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407
- 威望
- 1203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90
- 在线时间
- 538 小时
|
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15615
7 g+ E. e/ Y) K5 ^4 k2 s
3 s: I9 n( N8 j2 p9 j- F! f+ C: Z, Ocsuchen.de次贷危机是美国国家道德危机的集中表现
P' _1 P% N/ hcsuchen.de 2007年中,美国次贷风暴乍起,一时间金融市场波诡云谲,世界经济阴霾笼罩。这场在当今资本主义核心酝酿而暴发的金融危机,与其被渲染为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的危机,不如说是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危机,是被视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与市场经济基础的“诚信”危机。透视这场金融风暴,道德风险遍及金融市场每一个角落。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以富裕文明、自由民主笑傲于全球,指点于世界。然而,透过次贷危机,世人惊异地发现,文明的美国人竟是如此“缺德”!次贷危机是美国的诚信危机,是美国的道德危机。
" Y2 ]- T2 u2 }' X3 I, I/ _ 一、道德风险csuchen.de& [$ Z) r% c% k- Z8 ^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体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时做出不利于其他经济体的行动。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人的自利本性与信息不对称是道德风险产生主要原因。市场交易双方由于能力的差异,尤其是取得信息成本的差异,往往会使一方掌握更多相关信息。这时,如果没有有效的制约、规范与监督,经济人的本性就有可能使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利用其信息优势从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
: A# y) `' c" @ 次贷危机爆发后,诸多有关会计欺诈、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不断被媒体曝光,今年年初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对14家公司在次级抵押贷款中可能存在违规行为展开调查。2月,调查对象涉及房屋建造商、贷款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与银行。3月,又开始对全美最大的抵押贷款银行涉嫌欺诈展开调查。由美国联邦调查局来介入次贷调查,而且美国财政部已向国会提交两百多页的金融改革计划,尤其是集中于金融监管领域,由此显示甚至包括美国金融监管在内,美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广泛的道德风险问题。
% |% _7 u9 b* W1 |+ [/ ccsuchen.de 二、道德风险贯穿美国整个金融系统
. f- Q0 @$ p! E. ?% z+ F 放贷机构的道德风险。在美国,个人贷款者是向抵押贷款公司而不是直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抵押贷款公司可以通过证券化将抵押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从而将次贷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由于存在这种“转嫁”关系,抵押贷款公司可以在基本不承担信用风险的同时,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放贷的冲动,乃至肆意放贷,根本不在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优质贷款人的固定利率、较低的贷款利息等贷款条件相比,次级按揭贷款要付出更高的利息,贷款的利率也在两年后进行重置,进行“随行就市”的浮动。放贷机构可以从次级按揭贷款中获得比带给优级按揭贷款更高的收益,因此有了“零文件”、“零首付”的放贷条件。2004年后,次贷数量激增,在整个抵押贷款中的比例迅速上升。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次贷占整个美国的按揭贷款发放总量比例高达近 50%,金融风险由此迅速累积。
& R M# @2 `' B& q+ t4 ~% T 购房者的道德风险。在房地产不断升值的诱惑下,在抵押贷款公司极其优惠与便利的放贷鼓励下,购房者(借款人)当然存在购房冲动。依照“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越是信用不足的人,越是积极从事房贷申请。作为借款人,其目的在于如何以最有利的条件、最低的利率,或按其所要求的最长还款期、最大的贷款额度获得住房贷款。为达到这一目的,借款人会故意隐藏不利于实现其目的的信息,或者是通过向放贷机构提供虚假的信息来骗取贷款。2006年后,屡屡出现伪造收入证明等文件获得次贷的现象。且不说抵押贷款公司本身存在道德风险,即便依照正常程序操作的机构,由于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抵押贷款公司无法准确地调查、计算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在贷款发放以后,住房金融机构也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难以对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情况、收入变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人在德国 社区6 C- v- ?6 M1 p/ F" a: K; S3 s9 p
华尔街银行的道德风险。华尔街银行(包括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从抵押贷款公司购入抵押贷款后,将抵押贷款重新精心包装,经评级机构评定后,形成各种“有担保的债务权证”,然后再出售给各类投资者。因为包装销售可以次充好,比正常的“抵押担保证券”有更大的赢利空间,因此推销更加卖力,售价也会更低。由于包装推销者与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断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所谓的“逆向选择”:次债驱逐优债,金融市场由此也就充斥着次贷债券。csuchen.de. K! E, K$ M' l' L$ h6 D: ^& I( x
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2001年至 2002年美国出现了系列大公司财务丑闻,已经暴露出评级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此次次贷危机再次暴露出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不清不白。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表现在:一是不懂装懂。次贷衍生产品的复杂性非一般专业人士可以了如指掌,由于薪酬等原因,评级机构的高端金融人才相对于投资银行要少得多,难以及时、细致了解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属性。二是评级机构只能用建立在历史数据(而且更新周期较长)之上的计量模型来推算新产品的违约概率,一旦房价、利率等数据发生变化,模型原有的假设条件就不复存在了。三是利益驱动,付钱给级,钱多级高。四是考虑其它业务往来,往往睁一眼闭一眼。由此,众多低质高险产品通过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获得了AAA的高等级标号,以光鲜亮丽的外表呈现在债券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使次贷衍生产品的投资人对评级机构有相当高的依赖度。2007年7月,几家著名的国际评级公司下调了美国的 1000多只按揭贷款抵押债权的评级,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的美国次贷债券的“击鼓传花”因鼓声停止而应声爆发金融危机。
0 f& n4 _0 K+ m 投资机构的道德风险。购买持有次贷债券的有各类银行、基金,尤其是对冲基金。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许多对冲基金很早就认识到,被整合进“有担保的债务权证”产品的那些贷款和证券多数质量是很糟的。但是,在高收益的驱使下,依旧大量购入持有,而且很多头寸并没有做对冲处理,与“对冲基金”名不副实。其实,对冲基金早就成了赌博基金了,原因很简单,对冲基金经理只是代理人,真正投资人(委托人)并不清楚代理人的职业操守。很多基金经理的年薪在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美元,正常工作数年即可终身享乐。因此,对冲基金经理为了眼前业绩,往往倾向“过把痛就死”,不是自己死,而是令基金公司死,由此进行投机赌博的动机一直存在。在这场次贷危机中,那些做空次贷债券的对冲基金大发横财,高盛就是其中之一。
8 K$ k! ?* S+ u; m 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有两类:一是监管行为引发的道德风险。1998年美联储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引发广泛批评,批评者称这将引致严重的道德风险。这次对贝尔斯登的救助,也超出了美联储传统承诺的救助范围。像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动机一样,美联储担心贝尔斯登的破产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是,毫无疑问,美联储这种实质上为次贷危机埋单的行为也会助长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即金融机构将来可能会恃美联储的救助而更加无视风险。拯救使那些不顾风险放贷的金融机构,不顾实力硬要买房的借款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也就无从得到应有的教训。而真正受到惩罚的,是普通的纳税人,循规蹈矩的金融机构;二是自身存在道德风险。美联储是个有“私人身份”的特殊的中央银行,是华尔街利益的代表者,因此倾向于华尔街的金融决策在所难免。美国次贷泡沫本身就是美联储一手造成的。为了挽救“911事件”和“新经济”泡沫破灭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局面,从2001年1月起连续 13次降息,以 50年仅见的低利率造就了一个50年仅见的房市大泡沫。另一个重要的金融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不断与金融违规违法者达成“和解”协议,个中缘由只有当事人才真正清楚。设想,如果美联储等金融监管机构能秉公执法,监管行之有效,那也就无须调查局来介入次贷调查。人在德国 社区7 N# d9 e3 T7 F- b
三、美国国家的道德风险
4 r7 R2 u$ q( Q* Y 美国联邦调查局介入次贷调查,如果由此推断美国联邦调查局扮演着最后公正角色,那就大错特错了。它的介入是保证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以纠正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对美国国家利益造成伤害。国际有报道披露,美国决策层早就预料到次贷危机的爆发,并为应对这场危机做了最好的准备。此次危机,震中在美国,但是美国金融市场相对稳定,道琼斯股指从 14000高点下跌至今12500低点,跌幅只有10%。相反,远离震中的亚洲新兴市场损失惨重,中国A股从6000高点暴跌至3400点,跌幅超过40%,约12万亿元的人民币财富被蒸发。. E% G/ s' S1 z" r" S$ J
长期以来,美国就是个寅吃卯粮的国家,过度消费成为该国的重要社会特征。美国家庭负债额从 1978年的1﹒1万亿美元,升到2000年的7万亿美元,2007年更达13.8万亿美元,而同年美国内总债务(不包括金融部门)高达31.2万亿美元。次贷危机已远远超出了次级债本身,反映的是美国的巨额债务已经超出其偿还能力,从而超出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节能力。美国财政赤字巨大,财政政策刺激的余地很小,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布什政府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美国借次贷危机推进美元贬值,美元贬值不仅可以转嫁和化解危机,刺激美国经济增长,而且助推通胀以减少美国各类债务,只要通胀在美国人尚可承受的范围内。: o, }$ b K: c# }
国际社会应当记得,美国曾经通过科技创新创造了一个“新经济”神话,美国利用了全世界的资金,为美国孵化出一大批高质量的高科技公司,从而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为美国人赚取了巨额财富。“新经济”泡沫破灭,美国并没有多大损失,被套的是全世界的投资者。如今,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创造了一个怪物——“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语),使美国人住上了房子(居民住房的自有率从1995年的64%上升到2006年的69%),使美国的金融寡头们赚得脑满肠肥,却把金融动荡甩给了世界,把风险转嫁给世界。此次危机有间歇性特征,就在新一波风潮来临之际,美国财政部十分迅速地通过了中国中信对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的投资,着实令市场与中方感到十分意外,因为这与美国的一贯市场保护作风差异大大。然而,没有几天,贝尔斯登就宣布陷入困境,中国中信险入陷阱。当然,美国的金融创新不只一是创造次贷债券这样一个金融怪物,而是打开了金融“潘多拉匣子”。) V2 S& x. j. m+ z
国际金融持续动荡且日益加剧,与美国的金融创新以分散风险(实质是转嫁危机)紧密相关。在国际金融日趋动荡的态势下,新兴市场以及其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严峻。而美国的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则不断利用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权,通过在各类金融产品、资源型商品、粮食等市场上兴风作浪,轻松地“分享”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的增长红利。国际金融动荡是当今美国经济与金融霸权的必然结果。美国经济与金融霸权需要国际金融动荡,依赖国际金融动荡。在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下,国际金融注定要动荡。当美国舆论拼命鼓噪当心“中国制造”的时候,世界则应当心美国的“金融创新”,当心美国的国家道德风险。
$ x. u. c5 a# O; F" Xcsuchen.de (《环球视野》刊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