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功过话李陵

西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骑都尉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经过一系列艰苦而壮烈的战斗,这支军队最终悲惨地全军覆没了,李陵也投降了匈奴.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十分著名,而它的著名在很大程度上跟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关:李陵投降的消息传来,汉武帝勃然大怒,司马迁为了安慰他,仅仅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结果竟被处以腐刑.对于李陵,历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李陵投降匈奴,缺乏气节,十分可耻.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有人以李陵来影射讽刺一些卖国贼的.另一种看法是李陵作战勇猛,战斗悲壮激烈,力尽投降,可以理解.究竟那种看法更客观一些呢?

汉书记载,李陵此次出击,汉武帝本欲让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给率领三万汉军主力骑兵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运输辎重,显然这并不是个好差使,而那五千步卒,李陵已经在张腋一带训练了数年,所以也清楚自己部下的实力,大概很有些杀鸡用了牛刀的感觉,所以他向汉武帝“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至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向)贰师军。”汉武帝说:“你不喜欢当贰师将军的部下吗?但是这次我发兵太多了,所以(如果你要独成一军的话),我就没有骑兵可调拨给你指挥了。”对此李陵豪气冲天地说:“不必要骑兵,我愿意以少击众,用五千步兵去到匈奴王廷。”汉武帝深受感染,就同意了,并让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半道接应李陵部队。

但是这个路博德原来做过伏波将军,给骑都尉李陵打接应让他心里十分不爽,于是他上书要求推迟出发,汉武帝大怒,以为李陵反悔不敢出兵所以让路博德上书,就让路博德率兵从河西出发攻击匈奴,同时给李陵发下出兵诏书:“以九月发,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无)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

于是李陵率领五千部下从居延出发,北上攻击匈奴,整整走了一个月,终于到达汉武帝指定的目的地:匈奴腹地浚稽山,于是李陵讲所路过的山川地形绘图,派部下陈步乐回去呈报给汉武帝。汉武帝龙心大悦,当场任命陈步乐为郎官。

在浚稽山,李陵部很快就被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包围,由此拉开血战的序幕,匈奴看李陵兵少,很有些轻视,但是甫一交战,李陵部就大破匈奴三万骑兵,斩首数千,单于大惊失色,当即征集了八万余骑兵攻打李陵。

五千深入敌后的孤军vs有单于亲自压阵的八万匈奴骑兵,战,无法获胜,走,步卒又跑不过骑兵,李陵作出了唯一的选择:且战且退。几天后退入一个山谷中,因为连续的血战,很多士兵中箭受伤,这些受伤的士兵表现出惊人的气概,中了一处箭伤的,拿着武器继续作战,两处箭伤的,帮忙推车,只有中了三处箭伤的才上战车被推着走。

李陵觉察到部下的士气开始变得有些低落,而且不能振作,怀疑是因为有人偷偷随军带了女眷的缘故,下令搜查,发现果然如此,李陵于是将女眷斩首,第二天再与匈奴交战时士兵再没了顾虑,于是小胜“斩首三千余级”,然后率军继续向东南撤退,几天后经过一大片芦苇丛,匈奴兵占据了上风放火,李陵也应对得当,先烧出了一块空地然后领兵据守。

南行到了一座山下,匈奴已经抢先到达山上,单于命令儿子率骑兵突击李陵部,自己在山上指挥。李陵率军在树林间与匈奴骑兵交战,再次杀死杀上数千匈奴骑兵。并且抬出连弩狙击单于,给单于吓的赶紧下山逃跑。这天与匈奴人交战,抓到了匈奴俘虏,匈奴俘虏告诉李陵:“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可以看出,此时的单于已经很有退兵的意思,,但是臣下却认为让李陵五千步卒横行匈奴,单于亲自带兵围攻如果还是让他逃脱就太丢脸了,离南方的平原还有四五十里,如果李陵部能够坚持到平地上还未被歼灭,匈奴方肯退兵。

李陵部的情况越发的危急了,,匈奴拼命要吃掉这支汉军部队,双方一天要交锋数十次,李陵部又一次显示了超强的战斗力,再次杀死杀伤两千余匈奴兵。匈奴作战不利,离汉边境也越来越近了,又害怕李陵有接应,于是打算退兵。但是一件小事改变了李陵和他的部队的命运:李陵部的一个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告诉匈奴李陵部的虚实:汉军的箭快射完了,而且只有打前锋的李陵和韩延年各率领的八百多人还有些战斗力。对李陵部而言更致命的是,管敢告诉匈奴人,李陵部没有接应部队,是一支孤军。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李陵部已经无法避免全军覆没的命运了,李陵率军在山谷中奋力行军,匈奴兵抢占了山头有力地形飞矢如雨下,他们一边进攻,一边大叫:“李陵和韩延年赶紧投降。”在离鞮汗山还有仅仅一日路程的地方,李陵部的五十万支箭都射完了,对于这支以步兵弓箭手为主的部队而言,没有了箭矢,就意味着他们没有了战斗力。但是这支仅剩三千余人而且大多伤痕累累的部队在李陵的率领下仍然做着最后的努力,李陵下令放弃战车(因为没有了箭矢,作为射击阵地用的战车就失去了作用),士兵们没有兵器,就砍下车辐,拿在手里作为兵器,军官们则手持刀尺,汉军部队进入了一个狭长的山谷。匈奴兵再一次抢占了有力地形,以滚石攻击山谷中的汉军部队。很多汉军战死,这一次,这支已经转战博杀了几千里的部队终于耗尽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再也无力前进一步了。

黄昏到了,李陵孤身一人便服出营,打算看看有没有只身行刺单于的机会,很久以后才返回,他对部下叹息到:“我们败啦,完蛋了。。”于是把旌旗都给砍倒,珍宝都埋入地下,此时李陵再次叹息到:“要是每人再有几十支箭,就足够我们杀出去了,现在我们再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打仗的兵器了,天一亮大家都要当匈奴人的俘虏,如果分散突围,总会有逃出去报告天子的人。”于是下令每人带两升粮食,一大块冰准备突围。大家约好逃出去后在遮虏障集合。

半夜,李陵下令擂鼓叫醒战士突围,但是鼓已经在连日的激战中敲破,怎么也敲不响,李陵只能和韩延年带了十几个壮士骑马突围,匈奴数千骑兵紧追不舍,韩延年战死了,李陵说:“我没脸再见陛下了。”于是投降了。

战斗到这里以李陵部全军覆没,李陵力尽投降而告终,但是事情并没完。兵败的消息传来,汉武帝内心里希望李陵壮烈战死,但是后来听说李陵居然投降匈奴,于是暴怒,责问李陵派回来的陈步乐,陈步乐自杀。司马迁给李陵说了几句还算公道的话,却被处以宫刑。又过了一年多,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注释一),但是无功。对李陵而言,要命的事,公孙敖报告汉武帝:“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于是汉武帝“族陵家”,把李陵的母弟妻子杀了个干干净净。后来汉朝遣使节出使匈奴,李陵质问汉使:“我为汉朝率领五千步兵横扫匈奴奋力作战,因为没有救兵接应而失败,我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地方?你们为什么诛杀我的全家?”使者回答:“汉朝听说你教匈奴兵作战。”李陵说:“教匈奴作战的是李绪,不是我啊!”

李绪原是汉塞外的都尉,后来投降匈奴。李陵痛恨李绪教匈奴兵作战使得自己全家被汉朝诛杀,于是让人刺杀了李绪。匈奴大阏氏欲杀李陵,但是单于因为喜欢李陵,所以把他藏到北方去,直到等大阏氏死了才让他回来。

后来,汉武帝死了,当政的霍光和上官桀一向与李陵友善,于是派人想游说李陵归汉,但是李陵终于没回来。元平元年(公元前七十四年),李陵在匈奴病死。

司马迁对李陵的评价是这样的:“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蓄)积也,有国士之风。且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下面李陵作战失败的原因做一个客观的分析:

1。出兵过于轻率。李陵过于年轻气盛,而汉武帝也好大喜功,导致五千步卒孤军深入匈奴腹地。其实李陵所部战斗力固然惊人,但是却是步卒。机动性远不及匈奴骑兵,这也是李陵回军路上一再被匈奴抢先遮断归路的原因。

2。没有接应部队。导致李陵的部队虽然千辛万苦的转战数千里,最终还是覆没在自己的家门口。对这一点,汉武帝后来也后悔了:“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

3。兵力组成上,缺乏骑兵。很显然,如果李陵部队中有千余骑兵的话,在战胜匈奴的几次战斗中,肯定能够给匈奴大得多的打击,但是因为没有骑兵,导致李陵部虽然屡次战胜匈奴,但是取得的胜利并无法给匈奴造成本质上的打击。归途中,因为没有机动兵力掩护,匈奴骑兵得猖狂的包抄汉军后路。

最主要就是这几点了,当然还有些运气的成分,比如李陵军中居然出现叛徒,但是我认为那是不可预知的事件。所以,如果从军事上来看,李陵的错误只是太年轻气盛了,没有很好的战略眼光。而从战斗中李陵的战术指挥来看,李陵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和一个最优秀的指挥官相媲美:五千步兵深入敌境数千里挑战八万骑兵,换了神仙也没法打,而李陵几乎就成功了。

李陵开始投降匈奴的确是迫不得已,而且虽然投降,但是,与卫律和赵信不同,他并没有教授匈奴兵作战,这显然是因为他不肯,不肯做不利于汉朝的事。但一年后李陵的家人被诛杀一事,显然对李陵是闷头一棍,从李陵方面来看,他率五千步卒横扫匈奴王廷,虽然战败被俘,但是杀死杀伤匈奴骑兵少说也有万余人,可以说是尽了死力,虽败犹荣,但是仅仅因为他投降了匈奴,举国官员就齐声声讨,然后,又因为公孙敖的报告(我不想讨论这是否是个真正的误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就诛杀了李陵的全家。对于李陵这样本身没有过错,而且从来事亲至孝的人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打击比这个更严重了。

但是即使受到了汉朝如此对待,李陵过后是否还有归汉的心思呢?显然是有的,因为后来霍光和上官桀派人游说李陵,此时汉武帝已死,李陵也已经降匈奴多年,留在汉朝的家人也被诛杀殆尽,但是面对游说,李陵还是显得有些动心:“归易耳,恐再辱,奈何!”从这里看出,他只是因为害怕回归汉朝受辱所以才不肯归汉的。

可以说,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李陵都没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地方,但是汉朝对李陵怎么样呢?李陵投降匈奴以后,全国上下一片声讨,李氏家族身败名裂,仿佛沾上李陵的名字都会倒霉,李陵家不久就被全家诛杀了。就连李陵的堂兄弟李禹也因为被人说是:“谋欲亡从陵。结果“下吏死”(注释二)。李陵最后之所以不肯归汉,很大程度是因为汉朝的绝情吧。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以一种对变节者的歧视眼光来看待李陵,甚至在抗战的时候拿他来影射投降分子,其实这对李陵而言是在是太不公平了,作为一位的将军,他是为汉朝尽了自己的努力,也创造了虽然是短暂但是却夺目的光荣。即使是后来兵败投降了,他也未做任何可能对汉朝不利的事。

该怎么评价李陵呢?我想,他是一位优秀的汉朝将军,只是运气不大好。仅此而已。


注释一:汉书原文:“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杆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深入迎陵意思颇为费解,派兵迎接李陵的话显然不大现实,或迎陵为匈奴地名?

注释二:其实,李禹颇受太子宠爱,谋亡从陵的说法简直有些匪夷所思。应是莫须有一类的罪名。

老于学坏了,都是跟花猫学的,这么长,哎,看吧,忍吧,习惯吧。
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chinesehejing at 2005-3-8 14:25:
老于学坏了,都是跟花猫学的,这么长,哎,看吧,忍吧,习惯吧。

[size=3.5]我的字大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chinesehejing at 2005-3-8 14:25:
老于学坏了,都是跟花猫学的,这么长,哎,看吧,忍吧,习惯吧。




不要怪文章长,我觉得它确实写得不错,所以转来了。

TOP

破天荒读完了!
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

TOP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TOP

厉害啊,楼上的,啥时候教教我。biggrin.gi
能翻译一下吗?
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