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德国小镇居民自称“中国人”官方语言是中文(图)

QUOTE:

居民穿上想象中的中国节庆服装


  德国巴伐利亚七谷地区的迪特福特是个拥有2800名居民的千年小镇。镇里的居民高鼻深目,典型的欧洲人模样,可他们却喜欢自称“中国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狂欢节”是这个小镇最盛大的活动,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一狂欢节已经延续了70多年。



镇中心有个“中国人泉”

  似乎是为了呼应中国的春节,迪特福特的“中国人狂欢节”每年2月举行,这一传统早在1928年就开始了。走进小镇,记者被浓浓的“中国气息”包围:街头巷尾悬着成串的红灯笼,许多人家的窗户上贴着“福”、“喜”等字幅,沿街的房子几乎都挂着印有龙图案的彩旗、长幅的锦缎和绘制着华人头像的招牌,有的招牌旁边还用中文写着“嗨,华人”、“华人,你好吗”、“祝你生活愉快”等话语。

   小镇的标志是位于中心广场的“中国人泉”。泉眼远远看去就像一个胖胖的中国清朝官员,戴着尖顶帽子,撇着八字胡,挺着肚子,张开双臂,双目圆睁注视着来往行人。走近一看,发现从其肚子里不断涌出一股股清泉。“中国人泉”旁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

   小镇的居民喜欢自称“中国人”,听导游说,这一说法由来已久,1869年印刷的书籍就有小镇人自称中国人的记载。据说很早以前,迪特福特所在教区的主教听说迪特福特人纳税太少,就派税务官前往催税。当地人为逃避沉重的税赋,紧闭城门,不让税务官进来。税务官将此举形容为“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国人一样,把自己关在城内”。从此,迪特福特人被称为“中国人”。还有一种传说可能更为可信,据称几百年前迪特福特人就开始与中国人做生意,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交往多了,迪特福特人渐渐喜欢上中国以及中国春节等传统文化,并按照自己的想象开始过起了“中国人狂欢节”。


“迎接奥运”成今年主题

  今年的狂欢节主题是“迎接2008北京奥运”,狂欢活动从凌晨2点开始。记者一大早就被吵醒,十多名“更夫”打扮的人走街串巷敲响铜锣,向居民宣告:“中国狂欢节到了!”上午,迪特福特老城区全面封闭,大家紧锣密鼓地准备庆祝活动。下午两点,以“迎接奥运”为主题的盛大化装游行在爆竹声中隆重登场。在一辆巨龙彩车的引导下,50辆挂着奥运标志的彩车和表演者组成的游行队伍,高喊“北京奥运”的口号,缓缓穿过街市。每个方阵各展示一项体育项目:穿着白衫的老人们打着太极拳;头戴竹笠、把脸涂黄的大汉们划着龙舟;甩着水袖的姑娘们边骑独轮车边甩呼啦圈;穿着汉服的小伙子则表演了中国传统的滚木桶……一位来自慕尼黑的游客对记者说,“我们不用走出德国,就可领略中国文化。”

   下午4点,游行队伍返回主会场。一名“皇帝”在御林军侍卫的保护下,走上市政厅楼台上象征着“金銮殿”的主席台,众人兴奋地高呼:“高—皇—帝!”原来,小镇的形象代言人就是狂欢节选出的“中国皇帝”。自1954年起,每年的狂欢节都由一名“中国皇帝”来主持,“天子”一旦“加冕”便终身在位,但不能世袭。这一任“皇帝”于2000年“登基”,封号为“高皇帝”,是当地一家医院的职工。“高皇帝”已到过不少地方宣传,他的中国背景让他处处受到欢迎。

  狂欢节的高潮是“皇帝”把奥运圣火递交给巴伐利亚“中国最佳运动员”——一名叫“郑展”的运动员。随后,皇帝宣读“致臣民书”,并祝福“奥运年”国泰民安。这时,鼓乐喧天,万民欢腾,整个迪特福特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晚上,所有游行的参加者和观众都拥入“唐人街”大饭店,吃中国饺子,喝中国老酒,纵情饮酒欢歌至次日凌晨。



中文成小镇“官方语言”

    狂欢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狂欢节”如今已成为这个小镇最具特色的民间活动。由于“中国人狂欢节”的名气,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商业的发展。

  很多迪特福特人都自豪地告诉记者,举办“中国人狂欢节”并把家乡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都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多年来一直关注这个活动的德国《明星》周刊记者也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狂欢节的中国色彩也越来越浓。如今,小镇还建起了中国博物馆、中文学校等,甚至中文也成为小镇的“官方语言”。
冬冤家,我有心将你打,却一个心儿怕;要不打,只恨你这冤家羞人煞;罢罢罢,低眉红了脸儿帕,嫁了吧!
Share |
Share

TOP

有人听说过或者去过这个小镇么

蛮好玩的样子
冬冤家,我有心将你打,却一个心儿怕;要不打,只恨你这冤家羞人煞;罢罢罢,低眉红了脸儿帕,嫁了吧!

TOP

欢迎光临温馨音乐家园:http://bbs.neten.de
流行元素,原创,爵士,蓝调,西方古典,民乐,戏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