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面临全线断航 追根溯源人祸猛于天灾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天湖、赵家志/桂林报道

  漓江即将全面断航,对桂林旅游来说,这是一根极其敏感的神经。究其原因,人们认为:人祸猛于天灾!

  曾经让无数中外游客倾倒的“百里画廊”——桂林漓江,正面临全线断航之忧。从  
桂林至阳朔约83公里的漓江水程,现在每天只能游览10多公里。

  漓江面临断航,状况之严重、国际影响之大,是极其罕见的。这不仅成为旅游业内人士的话题,更是桂林旅游一根极其敏感的神经。

  历史上少见的低水位

  一群徒步漓江的游客与缓缓驶过的游船擦肩而过,这段漓江水域浅滩不断,旅游安全令人担忧。放眼望去,昔日风光旖旎、碧水萦回的漓江如今已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漓江属珠江水系,发源于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州,汇于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至阳朔酷似一条青罗带,沿江风光旖旎。

  漓江出现历史上少见的低水位,是导致今年漓江面临断航之患的直接原因。据有关专家介绍,漓江断航主要是由漓江枯水问题引起的。漓江属雨源型河流,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每年3-8月为汛期,降雨频繁,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6%,径流量占年径流量81.9%。当年9月至第二年2月,为平水——枯水期。漓江又属山区型河流,坡降大,集雨面积宽,降雨时地表径流易于汇集,漓江水位易暴涨暴落。

  2003年入夏以来,桂林遭遇50多年来极其罕见的高温天气,出现了少有的干旱无雨现象,降雨量偏少。《瞭望东方周刊》从漓江各水文站了解到,2003年1—10月降雨量与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对比,10个月当中,除1月、5月、9月降雨量偏多外,其余7个月出现降雨量偏少情况。其中,桂林站7月降雨量与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对比偏少79.6%。据桂林市水文站水情科科长黄坤安介绍,2003年12月3日,漓江水位降至140.53米,流量也一直维持在11立方米/秒左右,这是自1950年以来为数不多的一年。2004年1月9日,漓江水位降至140.45米,流量仅有8.5立方米/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法》,可以发布漓江封航公告了。但是,漓江是一条非常敏感的河流,如果发布封航公告,必将在国内外引起震动,给桂林旅游业以致命的打击,损害世界旅游名城桂林的形象。为此,桂林市有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漓江枯水期通航。

  降雨偏少,江河来水比较少,使水利工程蓄水不足。桂林市水利局调度室主任张小祥介绍说,目前,桂林青狮潭水库水位为205.67米,储水量5950万立方米,与历年同期平均储水量相比,水库储水量减少约1亿立方米。从青狮潭水库超量补水给漓江是以牺牲农田灌溉为代价的,青狮潭水库主要是用于农业灌溉,其次才是为漓江补水。水务局专家提醒说,虽然目前水库储水量没有降到历史最低,但2003年出现的是秋冬旱,离汛期来临、旱情缓解还有较长时间,因此,必须积极主动、全方位、全领域地做好各项抗旱准备工作,从青狮潭水库给漓江补水要慎之又慎。

  水源林面积锐减

  漓江面临断航之患,绝非仅仅是自然灾害所致,人祸更是重要原因。

  猫儿山是漓江旅游的命脉,没有猫儿山丰富的水资源,就没有奔流不息的漓江。据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漓江中上游水源林面积呈下降趋势。以漓江源头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为例,1958年猫儿山水源林面积为4万多公顷,到1980年已下降至1.77万公顷。80年代以后组织人工造林,水源林面积恢复到3.08万公顷,但比1958年以前仍然减少25%。

  由于上游水源林结构及质量下降,导致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雨季洪灾加剧,枯期流量减少,枯水期越来越长。进入90年代后期每年枯水期断航时间长达3个多月之久,短时间也有近一个月。

  《瞭望东方周刊》在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时了解到,猫儿山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森林,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摆脱靠山吃山的历史习惯,加上猫儿山下的林木加工企业不断增多,更对自然保护区产生威胁。

  无度旅游惹祸

  自然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脱节,是造成漓江断航的另一个人祸因素。

  漓江沿岸旅游业的盲目开发直接影响了漓江植被保护,并与漓江黄金水道“抢水”,造成漓江水资源的浪费和枯竭。

  近年来,漓江沿岸兴办了大大小小的农家旅游餐馆、简易旅游景点上千家,加上沿江新建的冠岩等几个大的景区、景点,每天在从漓江抽取大量饮用水的同时,也把大量的垃圾和未经处理过的污水直接倾倒到漓江中去。在漓江上游灵川县境内的南洲岛附近,沿江搭建的各种简易旅游休闲餐馆星罗棋布,简易厕所发出难闻的臭味。

  漓江游览的临时码头——杨堤码头,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在码头摆摊卖胶卷的唐老板说,从2003年11月6日起,漓江游览航线从磨盘山码头改从杨堤上船。江中一条条豪华游船和竹筏排成一条长龙在耐心地等待游客,一排排旅游大巴直接停靠在漓江护堤上。而几十米开外的河床则沙石裸露,河面水宽有的仅几米。据现场办公的桂林水运调度结算中心工作人员杨捷介绍,虽然目前漓江出现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但游客仍未减少,平均每天都有2000多人游览漓江(杨堤——九马画山一段)。由于游客游不了全程,内宾票价从原来的180元(含中餐)降至现在的140元。

  漓江沿岸挖沙现象也很严重,采沙场随处可见,当地群众也利用枯水季节,选用漓江上的石沙在抢修自家的房屋和简易码头。在漓江著名景点浪石一带,几个年轻人正在加工细沙。他们架起一个筛网,用铁铲将沙石往筛网上一扬,细沙就可以打包灌袋运送卖钱。一位姓杨的船夫说,他在漓江边生活了几十年,如果长此以往,漓江美景一旦消失,沿江世代以江为生的老百姓将如何生存?

  在水位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为确保航道的畅通和安全,桂林航道管理处制定了应急方案和措施,并从有限的维护经费中拨出专款,添置了一批航道维护设备,以增强维护能力。该处还从平乐航道段抽调一艘扒沙船,重点对漓江杨堤到兴坪之间的鲤鱼滩、浪石滩、猪皮滩和化岩滩等27处险滩地段进行疏浚维护。据一位了解情况的人介绍,扒沙船先后在这里工作了好几天,疏浚完以后很快就离开了。紧急疏浚漓江,表面上看是解了燃眉之急,但是,漓江航道的改变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对洪水期的行洪泄洪将造成严重影响,并有可能诱发水上安全事故。

  桂林旅游高级策划师、海洲旅游研究所所长韦海洲建议,枯水季节行驶的游船可改为小船,同时应发展漓江徒步度假休闲游,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观光游方式。

  来自美国的游客杰克说,漓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了漓江的桂林山水,我们真的不敢想像会是怎样。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