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ial Time关于全球变迁的好文

俺喜欢看这样的文章--有快感!
斯特恩报告有漏洞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前自然资源编辑和首席社论撰稿人  马克斯•威尔金森(Max Wilkinson)
2006年11月7日 星期二


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SirNicholasStern)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报告中,有两个令人诧异的疏漏,给怀疑者留下了抨击的空间。第一个疏漏是,在他长达575页的报告中,并无任何内容显示他在评估未来灾难之当前价值时假定的贴现率是多少;第二,在报告摘要、结论和通篇随处可见的行动要点中,均不见“核能”一词。两个疏漏之间有着很重要的联系,这也是尼古拉斯爵士之所以“隐而不提”的原因。
报告主体部分的确包含了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其中包括对贴现率的经济学意义作了模糊的技术处理,并笼统地提到了核电的相对成本。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内容在讨论悬而未决的困难时淹没了。这个问题为何如此重要呢?
首先来看贴现率。尼古拉斯爵士实际使用的贴现率数字,似乎介于2%到3%之间,不到英国财政部目前评估大型资本项目时所用贴现率的一半,也大大低于私人部门所期望的水平。较低的贴现率反映了一种道德信念:就同样的灾难而言,我们不应认为子孙后代的损失会低于我们自身的损失。一些经济学家和“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Earth)等环保组织喜欢用零贴现率,从经济角度而言使子孙的灾难成本和我们的灾难成本一样大。这样一来,我们现在花钱避免未来全球变暖的动机就非常之大。

  

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为基础,设定较高的贴现率,似乎更贴近商业现实,它将使未来的灾难成本大打折扣,使得它们在今天的消费者和纳税人眼中看起来小了许多。它使100年后的全球变暖成本在目前看来非常之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做法未必就是冷酷无情或麻木不仁。正如劳森爵士(LordLawson)上周三撰文批评斯特恩报告时指出的那样,全球经济在本世纪内的增长,有望为未来几代人提供庞大的额外资源。目前的全球经济规模为47万亿美元,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7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是4.1%。如果保持这一速度,50年后,全球经济规模将是现在的7倍多。
尼古拉斯爵士有权做出他自己的假定。但部分基于道德考量而设定一个过低的贴现率,这将带来一个大问题。他的分析称,要让全球不变暖,需要庞大的项目投资,那么,谁将为此埋单呢?以核电项目为例。国际能源署(IEA)一份即将发布的报告称,全球需要启动一个庞大的核电站建设计划,以降低碳排放,并确保未来的电力供应。但由于核电项目的建设投资成本高昂,而随后数十年的运营成本较低,因此,核电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对于贴现率的假设非常敏感。包括国际能源署报告在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若以2%的贴现率计算,核电的竞争力远远高于煤炭。
然而,在如此低的资金成本条件下,有哪个商业企业愿意承担这些风险呢?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以此推高电价,或许有助于推广核能和其它无污染能源,但即便如此,私营部门也不会用全球变暖的道理来补偿它的贴现率(大致相当于它所要求的回报率)。
其中的含义很令人担心。在斯特恩的世界中,放眼5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包括核能项目在内,很多旨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大项目都很“便宜”,但或许只有政府和它们的经济学家才会如此认为。因此,核电站之类的项目或许需要高额补贴。然而,纳税人几乎不可能接受极低贴现率所体现的道德伦理。这种令人不安的现实已经得到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的默认。他最近坚持主张,核电项目必须留给私营部门完成。
那我们应该支持哪方呢?劳森爵士对极低贴现率持谨慎态度是对的,因为这可能把适应的负担过多地从市场机制转向政治干预。他的观点得到了伊恩•贝亚特爵士(Sir Ian Byatt)和斯季多斯基勋爵(LordSkidelsky)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支持。政府的远见能力向来非常糟糕,而地球之未来又充满了不确定性。诚然,我们应当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也需要作出慷慨的援助。但基于“世界末日论”建立新的经济架构,最终可能导致巨大的资金浪费。
本文作者是本报前自然资源编辑和首席社论撰稿人。



[ 本帖最后由 paradoxfishbear 于 2006-11-7 12:18 编辑 ]
一点浩然气

快哉万里风
Share |
Share

一点浩然气

快哉万里风

TOP

一点浩然气

快哉万里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