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中国地产大腕的野史传闻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或者辛酸,或者甜蜜。   

  对于众多房地产大腕,大家能看到的是他们呼风唤雨的一面,是他们衣着光鲜的一面,是他们开名车住豪宅的一面。可是,对于他们背后的历史,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呢?   

  信手列举一些关于名人背后的例子:   

  娱乐圈里,星爷在银幕上红了10多年,从《逃学威龙》到《大话西游》,再到《功夫》,一部部影片奠定了他喜剧天王的地位,可是,多少人能记得星爷在83版《射雕英雄传》里扮演过只有几句台词的龙套角色———宋兵甲?   

  地产圈内,“第一娱乐明星”老潘现在打个喷嚏,或许都会有媒体筹划着如何做深度独家报道,名气可见一斑,但有谁知道老潘当年在深圳的压抑以及在海南做过砖厂的厂长?   

  吃腻了山珍海味,不妨换个咸菜白粥,其实味道也不错。因此,我们在看腻了房地产大腕显赫的脸孔之后,了解一下他们在发迹之前的生活,也许会别有感受。我们本次“前沿调查”就对大腕们的“史前档案”来一次仔细整理。对于大腕们的成功,你可以说是因为他们努力,或者运气好,或者有后台背景,或者使用不法手段,这并不是我们现在涉及的内容。我们只关注他们的出身,以及他们的出身与现在成名的联系。   

  100个人看《红楼梦》,就有100本《红楼梦》。不同的“看客”阅读这些大腕的“史前故事”,或许也会看出不同的门道。他们在成为房地产大腕前的出身很杂,有官员、有教师、有文人、有军人,甚至有的儿时还是不名一文的穷光蛋,但这不妨碍最后成为富豪。比如梁希森,传说一度还以讨饭为生,也许就是幼时遭受的种种磨难锻炼了他的意志,所以他最后成功了,而且富裕之后,没有忘记家乡人,还努力让家乡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希望这份“史前档案”调查,会给大家带来一些什么启示。

TOP

-开发商“偷梁换柱”

  相关法律仍是空白

  尹中立指出,炒股做庄要受罚,要被判刑坐牢,而房地产商恶意操纵市场、欺诈消费者的行径却鲜有法律约束。上海最近涉嫌欺诈的7家楼盘只受到了行政处罚,停止销售,部分开发公司被取消资质证书。但业内心知肚明的情形是:开发商经常专门为一个楼盘项目单独注册一家公司,单个公司出了问题无损大局。

  尹中立建议,有关部门应严厉追究“壳公司”幕后开发商责任,取消其市场准入资格。

TOP

-炒房者钻空子:

  转按揭自卖自买,10万元一年赚上亿

  4月6日,上海颁布新规:购买不满一年且未还清按揭贷款的住房如要出售,银行不得提供转按揭服务。这断了炒房者的一条财路。尹中立在网上看到,有自称上海炒家者宣称,他利用转按揭漏洞,以10万元启动资金在一年多时间内炒房赚得上亿元。具体做法是:炒家自己扮演上下家,利用转按揭反复自买自卖,不断抬高交易价格,从银行套取现金。最后,房子被炒到天价,炒家也不必继续付月供,任凭银行按规定把严重高估的抵押房产拿走。

  所幸的是,在北京,不仅转按揭业务量小,银行不受理跨行转按揭,且购买不足一年的房屋向来不能转按揭。这也是北京炒房风不及上海的原因之一。

TOP

-房产商作弊:

 -房产商作弊:

  雇民工排队,虚拟客户哄抬房价

  上周,由尹中立任顾问的一期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记录了房地产商的欺诈手段:上海某些楼盘大肆假造购房合同,制造无房可卖的假象,抬高房价。某些假合同载明的购房者名字甚至用a、b、c来代替,身份证号码用1、2、3代替。

  这只是冰山一角。尹中立调研发现,房地产商的惯用手法是:先让中介机构在开盘前一周雇佣民工排队,制造紧张气氛。到开盘时,让部分房源被中介或内部员工等虚拟“客户”以高于申报价格10%到20%的高价签订合同。中介再以此价格为“标杆”,到排队的真实购房者中去兜售,哄抬价格。真正的买房者中有人憋不住“上钩”,以高价或加价从中介手里买进。随即,购房者产生“羊群效应”,引起大批抢购。开发商借机大量出货,中介的房子也乘机出手。等房源快售完时,开发商以各种理由撤销当初“演戏”时签订的高价合同,收盘谢幕,卷款而去。

TOP

学者揭秘惊人炒房手法 10万元炒房一年能赚上亿

“动物凶猛”——用王朔小说的标题形容某些操纵市场的房地产商和炒家毫不为过。长期跟踪研究房地产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认为,我国法律缺乏对这些人的震慑力,“操纵股票价格是要判刑的,但炒房却很少有相关法律的制约”。

  如果房地产商用假按揭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银行的利益有法律保障。然而,普通百姓上了房地产商和炒房者的当,花大价钱买了不值钱的房子,往往只能自咽苦果。因此,尹中立呼吁:国家应立法严惩炒房者。

TOP

潘石屹 砖厂厂长   

  名片:SOHO中国董事长   

  绰号:笑面虎   

  史前档案:国家干部出身,1989年左右跟从冯仑在海南炒地产,1992年左右进军北京,从此发迹。   

  报载:   

  1963年生,甘肃天水人,在“黄土高坡”的农村度过了小学、中学。恢复高考后,潘石屹考上石油管道学院。1984年,他毕业后被分派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1987年辞职下海,转战深圳、海南,最后在北京走上“星”路。   

  风传:  

  其一,当初潘石屹辞职离开北京去深圳时,把自己所有家当变卖了,也只有八十多元钱;其二,他曾经在深圳一家咨询公司工作过,天气酷热,语言不通,还经常加班加点,非常压抑;其三,他在海南担任过砖厂厂长,手下有300个民工。那时因为刮台风,所有工程都停工,民工在挨饿着,他就自己掏钱出来为民工买米,吃了一袋再买一袋。   

  出身影响:在海南闯荡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抗击打能力”,所以现在任骂不怒。   

  点评:有人倾慕老潘的金钱,也有人倾慕老潘的幽默和胸怀,但应该不会有人倾慕老潘的形象。

TOP

刘博 文学青年   
  名片:北京依莲轩房地产公司董事总经理

  绰号:一丈青   

  史前档案:《散文选刊》贬辑出身。1988年投身商界。   

  报载:   

  刘博曾经是一个虔诚的文学女青年,担任《散文选刊》的编辑工作。她想写出有份量的作品,成为大作家,但每周只上两天班的闲适生活让她感到缺乏生活的底蕴。于是在1988年,刘博完成了近乎颠覆性的转变。  

  她从郑州亚细亚商场公关部经理的职位起步,策划了名震一时的、被视为领导中国商业零售业革命的“亚细亚”现象。接着担任海南三联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海南中城房地产公司投资部部长、海南博雅旅业开发有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等职务,最后进军北京。   

  风传:  

  其一,1988年,刘博看到郑州亚细亚商场招聘公关部经理,便去应聘,在极其缺乏参考文章情况下,在一个星期内写下平生第一份策划文案,获得赏识,被要求在一个星期内办好原单位的离职手续前来上班。其二,由于出现种种谣言,迫使刘博离开了亚细亚,加盟一家地产公司,以坚韧的毅力为公司完成项目,据说赚了1亿多元,但公司没有兑付许诺的酬劳,于是她开始谋划自己创业。   

  出身影响:由于多年“文人生涯”的影响,所以注重策划,营销大打文化牌。   

  点评:她的思维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TOP

任志强 军队战士  
  名片:北京市华远集团总裁

  绰号:混世魔王   

  史前档案:军人出身,1984年进入北京华远,从此发迹。   

  报载:   

  山东掖县人,1951年3月出生。1969年1月到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插队,同年参军入伍,历任战士、排长、连长、参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含集体功)六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曾当选为西城区人大代表,现任北京市政协委员。还分别在多个社团组织、大学等机构任顾问、理事、兼职教授、副主席等职务。   

  风传:   

  任志强在刚转业时,开办公司时就想着怎么赚钱,他说:“刚开始,我们早晨四点多要炸油饼,晚上11点关门后才开始算账,可那么多钱数着数着就睡着了。一个油饼六分钱,一碗糖浆才三分钱,我们收来的全是一分一分的,你得把钱摞成一摞儿,排一桌子去数。”   

  出身影响:多年军旅生涯,养成了雷厉风行、出言直率的性格。   

  点评:任志强说话非常坦白直率,不愧是军人出身。  

TOP

邓智仁 讨债先生   

  名片:目前不详

  绰号:险道神   

  史前档案:香港皇家警察出身,1984年和别人合作创办香港利达行,开始了他的房地产代理生涯。   

  报载:   

  1950年左右出生于香港一个公务员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皇家警察队伍。在多年的经商生涯中,做过进出口、服装生意,也从事过金融期货,但据说最令他玩味和自嘲的莫过于替别人讨债。   

  邓智仁创办的香港利达行规范整个香港房地产代理行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房地产代理佣金制度、从业规范和管理理念。因此有人说他建立了香港房地产代理行业的游戏规则。   

  邓智仁1992年底投资北京玫瑰园,开始了为期10年的个人北京发展史。这是一出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大戏,既有被玫瑰园拖垮的失败,也有代理万通新世界的巨大成功,期间夹杂着自身发展的几上几下,直到2003年他终于退出江湖,听说一度隐居于成都。   

  风传:   

  邓智仁曾不无凄凉地自嘲:自己是一个太有良心的人了。有人问起他怎么看待“玫瑰园”这滑铁卢之役的原因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腐败。”   

  出身影响:来自香港,很不适应大陆房地产市场的“潜规则”,最后败走麦城。   

  点评:邓智仁是北京楼市的一个另类,他的特立独行和唯我独尊,让他在京城地产界显得鹤立鸡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