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害怕《走向共和》!!??

中Gong为什么害怕《走向共和》!!?? ' x) `% H; z8 f
  花了三天時間,看完了中國大陸拍攝的《走向共和》電視連續劇,這是我看中國大陸連續劇以來最受感動的一部連續劇,它不僅提供娛樂,也提供了觀衆對中國現代史的認識。編劇與導演在中Gong的專政框架中,把清末到明初的一段史實簡略的呈現在電視觀衆前,粉碎了中Gong宣傳機器製造的讕言與謠言,響應了胡耀邦先前的說法:「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
' _' S5 `- c2 z+ |/ W: M人在德国 社区# t/ V* ^0 u( K* F6 l
  在觀看這部電視連續劇時,我翻閱對照兩本書,其中一本是中國大陸歷史學家辛灝年所寫的巨著——《誰是新中國》,另一本是臺灣史學家黎東方教授所寫的《細說清朝》,證實了《走向共和》這部連續劇基本上是尊重歷史的。它根據歷史的脈絡及民間傳說來鋪展這部連續劇的故事,把歷史人物的真面目呈現在廣大的電視觀衆眼前;這對一向篡改歷史、歪曲史實、抹煞真相、歪曲真理的中Gong政權來說,不禁演它才是難以置信的事。
  l' e' Y4 c& u4 b/ [人在德国 社区csuchen.de8 x- z% ^3 |( R) V8 a8 ?* J
  這部號稱投資四千萬元人民幣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是由中Gong管轄的中央電視台監製,內容是敍述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七年的中國政局波動與變遷。故事從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到百日維新,從北洋水師對日本艦隊海戰失敗到義和團作亂導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然後細述慈禧寵信依仗的李鴻章與日本及列強簽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的經過。同時再現了從國父孫中山奔走革命到武昌起義成功,到袁世凱迫清帝遜位,和孫中山先生以「五權憲法、三民主義」引導「走向共和、創建民國」的艱辛歷程。
3 Z$ S: l8 @4 t; W, @& b0 q8 L' y* l; b( ^0 O
  在展現這廿七年史實中,《走向共和》也細說了中國從帝制到共和的過程中所出現的阻難,如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等。由於清末帝制的極權於此刻的中Gong「紅朝」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在北京放映期間引起中Gong黨內議論紛紛,原因是:此劇內容與中Gong過去五十三年來編造的歷史完全不同。民間因此劇而陷入深沈的反思中。鑑於中Gong一貫說謊造假的傳統,豈會容忍這種借古諷今的現象在「天子腳下」出現,因此中Gong中X部乃於零三年五月底下令嚴審《走向共和》這部歷史劇,接著又下令禁映,也不准DVD與VCD在市面銷售。人在德国 社区) W/ W$ R  p# u$ c% u

, i. ]6 S, z& n' @' t: I) p  《走向共和》是四月十二日至五月十八日在北京播出,由於內容敏感,對白指桑駡槐,而且與中Gong一貫宣傳的史實不符,因此掀起收視高潮,其盛況超過轟動一時的《雍正王朝》與《大宅門》等連續劇。由於《走向共和》的感染力強,電腦網絡上出現不少觀後感式的評述,並産生「過去的歷史是有問題的」的質疑。它不但挑戰中Gong僵化的史觀,並否定中Gong篡改編造歷史的傳統,中Gong對它下殺手鐧,看來並非意料之外的事。( F5 }$ e: o/ n9 X* w2 m5 e% n/ i0 ~/ J* {
人在德国 社区+ M' w% y8 E' F
  中Gong大陸現代史學者辛灝年先生所寫的《誰是新中國》,在描述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現狀上與《走向共和》基本相符,而且比《走向共和》更精細,更詳盡,但其結論與《走向共和》完全一致。記得辛灝年先生在多次演講中強調中國大陸知識分子經過歷史反思,對中Gong政權的建立有清楚的認識,對中Gong的苛暴也敢於批判,對中Gong過去否定的一切也有了新而正確的認識。情況繼續變下去,中Gong政權統治的合法性也就動搖。更重要的是,他們肯定了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人走向共和、創立中華民國的功德。正如辛灝年先生所強調的,中華民國就是新中國,中Gong政權與袁世凱恢復帝制、張勳歸復滿清,直至軍閥混戰割據,都是中國在走向共和歷程中的專制復辟。他相信,新中國,就是未來自由、民主、均富的中華民國!6 e( f  E+ v3 |* Z9 S) q
) ^, Z! J; Y, |* A" Q( M( d# I
《走向共和》連續劇中有許多對話可圈可點,比如電視劇第七集辜鴻銘初見梁啓超就引用英諺——約翰遜說的「愛國主義是惡棍最後的避難所」,來否定滿口民族大義、愛國主義的惡棍,這對此刻中Gong所高叫的愛國主義不無挖苦的意義。
- Q2 j4 p' Y1 _9 X人在德国 社区1 X( u" h  ]" A" `
  辜鴻銘在與翁同龢對話中,對那些擾亂社會,妄議朝政,爲非作惡之徒一概稱之爲「小毛匪」,也使人聯想到蔣介石當年在臺灣把毛澤東稱爲「毛匪」的往事。
5 L( n, W, `: N3 f' \9 _5 T( N9 b
  中Gong政權不論對內對外,最忌諱的是中華民國與代表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但連續劇中多次出現中華民國的稱呼與中華民國國旗的影像,在首集中甚至介紹孫中山與陳皓東設計中華民國國旗的經過,最後陸皓東在清兵追捕下為護旗而被槍殺!這許多劇情滿足了中國大陸人民的知情權,卻也足令中Gong政權上下不安。2 Y% A$ z# a' w5 ^+ f5 ^& j- ]

  t/ |" M, ?) Z: J- scsuchen.de  《走向共和》裏面沒有提到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繼承者蔣介石,但在若干沒有解釋的情節中卻隱約提到蔣介石的事迹。譬如日本軍校的教官在上課時,以一塊泥土來引證中國國土,說泥土中有四萬萬五千細菌,語畢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即站起來說:「不對,泥土中有五千萬細菌」;教官問他有什麽根據?他回答說:「因爲泥土象徵日本」,教官大怒,把泥土擲向這名中國留學生。來自臺灣的人都知道這段故事中的中國留學生就是年輕時代的蔣介石先生。% w5 A4 G. e$ `. `3 B1 o
  d5 @1 _+ T) |* t  D
  電視劇暴露了滿清王朝的貪污腐化,也描述慈禧太后的開放改革,情況與此刻中國大陸相似,但劇中不斷反復強調懲罰幾個貪官,逮捕幾個腐敗分子,無助於國家改革進步,只有徹底改變政治體系,更易政治制度,才是國家富強之道。這似乎又是在對「對症下藥」。
0 P# o. v9 D2 U' ?4 P, L2 A: U: \' J: c
  滿清帝制推翻後,國人一向習慣把腐敗的滿清罵得一無是處,慈禧太后橫蠻無知,光緒王懦弱無能,李鴻章喪權辱國,袁世凱淫詐狡猾,因此它們都應負起國家積弱不振之責,但《走向共和》劇集中把慈禧太后睿智溫情的一面有很詳細的描述,對李鴻章爲滿清作戰失敗後面對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無奈,頗付同情,甚至表現了李鴻章在忍辱負重中充滿智慧,把列強對中國的索償損害減少到最低限度。該劇即使對背上千古駡名的袁世凱也有正面的評述。劇中固暴露了他的野心,也描述了他的幹練與權謀。人在德国 社区& |( D/ r, \( {: \2 \( Z

; M8 Y! ~' A4 |2 a0 T' i3 m  據說中Gong前總書記江澤民看完此劇後,除了對該劇為慈禧太后,李鴻章翻案表示不滿之外,還認爲他對孫中山先生不敬,因爲它把孫中山先生演成一個「小丑」。其實這只是江澤民的藉口,他故意藉該劇「醜化」孫中山來掩蓋他對該劇暗批中Gong的不滿。其實該劇對孫中山先生的描述是正確的,而且把他人性化,劇中形容孫中山先生是一個愛國愛民、正直無私的革命家,他熱情奔放,豪情大度;他眼光精准,口才卓越;他枵腹從公,節儉自勵;爲了推翻帝制建立走向共和的新中國,他奉獻他一切所能奉獻的的東西,包括金錢、資財、精神、時間甚至生命,因此他深得革命同志的信服敬重。他們因此而願意捨棄世俗的名利,不顧身家性命安危,追隨孫中山先生,一同爲革命的理念而獻身。
7 |& R, F$ l, y% u- H. `5 x人在德国 社区
  K. `8 w. O3 Y- I% }/ t" h& f. i" ?  中Gong上層從鄧小平起,曾經在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之前,多次說他們「不會做李鴻章第二」,但若從劇中描述的李鴻章來看,中Gong所有幹部,沒有一個比得上李鴻章,他們不但沒有李鴻章的才學與智慧,也沒有李鴻章面在國家危難是所做出的奉獻。就以鄧小平來說,他在第二次復出後,碰上大陸全面批孔,被毛、江派去日本與日本談建交事宜。當時日本人向鄧表示侵略中國的歉意時,他居然說日本人不需道歉,相反他要向日本道歉,因爲中國把孔夫子思想輸去日本使日本人受害。從這個角度看,李鴻章有骨氣多了。鄧小平想做李鴻章第二大概還不夠資格。
+ w% p- F! n- F& Q. L3 m5 t1 i) s8 K0 u& Z
  看《走向共和》的觀念,不難發現滿清末年的社會與當今中國大陸社會又頗多類似甚至雷同的地方。當年的滿清政府爲了改變貧窮落後的國力,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但只在經濟上求變求新,在政治上仍然堅持皇權至上。因此,當時中國的民主改良與君主立憲對立,前者主張革命共和,後者主張保皇求存;而清政府則堅持專制,重用滿人,企圖永遠保住大清江山。
, q. `( o; A2 G2 Y! o$ |, ^人在德国 社区
* t  E8 y  c- Z  此刻中Gong政權也踏上覆轍,他們的改革開放範圍只限於經濟,不及於政治,於是海內外泛起一片體制內改革與民主革命的呼聲,彼此對立相持不下。面對這種變局,中Gong政權與滿清一樣,仍然堅持專制,重用共產黨人,企圖永遠保住紅色江山。
  f9 X# d% j1 ?0 j# {' ncsuchen.de
- ?! X5 q1 G; Z1 j9 `  中Gong政權甚至效法滿清政府,在海內外製造反對民主政治的輿論,例如最流行的說法是「中國不適合民主改革」,「中國人民智太低,不知民主爲何物」,「中國實施民主制度必然造成社會動蕩,國家混亂」,「推翻中Gong政權沒有哪一個人或者哪一個組織可以代替」。
0 K/ z, q% F. `% E7 H& z
: i- ~8 j0 F+ T& W+ }8 D2 _人在德国 社区  中Gong政權比滿清政府厲害的是,拉攏海外知識分子。在國際上製造輿論,收買新聞文化人爲他們的專制制度鳴鑼開道,他們以臺灣實行民主制度所産生的局部混亂來證明中國人不適合民主,甚至說臺灣民主制度實施的結果導致台獨勢力膨脹,使國家面臨國土分裂的危機,這種情形有違民族大義、愛國主義。必須誓死反對之。
; H) p/ m) K) v$ }2 M7 `4 t* K+ ^7 \! Q* }3 F/ P
  在這種歪曲誇大宣傳下,中Gong利用經濟改革開放得到的利益去收買海外無恥文人、墮落記者,尤其是在臺灣出生、沒有嘗過中Gong專制滋味的知識分子,更是中Gong吸收拉攏的對象。於是他們均傾向於中Gong的「體制內改革」,反對國內外掀起的「民主運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誓死維護中Gong那個紅色江山」。
$ J3 s7 Y4 ~4 i  i! |% [% M
9 `' ]1 s7 ?' g* T  大家輕易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在紐約有一批來自臺灣的敗兵之將與國民黨時代的散兵遊勇,再加上曾經是國民黨內的新聞文化工作者,他們紛紛在中Gong的所謂民族大義、愛國主義前倒戈,爲了中Gong所給的利益,爲中Gong在海內外奔走、呼號,他們打擊反共民主人士,排斥真正民運分子,把臺灣的民主制度罵得一文不值,目的只是貫徹七零年代以前毛、江所高叫的「只有社會主義可以救中國」。
0 ^' a9 S* V! ~人在德国 社区
  _- ^1 V! f: |8 k& V. q  紐約有一名被中Gong收買、來自臺灣的新聞工作者,他某次在參加一個歡迎中國大陸來的作家訪問團宴會,在宴席上向名作家陳忠實(長篇小說《白鹿原》作者)說:「不知道你同不同意,我認爲中國人不適合民主制度。」陳忠實先生當即很不客氣的向此人說:「你的說法我完全不能苟同」!那名臺灣來的新聞工作者,以爲所有來自中國大陸的人都與共產黨一個鼻孔出氣,沒有想到碰了一個釘子,尷尬不堪,從此不敢再向中國大陸的人唱此濫詞。
- ?* u9 F/ k9 l: c. s( r- {csuchen.de人在德国 社区# M+ m5 V0 J8 P% o$ t9 [4 z- @
  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曾經在奔走革命時面臨詰難,有人問他說,中國人不知什麽是民主,也不知道什麽是憲政,政治改革只會導致國家混亂,社會動蕩,孫中山先生回答說:小孩子不識字,才要把他送入學校讀書,中國人不知道民主憲政,所以才需要實行民主憲政,假以時日他就知道民主憲政的好處了。非常明顯,編劇者是故意引用這段話,去駁斥中Gong所謂中國人不適合民主的說法。
2 w1 H3 s3 K' ?: U% U6 W/ \人在德国 社区+ [/ H' F4 o% ^& i9 W) V
  《走向共和》除了宣揚孫中山先生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外,更強調民主憲政制度在它暴露了滿清末年的貪污腐化之後,藉劇中人的口說:要革除貪污腐化的積弊,不是抓幾個貪官污吏就可解決,問題出在制度上,只有改變制度,加強人民監督,國家才有希望。6 T6 n; V* Y: V( ~9 C' U* ~

+ @9 `( b# [2 X+ ]  《走向共和》是由戲劇文學家盛和煜與文學家張建傑合作編寫,由於中Gong高層打壓,議論紛紛,因此盛和煜把他的劇集形容爲文藝作品,並說那不是歷史教材,也不是挑戰中Gong所定的史觀,但中Gong方面對盛和煜的說法加以否定,因此它們剪去最後一集有關孫中山先生談五權憲法的演講詞,插上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宣傳片,同時禁止這部劇集送到其它省份重播。沒有想到,中Gong政權的禁令下達後,該劇的DVD與VCD光碟暢銷,反應強烈,中Gong政權至此只好又下達禁止光碟出售的命令。這樣一來盜版者驟增,而且引發許多不同議論。在耳語頻傳中,有人說光碟影射攻擊江澤民的垂簾聽政,有藉古諷今之嫌;但另一種說法是:該劇美化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爲江澤民抓住軍權的垂簾聽政背書。這些說法,觸怒了新貴胡錦濤;被胡錦濤形容此劇(一)是一部荒唐的歷史劇,不符史實;(二)中央電視台副台長胡恩,影視部主任汪國輝應調職懲處。人在德国 社区3 R  b. N4 O5 Z+ s9 T# ^# R
' l- z+ n/ Y' V) k# u
  而大陸有另一種說法是,江澤民看了該劇後,寫了一張條子給中Gong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甯,指出劇集有幾點不妥:(一)該劇把慈禧太后演成女政治家不當,其實慈禧太后是封建專制者;(二)把李鴻章演成了憂國憂民、忍辱負重、充滿機智的重臣而非賣國賊;(三)把袁世凱寫成是治世能臣,與事實不符;(四)孫中山先生演成一個輕浮狂妄的小丑人物不當,因此應該禁映。; b2 \, ]( I! _  M! |

$ a8 J3 K& Z  W) scsuchen.de  《走向共和》送到臺灣播映,改名爲《滿清末代王朝》,效果不如大陸強烈,但也引起一些對中Gong政權改革開放的幻想。有人認爲這部劇可以在大陸製作播放,證明大陸的胡溫政權寬鬆,也有人認爲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不再被中Gong以意識形態禁錮,這是中Gong政策開放的結果。但臺灣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前所長呂芳上則說:六Si之前有《河殤》,現在有《走向共和》,這說明中Gong政策可鬆可緊,沒有什麽意義,也不應樂觀。
5 D, B  t9 t% r5 g# E" C* N3 q3 ?9 O+ D3 y( }1 R
  對於滿清政府囚殺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黨人,歷史學家辛灝年有這樣的敍述:「歷史的明鑑是:清王朝祇推動經濟改革,放縱經濟改革,不但拒絕專制政治行為的改良,尤其是拒絕專制政治制度的改良,特別是它瘋狂地和殘酷地殺害革命黨人,以撲滅革命的做法,不僅 證明了專制改良此路不通,而且昭示了其自取滅亡的歷史過程,從反面證明了民主革命派的堅定和清醒,證明了孫中山堅持民主革命,反對專制改良和志在建立中華民國的政治科學性和歷史正確性」。(《誰是新中國》第七十九頁)
' t# r2 w3 X8 t9 C! \6 r
2 {+ c% J* K& y. [; R% c  中國大陸著名作家劉曉波看完《走向共和》這樣說:「歷史在百年前,中國不但有李鴻章等人搞的改革開放,而且還有『慈禧新政』和袁世凱的『立憲政、開國會』的實踐,也有新聞自由和多黨政治,爲什麽今天號稱『共和國』的大陸上全部消失了」?6 x- c. r* C0 A* n2 e
* M8 v/ R: ]5 F  n2 D, q* G; b) e
  劉曉波不同意江澤民禁止《走向共和》播映的理由,他說:真正禁播的理由是「因爲該劇大力張揚《共和》、《憲政》、《民主》以及《議會政治》和《政黨政治》,所以中Gong高層對此劇的打壓就好不奇怪了,禁播此片,再次說明了胡溫新政僅止於輿論泡沫」!csuchen.de' b: [& t9 l, b0 T% S6 j

( k% j: G: V- _8 ?/ C8 K( ]  其實真正令中Gong頭痛的還是最後一集結束時,孫中山先生的演講詞,這篇講詞講述民初的現象,與此刻中國大陸相似,就是對當今中Gong政權的全面否定。因黃花崗雜誌已經將孫中山的這篇講演全文刊載,本文不再轉引,請大家參閱。$ K+ ]3 `( z" q% ]

  ~- m# T" W2 U" E$ O" @
amd64 的签名驱逐赤虏 恢复中华 重建民国
/ G9 v1 s3 T! F6 ~9 |csuchen.de和平、反共、救中国。' H2 O3 I& Y; ?9 a
# {9 {  L+ k$ {4 W% c" U; n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