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与外部挑战 [杜平] (2007-03-23)

 萨默斯是杰出的经济学家,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当财政部长,后来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校长,但因为说了一些“政治不正确”的话,所以在去年6月在压力之下辞职。但我记得他还说过另外一句话,我认为是正确的。他说,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上只发生两件事,一是柏林墙的倒塌,二是中国的崛起。我下面的演讲就是支持他的观点。

  柏林墙倒塌意味着冷战结束,这是没有异议的,但说得还不完整。我要补充一句,那就是,它标志着美国从此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这个事实迄今为止还没有改变,所以柏林墙倒塌的影响依然在持续。

  那么,中国是否在崛起?这不是任何人说了就算的,中国自己说就更不算,因为还要看别人是否感觉到中国在崛起。所以,我们首先看一下外部世界是怎么反应的。

  外部世界的反应

  七国集团(G7),各位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曾经多次采访七国集团的峰会,对它的分量还是比较了解的。只要比较一下就更清楚了。简单地说,七国集团虽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但却胜似联合国安理会。为什么?因为它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主导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包括货币政策和能源政策。凭什么?当然是凭实力。

  可是,现在不同了,因为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那就是中国。2003年,七国集团在多哈举行半年一次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国副财长和副行长首次应邀列席。这是不寻常的事情。俄罗斯是八国集团成员,但一直没有资格出席财长会议;而中国不是成员国,却反而被邀出席;七国集团不只讨论自己的事情,而且还把人民币作为主要话题。这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时代不同了。七国集团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密谋和主宰世界经贸事务。为什么不能?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角之一。主角不上台,戏就唱不起来。实际上,最近几年,在七国集团或者八国集团会议上,中国可谓是“喧宾夺主”,其他七国好像也乐见如此。

  再举几个例子,看看外部世界是否承认中国在崛起。第一,最近这些年,欧盟和美国对中国贸易都出现了巨额逆差,但它们不愿意或者不能对自身的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反而要依赖中国,把解决贸易不平衡的希望,都寄托在人民币的升值之上。

  第二,中美和中欧的贸易越来越多,很多人都说这不什么好事,没有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事实本身就能证明中国在崛起。在全世界,有实力、有能力与欧美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是不多的,过去只有日本而已,中国现在已经取代了日本。

  第三是外部世界对待中国的态度。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如何讨厌和瞧不起中国,不论是否希望中国强大,为了自身的利益都要避免得罪中国,都要与中国保持接触,至少在表面上要显得恭敬一点。畏中有敬,敬中有畏,这是面对一个势力快速增长的强国时,一般人都会有的心态。

  崛起过程改变了历史

  除了外部世界的反应,我认为中国崛起之势大致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第四大经济体,仅在美、日、德之后,而这个次序很快就要改变;世界第三大贸易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东亚和世界经济的引擎作用日益明显;发展潜力和方向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由于时间有限,这些问题不能详述,但最后一点值得强调一下。当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被全世界所关注时,那就意味着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彼此的前途已经系在一起。我们不要忽视这一点,因为其中的含义非同小可。

  第二,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正在形成。首先是周边地区的传统威胁大多已经化解。看一下中国地图,从北到西再到南,就知道中国的安全感空前增强。其次是在全球战略上,中国可以拿来运用的手段越来越多,能够有效牵制战略对手的对华政策,包括安全的、经济的和外交的。再次是中国已开始参与主导国际事务,甚至参与主导全球事务的日程。这样的例子近年来有很多,包括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之内,不能一一列举。

  我听到有些人说感受不到中国的崛起,这只能怪自己太麻木。事实上,中国崛起的影响所及,不只是改变了世界的现状,而且更改变了历史的面貌。

  第一,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在1498年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开创了欧洲文明主宰世界命运的历史。500年之后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附在实力之上的中华文明也在觉醒和复兴,虽然现在影响力依然嬴弱,但它的复苏,毕竟终结了欧洲文明唱独角戏的历史。

  第二,西方国家过去一直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因为其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都是“异类”,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不伦不类”的模式到现在为止还是成功的。保守一点说,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打破了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模式的历史。

  第三,对中国崛起这个现象,世界上所有现成的理论都不能进行完整的解释。也就是说,中国的崛起使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都暴露出来。

  可控与不可控的挑战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将面对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挑战。由于演讲题目上只有“外部挑战”,所以我只谈外部挑战,所以不要说我看不到内部挑战。

  中国的外部挑战有很多,朝鲜半岛局势、与美国的各种摩擦、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还有潜在的非传统威胁,包括恐怖袭击、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大规模疫情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等等。但是,我的观点是,这些外部挑战都是可以控制的,因为中国本身和国际社会都有一套应急和反应机制,并且正在健全之中。虽然不可能避免这些挑战的负面影响,但却不会完全失控。

  当朝鲜核武危机显得很严峻的时候,有人很惊慌地说,这对中国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我说不可能,因为中国外交部亚洲司百来个人就可以搞定它,这就是机制。金融危机很可怕,美国在30年代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但却很快就复苏过来,因为有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任何国家不管大小,不管是沉沦还是崛起,都会有很多外部挑战,这是生存环境的常态。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处理这些问题是家常便饭,无需为此倾全国之力,更无需为此动摇国本。

  因此,我的看法是,尽管所有这些挑战都有可能分散中国的资源、精力和注意力,甚至有可能使发展速度减缓,但却不可能发生长期的、全局性影响,不可能使崛起进程发生大倒退、大逆转。

  我担心的是另外一种挑战。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里,考验中国的是如何才能避免大规模战争,因为大规模战争才是无法控制的外部挑战。不用说中国还在崛起过程中,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强国,它都无法控制伊拉克这个中等规模的战争。为什么把这个问题看得如此严重?因为大规模战争将会断送中国崛起的前程。这里面有两个重点。

  第一,当前的国际秩序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却是数百年来对中国最为有利的。所谓大规模战争,实际上就是强国之间的战争,这样的战争会彻底改变现有的秩序。中国不能阻止其他强国发生战争,但却必须避免主动和直接卷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秩序,才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第二,历史上所有帝国的衰败史都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规模战争是强国覆灭之路。奥匈帝国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彻底埋葬;德意志帝国在两次大战之后被两次肢解;大英帝国卷入两次大战,结果是丧失元气,一日不如一日;沙俄帝国在第一次大战中灭亡,列宁在此后创建的苏联帝国也在冷战中彻底瓦解,虽然兵不血刃,但其破坏性绝不亚于热战;而日本帝国在二战后更是一蹶不振,虽然塑造了经济神话,但却再也不是真正的强国。

  大规模战争是强国之坟墓

  有人可能要反问:美国直接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没有衰落,反而越来越强?下面就是我要说的原因。

  美国两次都参战了,没有错,但是,两次大战爆发之后,美国都是长期置身事外,一方面隔岸观火;另一方面向欧洲输送武器,大发战争财。当参战国差不多精疲力竭的时候,或者因为迫不得已,美国才下决心参战。

  第一次大战1914年爆发,1918年结束,美国在1917年12月才正式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爆发,美国在1942年夏天才开始向英国输送部队,准备加入欧洲战场,而法国那时已经沦陷三四年,德国和苏联也已交战三年;至于对日宣战,更是迫不得已。

  因此,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强国,不只是意味着有能力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而且更意味着有智慧避免大规模战争。

  那么,中国能否避免大规模战争?我认为至少必须具备下面两个条件。

  首先,不寻求战争不等于就能够避免战争,因为战争会找上门来。因此,避免大规模战争的最可靠保障之一,就是首先具备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可以预料的是,中国今后还将顶着各种“中国威胁论”的压力和干扰,继续大幅度提升军事威慑力,包括发展“卫星杀手”之类的高尖端战略性武器。

  其次,避免大规模战争的最可靠保障之二,就是避免与最强大的国家发生正面冲突,而应该与它进行合作,共同管理世界,维护符合双方利益的国际秩序。中国从未主动管理过世界秩序,所以其外交思想和外交理念面临着自我调整、自我创新的艰巨任务。

  在结束演讲之前,我做一个小总结:中国崛起是一个过程,不是结局。在这个过程中,世界舞台依然是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但中国将是不可替代的主角。21世纪不可能为中国所独有,但中国应当可以与美国一起共同主导和分享。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本文根据他在早报特派员论坛上发表的口头演讲而整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