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 [中东问题的历史源流]

骗子的话:时下惊闻德国警方破获一起预谋在法兰克福机场和美军基地造成重大伤亡的恐怖袭击案,深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民族矛盾利益冲突愈演愈烈。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如此广泛的信仰和民族仇恨,把六十年来的中东地区变成最令世界不安的火药桶和绞肉机?现转贴一篇林思云先生的文章,以求与关心国际形势爱好现代世界史的朋友一同分享。也趁机进补一下相关的知识。

对于国际政治不十分热衷的朋友,这篇文章也是值得一看的。通读一遍你会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索然无味。甚至以后自然而然的就对新闻中的热点话题不再陌生了。

中东问题的历史源流
                林思云

  一、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中东战争的爆发

  二战以后,中东问题一直是世界和平的焦点之一,中东问题也是导致不久前
美国“九一一”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直接导火索。人们不禁要问:中东问题的起
因是什么呢?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事。

  3000年前,几乎在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的同时,亚细亚大陆的西边,
现在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也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希伯来王国,这是以色列-
犹太王国的前身。几百年后,欧罗巴大陆上又诞生了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公元
前63年,罗马帝国侵入耶路撒冷,占领了巴勒斯坦。尽管犹太人曾举行多次武
装起义,但均被罗马人镇压下去,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失去了他们的国土
与家园。

  犹太人国家虽然被灭,但他们的信仰却没有动摇。犹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
他们仍然固执地坚持着他们的教义,保持着他们的文化,形成一支独特的、没有
自己土地、没有自己祖国的民族。如果犹太人不再那么执着,放弃自己的信仰,
把自己融化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也就不会有纳粹德国的大屠殺,也不会有今天
的中东民族冲突。犹太人却是异样地执着,他们宁可流血,却不肯放弃自己的信
仰,这个执着造就了犹太人的悲剧历史。

  星移斗转,500年后,阿拉伯半岛上又诞生了一位震撼世界的奇人,穆罕
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居民成为信
仰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从此他们从未离开过这块土地,成为这块土地
的主人。1518年,巴勒斯坦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直到1920年奥斯曼帝
国崩溃为止,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400多年。不过奥斯曼帝国鼓励传
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巴勒斯坦人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和阿拉伯人的
文化传统。

  基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成为生息在欧罗巴大陆上的为
数不多的异教徒。尽管基督教提倡宽容,可是异教徒犹太人的命运并没有那么幸
运。欧洲人迫害犹太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十九世纪后叶,歧视迫害的犹
太人的“风气”在欧洲大陆形成。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殺,也是建立在欧洲
歧视迫害犹太人的传统风气之上,有几个欧洲国家可以自称自己在迫害犹太人方
面手是干净的呢?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掀起了屠殺犹太人的风潮,一
部分居住在俄国的犹太人,为了逃避屠殺,迁居到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
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最初,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对迁居来的犹太人还是比较友
好的,尽管双方的信仰不同,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亦能相互共存,没有发生过大的
冲突。可是后来“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改变了巴勒斯坦人的命运。

  1894年,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德莱斐斯事件”。在法军参谋部工作的犹
太人德莱斐斯,由于犹太人的身份而被当作德国奸细判刑,这在全欧洲犹太人中
引起了很大震动。维也纳《新自由日报》的驻巴黎特派记者赫茨尔,详细调查采
访了“德莱斐斯事件”。赫茨尔本身也是犹太人,赫茨尔早期的思想是:只要犹
太人尽力接近融入基督教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迫害就会消失。可是在“德莱斐
斯事件”的采访过程中,赫茨尔听到的看到的尽是犹太人被歧视和迫害的悲愤与
泣诉,赫茨尔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犹太人最终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会,要改变
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只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1896年,一本只有100页的薄薄小册子:《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
问题的一种尝试》,在维也纳出版了。赫茨尔在该书中提出他的观点:“犹太人
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解决犹太人问题的
根本是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赫茨尔的这本小册子像一颗落在草原上的
流星,在犹太人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燎原烈火。1897年,在瑞士巴
塞尔召开了首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赫茨尔当选主席。会上犹太人统一了认识:
“要想使我们的子孙不再受我们现在所遭受的歧视、迫害、甚至屠殺,唯一的解
决方法是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

  地球的表面是有限的,世界上的所有土地都已有了主人,到哪里去建立一个
新的犹太人国家呢?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赫茨尔设想:选一块当地住民较
好相处、周边国家摩擦较小的地方,不管是亚洲、非洲、南美洲哪里都行。对于
欧洲人来说,不受欢迎的犹太人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离开欧洲到那里去生活,
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欧洲各国对“犹太建国运动”持赞许态度,特别是英国还表
示愿意提供她在东非的殖民地乌干达,作为犹太人建国的基地。

  犹太人对赫茨尔建立犹太人国家的设想都很赞成,但赫茨尔在哪里建国都行
的设想,却遭到不少异议。另一位犹太建国运动的领导人威尔兹曼(后来成为以
色列国的首任总统),建议把犹太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这
样就不是单纯的建国,而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名正言顺的“复国”。在第一届全
世界犹太人大会上,到会者经过激烈辩论,最后决定把建国的地点定为巴勒斯坦,
把奋斗的目标从“建立犹太国”改为“恢复犹太国”。巴勒斯坦有一座Zion
山,是古代犹太国祭神的圣地。犹太人看到Zion山时,油然产生回到自己祖
国的温暖感觉,所以犹太人把“犹太复国运动”情感化地称为“去看Zion山
行动”,即Zionism,现在我们则把Zionism翻译为“犹太复国主
义”。

  虽然第一届全世界犹太人大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者给自己提出了在巴勒斯坦
建国的奋斗目标,但这个奋斗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渺茫。有人向当时统治巴勒斯
坦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提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请求,犹太人的请求被苏丹拒绝。犹
太人内部也出现了争论,不少人认为与其在现实性渺茫的巴勒斯坦建国,不如在
现实性较大的东非乌干达建国。假如当时犹太人做出在东非乌干达建国的决定,
就不会有今天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冲突。不过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正在犹太人为在巴勒斯坦复国,还是在乌干达建国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的时候,
好运悄悄降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奥同盟,与英法开
战。由于美国犹太人在政治经济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英国为得到美国的
更多支持,拉美国参战,于1917年发表了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福尔宣言
》,声称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国家。美国有几百万犹太人,
是犹太人势力最大的国家。美国从一开始就强力支持犹太复国运动。英国发表《
贝福尔宣言》后,美国总统威尔逊立即向英国政府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1
92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一项支持《贝福尔宣言》的决议,支持犹太人在巴勒
斯坦建立犹太国。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称为“欧洲重病人”的奥斯曼帝国日益凋零,终于
在1920年崩溃,在她400多年的荣光历史上画下了休止符。根据英国与法
国签订的战后处理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协议,奥斯曼帝国的中东领土成为英法两国
的委任统治地区,英国统治了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法国统治了叙利亚、黎巴
嫩等地。英国统治巴勒斯坦后,向犹太人放开了移民巴勒斯坦的大门,于是大量
犹太人开始涌入巴勒斯坦。在英国统治巴勒斯坦之初,当地的犹太人只有5万人,
巴勒斯坦92% 的居民都是阿拉伯人。此后犹太人移民迅速增加,到1939年,
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猛增至近50万人。

  对哪个国家来说,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都会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冲击,
现在世界各国都有限制外国移民人数的条例,阻止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可是当
时英国对犹太人的移民巴勒斯坦,却没有人数限制,加之巴勒斯坦地穷资源少,
吸收移民的能力有限,大量犹太人的涌入,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
冲击。特别是1930年代纳粹德国开始排斥犹太人后,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
具有专业技术的犹太人也被迫移民到巴勒斯坦。与教育和专业技术较高的犹太人
相比,阿拉伯人在农工商各方面都竞争不过犹太人,加之犹太人涌入造成土地物
价的上涨,使阿拉伯人越来越面向贫困化。

  阿拉伯人对犹太人的不满开始爆发,巴勒斯坦各地不时发生抗议和暴乱。在
阿拉伯人的抗议和暴乱面前,英国统治当局动摇了。为了安抚阿拉伯人,加之1
930年后欧洲排犹风潮的加剧,英国在支持犹太人建国的路线上开始后退。英
国当局于1939年宣布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把犹太人在巴勒
斯坦的人口控制为不超过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英国当局规定今后每年进入巴
勒斯坦的犹太人移民人数上限为75000人,超过上限人数的移民为非法移民,
要强制遣送出巴勒斯坦。英国军舰24小时在巴勒斯坦海岸线巡逻,一旦发现有
偷渡上岸的犹太人,立即拘捕。

  英国的限制犹太人新政策让阿拉伯人感到满意,这当然也引起了犹太人的不
满和愤怒。一些激进的犹太人组成激进團體,开始对英国人进行“武力反抗”。
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军队,所谓“武力反抗”,就是搞恐怖主义,这和现在的伊斯
兰激进派没有什么两样。犹太恐怖主义分子在巴勒斯坦各处制造针对英国人和英
国设施的爆炸和枪击恐怖事件,美国也在暗中支持犹太人激进派的武力反抗。二
次大战结束后,犹太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活动日益加剧,进入1946年以后,
巴勒斯坦各处每隔几天就要发生一起恐怖主义爆炸或枪击事件,1946年8月,
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贝京所领导的恐怖主义團體(其成员还有后来成为以色列
总理的莎米尔),炸毁了耶路撒冷最大的高层建筑,设有英军司令部的达比都国
王饭店大厦,英国军人平民死者80余人。如果能把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推到50
年前,我们就会看与今天伊斯兰恐怖主义分子无出二辙的犹太恐怖主义分子,在
巴勒斯坦爆炸大厦的恐怖场面。

  犹太人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活动搞得英国人焦头烂额,达比都国王饭店爆炸
事件后,英国人丧失了统治巴勒斯坦的信心,英国不想再在巴勒斯坦流血了。1
947年2月,英国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把巴勒斯坦交给联合国处理。
才成立不久的联合国接手了这个棘手的难题,1947年4月,联合国设立了巴
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特委会经过几个月的讨论,但最终也未能达成统一意见。
最后特委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两个方案,请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这两个方案
分别是:巴勒斯坦分割案和巴勒斯坦联邦案。巴勒斯坦分割案是把巴勒斯坦一分
为二,各自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巴勒斯坦联邦案则是在巴勒斯
坦建立一个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共治的联邦国家。

  美国态度坚决,支持巴勒斯坦分割案,支持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国家。苏
联也支持巴勒斯坦分割案,这里苏联有她的打算。此时美苏冷战刚刚开始,苏联
希望在犹太人建国方面支持一下美国,换取美国在处理欧洲问题上对苏联的让步,
反正这也是一个顺水人情,以色列建国对苏联来说也没有什么利益损失。美苏两
大国一表态,联合国大会的基调就定了下来。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投
票,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巴勒斯坦分割案,
这就是所谓联大181号决议案。

  巴勒斯坦分割案获联大通过的消息传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上街欢庆,
耶路撒冷街头也随处可见闪着幸福泪光的犹太人。他们为此奋斗了50年的理想
终于变成了现实,从此犹太人也有自己的祖国了,怎能不让他们欢天喜地。然而
阿拉伯人得知该消息后的反应却与犹太人截然相反,阿拉伯人激愤了、爆发了,
声明拒不承认联大181号决议案。当时联合国的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六个
阿拉伯成员国,想阻止联大表决通过巴勒斯坦分割案,但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
只有六票,他们又没有美英法苏中五大国那样的大国否决权,无力阻止联大通过
决议。在联大宣布通过巴勒斯坦分割案后,埃及等六个阿拉伯国代表退出会场,
表示抗议。

  阿拉伯人为什么气愤呢?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联大181号决议违背了
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联合国宪章规定,一个国家的分裂或统一,应由当地居
民投票表决,联合国尊重当地居民的意志和选择,即所谓“民族自决权”。最近
联合国承认东帝汶从印尼独立,就是根据当地居民投票表决结果,作出的“民族
自决”判决。

  在巴勒斯坦问题,按照联合国宪章,本也应该采用“民族自决”原则,让巴
勒斯坦的当地居民投票作出自己的选择。可是联合国在处理巴勒斯坦问题时,却
完全无视当地大多数阿拉伯居民的意志,奇怪地让联合国大会越俎代庖,为巴勒
斯坦人做了选择。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被剥夺了“民族自决”的权力,自己无
权决定自己的命运。这能让阿拉伯人不气愤吗?

  这次联合国不给予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民族自决权”,显然是有意的。
因为当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要进行全民投票公决,
犹太人建国的计划肯定不能实现。联合国在美国的压力下,无视巴勒斯坦当地阿
拉伯居民自决权,作出了有利于犹太人的裁决,其决议显然有失其公正性。

  更让阿拉伯人感到气愤的是联大181号决议案的内容。在联大181号决
议发布时,巴勒斯坦境内居住的阿拉伯人占总人口的68%,阿拉伯人拥有的土
地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94%。可是联大181号决议却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
的57%划给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犹太人,占三分之二人口的阿拉伯人只得到43
%的土地。为什么要把近60%的土地分给只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犹太人?联大的
决议案中没有任何解释。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联大181号决议也缺乏公平
性可言,怎能不让阿拉伯人气炸了肺?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强烈抗议不公正的联大181号决议,拒绝按照该决议
案在巴勒斯坦成立政府。联大181号决议,不仅没有给巴勒斯坦带来和平,反
而给巴勒斯坦带来了暴力和战争。联大181号决议公布后,巴勒斯坦全土沸腾
了,到处可见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展开群殴,杀人放火也成为司空见惯。仅在
联大181号决议案公布后一周内,就有62名犹太人和32名阿拉伯人死亡,
伤者更是不计其数。此后,犹太人的恐怖主义團體开始了有组织的报复。当时巴
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恐怖主义组织,而在抗英运动中形成犹太
人的恐怖主义團體,则到耶路撒冷郊外对阿拉伯村民进行无差别屠殺。犹太人的
恐怖主义行动一时使阿拉伯人陷于恐慌之中,许多人逃亡国外,这是第一批巴勒
斯坦难民。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统治当局正式退出巴勒斯坦。与此同时,巴勒
斯坦的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美国政府在以色列国成立的当天就宣布承
认以色列国。犹太人以为建立以色列国后,他们的苦难就过去了,太平幸福的日
子正在等着他们。可是现实却与犹太人们的梦想背道而驰,就在他们成立以色列
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的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一齐
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东战争是阿拉伯国家首先发起的,所以战争的责任主要
在阿方。我们不应该忘记,阿拉伯国家出兵的原因,是联合国做出了不公正的裁
决。联合国尚不替他们说话,阿拉伯人还能到哪里去讲理?既然已经无处可以伸
冤讲理,剩下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屈辱地忍受,另一条是站起来反抗。阿拉伯
人选择了后者,这就是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所在。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联大181号决议是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的决定,不管
怎么样,阿拉伯国家不遵守联合国的决议,阿拉伯国家也有错。凡是在中国受教
育长大的中国人都一定会知道“五四运动”。为什么会发生“五四运动”?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至6月,英、法、美、日、意等二十七国,
在巴黎举行的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中国也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最后大会
经过表决,通过了处理战后问题的《凡尔赛和约》,该约的第156、157、
158条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日本。这样不公正的裁决把中国
人激怒了,引发了全国性的抗议运动,可以说“五四运动”是让洋人给“气”出
来的。

  《凡尔赛和约》是得到英法美日意等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国际性条约,可是中
国代表却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的有效性。这并不是中国有
意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作对,而是《凡尔赛和约》不能公正地对待中国的利益和
尊严。

  同样联大181号决议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也是不公正的,阿拉伯人拒绝联大
181号决议,和中国当年拒绝《凡尔赛和约》时的心情并没有多大区别。不要
以为凡是经过投票表决作出的决议,代表大多数国家的意见,因而就是公平正确
的。当年《凡尔赛和约》也是经过投票表决作出的决议,也代表大多数国家的意
见,中国人能够承认《凡尔赛和约》吗?当时也有一些国家同情和理解阿拉伯人
的立场态度,他们对决议投了反对票和弃权票,所以才有33票赞成,13票反
对,10票弃权的结果。但那时联合国基本被美苏控制,所以一旦美苏赞成,反
对的意见就很难站上风。

  中东问题是现在世界上最棘手的国际纠纷。到底谁是造成中东问题的主要责
任者?到底是谁之过?这些都不是容易解释清楚的,不同立场观点的人也有不同
的看法。以下几点是笔者个人的意见。

  中东问题的第一原因:欧洲基督徒对犹太人的迫害。欧洲人对犹太人的迫害,
迫使犹太人痛感需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这就导致了犹太复国运动。如果欧洲
人对犹太人再宽容一些,也就不会有犹太人复国,当然也不会有阿以冲突了。

  中东问题的第二原因:犹太人对在巴勒斯坦复国的执着。犹太人应该明白,
不管到哪里建国,都难免与当地居民发生民族冲突。如果犹太人到人烟稀少的非
洲或南美去建国,遇到的民族冲突可能会小得多。可是犹太人偏要执着地到人口
稠密的巴勒斯坦去“复国”,这就难免与阿拉伯人发生激烈的民族冲突。

  中东问题的第三原因:美国主导的联大181号决议。美国过分偏袒以色列,
美国主导的联大181号决议太不公平。如果美国在中东问题上能公正一些,采
取按照人口比例划分领土等较公平的做法,阿拉伯人也许还能接受。联大181
号决议这样赤裸裸地不公平条约,又让阿拉伯人如何接受?让他们的自尊心往哪
里放?在联大181号决议公布以前,阿以双方虽然已经激烈对立,但还不至于
到相互残杀的地步。联大181号决议公布后,阿以双方才大开杀戒,兵戎相见。

  多年来,巴勒斯坦人一直拒绝承认联大181号决议。但1988年11月,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承认联大181号决议。为什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40
年后宣布承认联大181号决议?在下面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TOP

二、第一次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参加完雅尔塔会议的归途中,经过苏伊
士运河时,会见了沙特阿拉伯国王伊本•沙特。两人谈到了战后的中东问题,罗
斯福总统提起战后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的想法,沙特国王坚决反对,他建
议说:“我也很同情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也赞成犹太人建立国家的设想。既然德
国残酷迫害犹太人,战后就应该从德国划分出一块领土,让犹太人在那里建立自
己的国家,这样也符合' 反坐复仇法' 的原则。阿拉伯人并没有迫害犹太人,为
什么要割让阿拉伯的领土,让阿拉伯人为犹太人付出牺牲?”罗斯福并不赞成沙
特国王的建议,不过罗斯福答应在犹太人建国问题上,一定要事先和阿拉伯国家
商议。

  罗斯福死后,美国人对阿拉伯的许诺也付之东流,没有人再想到在以色列建
国问题上,还需要和阿拉伯人商议。当时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还是少数派,美
国尚能控制联合国,尽管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诸国等亚非拉国家反对巴勒斯
坦分割案,但无法左右联合国的局势。后来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成为多数派时,
美国就控制不了联合国了。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
联大3236号决议时,95票赞成(苏联、中国、亚非拉各国),13票弃权
(英国、日本等)、4票反对(美国、以色列等)。如果1947年亚非拉国家
能在联合国中占据多数,很难想象联合国大会能够通过181号这样不公平的决
议。

  1948年5月14日16时,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正式结束前8小
时,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格里昂在国民议会上发表建国宣言:“从今天开始,国
名为以色列的犹太人国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犹太人们,听到我的声音了
吗?让我们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团结起来!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梦
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为以色列复国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吧!”全场响起了经
久不息的掌声,在场外的犹太人们也狂热地拥抱、流泪,人们唱起了犹太人的《
赞歌》:“以色列永恒的山岩,是我们胜利的源泉,我们的避难所。让我们在那
里再建神殿,为她的永寿献上赞歌……”。

  犹太人梦想巴勒斯坦会成为他们的避难所,但等待他们的不是和平的飞鸽,
而是愤怒的子弹。就在以色列成立的第二天,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国
家联盟的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军队,一齐向刚成立的以色列
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联盟成立于1945年,最早有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叙利亚、
黎巴嫩、伊拉克和阿拉伯也门7个成员国(现在已增加到21个成员国)。阿拉
伯国家联盟的宗旨是:捍卫阿拉伯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互助,协调阿拉伯国家反对外来侵略的一致行动。埃及曾是阿拉伯联盟的盟主,
但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后,埃及的成员国资格被阿拉伯联盟开
除,直到1988年埃及的成员国资格才被恢复。

  犹太人没有想到战争会来得这么快,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准备。面对阿拉伯五
国联军的4万多人,以色列只有3万人的武装,更糟糕的是,以色列还没有正规
军队,当时的以色列军近似于没有统一指挥的游击队。以色列也几乎没有大炮、
装甲车等重武器。在阿拉伯联军的攻势下,以军节节败退,新生以色列面临崩溃
的边缘。阿拉伯五国有人口3500万,而以色列当时只有65万移民,在这样
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阿拉伯联军本以为10天之内就能占领整个以色列,但事情
的发展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尽管没有正规部队,新生的以色列却是全民皆兵,对阿拉伯联军展开了“人
民战争”。没有统一指挥的以军在各地展开游击战,每一个犹太居民点都武装起
来,连年轻女子也拿起枪投入战斗。在战争开始后的两周间,以色列战场没有统
一的军事行动,到处是混乱的游击战。但以色列的游击战也破坏了阿拉伯联军的
统一作战,使他们不得不各自疲命于对付以色列的游击队。另外阿拉伯各国也有
自己的私心,想抢占巴勒斯坦的领土,这也造成阿拉伯联军不能协调统一的军事
行动。

  开战后第三天的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
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苏联也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立
即停火。英国撤走了阿拉伯军团中的英军顾问,停止向埃及、伊拉克、约旦提供
武器。6月初,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巴勒斯坦的三分之二领土,军事上处于优
势,以为此时停火谈判能够达成对阿拉伯国家有利的和平协议。另外阿拉伯联军
也在以色列的游击战中感到疲惫,希望得到休整。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
火四周。

  停火给以色列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发起最大的努
力支援以色列。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志愿兵在以色列源源上陆,犹太人捐款买
的新式武器也源源运到以色列。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政府利用此机会,正式建起
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把散布全国各地的私兵游击队改编统一
起来,禁止地方拥有私兵。其间有一支乘船来自欧洲的900名犹太人义勇兵,
不听从以色列国防军的命令准备自行登陆,结果被以色列国防军将船击沉。到6
月28日,所有的犹太人武装都向以色列政府宣誓效忠,消除了自行其是的地方
武装。以色列严格禁止私兵的政策,为日后建立一个强有力×央政府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国家本以为以色列在停战后会向他们谈判求和,没想到以色列却利用
停战的机会重整武装,于是阿拉伯联军在7月9日再开攻击。但此时以色列已建
起统一指挥的国防军,人数扩充到6万人以上,而阿拉伯联军虽然进行了一些补
充,但人数只有4万5千人左右,比起以色列正规军已处劣势。另外以色列得到
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在武器装备质量方面也好于阿拉伯
联军。此次阿拉伯联军的进攻在一开始就陷于被动。

  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命令双方停火,并指名瑞典红十字会总裁贝尔南
多伯爵为调停者,调解双方停战。但军事上占据优势的以色列,想收回被阿拉伯
联军占领的领土,并不想立即停战。9月17日,贝尔南多伯爵在耶路撒冷附近
倒在犹太恐怖主义分子的枪弹之下。贝尔南多伯爵死后,阿以双方战事重开,但
战事越来越不利于阿方。考古学家出身的以军司令,考证出一条已被湮没的罗马
时代古道,以军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及军的后方。埃及人万没想到以军会出现在他
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全军开始败退。打主阵的埃及军一败,其他阿拉伯军队亦败
退下来,第一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的胜利宣告结束。

  在联合国的调停下,1949年开始,以色列同埃及(1949年2月)、
黎巴嫩(1949年3月)、约旦(1949年4月)和叙利亚(1949年7
月)分别签订停战协定,划定临时停战线。但伊拉克拒绝与以色列签署停战协定,
法律上伊拉克和以色列现在仍处于战争状态。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不仅
夺回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划归巴勒斯
坦人的领土,除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分别由埃及和约旦军队占领外,以色列占
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

  阿以双方停战了,但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却遗留下来。战争期间,巴勒斯坦人
为躲避战祸,逃到埃及、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国的边境附近避难。战争结束
后,这些难民想返回自己在巴勒斯坦的家园,却被以色列拒绝。1948年12
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声明巴勒斯坦难民战后有返回自己故乡的权利,要求以色
列政府尽快安排难民回乡,以色列却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

  据统计,逃到各国边境附近避难的巴勒斯坦难民约有90余万。这些人由于
无法返回故乡,不得不长期住在难民营中,靠国际社会的救济为生。长期住在难
民营中的难民,势必结婚生子,所以难民的人数逐年增加,现在巴勒斯坦难民已
增加到370万左右。把几百万巴勒斯坦难民安置到哪里,成为现在中东问题中
最难解决的问题。

  停战后,阿拉伯国家内出现了分裂局面。1950年4月,约旦国王阿卜杜
拉宣布把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领土(联合国划归巴勒
斯坦人的领土),并入本国版图,并把国名改称约旦哈希姆王国。阿卜杜拉国王
的行为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愤怒:原来约旦出兵的真正理由是吞占巴勒斯坦领土。
不久,对阿卜杜拉国王的愤怒变成了行动,1951年7月,阿卜杜拉国王在耶
路撒冷被巴勒斯坦激进分子暗杀。

  此外阿拉伯国家同意与以色列停战,还有深刻的国内原因,特别是阿拉伯联
盟的盟主埃及,正孕育着革命的风暴。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此后埃及在
名义上从属奥斯曼帝国,实际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
于1914年12月单方面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取消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宗主
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发起了反英、反封建王朝的斗争,要求英军撤出埃
及,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第二天,埃及的诺库拉西首相被暗杀,反殖民×义、
反法鲁克王朝的力量在埃及各地不断壮大,埃及进入革命前夜。为了安定国内政
局,埃及政府匆匆与以色列签署了停战条约,但这更激起了民族主义分子对法鲁
克王朝的反感。在日益壮大的全国性反政府运动巨浪中,法鲁克王朝就像一只即
将倾覆的小舟。1951年10月,法鲁克政府为了安抚国内的反殖民×义运动,
单方面宣布废除《英埃同盟条约》,要求英军从苏伊士运河地区撤军,但英国拒
绝了埃及政府的要求。

  提到《英埃同盟条约》,不能不提及苏伊士运河的历史。苏伊士运河位于埃
及东北部,始建于1859年,1869年竣工通航。最初英国反对修建运河,
法国为了打破英国对好望角航道的控制,1857年成立了“万国苏伊士海运运
河公司”,法国占52%的股份,埃及占44%的股份,法国对运河公司掌握控
制权。但英国也很快把手伸向苏伊士运河,1875年,英国趁埃及财政拮据,
买进埃及持有的全部运河公司股票,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后,直接控制了运
河。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在运河区的驻兵权。1936年,
英国和埃及签订《英埃同盟条约》,规定英军继续驻扎运河区。

  英国拒绝撤军,埃及人的愤怒开始爆发,各激进團體组织招募义勇队,向驻
运河地区英军发起恐怖主义袭击。他们破坏道路,炸毁桥梁,火烧英军仓库,暗
杀英军士兵。英军为了对付埃及恐怖主义分子,在苏伊士运河地区增兵8万。然
而英国的增兵,不但没有制止恐怖主义破坏活动,反而促使恐怖主义活动进一步
升级,埃及的警察也暗中协助恐怖主义活动。1952年1月23日,英国在中
东最重要的军需仓库被炸毁,英国宣布要进行报复。1月25日,英军司令下令
解除运河地区的所有埃及警察的武装,被埃及警察拒绝。英军包围了警察大队的
营地,要求埃及警察缴枪投降。当埃及警察回答“不”时,战斗开始了。英军的
炮弹雨点般落向埃及警察营地,200名埃及警察中46人死亡,72人负伤,
但警察们始终没有向英军打出白旗。

  消息传到开罗,人们沸腾了。1月26日,上百万人走上街头抗议英军的暴
行,不久抗议游行变成了暴力破坏,愤怒的人们放火焚烧英国银行、商店、电影
院、俱乐部。英国银行的职员多数在地下室中窒息而死,十几个英国职员试图跑
出银行大楼,但又被愤怒的人群推回到大火中,直到看着他们烧成黑炭。开罗市
中心一片火海,几百栋房屋焚毁,有多少人死亡已无法统计。后人把1952年
1月26日,称为“黑色的星期六”。

  开罗暴动,也为埃及革命创造了时机。由纳赛尔等青年军官建立的“自由军
官组织”,在反政府运动中逐渐成为主力。1952年7月22日夜,自由军官
组织执行委员会宣布发动革命,7月23日清晨,起义部队控制了局势,7月2
6日,革命军宣布废黜国王法鲁克,成立纳吉布任主席、纳赛尔任副主席的革命
指导委员会。新政权宣布没收封建王室土地,取消社会等级和贵族称号,进行土
地改革。次年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纳吉布为总统,纳赛尔
任副总统兼内政部长。后来纳吉布被罢免,纳赛尔任代总统。1956年6月,
纳赛尔当选为埃及总统。

  埃及革命成功了,可是英军仍驻留在苏伊士运河。1954年4月,新成立
的革命政府与英国交涉撤军,但不久双方谈判破裂。此后向运河地区英军的恐怖
袭击已经频繁到每天都发生的地步,让英国人措手无策。更让英国人难过的是美
国的态度。1954年以来,美国多次公开表示支持埃及。5月10日,美国国
务卿发言说:“众所周知,美国与英国和法国的关系,是基于北大西洋公约的同
盟国关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任何情况下都支持这两国的帝国主义企图。
而且美国也反对加深中东地区的殖民地化。”

  英国战后要依靠美国的经济援助,在美国施压后,英国不得不在埃及撤军的
问题上后退。1954年7月10日,英国和埃及的谈判再开,此次美国代表也
列席了会议。7月27日,英埃达成协议,英军于1956年6月25日以前全
部撤出埃及。埃及第一次在对列强的谈判中取得了胜利。

  虽然英军撤出了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属于“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财产,
而“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的两大股东是英国和法国。1956年7月26日,
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的日子,开罗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纳赛尔总统发表讲话,
纳赛尔最后说:“1955年,苏伊士运河的收入达1亿美元,可是运河公司只
给了我们3百万美元。现在埃及的一些人正在挨饿,而那条财源滚滚的宝河却在
我们的身旁悄悄流过。帝国主义的跨国公司,正在榨取着我们。”面对情绪激动
的人群,纳赛尔接着说:“我要告诉诸位一个消息,就在我和诸位讲话的时候,
那个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已经不存在了,运河公司已经国有化了,运河已经是属
于我们的了。”

  纳赛尔总统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措施,震惊了世界。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
题提交联合国,但未达成什么结果,英法开始秘密策划用武力夺还苏伊士运河。
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两国邀请以色列参加作战。而以色列也早已对埃及的
纳赛尔政权不满,三国利益一致,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首先向埃及发起进攻;英法空军则于
10月31日对埃及发起空袭,然后空投伞兵,发起地面进攻。英法选择此时出
兵埃及,也是有其打算。当时欧洲正好发生了匈牙利事件,苏军出兵匈牙利,美
苏的冷战又达到一个高潮。英法估计美苏忙于冷战,无暇顾及埃及的事,所以事
先没有征求美国的意见就发起了军事行动。

  但英法两国失算了,不但苏联反对英法两国出兵,美国也强烈要求英法两国
立即撤军。美国还施加压力:如果英法不撤军的话,美国就要停止经济援助,甚
至通过联合国进行经济制裁。在美苏两大国的压力下,英法已无别的选择,只好
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
及。英法军队撤退后,以军也不得不撤回到1948年停火线以前的位置。第二
次中东战争以埃及的胜利宣告结束。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法的殖民×义势力在中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
国的势力,在中东展开新的角逐。

  二次中东战争的最大后遗症是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战争后,以色列为了排除
阿拉伯人,把巴勒斯坦变为纯犹太人的土地,拒绝在战乱中逃到国外避难的巴勒
斯坦人返回家园。犹太人在二战前受尽没有祖国被人欺凌的痛苦,可是以色列在
中东战争中,又人为地制造了另一群没有祖国、无家可归的难民,制造了另一个
民族迫害。这也是以色列被世界舆论批评的焦点。

  美国在支持埃及独立,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反对英法出兵埃及方面,
受到普遍赞扬。但在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上,却过分偏袒以色列,几乎没有过问以
色列的难民政策。如果美国在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上,向以色列施加停止经济援助
等足够压力的话,以色列显然不得不认真考虑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因此人们对美
国的看法是:美国在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上,不是不能有所作为,而是不愿有所作
为。

  由于无法返回巴勒斯坦的家园,这些巴勒斯坦难民不得不长年生活在巴勒斯
坦边境附近的难民营里。他们没有祖国,没有土地,没有财产,更谈不上民×和
自由的奢侈,他们有的只是仇恨和怒火,巴勒斯坦成为愤怒的大地。1960年
代以后,巴勒斯坦难民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开始用恐怖主义的手段,向以色
列和支持以色列的欧美各国复仇,巴勒斯坦人从此成为世界新闻媒体的主角。

TOP

三、从泛阿拉伯主义到泛伊斯兰主义

  第一次大战爆发后,统治阿拉伯半岛的奥斯曼帝国对英法宣战,被奥斯曼统
治的阿拉伯人,于1916年乘机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阿拉伯起义
军配合英法对奥斯曼政府军作战,1918年10月,起义军攻占叙利亚的大马
士革,叙利亚人宣布成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可是英法两国早有密约,战后把奥斯
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领土划归英法两国委任统治,叙利亚被划归法国委任统治。

  1919年7月,叙利亚国民大会在大马士革召开,大会要求西方列强承认
叙利亚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拒绝巴黎和会拟议中的委任统治,但参加巴黎和会的
各列强对叙利亚人的要求置若罔闻。1920年3月,叙利亚国民大会自行宣布
叙利亚独立,但英、法两国拒绝承认。1920年7月,法国向自行成立的叙利
亚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叙利亚无条件接受法国的委任统治,被叙利亚拒绝,
于是法军发起武装攻击,叙利亚军战败。在法国的军刀面前,叙利亚被迫接受法
国的委任统治。

  叙利亚人起义,配合英法对德奥作战,按理本应是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
列强却把其领土分给法国委任统治。中国人也会记得巴黎和会上把中国领土分给
日本的耻辱经历。在那个年代,强权就是真理。英法等西欧国都是民×主义国家,
但这些民×主义国家只是对自己的人民讲民×,对外国的人民讲的却是强权和利
益。

  西方世界大恐慌的1929年,两位叙利亚留学生阿弗拉克和比特鲁在巴黎
偶然相遇。阿弗拉克是东正教徒,比特鲁是伊斯兰教徒,虽然信仰不同,并未影
响两人的友谊,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近代以来阿拉伯人一直受压迫,沦
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在思考:阿拉伯人怎样才能改变任人宰割的处境?
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大阿拉伯联盟,这样就有力量抵御西
方列强的侵略宰割。

  阿弗拉克和比特鲁在阿拉伯留学生中创建了“阿拉伯学生会”,传播他们的
“泛阿拉伯主义”思想。回国后,两人潜心著书立说,10年以后,两人在阿拉
伯的青年学生中,已成为负有盛名的理论家和宣传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又给叙利亚人的独立带来好机会。1940年法国维希政府投降,叙利亚成为德
国的势力范围。为了与德国对抗,1941年英军和自由法国联军进入叙利亚,
宣布让叙利亚独立。1943年7月,在叙利亚举行自由选举,成立自己的政府。

  为了参加1943年的议会选举,阿弗拉克和比特鲁等人組建了阿拉伯复兴
黨,但阿拉伯复兴黨在大选中一个席位也未获得。原来当时叙利亚的社会形态是
部族制度,一般百姓名义上有自由投票的选举权,但实际上他们投票时不得不遵
从家长和族长的意志,所以投票只是反映了少数大部族首领的选择,所谓的自由
选举不过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后来阿弗拉克说:“他们(西欧)让我们搞自由
选举,我们搞了,结果怎么样?我们一票也没有得到,尽管人民是支持我们的。”

  阿弗拉克是阿拉伯现代史中极其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创办的阿拉伯复兴黨
(后改称阿拉伯复兴社会黨),成为阿拉伯世界跨国家的政黨。后来阿拉伯复兴
黨通过革命和政变的手段,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取得了政权,现在阿拉伯复兴社会
黨在叙利亚和伊拉克都是执政黨,现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也是阿拉伯复
兴社会黨员。侯赛因总统发起入侵伊朗和科威特的行动,意在用武力统一阿拉伯
世界,也是阿拉伯复兴社会黨人的泛阿拉伯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在二次大战前,阿拉伯知识分子对西欧的民×体制多持赞赏态度,也希望在
阿拉伯引进西欧式民×。可是1943年叙利亚举行的有名无实的自由选举,使
阿拉伯的知识分子对西欧式民×体制是否适合于阿拉伯社会开始表示怀疑。之后
阿拉伯思想界出现两条道路或两种倾向:正确獨裁主义(即所谓“开明專制”)
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在正确獨裁主义道路上,埃及总统纳赛尔成为第一位阿拉伯人盼望的“正确
獨裁者”。1945年,纳赛尔等人组成了秘密的反政府“自由军官团”,19
52年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政体,成立了埃及共和国。但
埃及共和国并没有成为西方概念中的民×国家,而是开明專制的獨裁体制。纳赛
尔任总统后,在埃及实行“阿拉伯社會主義”。纳赛尔在政治上实行一黨獨裁,
取缔一切反对黨派,阿拉伯社會主義联盟成为唯一合法的政黨;在经济上实行工
业国有化政策,征收了英法等外国资本在埃及的企业,较大的民族私人工商业也
国营化;在土地政策上,将大地主的部分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在妇女解
放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

  纳赛尔是“泛阿拉伯主义”的信奉者,他认为阿拉伯世界最终应该走向统一
的大阿拉伯联邦。纳赛尔设想的大阿拉伯联邦是超越宗教的政教分离国体,只要
是讲阿拉伯语的,不管什么民族,什么宗教信仰,都是大阿拉伯联邦的成员。要
达到这个最终目标,纳赛尔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把埃及建成一个富强的国家,
成为阿拉伯联邦的基石;第二步,收回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主要是指巴勒斯坦)
;第三步,建成统一的大阿拉伯联邦。

  为了尽快使埃及富强起来,纳赛尔采纳了苏联的社會主義计划经济方式,重
工业、国防工业优先的建国思想。当然纳赛尔的社會主義和苏联的共產主义并不
是一回事。纳赛尔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既不一
边倒向美国阵营,也不一边倒向苏联阵营,为阿拉伯世界开创了一条新的外交道
路。

  纳赛尔的另一个壮大计划就是歼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要达成这个目的,
离开大国的支持是不行的。美国支持以色列,纳赛尔就向苏联寻求军事上的支持。
苏联出于冷战的需要,也需要在中东寻找一个战略伙伴,双方有共同的战略目的,
于是苏联逐步成为埃及的主要军火供应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埃及的军事力量稳
步增加,特别是空军和装甲部队有明显增强,近代战争的作战能力有很大增长。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领袖,能像纳赛尔这样得到阿拉伯民众
的衷心爱戴。纳赛尔推翻了腐败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进步的共和国,奉行不结盟
的独立外交,这些都得到阿拉伯人的赞赏。特别是纳赛尔敢于向西欧列强挑战,
收回了苏伊士运河,又使纳赛尔名声大震。纳赛尔口才很好,他富于情感的政治
演讲,感染了无数阿拉伯人民。下面摘录一段纳赛尔的有名演讲。

  “我们在与西欧列强和以色列双方作战。西欧列强制造了以色列,侮辱了我
们阿拉伯民族,而且更有甚者,不管在1948年以前还是以后,西欧列强对我
们阿拉伯人一直视而不见,对我们的感情、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权利,从未给过
一顾。我们要教会西欧人,那些愚弄我们、侮辱我们、践踏我们权利的西欧人,
懂得尊重我们阿拉伯民族,认认真真地把我们当作他们的对手。”

  当时沙特阿拉伯等亲美国家禁止出售纳赛尔的画像,人们就从黑市买来纳赛
尔的画像挂在家中,向神一样地对纳赛尔祈祷,把阿拉伯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纳赛
尔身上。每当埃及的“阿拉伯之声”电台播放纳赛尔的讲话时,收音机旁总是挤
满热情的听众。人们传诵着纳赛尔的故事:纳赛尔贵为总统,但仍然住在普通的
平房里,他没有艳闻,没有存款,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埃及,为了阿拉伯……
很多阿拉伯国家的人民都盼望自己的国家与埃及合并,接受伟大领袖纳赛尔的领
导。1958年2月,叙利亚与埃及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纳赛尔的大阿拉
伯联邦的梦想,好像已经看到了曙光。

  然而一个统一强大的阿拉伯联邦,必然威胁到以色列的生存,以色列不允许
阿拉伯联邦的诞生,要把她扼杀在摇篮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
发起突然袭击,拉开“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序幕。以色列在几天之内摧毁了埃及
十几年装备起来的空军,占领了埃及的整个西奈半岛。埃及军事上的惨败,大大
打击了纳赛尔的威信,破碎了纳赛尔的梦,也破碎了阿拉伯人的梦。

  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去逝,几十万人为他送葬,人
们唱着:“世间唯一的神安拉,纳赛尔是他的爱儿”。那时全世界的阿拉伯人把
阿拉伯统一、阿拉伯复兴的期望寄托在纳赛尔身上。纳赛尔死了,埃及败了,阿
拉伯的统一和复兴,转眼变成看不到期待的渺茫。

  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也就是纳赛尔的时代,泛阿拉伯主义是阿拉
伯世界的主流思想。纳赛尔死后,利比亚的卡扎菲、伊拉克的侯赛因都试图继承
纳赛尔的衣钵,重新打起“泛阿拉伯主义”的大旗,统一阿拉伯世界。但他们的
资历、人品和威望,都无法与纳赛尔相比,纳赛尔没有接班人。此后,泛阿拉伯
主义虽然仍是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思想之一,但其主导地位已逐渐被“泛伊斯兰主
义”,即我们所说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代替。

  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非常不同。泛阿拉伯主义是非宗教性的,旨在
建立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联邦,强调不论宗教信仰,不论民族,凡是讲阿拉伯语
的都是一家人;泛伊斯兰主义则是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体系,
强调不论国家,不论种族,不论讲什么语言,凡是信伊斯兰教的都是一家人。泛
阿拉伯主义的基石是阿拉伯语言、阿拉伯文化,而泛伊斯兰主义的基石则是伊斯
兰宗教信仰。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是泛阿拉伯主义者,而阿富汗的塔利班则是
泛伊斯兰主义者。

  “泛伊斯兰主义”或“原教旨主义”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伊斯兰政治家和
宣传家哲马鲁丁•阿富汗尼。1920年代创建的“穆斯林同胞团”,是现在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先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为什么近
代伊斯兰国家落后了?为什么伊斯兰教徒不断被异教徒欺压?那是因为我们偏离
了伊斯兰的真正精神和基本原则。我们必须返回到伊斯兰精神的原点,才能改变
伊斯兰世界的现状。”

  人们为什么会信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其实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有自己的理
论:“现在人类社会的战争、暴行、屠殺、迫害,都是来自所谓社會主義、共產
主义、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等人类头脑中的不洁思想。要消灭战争、消灭迫害、
消灭犯罪,达成一个平等幸福的人类社会,就要清除人类头脑中不干净、不纯洁
的思想。而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伊斯兰精神。”

  在1960年代以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少数派,并没有很多的支持者。
但进入1980年代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迅速抬头,出现了伊朗,阿富汗塔利
班这样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国家。被视为恐怖主义分子的本拉登,更是推崇伊斯
兰原教旨主义。埃及等比较西方化的阿拉伯国家,也受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很
大影响。比如埃及最高法院放弃了1979年制定的男女平等同权的法律,就是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回归的一个示例。

  从另一方面来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抬头,也与阿拉伯国家的近代化发展,
经济开发失败有密切关系。阿拉伯国家的普通人民看到的是什么?是上涨的物价,
扩大的贫富差距,无德的商人,阴谋的政治家,败坏的社会风气,掠夺阿拉伯财
富的异教徒……在这样乌烟瘴气的社会中,一般大众难免产生对社会的怨愤心理,
需要寻求一种精神寄托,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正给了他们精神的解脱。

  在1970年代前,阿拉伯人把解放巴勒斯坦看作是民族解放战争,是为民
族而战;而现在阿拉伯人把解放巴勒斯坦看作是“圣战”,是为神而战。成立于
1960年代的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叫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叫“巴勒斯坦
圣战组织”,而成立于1980年代的阿富汗抵抗组织叫做“阿富汗圣战者伊斯
兰联盟”,不叫“阿富汗解放联盟”,也反映了阿拉伯世界思想思潮的变迁。

  泛阿拉伯主义的酿成和泛伊斯兰主义的酿成,既有阿拉伯人的内部原因,也
有国际社会的外部原因。从泛阿拉伯主义到泛伊斯兰主义,表现出当代阿拉伯人
对国家和政府的失望,不得不到神的旗帜下寻求解脱的归属意识。

TOP

四、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

  1950年代到1960年代,是革命的年代,不仅中国在进行翻天覆地的
社會主義革命、文化大×命,世界各地也到处是革命的暴风骤雨。1956年的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革命的风潮也吹遍阿拉伯世界,封建王制体系的阿拉伯国家
政府纷纷垮台,激进的革命黨人政府成立。1957年,约旦政府废除《英约同
盟条约》,英军全部撤出约旦。1958年,伊拉克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
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1961年英国保护国科威特独立。19
62年,也门自由军官集团发动革命,推翻王制政府,建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同时在1962年,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正式独立。

  新诞生的阿拉伯革命黨政权,多半持激进的民族主义态度,支持埃及总统纳
赛尔提倡的“阿拉伯大义”,即驱逐以色列、恢复巴勒斯坦是阿拉伯国家共同的
义务。纳赛尔本人也曾多次宣言:“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与以色列相比,
阿拉伯在人力物力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只要阿拉伯世界团结一致,消灭以色列
并不是不可能的梦想。那时阿拉伯人在盟主埃及的倡导下,立下消灭以色列的雄
心壮志。

  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由于埃及总
统纳赛尔的家长制作风,叙利亚方面感到不快,叙利亚于1961年脱离“阿拉
伯联合共和国”,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1963年,阿拉伯复兴社会黨在
叙利亚发动政变,掌握政权。阿拉伯复兴社会黨在叙利亚掌权后,采取了比埃及
更为激进的反以色列政策,特别是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扶持方面,几乎是尽
全力而为。

  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有近百万巴勒斯坦难民为了躲避战火,暂时逃出巴勒
斯坦。因为以色列拒绝他们返回家园,这些巴勒斯坦难民不得不长期住在巴勒斯
坦周边的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等国边境附近的难民营中。1950年代,
革命的风潮也吹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难民中开始自发成立各种各样的武装组织。
但当时阿拉伯诸国对巴勒斯坦难民的武装组织并不很重视,没有给予有力的支持,
所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也没有什么令人瞩目的作为。

  1963年以后叙利亚开始全力扶持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情况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1964年1月召开的第一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通过了支
持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决议。1964年6月,以巴勒斯坦难民武装组织中
力量最大的“法塔赫”为主,正式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年9月第
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式代表。
消灭以色列、武力夺还巴勒斯坦,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奋斗目标。巴勒斯坦
解放组织的章程中明文规定:“武装斗争是巴勒斯坦解放的唯一手段。”

  巴解组织没有力量正面和以色列决战,就采用游击战、恐怖主义活动等手法
对以色列进行破坏和骚扰。1965年,叙利亚帮助巴解组织建立以叙利亚为据
点的巴勒斯坦解放军,巴勒斯坦解放军在阿以停战线附近向以色列不断发起小规
模游击战,并在以色列境内制造恐怖主义活动,阿以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深。
1964年9月在埃及举行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会上决定各国共同出资
在约旦河上游建立大坝,控制以色列的水源。大坝工程开工后,以色列出动空军
对大坝工地进行轰炸,使大坝工程无法进行,最后阿方不得不取消此次计划。

  1967年5月,纳赛尔总统向联合国提出:撤走联合国在第二次中东战争
后留驻埃及西奈半岛的维持和平部队。当时联合国秘书长请纳赛尔再次慎重考虑,
当纳赛尔做出肯定的答复后,5月19日联合国撤走了西奈半岛的维持和平部队。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撤退,使埃及失去了保护自己的缓冲力量,埃及和以色列形成
直接对峙局面。在革命热情的冲击下,纳赛尔总统发起了更为激烈的反以色列政
策。1967年5月22日,纳赛尔宣布禁止以色列船只和向以色列运送军火的
船只通过蒂朗海峡,试图控制以色列的海上交通。

  尽管阿拉伯方面表现出十分强硬的姿态,但其主要目的是鼓舞阿拉伯世界的
反以色列斗争热情,在外交上压以色列让步妥协,尚未认真制定进攻以色列的计
划。当时阿方也明白自己在军事方面尚没有打败以色列的充足力量,尽管引进了
不少苏联武器,但飞机主要是米格17,米格19等相对旧式的战机,坦克主要
是T34等苏联淘汰下来的旧货,在装备质量方面与以色列有较大差距。在训练
方面与以色列的差距就更大了。1966年11月埃及与叙利亚结成军事同盟,
后来约旦也加入了军事同盟。但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在统一军事领导方面,
存在不少争执,无法达成统一对以色列作战的计划。

  与阿方相比,以色列的备军作战准备要周到得多。以色列在第二次中东战争
后,就制定了对阿拉伯国家定期进行军事打击,防止阿拉伯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的
战略计划。以色列一方面从美国购买最先进的武器,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另一
方面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战争的胜利,避免陷入持久
战的泥潭。以色列吸取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不经过美国同意就擅自与英法共同
作战,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自行撤军的教训,事先向美国提出以色列准备
发起先发制人进攻的作战计划。当时美国正忙于越南战争,与苏联的对抗也处于
高潮,以色列打击埃及等越来越接近苏联的国家,也符合美国的世界战略,所以
美国最终没有反对以色列的先发制人进攻计划。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起突然袭击,首先出
动飞机轰炸阿拉伯国家的机场和雷达站,使阿拉伯国家的大部分飞机在机场被炸
毁,防空能力遭严重破坏。然后以色列出动地面部队,在短短六天中占领了埃及
的西奈半岛、约旦的约旦河西岸、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阿拉伯三国由于没有战争
准备,在以色列的突然袭击下溃不成军,无力进行有效反击,不得不接受联合国
的停火倡议。1967年6月11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联合国的安排下停
火,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摧毁了周边阿拉伯国
家的军事力量,还把占领土地扩大了三倍。但以色列的这些新占领领土,也使以
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领土冲突,发展成为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领土冲突,阿
以关系进一步恶化。以色列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从整个大战略来看,以
色列的胜利加深了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仇恨,使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和平共处
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1967年9月举行的阿拉伯首脑会议上,阿拉伯各国一
致通过了对以色列的“三不决议”,即“不承认以色列、不与以色列交涉、不与
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

  为了解决阿以冲突,联合国于1967年11月通过242号决议。242
号决议主要有两点:一、以色列从占领地区撤军;二、结束一切交战状态,尊重
该地区所有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阿以双方都接受了242号决议,但却
对决议有不同的解释。主要问题在于对“占领地区”的定义,242号决议中把
“占领地区”写为“OccupiedTerritories”,没有定冠词
“The”,所以以色列解释为从一部分占领地区撤军,而阿拉伯方面则解释为
从所有占领地区撤军,在后来的阿以和平会谈中,双方也一直为“Occupi
edTerritories”的定义争执不休。

  阿拉伯国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损失是巨大的,军队的伤亡和被俘达6万
余人,还有40多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新难民。不仅如此,第三次中东
战争的惨败还大大影响了阿拉伯国家政府的威信,以及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尊心,
泛阿拉伯主义思潮急速后退。第三次中东战争停战后,纳赛尔总统宣布他对战败
负有责任,提出辞职,但在埃及国民的强烈要求下留任。1970年9月28日,
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逝世,阿拉伯世界的盟主殒落。此后阿拉伯国家之间再也没
有出现过纳赛尔时代团结一致的局面。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各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援助也
明显减弱。1969年,阿拉法特出任巴解主席,此后巴解组织开始进行自己的
独立活动。阿拉法特任主席后,为了引起世人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把巴解的
作战目标从单纯对以色列作战,转向在国际社会制造恐怖主义活动。此后巴解组
织制造的劫机、爆炸、无差别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巴解组织开始成为国际上引
人注目的焦点话题。

  纳赛尔死后,副总统萨达特当选总统。与理想主义的纳赛尔相比,萨达特则
是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在纳赛尔时期,因偏重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国民
经济比例失调。加之国有制企业中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打击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经济日益困难。萨达特上台后,对纳赛尔的政策作了重
大调整:政治上放开一黨獨裁,由一黨制改为多黨制;经济上由国有化转向鼓励
发展私人企业,对西方国家实行经济开放政策。理想主义的英雄过后,总要有务
实的人为他收拾摊子,萨达特收拾纳赛尔的摊子,类似于鄧小平收拾毛澤東的摊
子。

  萨达特的最大任务还是打败以色列,恢复阿拉伯国家的自信。在第三次中东
战争后,纳赛尔深感不结盟政策的缺陷,开始倾向苏联,接受苏联的援助,大量
引进苏联的米格21战斗机,T55坦克,萨姆防空导弹等先进武器,还在军队
中大量招请苏联顾问,苏联对埃及的影响力大大加强。纳赛尔死后,萨达特对苏
联顾问的傲慢态度有所不满,一度于1972年7月把在埃及的15000名苏
联顾问驱逐回国。

  但萨达特的驱逐苏联顾问,也起到了迷惑以色列的效果。以色列看来,没有
苏联的帮助,埃及无法对以色列进行军事攻击,而萨达特驱逐苏联顾问,意味着
埃及放弃了对以色列的战争意图,所以此后以色列有了安心感,放松了对埃及的
警惕。虽然萨达特表面上驱逐了苏联顾问,但暗地里却仍然接近苏联,接受更多
的军事援助,准备发起一场对以色列的军事袭击,夺回被占领的领土。

  萨达特深感上次以色列突然袭击的威力,也决定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付以色
列。为了迷惑以色列,阿拉伯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欺骗战术。1973年9月,叙
利亚战斗机与以色列战斗机在公海相遇,叙利亚战机向以色列开火,结果叙利亚
战机被击落13架。以此为契机,叙利亚和埃及在停战线附近结集部队,以色列
以为阿方结集部队只是对击落战机的反应,没有想到阿方会乘机发起突然袭击。
另外针对以色列情报机关喜欢分析阿拉伯报纸小字新闻的特点,埃及在开战前几
天,专门在报纸不起眼的地方用小字登出“军官放假”的小新闻,迷惑以色列。
为了保密,埃及和叙利亚部队在开战前几个小时,才接到战斗的命令。

  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进行赎罪忏悔的“赎罪日”,埃及和叙
利亚同时向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以色列一时曾被打得措手不及,阿方攻破了以
色列的防线,夺回了一部分被占领土。但以色列军队毕竟训练有素,以色列国民
的国防意识相当高,虽然一时陷于被动,但以方逐步挽回了劣势,重新取得了战
争主动权。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战争双方停
火,1974年1月8日,埃及和以色列签订脱离军事接触协议。以色列撤出苏
伊士运河以西,埃及控制了运河以东的地带,联合国派维持和平部队驻扎在埃、
以控制线之间的缓冲地带。1974年5月29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脱离军
事接触协议,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部分地区,在戈兰高地叙、以双方的军事控制
线之间设置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驻扎的缓冲区。第四次中东战争到此结束。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以双方的一个转折点。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方面
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战果,但仍未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此后阿拉伯人感到用武力
抹煞以色列已几乎不太可能,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想法,开始谋求与以色
列和平共存的道路。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也受到相当的损失,感到以往单
纯用军事手段消除阿拉伯威胁的做法,不会给以色列带来持久的和平。以方领导
人也产生了用放弃一部分占领土地的妥协,来换取与阿拉伯和平的想法。

  此后阿以之间开始走向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道路,再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
但是由于双方的立场悬殊太大,和平谈判的道路仍是困难重重。

TOP

五、阿拉伯世界的分裂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除了在军事上进攻以色列外,
又试图用石油作武器,发起了石油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两周,阿拉伯石
油输出国组织10国召开会议,决定对军事经济援助以色列的国家以及同情以色
列的国家,进行石油禁运。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和日本等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
不得不重新检讨自己的中东政策。特别是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高达10
0% ,所以日本赶紧撤回以往暧昧不清的中东立场,表明支持阿拉伯国家。日本
政府宣布关于中东问题的三点原则:“一、以色列应该从1967年第三次中东
战争中占领阿拉伯国家的领土上全面撤军;二、国际社会要本着公正的原则解决
中东问题;三、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正当权利。”1973年12月,阿拉伯产油
国正式承认日本为友好国家,解除对日本的石油禁运。

  石油战争虽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于多数阿拉伯国家的产业单一,几乎全是
清一色的石油工业,所以石油禁运对阿拉伯各国自己的经济打击也很大,难以长
久维持。石油战争只持续了几个月,阿拉伯国家就不得不重新开始对美国和欧洲
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机造成的石油价格暴涨,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打击,远
远大于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打击,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借债购买昂贵的石油,
这后来发展成为一些贫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债务问题。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付出了最大努力,但仍未能实现收回被占领土的战
略目标,甚至没有得到战争的主动权,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战争也没有收到预期结
果。此后,埃及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打败以色列开始产生怀疑,埃及人也重新考虑
这样一个问题:埃及之所以要与以色列打仗,完全是为了解放巴勒斯坦人。以色
列的目标是巴勒斯坦,本来并不想与埃及作战。如果埃及不是基于阿拉伯大义主
动向以色列挑战的话,埃、以双方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从埃及本国的利益出
发,与以色列和平共处是有益无害的,埃及人何必为了巴勒斯坦人去流血?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全世界处于国际主义的高潮阶段。那时不
仅苏联到处对外援助、输出革命,中国也勒紧腰带无偿援助第三世界的穷朋友,
中国为朝鲜、越南等其他国家而付出过很大代价。1970年代后期,苏联、中
国等对无底洞似的外援感到疲倦,开始从国际主义路线上后撤,转向利益优先的
爱国主义。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的泛阿拉伯主义思潮也大大后退,本国利益
第一的爱国主义思潮抬头。在这种情况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开始考虑与以色列的
和平问题。

  1977年美国新总统卡特上台,美国的中东政策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
以前,美国的中东政策主要是前国务卿基辛格制定的扼制苏联战略,即把以色列
作为遏制苏联在中东扩展的马前卒。卡特总统上台后,提出了“对苏缓和”与
“人權外交”新政策。卡特批评基辛格的中东政策过分夸大苏联的威胁,没有从
人權观点考虑巴勒斯坦人的处境问题。卡特大幅度修改了基辛格的以色列一边倒
中东政策,考虑建立平衡阿以双方利益的新中东政策。1977年3月,卡特总
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以色列应该撤回到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的停战线,
巴勒斯坦人应该返回自己的故乡。”

  面对美国的新中东政策,以色列方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在和平问
题上做出让步。以色列开始通过罗马尼亚的外交渠道,秘密与埃及接触,试探和
平谈判的可能性。埃及也面临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想谋求和平环境,集中精力
发展本国的经济建设。所以埃以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和平谈判的意向。以色列
同意在领土方面作出让步,归还所有占领埃及的领土,而埃及的回报则是放弃消
灭以色列的阿拉伯大义,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与以色列建立和平共处的共存
关系。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突然宣布访问以色列,这在阿拉伯世界
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阿拉伯联盟的盟主埃及,居然背叛他们共同立下的与以
色列不共戴天的誓言,单独与以色列讲和。”埃及的背信弃义行为使整个阿拉伯
世界愤怒了,萨达特在访问以色列前曾到叙利亚访问,试图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
解释埃及的立场,萨达特和阿萨德的会谈最后变成激烈的争吵,两国长期亲密的
友好关系绝裂。1978年12月在叙利亚召开的第九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
到会的诸国强烈谴责埃及的背信弃义行为,诸阿拉伯国家纷纷与埃及断绝外交关
系,阿拉伯联盟也开除了埃及的会员国资格。此后叙利亚和伊拉克暗中较劲,争
当阿拉伯联盟的新盟主。

  1978年9月6日,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
在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举行最高首脑会议,埃以双方签署了在中东和平进程中
具有历史意义的“戴维营协议”。“戴维营协议”规定以色列将埃及的西奈半岛
返还,埃及则允许以色列船只自由通过苏伊士运河和蒂朗海峡。1979年3月
埃以双方正式签署和平协议,1980年1月,埃以双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关
系。萨达特本来还想在“戴维营协议”中加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内容,以表示
他没有忘记阿拉伯的大义,但遭到以色列的强烈反对,最后只是在形式上签署了
《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1978年12月召
开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反对“戴维营协议”的决议,埃及与以色列
单独签署的《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并没有被其他阿拉伯国家承认。

  对于“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无疑是欢迎的。因为以色列从在巴勒斯坦建国
开始,就面对被周边阿拉伯邻国武力消灭的巨大压力。阿拉伯世界中最有影响的
大国埃及承认以色列存在,阿拉伯对以色列的包围圈就此分裂瓦解,以色列的军
事压力大大减轻。而且没有埃及参加,阿拉伯国家再次对以色列进行大规模武装
进攻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以色列的安全感大为增加。

  对于其他阿拉伯诸国来说,埃及背叛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埃及脱离反以色
列阵营不仅造成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而且以色列与埃及讲和后,对其他阿拉伯国
家的领土返还问题(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的关心大为减弱,实际上在埃以和谈
后,以色列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和平谈判就处于停滞状态。埃及本国的激进泛阿
拉伯主义者,也对萨达特总统的背信弃义感到愤怒。1981年10月6日在开
罗举行的阅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台上的萨达特开枪,萨达特当场死亡。
萨达特总统遇刺后,副总统穆巴拉克当选总统。穆巴拉克上台后,基本保持了萨
达特的对以和平、对美加强关系的外交政策,但也注意改善与阿拉伯诸国的紧张
关系,埃及与阿拉伯诸国的关系有所缓和。

  1979年,不安定的中东地区又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伊
朗革命。巴列维王朝执政的伊朗,与美国的关系非常亲密,是美国在中东的桥头
堡。伊朗本是一个拥有众多虔诚信徒的伊斯兰国家,可是1960年代以后,巴
列维国王在伊朗进行大胆激进的西方式社会改革,引起了伊斯兰势力的强烈不满。
1977年开始,伊朗各地开始出现反政府运动,1978年下半年反政府运动
达到高潮。1979年1月,巴列维国王被迫出国,因反对国王而流亡国外的伊
斯兰精神领袖霍梅尼返回伊朗。1979年4月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
国,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义为立国准则,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伊朗革命大大改变了中东的势力格局。在巴列维国王时代,伊朗是美国在中
东的最可靠盟国之一,伊朗也是以色列的友好国家,在阿以战争中站在以色列一
方。而伊朗革命后,伊朗成为最强硬的反美国家之一,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实力受
到相当影响。同时伊朗也与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成为以色列的敌对国家。伊
朗新政权使美、以感到不安,但也使不少阿拉伯国家感到不安,因为伊朗要输出
革命,这使中东许多王制国家不免产生危机感。1981年5月中东六国成立
“阿拉伯湾互助会”,共同防卫伊朗的威胁。

  伊朗新政权要求美国引渡逃到美国的前国王,但被美国拒绝,1979年1
1月,伊朗学生占领了德黑兰的美国使馆,扣留了52名美国人质,霍梅尼宣布
支持学生们的行动,此后美伊两国关系陷入危机。卡特总统试图派特种部队潜入
德黑兰强行救出人质,但营救人质作战失败。美国人质一直到1981年1月才
被释放,但人质获救靠的不是美国政府,而是伊拉克总统侯赛因。1980年9
月下旬,伊拉克出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伊朗迫于战争压力,避免四面树敌,
释放了美国人质。

  两伊战争的直接原因是领土问题。伊朗和伊拉克是邻国,边境争端自古就有。
伊朗在巴列维国王时代,拥有中东最强的军队,号称“中东警察”。1975年,
伊拉克在伊朗和美国的压力下,被迫签署了有利于伊朗的边境条约。1979年
伊朗革命后,伊朗与美国恶交。伊朗失去美国的支持与援助,军事力量大为下降。
于是侯赛因宣布1975年的边境条约无效,出兵试图收回划给伊朗的领土,引
发了两伊战争。

  除了表面的领土问题外,两伊战争的爆发还有内部的深沉原因。伊朗与伊拉
克虽然都信仰伊斯兰教,但两国的民族不同,伊朗属波斯民族,讲波斯语;而伊
拉克属阿拉伯民族,讲阿拉伯语。另外两国领导人的政治理念不同:伊朗领袖霍
梅尼持复古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拉克总统侯赛因是阿拉伯社会复兴黨人,持
近代的泛阿拉伯主义。霍梅尼上台后,公开扬言要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建
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国家。侯赛因的伊拉克政府则是远离宗教的政教分离国家,不
能容忍在伊拉克建立政教合一宗教政府的企图。

  由于伊拉克是伊朗的紧邻,伊朗伊斯兰革命输出的首当其冲就是伊拉克。因
此侯赛因想趁火打劫,趁伊朗新政权还没有站稳脚跟,出兵推翻霍梅尼政权。同
时侯赛因也想通过打败伊朗来树立他在阿拉伯国家的威信,接替埃及作阿拉伯联
盟的盟主。但侯赛因的计算失误,伊朗虽然失去了美国的支持,伊朗军队仍有强
大的战斗力,伊拉克的进攻受到顽强抵抗,两伊战争进入相持局面。以色列也利
用伊拉克忙于两伊战争之际趁火打劫,1981年6月,以色列突然出动飞机炸
毁了法国援助伊拉克建造的核电站,以色列认为该核电站有可能被伊拉克用来制
造核武器。

  两伊战争中,除了叙利亚和利比亚这样的革命国家支持伊朗外,多数阿拉伯
王制国家害怕伊朗的革命输出,希望伊拉克成为伊斯兰革命的防波堤,所以支持
侯赛因,向伊拉克提供经济援助。美国因为与伊朗恶交,也支持侯赛因,向伊拉
克提供军事援助。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有较多的国际支持。

  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
伊拉克当即宣布接受这项决议,但伊朗拒绝接受,两伊战争继续进行。此后,两
伊战争的战场从两国边境地区的阵地战转变为“袭城战”,双方使用大量导弹袭
击对方的城镇、石油设施和港湾设备。“袭城战”搞得双方损失惨重,不得不坐
下来停火谈判。1988年8月,两伊战争在稍利于伊拉克的情况下停战。此后
伊拉克以“伊斯兰革命的防波堤”的名义,接受欧美国家的援助,逐渐成为中东
新兴的军事大国,这是后来海湾战争的远因。

  两伊战争虽然减缓了伊斯兰革命对阿拉伯世界的冲击,但也造成了阿拉伯国
家的分裂。叙利亚和利比亚支持伊朗,不仅伊拉克与他们断交,其它中东国家也
与他们的关系急速冷却。两伊战争后,中东的几个阿拉伯大国:埃及、伊拉克、
叙利亚、约旦、利比亚等国之间,已是各念一本经,失去了互助协力的关系,纳
赛尔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形势一去不复返。此后,约旦、叙利亚等国也出
于本国利益,纷纷单独与以色列交涉谈判,情况对以色列越来越有利。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使美国把注意力转向抗衡苏联的扩张威胁上,
新上台的里根总统一改卡特前总统的对苏缓和政策,采取对苏强硬立场,提出
“星球大战”等对抗苏联的战略计划。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对中东问题的关
心程度大为降低,形势对阿拉伯国家更为不利。另外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与苏联
近邻的阿拉伯国家也感到苏联的威胁,联美抗苏的思想抬头,阿拉伯人的反美思
潮有所后退。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1980年代是寒冷的年代。他们的阿拉伯兄弟们,
正在淡忘“阿拉伯大义”,不再把解放巴勒斯坦当作他们的义务,巴勒斯坦问题
已不再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问题,而变成了单纯巴勒斯坦人自己的问题。阿拉伯
国家纷纷承认以色列,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支持越来越少。第一个抛弃巴勒斯
坦解放组织的阿拉伯国家是约旦。

  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约旦对巴解组织是支持的,不仅提供资
金,还在约旦境内为巴解组织设置训练基地。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约旦国王侯赛
因看到以色列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害怕巴解组织的活动造成以色列入侵约旦的借
口,开始限制约旦境内巴解组织的活动,并请巴解组织自重。但巴解组织并不理
会侯赛因国王的劝告,他们不仅在约旦与以色列的边界附近展开游击战,而且还
在国际上频繁制造恐怖主义活动,1970年,巴解组织劫持了四架西方客机到
约旦着陆。在此情况下,侯赛因国王决定动用武力把巴解组织驱逐出境。197
0年9月,约旦军队向境内的巴解组织发起进攻,将巴解组织赶出了约旦。

  巴解组织被逐出约旦后,将活动基地转移到黎巴嫩。黎巴嫩是一个人口只有
300万左右的小国,但却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信徒混住的多宗教国家(51%
信奉伊斯兰教,49%信奉基督教)。另外伊斯兰教徒又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
情况更加复杂。黎巴嫩的宪法规定:国家最重要职务的总统、总理和国会议长,
分别由基督教徒、伊斯兰教逊尼派教徒和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徒担任,所以黎巴嫩
政府是一个各派争吵不休的软弱政府。

  1970年9月约旦当局镇压巴解组织后,巴解总部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1
万余人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境内,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营地,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
部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巴解组织不时对以色列进行袭击,在第四次中东战
争期间,巴解游击队更是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
等军事设施。1973年4月,以色列派特种部队潜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暗杀
巴解组织干部。1978年3月,以色列以报复巴解游击队为由,出兵入侵黎巴
嫩南部地区。3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派联合国部队进驻黎巴嫩南
部地区,帮助黎巴嫩政府恢复对南部地区的控制。

  巴勒斯坦武装力量转移到黎巴嫩后,得到黎巴嫩伊斯兰教派的支持,但却遭
到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反对。巴解组织在黎巴嫩境内建设巴勒斯坦人的学校、医院,
巴解游击队的士兵背着枪大摇大摆地走在黎巴嫩大街上,好像在自己国家一样。
此外巴解组织还直接支持黎巴嫩的伊斯兰教派,这些都引起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强
烈不满。终于在1975年4月,爆发了基督教派与伊斯兰教派之间的黎巴嫩内
战。

  基督教派民兵在战争初期稍占上风,但伊斯兰教派民兵在巴解游击队和叙利
亚的支持下,逐渐扭转了战局。1975年10月,黎巴嫩、叙利亚、埃及、沙
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召开6方会议,决定组成以叙利亚军为主
力的阿拉伯维和部队进驻黎巴嫩。此后,黎巴嫩内战逐渐平息,但黎巴嫩的基督
教派对叙利亚的干预不满,基督教民兵与叙利亚军之间多次发生武装冲突。

  1982年发生了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遭巴解组织恐怖主义分子刺杀事件,恰
值1982年爆发英阿马岛战争,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集中于马岛战争上,以色
列乘此时出兵可以减少世人的注意力。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驻英国大
使遭巴解组织刺杀为由,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解游击队
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南部。这
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也被称为
“第五次中东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巴解组织的实力大为减弱,而阿拉伯诸国对巴解组织的
支持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况下,巴解组织不得不谋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
持。1988年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无奈的决定,宣布接受联合国19
47年分割巴以的181号决议,成立巴勒斯坦国,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当然反
对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也不少,人们嘲笑说:“承认了以色列还叫什么解放组
织?”阿拉法特宣布承认以色列10天后,巴解组织的激进派在苏格兰上空制造
了泛美客机爆炸案,让阿拉法特十分难堪。

  到1990年,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大义已是被人遗忘的历史,俄国、中
国等以前支持阿拉伯的国家,也开始对中东问题持旁观态度。就在此时,伊拉克
侯赛因总统出兵吞并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侯赛因重新提起阿拉伯大义:如果
以色列遵照联合国的242号和338号决议,从阿拉伯被占领土上撤军的话,
伊拉克就从科威特撤军。巴勒斯坦人感谢侯赛因,他没有忘记阿拉伯大义,没有
忘记巴勒斯坦人。尽管支持伊拉克使巴解组织陷入国际上的孤立,巴解组织还是
宣布支持伊拉克。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的领土。19
6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色
列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虽然收回
了部分被占领土,但大部分被占领土仍然控制在以色列手中。1974年联合国
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重申以色列应遵从242号决议,从占领土地上撤军,
以色列仍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拒不执行联合国的撤军
决议,美国就召集多国部队武力执行联合国的决议。为此阿拉伯人感到不平:
“为什么以色列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美国就放任不管?美国对待阿拉伯国家
和以色列完全是采用双重标准。”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惨败后,巴解组织更陷于孤立无援的地步。此后,巴解
组织不得不依靠美国与以色列谈判,争取巴勒斯坦的“自治”。但美国本来就是
亲以色列的,所以巴解组织在谈判中不得不做出大量让步。巴解组织中的强硬派
反对阿拉法特的过分让步,他们在巴勒斯坦不停制造恐怖主义活动,试图阻碍阿
拉法特的巴以和谈。由于反对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很多,阿拉法特与以色列达
成的协议,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进入二十一世纪,阿拉伯人对前途更加悲观。阿拉伯人明白:阿拉伯要想站
起来,要想在世界上得到尊重,就必须团结起来。而当前的阿拉伯世界却是一盘
散沙,阿拉伯社会的道德下降,阿拉伯政府的无能,阿拉伯国家间的内斗,都让
阿拉伯人感到伤心和失望。他们怀念1950年代、1960年代阿拉伯人团结
一致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另一种力量抬头了,这就是本拉登为代表的泛伊斯
兰主义團體。泛伊斯兰主义成为团结阿拉伯人的一种新兴力量,阿拉伯人从拉登
身上似乎又看到阿拉伯统一的希望。

  拉登明白,要使阿拉伯人团结起来,靠现状不行。必须要有一个契机,有一
个共同的危机感,才能使阿拉伯人团结起来。拉登的组织发动对美国的恐怖主义
袭击,就是意在制造这样一个契机。拉登当然知道,他挑发了超级大国,美国不
会轻易放过他。布什总统已经说过,一定要抓到拉登,不管是活的还是死的,拉
登已经做好死的觉悟。美国空袭阿富汗之后,新闻中播放的拉登录像讲话,某种
意义上就是他最后的遗言。拉登说:“对于美国人,我有以下进言:我对真主起
誓,除非巴勒斯坦人民能够享受到和平,除非所有的异教军队撤出伊斯兰领土,
重还真主安宁,否则美国人将永远不知和平为何物。”

  拉登的讲话让巴勒斯坦人感动,也让很多阿拉伯人感动:拉登重新提起了被
人遗忘的巴勒斯坦问题,重新举起了阿拉伯的大义。如果拉登死了,他是为巴勒
斯坦的解放事业而死,是为阿拉伯世界的统一而死,是为伊斯兰的圣战而死,对
于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徒来说,拉登当然是一个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在巴基斯坦,
示威游行的人群打着拉登的画像,高喊:“拉登!乌萨玛!”也是这个原因。

  现在阿拉伯人普遍对他们的政府失望和反感,拉登这样的反政府阿拉伯组织
层出不穷,阿拉伯世界又在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有人说美军进驻沙特阿拉伯,
是为了保护沙特人,引起普通沙特人的愤慨。引用一位沙特反政府人士的话:
“美军去沙特阿拉伯是为了沙特人?笑话!美国去沙特,是为了保护中东的石油,
为了保护腐败的沙特政府而已。”参加“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的多数是沙特人,
不少人预测伊斯兰革命的下一个目标将是沙特阿拉伯。

  恐怖主义行动古来有之,只要人们心中有仇恨,有愤怒,他们就要报仇,就
要泄愤,恐怖主义就不会消失。美国要想消灭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就要消灭阿
拉伯人对美国的仇恨。要化解阿拉伯人的仇恨,就要公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从
阿拉伯国家撤军。关于这点拉登的“进言”没有错。

TOP

六、中东问题的现状和未来

  1987年12月28日,在以色列的占领区加沙地带,一辆以色列军用卡
车撞死了四名在加沙打工的巴勒斯坦民工,加沙地区1万多名巴勒斯坦人上街游
行抗议。这种抗议活动对于以色列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以色列启用了其老方法:
出动军队向游行群众开枪,逮捕领头的抗议者,就可把抗议活动镇压下去。但这
次以色列的老方法不灵验了,以色列军队射杀了数名游行抗议者,不但没有起到
威吓作用,反而引起以色列占领区各地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以色列当局逮捕抗
议的领袖人物,可是抗议活动的领袖人物却是越抓越多。此后的三年期间,以色
列军队射杀了数千名巴勒斯坦抗议者,逮捕了数万名巴勒斯坦人,但仍未把抗议
活动镇压下去。

  抗议活动的主力军是不到20岁的年轻人,他们向以色列军队投掷石块,因
此这样的抗议活动又被称为“投石革命”。在西方记者的电视摄像机前,一位巴
勒斯坦少年拍着胸脯向以色列士兵喊叫:“向这里开枪!”以色列士兵随即开枪,
少年倒在血泊下。但少年的死并没有吓倒他的同伴,更多巴勒斯坦少年站出来拍
着胸脯向以色列士兵喊叫:“向这里开枪!”面对这些不怕死的人,以色列当局
感到措手无策。

  1987年的“投石革命”开始后,巴勒斯坦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以前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主体是以色列境外的巴勒斯坦难民,此后以色列境内的
巴勒斯坦人成为抵抗运动的主导。在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人,都是具有合法以
色列国籍的“以色列公民”,这与以色列境外的巴勒斯坦难民完全不同。以色列
当局开枪镇压自己国家的公民,在人權问题上引起世界舆论的批评,迫使以色列
不得不考虑让以色列境内加沙等巴勒斯坦人集聚地区“自治”,以解决日益深刻
的国内巴勒斯坦人抗议问题。这也是后来阿以双方达成巴勒斯坦人“自治”和平
协议的重要契机。

  进入1990年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处境越来越不利。由于巴解组织在
海湾战争中支持伊拉克,“得罪”了许多阿拉伯国家,科威特当局还将40万在
科威特打工的巴勒斯坦难民驱逐出境。海湾战争后,不少阿拉伯国家完全停止了
对巴解组织的经济援助,使得靠援助过日子的巴解组织陷入极为深刻的财政危机。
失去了阿拉伯国家的后盾支持,巴解组织急剧弱体化,已无力与以色列进行军事
对抗,不得不考虑与以色列和平谈判,放弃绝不与以色列讲和的巴解组织初衷。
此后巴解组织的活动基本上纯粹为了谋求本组织的生存,失去了巴勒斯坦人的普
遍支持,成为一个脱离群众的政治團體。

  巴解组织求生存的另一个策略就是与美国改善关系。以前巴解组织拒不承认
以色列,又积极从事恐怖主义活动,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一直不与巴解
组织接触。当巴解组织暗地里透露出与美国改善关系的意愿时,美国提出三个条
件:一、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二、承认联合国分割巴勒斯坦的决议;三、放弃
恐怖主义活动。巴解组织同意接受美国的三个条件后,巴解组织与美国急速接近,
美国答应作为中介人调解巴解组织与以色列的和平。

  在美国的推动下,1991年10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中东和平会议,
会上确立了以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为核心解决阿以问题的方针。以色
列从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撤军,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
即用“土地换和平”来解决历史性争端。1993年9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主
持下,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举行了历史性会谈,
签署了关于巴勒斯坦临时自治的原则宣言。华盛顿协议签署后,西方媒体纷纷欢
呼:中东问题的核心点巴勒斯坦问题,终于走上了政治解决的道路。

  但事实并非新闻媒体报道的那么乐观。以色列和巴解组织本是势不两立的冤
家,双方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和平谈判,也是为形势所迫。巴解组织与以色列和谈
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和谈谋求本组织的“生存”,而以色列与巴解组织和谈的目
的,主要是利用巴解组织解决国内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问题。两者各有私心,缺乏
对和平的真正诚意,因此双方达成的华盛顿协议,完全没有涉及巴勒斯坦问题的
四个关键:

  一、巴勒斯坦独立问题:巴解组织要求在1947年联合国分割巴勒斯坦的
181号决议框架下,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独立国家。而华盛顿协议规定在巴勒
斯坦的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实行巴勒斯坦人的有限自治。巴勒斯坦自治政
府只有经济文化方面的自治权,没有军队,只有治安警察。

  二、国境问题:巴解组织要求以联合国分割巴勒斯坦的181号决议为基础,
划定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国界。按照181号决议,巴勒斯坦国占巴勒斯坦总面
积的43%。 但华盛顿协议规定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范围限于加沙地区和约旦河
西岸,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23%。

  三、难民问题:巴解组织要求以联合国242号决议为基础,公正解决难民
问题,让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家园。以色列则拒绝让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家园,提出
阿拉伯各国自行吸收巴勒斯坦难民。最后华盛顿协议对难民问题没有做出决议。

  四、耶路撒冷问题:按照联合国181号决议,耶路撒冷为国际共管都市。
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东部,以色列占领西部。但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以色列在1980
年通过立法,把耶路撒冷规定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领土,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并不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巴解组织要求以色列归还东耶路撒冷,以色
列拒绝,最后华盛顿协议对耶路撒冷问题没有做出决议。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华盛顿协议中,以色列的兴趣只在境内巴勒斯坦人的
自治方面,而巴解组织做出了极大让步,在巴勒斯坦问题的四个关键点上全面妥
协。由于巴解组织已是一个脱离群众的政治團體,并不能代表巴勒斯坦人的民意,
所以华盛顿协议上巴解组织做出的承诺,并没有被巴勒斯坦人广泛接受。相反不
少巴勒斯坦人反对巴解组织的“卖国协议”,指责巴解组织跪着接受以色列和美
国的和平,因此他们千方百计搞爆炸等“破坏活动”,试图阻止巴解组织和以色
列达成“卖国协议”。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巴解组织原是在以色列境外巴勒斯坦难民营中诞生的
政治组织,和以色列境内的以色列国籍巴勒斯坦人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而华盛
顿协议规定的巴勒斯坦人有限自治,并不是以色列境外巴勒斯坦难民的自治,而
是以色列境内以色列籍巴勒斯坦人的自治。按照民×的原则,本应该让以色列境
内的巴勒斯坦人自己选举出自己的政府,可是美国却硬要让境外的巴解组织,作
为领导巴勒斯坦自治区的唯一合法政府。对此以色列也多有不满,认为境外出身
的巴解组织没有领导境内巴勒斯坦人的足够威信,应该以境内的巴勒斯坦人为中
心成立自治政府。但美国一意孤行,强压以色列接受巴解组织建立自治政府。

  1995年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巴解组织宣布成立巴勒斯坦
自治政府。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后,结果正如以色列所预料,作为外来户的
巴解组织根本控制不了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本指望巴勒斯坦自治区
成立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治安会有所好转,境内巴勒斯坦人反抗会有所
减弱。而事实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治安不仅没
有好转,反而日益恶化。巴勒斯坦的反以情绪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高涨。
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的政令形同虚设,恐怖主义事件层出不穷。以色列不得不
违背自治协议,多次出兵巴勒斯坦自治区,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美国支持巴解组
织掌权,不过是因为巴解组织听美国的话。但美国也应该意识到顽固支持一个没
有民意的傀儡政府,对中东和平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以色列国内对和平解决巴勒斯坦的问题也争论不休。鸽派认为巴
勒斯坦问题还有按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可能,只要以色列放弃一部分占领
土地,允许巴勒斯坦人自治和成立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就能与巴勒斯坦人以及周
边阿拉伯国家和平共处;而鹰派则认为巴勒斯坦人对犹太人的仇恨已根深蒂固,
只能按照“敌我矛盾”处理,靠武力最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因此鹰派反对“土
地换和平”,认为以色列即使让出土地,也不会换来和平。1995年11月,
主张“土地换和平”的以色列首相拉宾被国内的右翼分子暗杀,以色列的鹰派势
力渐占上风。

  1995年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后,哈马斯等巴勒斯
坦强硬派势力有了公开活动的场所,而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又控制不了这些组
织,所以在自治区内巴勒斯坦强硬派的势力急速发展。1996年开始,巴勒斯
坦强硬派发起了一种新型攻势,即自爆型恐怖活动。自爆型恐怖活动不需高精度
定时炸弹等先进武器,只要有不怕死的人,背上简易的炸药包到公共汽车等公共
场所拉响炸弹,就可造成重大的伤亡事件。1996年2月,以色列境内首次发
生自爆型恐怖行动,造成数十名以色列平民死亡。

  此后自爆型恐怖行动成为巴勒斯坦抵抗组织的主要战斗方式,巴以冲突又进
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搞自爆的恐怖主义分子都是以色列国籍的巴勒斯坦人,以
色列无法象对付境外巴勒斯坦难民那样简单将他们驱逐出境。从1997年到现
在,以色列境内发生了数十起针对以色列平民的自爆事件,造成数百名以色列人
死亡。就在今年,以色列境内已发生5起自爆恐怖事件:5月18日,以色列一
个商业中心的自爆事件造成5人死亡;6月1日,以色列一个夜间俱乐部的自爆
事件造成21人死亡;8月9日,耶路撒冷中部的自爆事件造成15人死亡;1
2月1日,西耶路撒冷的繁华街又发生了两起自爆恐怖事件,造成25人死亡。

  在美国打出反恐怖大旗后,以色列放手出动飞机导弹袭击巴勒斯坦自治区进
行报复。按照美国总统布什的理论:“支持和支援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和组织,
与恐怖主义分子同罪”。根据这个理论,以色列总理沙龙12月3日宣布:阿拉
法特的自治政府为恐怖主义支援组织,扬言要解散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驱逐阿拉
法特。阿拉法特和他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放任激进恐怖主义组织的活动,因此在
事实上间接支援了恐怖主义活动。12月4日,记者向美国政府发言人提问:
“塔利班的奥马尔和阿拉法特有什么不同?”美国人感到尴尬。

  针对以色列的报复,美国发言人说:“以色列有自卫的权利。”但12月4
日的联合国大会,谴责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政策,并对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6
项决议进行了表决,每项决议都获得了100多票的压倒性支持,反对的只有以
色列和美国等极少数国家。联合国为什么要谴责以色列?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不
同情以色列的反恐怖主义自卫?这是因为以色列是侵略者。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
岸等地区,是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的土地,联合国从没有承认过以色列对这些占
领地区的主权,连美国也没有承认过以色列对占领地区拥有主权。武力侵占别人
的土地,必然要得到武力反抗的回报。在侵占别人的土地上搞“反恐怖主义”,
怎么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

  纵观几十年来的中东局势,中东和平的最大障碍还是以色列的侵略行为。二
战以后,以色列是世界上最为露骨的侵略国家,对联合国的决议拒不执行,却没
有得到过任何制裁。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大片阿拉伯国
家领土,联合国决议要求以色列从占领地撤军,以色列不但置之不理,反而在占
领区设立移民点,试图使占领成为既成事实。1997年2月,以色列政府决定
在东耶路撒冷的占领区建造3万人的居民点,明显违反联合国决议和国际法,不
仅联合国谴责以色列,连美国的同盟欧洲联盟也批评以色列的行为“对中东和平
造成巨大障碍”。但是没有美国的支持,谁也无法制裁以色列的侵略行为。

  只要看看这些年来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表决,就会明白阿拉伯人为什
么仇恨美国。几十年来,联合国进行过多次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表决,每次表决
都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而反对的只有美国和以色列等少数国家。美国总是
违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意志,顽固地支持以色列,这样的行为能让阿拉伯人不
恨美国吗?按照美国“支持和支援恐怖主义分子就与恐怖主义分子同罪”的理论,
美国支持和支援以色列,难道不与以色列的侵略同罪吗?

  为什么美国会惨遭恐怖主义袭击?“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解释说:
“伊斯兰恐怖主义分子反对民×和自由”。但是保卫民×和自由的美国,在巴勒
斯坦问题上,却总是无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意,顽固支持以色列的侵略。对
于阿拉伯人来说,这样的民×和自由他们能不反吗?在阿以冲突中,美国总是违
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民意,不讲正义、无原则地站在以色列一
方,引起阿拉伯人对美国强烈的反感和仇恨,这才是导致美国惨遭恐怖主义袭击
的根本原因。美国如果不从这次恐怖主义袭击中吸取教训,尊重世界上大多数国
家的民意,修改偏袒以色列的中东政策,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活动就难有结束的
一天。

  要公平解决中东问题,最大的难题就是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据联合国难民属
统计,现居住在以色列周边国家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难民,约有370万人。尽
管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公平解决难民问题,以色列不但拒绝巴勒斯坦
难民返回家园,反而提出周边的阿拉伯国家自行吸收处理巴勒斯坦难民,这当然
不能被阿拉伯国家接受。不解决几百万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难民的生存权问题,
中东问题就谈不上解决。然而巴解组织和以色列近来达成的一系列巴以和平协议
中,都没有涉及到巴勒斯坦难民这个最为棘手的问题。现在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围
绕巴解组织为中心的和平谈判,但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组织早已代表不了巴勒斯
坦人的民意,以巴解组织为中心的和谈根本没有多少现实意义,这是美国中东和
平政策的最大失误所在。

  经过几十年的战争,阿以双方已形成世仇,中东问题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变得
越来越渺茫。有人预测中东将成为下一次世界大战的起爆点,这次拉登的凯达组
织对美国的恐怖主义袭击,就来自中东问题的延长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
子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越来越容易被制造。现在美国和以色列一方掌握原子
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阿拉伯一方没有,所以中东还能维持一定的和平局面。
如果将来阿拉伯国家,特别是阿拉伯恐怖主义组织掌握了原子弹这样的大规模杀
伤性武器,他们的报复将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中东问题不解决,不仅美国和以色列,全世界都会面临战争的危险。现在多
数阿拉伯国家已经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色列足
够的让步,让阿拉伯人得到一个“站着的和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压阿拉伯人
接受一个“跪着的和平”。要以色列做出大幅的让步,离开美国的压力又是不现
实的。所以美国的中东政策,将是决定今后中东“战争与和平”的关键。

TOP

以前是宗教问题,近代,在由这宗教问题引起的火堆快熄灭的时候,又被浇上了厚厚的石油

有的烧了
冬冤家,我有心将你打,却一个心儿怕;要不打,只恨你这冤家羞人煞;罢罢罢,低眉红了脸儿帕,嫁了吧!

TOP

03年的老文章,于今时今日的情况,多少还有些出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