差,特别是对美国的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可能急剧增加。年初以来,这样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
上述几方面因素联手之下,出口的强势扩张局面将很有可能改变。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以2004年而言,我们测算估计,有2~3个百分点的GDP增长来自出口拉动。如果出口大幅走弱,即使是短期阶段性的,也会使宏观经济形势逆转。而这种可能性已露出了变成现实的迹象。
我们对中国的出口前景做了回归分析。回归的应变量为中国出口额月度数据的同比变动。回归的自变量为滞后的出口对象的经济领先指数和汇率变动。所用的经济领先指数为OECD编制的6个月平滑指数(CLI-6)。
在对中国进出口作回归分析时有两个问题干扰了估计的精度。首先是由于数据所限,自变量选用的是名义的贸易额,而使用实际贸易量更为合理。其次是人民币长期盯住美元,使得汇率这一变量在解释对美国出口时几乎无效,使得拟合的程度较差。对于对欧盟和日本出口的回归拟合程度良好。对欧盟出口模型的R方值为87%,对日本出口模型的R方值为74%。
回归分析显示,中国的出口与对象国家滞后的经济领先指标和汇率变动高度相关。由于全球经济的降温,中国的出口增速将会下降。对美国的出口将从3月份的36.7%降至11月份的21%;对日本的出口将从3月份的22.5%降至明年1月的14.4%;对欧盟的出口将从3月份的56.1%降至明年1月份的32%;对全球的出口将从3月份的32.8%降至11月份的19%。
3、投资扩张冲动出现走弱倾向
一是投资周期的延伸将逐渐转向温和增长。
2002~2003年度初起、2004年继续推高的投资热潮,相关项目已经开始形成供给能力,进一步的投资强度已经开始回落,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钢铁、有色、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等行业,不少已经初露投资增长减缓端倪。
二是针对投资的紧缩调控仍在持续。
调控当局对投资形势的认识,仍是存在过热的危险,担心投资出现规模过大、增长过快的反弹,仍是今年“两会”上的主流意见。而且,目前资金价格确实偏低,不仅是历史低位,而且与主要经济体相比,也属较低水平,不利于控制货币流动性保持在合理范围,也不利于控制上、下游物价水平的适当稳定。
因此,进一步的货币紧缩可能性仍然很大。如果加息,或者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投资成本上升,会挤压一部分追风的资金,退出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包括制造业,可能也包括目前红火异常的能源、原材料产业。
上述两方面因素,将造成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的放缓程度比一般预期的更大。鉴于投资目前在经济增长中的特殊影响,宏观经济在2005年的晚些时候有可能因此而明显放慢。
4、消费需求仍显不够
2005年经济增长的一个积极方面是消费需求及消费型投资需求的作用凸现。
从中长期看,消费及消费型投资将发挥重要作用,成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投资、出口需求在2005年后半段出现显著调整,这一趋势未来还会延续,在中央、地方政府高度强调就业、和谐发展的背景下,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调动、扩大其他方面的需求,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所谓其他方面的需求,显然只有消费,包括消费升级形成的交通、通讯、居住等新型消费,而具有消费性质的需求中,最具可调控性,对经济增长作用足够强的,只有具有高度消费性质的投资——那就是通过政策调控,鼓励和支持住房、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供给扩大,来满足具有可持续增长能力的住房和公共设施服务的消费需要。
这样的政策调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居民住房、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在收入预期继续向上的情况下,巨大的消费潜力就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适当放松土地、信贷关口,需求将即时释放,拉动相关投资增长,快速形成供给和消费。
制造业等其他方面投资的向下调整,出口的增长回落,也为资源向消费型投资转移提供了空间,提供了既能拉动经济较快增长,也使通胀保持在适中水平的可能性。
因此,在鼓励发展住房、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下,相关行业,包括钢铁、建材、能源、化工等产业景气状态可能比前期高位有所回落,但仍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在较高水平。
但是,由于消费增长有收入、政策方面的限制,短期内不大能够完全弥补投资、出口需求走弱的影响,2005年宏观经济景气将比2004年回落,对多数产业而言,景气状况也将相应回落。
5、宏观经济经济增长放慢
预计2005年下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比上半年减慢,但2005年上、下半年,GDP增幅差距可能比2004年上下半年略大,呈上高下低走势,分别同比增长9%、8.6%,而非基数原因导致的上低下高。2005年下半年,紧缩调控影响经济增长进入谷底的可能性较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