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跨越希望的门槛》

【目录】

1.教宗:一个绊脚石,一个奥秘?
2.如何祈祷?又为何祈祷?
3.“基督代表”的祈祷
4.果真有一个天主?
5.证据仍有效?
6.天主为何要隐藏起来?
7.耶稣即天主,是个狂想?
8.这就叫救恩史?
9.一个历史的明朗化
10.天主即是爱,为何还有这么多恶?
11.天主是否无能?
12.人就这样得救
13.为什么有这许多宗教?
14.佛陀?
15.穆罕默德?
16.华达维斯的犹太会堂
17.一个少数族群,迈向公元两千年
18.福音新传的挑战
19.青年是希望?
20.话说共产主义
21.只是罗马有理?
22.寻求失去的合一
23.为什么有分裂?
24.召开大公会议
25.史无前例,但切中时需
26.一个革新的品质
27.世界在说不
28.还有永生?
29.信,又有什么用?
30.一个成就"人"的福音
31.维护每一个生命
32.全属于你
33.妇女
34.不要害怕!
35.进入希望!
      ∧ ∧︵
   ミ^ō^ミ灬)~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米女来啦,冲啊~
Share |
Share

§§§第六部分 / 天主为什么要隐藏起来?§§§


====================================

【问】既然有个天主,即是圣经上所讲的天主,古往今来都有不少人质疑,是可以理解的,如:为什么他不自我启示的清楚些?为什么他对于自己的存在,不提供更确实的,以及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证据?为什么他种种的作为,好像在与他所创造的万物捉迷藏。

当然有很多理由让我们去相信,但不少人认为也有很多理由让我们去怀疑或甚至去否定。若他的存在能启示的清楚,不是很简单吗?

-----------------------------------

【答】您的问题,同时也是很多人的问题,并不是来自圣多玛斯,不是圣奥斯定,也不是来自犹太基督的大传统。这些问题似乎出自另一领域——近代哲学理性主义的领域。理性主义的历史从笛卡尔开始。笛氏可以说:把思想和存在二者给分开了。把思想看成了理性本身:我思故我在。

圣多玛斯的见解则非常的不同,因为圣多玛斯不是思想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实有决定思想!我是照我思想的方式来思想。因为我是我所是——一个受造物。而他则是自有的,绝对的不被创造的奥秘。如果他不是奥秘,那就不需要启示了,或更严格的说,就不需要天主自我启示了。

如果人类以他自己做为造物的智慧,及本身主观的种种限制,而能够超越万物与造物主,非必然者与必然者之间的整个距离,那么您的问题才有根据。照基督给加大利梅亚那说的那句名言:那个‘不是的’与那个‘是的’。(参阅卡布尔的雷蒙所著‘大传记)

那些困扰您的思想以及那些也曾 出现在您著作中的思想),都可变成现在一连的问题了。这些思想不只是您自己的,同时您也愿意做这时代的‘代言人’,并与他们并肩走那寻找天主的路。这路有时错综复杂难走,有时又像是走进了死胡同,不见出路。您心中的不安,就表达在以下的问题中:为什么对天主的存在,没有更确实的证据?为什么天主看似躲藏了起来,和自己所创造的万物玩游戏?不是一切都应当更单纯吗?他的存在不是应当更清楚易见吗?这些问题都是现代不可知论者的论题。不可知论不是无神论,尤其不是实践的无神论,如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那样,或如另一种背景下启蒙时代的无神论那样。

虽然如此,在您的问题中,仍有一些反映旧约和新约上的表达方式。如您所说天主躲藏起来,用的几乎是与梅瑟同样的句子。梅瑟希望面对面地看见天主,但也只看到了天主的背影(参阅出卅三23)。这里所指的,不就是藉着万物来认识天主吗?

说到游戏,使我想起箴言上那几句话:智慧愿意欢跃于人世,乐与世人共处(参阅箴八31)。这不就说明了,天主把自己的智慧赐给万物,同时又不全部透露自己的奥秘给万物。

天主自我启示特别实现在他那‘人化’之中,但费尔巴哈说:把神性九格为人性。这危险一直存在,费氏是‘马克思克神论’的始作俑者。

但冲击却是来自天主,因为他真的在圣子内成了人,生于童贞女。就在诞生以后,透过苦难、十字架以及复活,天主在人类历史中的自我启示达到了最高点:不可见的天主在基督可见的人性上显示出来。

在耶稣受难前一天,他的宗徒们问他说:把父显示给我们吧!(若十四8)基督作了一个关键性的回答,他说:你们怎么说,把父显示给我们呢?你们不信我在父内,父在吗?。。。。。。若不然,你们至少该因那些工作而相信。。。。。。我与父原是一体。(参阅若十四9—11;十30)

耶稣的话超越了时空,可以说讲到了今天人们所渴望的那种‘直接经验’。但这个直接性,还不等于‘面对面’的认识天主(格前十三12),认识天主之所以为天主。

我们尽可能公平一点:天主在他亲近人,以及在迁就人认知的能力时,他还能更屈就人吗?他已尽其所能做到他所能做的,再进一步已不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天主已经走得太远了!基督不是成了‘犹太人的绊脚石,外邦人的愚妄吗?(格前一23)正因为他称天主为父,在他身上这么明显的启示了天父,不能不让人产生了太过份的印象。当时的人因不能承受这样的亲近,才开始产生排斥。

这样强烈的排斥阵营,首先是犹太教后来又有伊斯兰教。二者都不能接受一个这样人性化的天主。他们抗议:天主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天主应是绝对超越的,应保持他的尊严。不错,他尊严而仁慈,但不能到这地步:替自己所创造的万物补偿罪过。

所以,从某一度角度看,也有道理这样说:天主显现了太多他神圣的,内在的生活,他还显现了他自己的奥秘。他不曾留意,这样过分的显现,在某种程度之下,使人也模糊起来了。因为人不能承受过分的奥秘,人不愿意被他渗透及控制。人类知道天主就是‘人在他内生活、行动、存在’的那位。(宗十七28)可是为什么必须用他的死亡和复活来证实呢?无论如何,保禄写著:假如基督没有复活,那么,我们的宣讲便是空的,你们的信仰也是空的。(格前十五14)
      ∧ ∧︵
   ミ^ō^ミ灬)~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米女来啦,冲啊~

TOP

§§§第五部分 / 证据仍然有效?§§§


====================================

【问】容许我在这一问题上,再多一些。

当然,对您开始所解释,在哲学及理论上的有效性,我不辩论。不过,这样的论证方式,对今天询问有关天主,及天主本质的人,还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呢?

-----------------------------------

【答】我敢说有,且现在比最近的过去更肯定:那曾席卷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的实证论思想,到了今天已有衰退的现象,当代人重新发现了‘神圣’(的领域),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应如何来称谓。

实证论过去并不只是一种方法论,而实现成了一种‘怀疑学派’,在近代曾风行一时,到处受欢迎。人有能力比他眼睛所的,认识得更多吗?除了狭隘的经验外,还有其他的知识吗?人的理性能力就完全的屈服于感官、并内在的受到数学规律的导引吗?虽然这些规律在某些物理现象,以及促进科技的进步上特具功效。

如果把天主或灵魂等这一些观念,放到实证论的观点下去验证的话,结果一定是:毫无意义。因为在感官经验的范围中,没有任何与此对等的东西。

这种实证论观点,至少在某些领域,现在是在走下坡,这甚至从比较维根斯坦的初期和以后的作品,就可看得出来。这位哲学家是奥国人,活跃于我们这世纪的前半叶。

再者,人的认知在最初的阶段是感官性的。这一点,没有人会怀疑,连古代哲学大师,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从未置疑过。认知的实在论,无论是所谓肤浅的实在论,或批判实在论也都认同‘理智中的一切,没有不是经过感官的。但是,这些‘感官’的范围并不只限于可感觉的。

因为我们知道,人不只是单独地认识颜色、声音或形状,还能概括认识东西:例如他不只是知道‘人’有些特性,还知道人的本质(即人的位格,有人格)。所以他还认识在感觉之外的真理,换言之,亦即超经验的真理。但我们不能说,既是超经验,就不再是经验了。

以这种方式作基础,我们可以有十足的把握去谈人的经验、伦理的经验、和宗教经验。如果能够谈这些经验,那些也就难以否认,在人的经验的曾面上也有善和恶,也有真与美,也有天主。就本质讲,天主当然不是经验的对象,不是人感觉经验的对象。对这一点,圣经本身也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强调:没有人见过天主,人也不能看见天主。(若一18)如果天主是人认识的对象,智慧篇和罗马书都说那是基于人对外在有形世界,以及对世界所有的经验。就因为这上点,康德抛弃了圣经上台阶的和圣多玛斯阿奎纳的旧路线,而开辟了‘伦理经验’之路。承认人是一个‘伦理实有’,有能力按照善恶的批判去行事,不只是随着利害和享受的驱策。他还承认,人是一个‘宗教实有’有能力与天主接触,上面谈过的祈祷,就是这一事实的第一个验证。

在摆脱‘实证信念’后,当代思想对‘人’更完整的研究挖掘,有很明显的时步。除此外,还承认了比喻和象征语言的价值。当代的诠释学,例如在吕格尔的著作中所表现的,对世界和对于人,都从一些新的角度,提供了某些真理。

实证主义使我们渐渐远离,甚至排除我们对事物的全面了解,而诠释学则在象征的语言的内涵上来研讨,使我们重获更加深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我说的这一切,并无意去否定我们的理性,有能力针对天主和信仰上的真理,来做出有效的概念上的陈述。

因此,对于当氏的思想,‘宗教哲学’确是非常重要,例如埃里亚德的著作,我们波兰则有总主教伍基斯基的作品和波里诺学院都是。现在通过完整的人类学重返形上学(研究实体的哲学)的征兆已经显现,我们大家都是证人。要想完满地了解人而不谈到天主,那是不可能的。圣多玛斯以存在哲学的语汇说这是本质实现。而宗教哲学则以人类学经验之范畴来表达。

关于这一经验,主张对话的哲学家贡献甚多,其中如布伯和已经引证过的勒维那斯都是。可见这离圣多玛斯已经很近了,但并未使用那‘存在’和‘实有’的方法。而是透过和人彼此之间,‘我’和‘你’之间的接触。人存在的基调就是共存。

主张对话的哲学家是从那里学各显神通一些呢?他们首先从圣经的经验学得。人的整个生命都是‘我’和‘你’在绝对的范畴中‘共存’。圣经的传统就是围着这个‘你’打转,先是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天主, 以后是其他列祖的天主,再后则是耶基督和宗徒们的天主,我们信仰的天主。

我们的信仰是彻底的以人为本,基本上是具有‘共存性’的,在天主子民的团体中,在与永恒的‘你’的共融中。一个类似的‘共存’,在我们犹太基督的传统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同时也是天主创造的。而此一共存性是根据创造律而来的。正如圣保禄所教导:因为他于创世之前,在基督内已拣选了人。(弗一4-5)
      ∧ ∧︵
   ミ^ō^ミ灬)~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米女来啦,冲啊~

TOP

§§§第四部分 / 果真有一个天主??§§§


====================================

【问】天主教徒的信仰有三个"层次",彼此环环相扣:天主、耶稣基督、教会。对这些教徒而言,您是他们的牧人兼导师(就那唯一牧者和导师的代理人而言。)

其实,每位基督徒都相信天主是存在的。

因此,每位基督徒都相信天主不但讲过话,而且还在罗马帝国时代,取了人身,成为历史的一个人物。那就是纳匝肋的耶稣。

但教徒更超越此一认知,进而相信那个天主、基督,在教会中还活着,还工作着----用新约上的词句说,就像在一个“身体”中活动。当今在世,这教会可见的领袖,就是阁下您,罗马的主教。

信仰确实是一种恩赐,一种神圣的恩典,但另外还有一种神圣的恩赐,就是理性。照教会圣贤与圣师的古训,基督徒是“信仰是为了了解”,但也同时蒙召应“了解以便于信仰”。

现在,让我们再从头开始,请问教宗阁下,我们可否从人的观点来为天主确否存在,下个结论?又以何种方式 来下结论?

------------------------------------

【答】您的问题,总结来说,是照巴斯葛的区分法,把天主分成了绝对的神,即哲学家的天主(理性的怀疑论者)和耶稣基督的天主;以及耶稣基督之前从亚巴郎到梅瑟(摩西)、古圣祖的天主,其中只有耶稣基督的天主才是永生的天主。就像大公会议在天主的启示宪章中所说的那样,哲学家的天主只是人思想和推理的产物,而它只能,在某个程度上正确的讲述天主。

总之,所有理性的论证都依着此一相同路线,但方式有所不同,在多玛斯阿奎纳之前的教会传统----包括奥斯定在内,与柏拉图是相紧的,但因着某种理由又与之保持距离。对基督徒来说,哲学的绝对,可以说就是第一实有或最高的善,这并没有太大意义。他们曾自问永恒的天主,曾经说过话,不但透过先知们,也透过他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还要对天主做哲学上的扒理呢。

教父们的神学,特别是在东方,一般而言,已经离柏拉图,离哲学家们越来越远了。

在东欧,基督宗教哲学本身,最后也融入神学中(例如在当代的VLADIMIR SOLVEV)

然而圣多玛斯并没有抛弃哲学家的路线。他的神学大全就是从"有天主吗?"这问题开始的。正如您提的问题一样,这个问题已证实确实有用。它不但产生了自然神学,而且的高度发展的西方文明中也有所回应。纵使今天,神学大全很不幸的多少被忽略了,但其最根本的问题仍然存在,且继续在我们的文明中有着普遍的共鸣。

在这里需要引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中的一整段:"诚然,现代世界所患的不平衡,是与植根于人心基本不平衡,紧相连接的。在人性内存在着许多互相冲突的因素。一方面,由于人类是受造者,感到自身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又感到自身具有无穷的愿望,以及向更高级生活的使命。人类既为从多的欲念所吸引,故必须经常有所选择,有所放弃。

甚至由于自身的柔弱无能及向恶成性,往往做出本忙乱不愿做的事,又往往不做本心所愿做的事。于是人在自身内,便感到分裂之苦,社会上如此众多而巨大的争执,便造端于此。……虽然如此,面对现代世界的发展,仍然有日形增多的人们担出,并以锐利的目光研究下列问题:人究竟是什么?痛苦、罪恶及死亡的意义何在?何以人类做出了这许多的进步之后,它们仍然存在?人类在付出偌大代价之后所获致的胜利,何益之有?人对社会可能提出会么贡献?人由社会可能期待些什么?尘世生命完结之后,继之而来者,将是什么?教会深信为人受死并复活的基督,曾藉其圣神提供人类以光明及神力,以帮助人们满全自身的崇高使命。“普天之下,没有其他名字,使我们赖以得救。同样教会深信人类整个历史的锁匙、中心及宗旨,便是基督天主及导师。”(现代10)

大公会议文献的这一段真是非常丰富。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对"有天主吗?"这一问题的答复。这问题不只关系着理性,同时也涵盖了人整个生命的存在。在许多情况下,人寻找他存在的意义,与其重要性。天主存在的问题与人存在的目的紧紧相连。它不只是一个关于理性的问题,也是关于人意志人意志的问题,甚而还是一个关于人心灵的问题(巴斯噶的心之理)。我想把圣多玛斯的见解只局限于理性的范围是不对的。不错,我们必须承认吉而松所认可的多玛斯,主张理性是天主最奇妙的创造,确有其道理,但绝对不表示,我们接受了一面倒的理性主义。圣多玛斯肯定每一受造物,特别是人的丰富与错综复杂。在大公会议后这段时间,把他的思想放在一边并不好,因为他仍然不失为哲学神学大同论的导师。他那“五条路”(注1),就是对“有天主吗?”这问题的答复,我们应在类似的背景中来了解。


※注1:证明天主存在的五个途径。
      ∧ ∧︵
   ミ^ō^ミ灬)~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米女来啦,冲啊~

TOP

§§§第三部分 / “基督代表”的祈祷§§§

====================================


【问】关于督徒的祈祷,经过这番说明之后,我想再请问:教宗怎样、为谁和为什么事情祈祷?

------------------------------------

【答】这需要向圣神要求!圣神怎样许可,教宗就怎样祈祷。我想应是先深入了解,在基督身上所显示救赎的奥秘,才侧更尽自己的职责,这当然是圣神在带领他,人只要不设障就行,"圣神 会来扶助我们的软弱。"

教宗为什么事情祈祷?

当代人的喜乐与希望、愁苦与焦虑就是教宗所要祈求的,这是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最后一件文献,《论教儒现代世界牧职宪章》开始的一句话。

福音的意思是好消息,好消息常常引人喜乐。福音是什么呢?是对世界和对人的一个隆重肯定,因为它是有关天主真理的启示。天主是人喜乐与希望的第一个源头。天主正像基督启示给我们的那样,他是造物主也是父亲。天主这样爱了世界,其革命家赐下了他的独生子,好叫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参阅若三16)

福音可以有各种意义,但首先要讲的就是,它是创造的喜乐。天主造世的时候,看见所创造的都认为好(参阅创一1--25)所以天主就是一切万物喜乐的根源,尤其是人的最高喜乐之源。天主似乎在对万物说:“你的存在是一件好事。”天主这一喜乐,是特别通过福音来传播,按照福音,善比世界所有的恶都大,因为既不是本质的,也不是决然不变的。只从这上点看,基督信仰与任何存在主义式的悲观主义也都截然不同。

造物主把万物赐给人,托他管理,这一个责任不应成为他受苦的来源,而是让他在世上有一个创造性的生活。一个人若相信万物基本上的善性,才能发现万物的一切奥秘,才能继续不断的去改善天主交给他的工程。那接受启示,尤其是接受福音启示的人,应当很清楚:存在比不存在好。所以在福音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涅磐、冷漠或无奈的余地。反而是一项使万物归于完美的大挑战,包含了自己或整个世界。

万物这一基本的喜乐,又由救恩或赎世的喜乐来完成。福音首先就是得救的喜乐。人的造物者也是人的救赎者。救恩不只是迎击存在于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恶,同时还定宣告;恶已被战胜了。耶稣说:"我已战胜了世界。"(若十六33)这句话在耶稣苦难、死亡与复活这一"逾越奥迹"中得到了完满的保证。在复活节前夕,教会忘形地唱歌:"啊!幸福的罪过,你竟因尼赚得了一位这么伟大的救赎者!"(复活宣报)

我们之所以喜乐,是有能力克服邪恶、成为天主的子女,这就是"好消息"(福音)的本质。天主把这能力在基督身上赐给了我们。"天主没有派遣子到世界上审判世界,而是让世界,而是有文化世界,而是让世界藉着他获着他获救。"(若三17)

救赎工程是创造工程的升华,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受造者因被救赎而圣化,甚至神化,就像被牵引到神性以及天主内在生命的轨迹上。在这一境界里,罪恶的破坏力被战胜了。那在基督复活中显示的不朽生命,可以说就这样"吞灭"了死亡。宗徒保禄就曾注视着复活的基督质问说:"死亡,你的胜利在那里?"(格前十五55)

教宗既是基督的见证人,是福音的服务者,那他就是喜乐之人、希望之人、彻底肯定存在价值、造物价值以及对来生充满希望的人。自然,这不是幼稚的喜乐,也不是着边际的奢望。这战胜邪恶的喜乐,并不蒙蔽我们心中我们心中对邪恶存在这一事实的认识,反而使它觉察得更敏锐。福音教导人要明辨善恶,也教训人"能够而且还应当以善胜恶。"(参阅罗十二21)

基督徒伦理在这一点上表达得很完整。既然它对于更高的价值如此向往,对于善又如此普遍的肯定,那么它不能不不能不出乎寻常的做更高的要求。事实上,行善又如此普遍的肯定,那么它也不能不出乎寻常的做更高的要求。事实上,行善并不容易,而且还常是基督在福音中所说的那条"窄路"。(参阅玛七14)所以虽然善以及它在人身上,在世上会胜利的希望,能带给人喜乐,但是我们对于善,以及此一希望之破灭,仍心怀恐惧。

的确,教宗像每一位基督徒一样,对于人生在世可能遭遇的危险,应当特别清楚,这种危险能威胁最近的未来,也能威胁他最后的、永恒的、未世的未来。然而这种危机意识并不令他悲观,反而使他更投入奋斗,好让善在各方面都获胜。也正由于这些使善在人身上和世界上获得胜利的奋斗,才产生了祈祷的需要。

所以教宗的祈祷有一个特别的层面。对于各地教会的关怀,使教宗每天都以祈祷、以思想、以心灵,走访全世界,因而构成了一张教宗的祷祷图。它是各团体、各教会、各社会以及困扰着当今世界各种问题的地图。就在这种意义下,教宗蒙召去为全球祈祷,在这祈祷中,对所有教会的关怀(格后十一28),使他身天主呈现了,教会与现时人类所共同分当的一切喜乐和希望,悲哀与忧心。

也可称说我们这时代的祈祷、二十世纪的祈祷,公元二千是一个挑战的年代。必须注视着从圣言(基督)成人这个奥迹所产生出来的美善,同时也不疏忽罪恶的奥秘,这罪恶且还不停的扩展。圣保禄说:“罪恶在那里越多,恩宠在那里也越丰富。”(罗五20)

这个深奥的趔确是对祈祷之永恒不断的挑战,说明了为世办也为教会,祈祷是多么需要;祈祷是使天主和他那救世的爱以最简单的方式临在世界。天主把人的得救托给了人,把教会托给了人,也在教会中把基督的整个救世工作托给了人。他把人个别的,以及整体的托给每一个人,他把所有的人托给了每一个人,也把每一个人托给了所有失。这种共识应当在教的祈祷中、特别在教宗地祈祷中不断地得到回应。

我们都是“恩许的子女”(迦四28)。基督对宗徒说:“你们放心,我已战胜了世界。”(若十六33)但他也曾问:“人子来临时,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吗?”(路十八33)从这里就产生了教会和教宗祈祷的使命性。

教会祈祷,是为了在世界各处,都能藉基督来完成救世的工作。祈祷是为了使它自己能负起天主托付的使命。这种使命在某种意义下就构成了教会的本质,如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说的。

所以,教会和教宗都在祈祷:为那些有特殊使命的人祈祷;为各种被召者祈祷,不只为司铎与修道者祈祷,也为天主的子民中,在世俗中力修圣德的人祈祷。

教会为那些受苦的人祈祷。痛苦对体能和精神都是很大的考验,保禄所说"补充基督苦难所欠缺的"(参阅哥一24),也算是福音的一部分。在这真理中蕴育着喜乐与希望,就是福音的主要成分。但圣神若不引导,人是不可能跨越这一真理之门。所以为痛苦的人,以及与他们一起所作的祈祷,是教会、教宗与基督所发出呼喊哀祷的一部分,也是为善的胜利所发出的呼号。关的胜利也透过恶、透过痛苦、透过各种冤屈和人的不义来展现。

最后,教会为死亡者祈祷。这种祈祷也很能说明教会的本质,它说明了教会对于永生的希望始终不渝。为亡者祈祷就好像是面对死亡和毁灭的一场战斗,这两者一直威胁着人在世上的存在。为亡者祈祷一直都是对"复活"这件事的特别展示;在这样的祈祷中,是基督自己在为生命,为不朽的生命作证。天主召唤每个个人都去分享这样的生命。

祈祷是寻找天主,也是天主在展示自己。通过祈祷,天主展示给人,他是造物主,也是慈父,是赎世者,也是救世者,是
“洞查一切的圣神,连天主的深奥事理他也洞悉”(格前二10),尤其是他洞悉“人心的隐密”(叁阅咏四四22) 过祈祷,天主首先现身为仁慈,亦即为爱。以爱来帮助痛苦的人;以爱来支持鼓励,并引导人来信赖。善在世上的胜利,与此一道理是紧紧相连的。一个人若祈祷宣认这样的一个道理,在某种意义下,就是使那仁慈而爱的天主临在于世界上。
      ∧ ∧︵
   ミ^ō^ミ灬)~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米女来啦,冲啊~

TOP

§§§第二部分 / 如何祈祷?又为何祈祷?§§§

====================================


【问】可否将您心中的秘密与我们分享一点。在您的信念中——就像每一位教宗一样,都有因深信仰而产生的奥秘。我偿不禁要问:您怎能承受,在常人看来,所无法承受的重担。没有任何人,就连其教宗最高领袖也没有类似这样大的责任。

教宗阁下,可否请问:人应如何与耶沟通?在祈祷中应如何与耶稣对谈?过去他曾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伯多禄,使他有全权的‘约束和解放’。如今又通过宗徒传承交给了您。

------------------------------------


【答】谢谢您。您问祈祷问题,问教宗怎样祈祷。这也许从圣保禄宗徒‘致罗马人书’谈起最适当。这位宗徒单刀直入的进入事情的核心,他说:圣神扶助我们的软弱,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如何祈祷才对,而圣神却亲自以无可言语的叹息,代我们转求。(罗八26)

什么是祈祷?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对话,在一般对话中总有一个‘我’和一个‘你’,但在祈祷这件事上是‘你’。祈祷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认为‘我’是比较重要的,那么事实并非如此,比较重要的是‘你’,因为我们的祈祷是由天主主导的。圣保禄在‘致罗马人书’上所讲的正是这一点。照这位宗徒的看法,祈祷反映着万物被创造的事实,在某种意义下,有着宇宙的功能。

人是整个万物的祭司,是在圣神引导下以万物的名发言。为进入祈祷的堂奥,应长期默想‘致罗马人书’的这一章节。里面说:凡万物都热切期待天主子女的显扬,因为万物被屈服在败坏的状态下,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使屈服的那位的决意;但万物仍怀有希望脱离败坏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荣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直到如今,一切万物都一同叹息,同受产痛,不但是万物,就是连我们这已蒙受圣神初果的,也在自己心中叹息,等待着义子期望的实现,即我们肉身的救赎。因为我们得救,还是在于希望。(罗八19-24)这里,我们看到了刚才引用过圣保禄的话;圣神扶助我们的软弱,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如何祈祷才对,而圣神却亲自以无可言喻的叹息,代我们转求。(罗八26)

所以在祈祷中,真正的主角是天主,是基督,为了子女的光荣,他不停地拯救万物,带领它们脱离奴役与腐败带领它们走向自由。主角是圣神,‘他来扶助我们的软弱’。我们开始祈祷时,以为是我们在主导一切,可是事实上,常是那在我们内的天主在主导,就像圣保禄所写的。这种主导使我们回归本性,也使我们回归本有的尊严。是的,我们带领天主子女使他们更为尊荣,这些天主的子女正是万物的希望。

就像圣经透过许多例子来教导我们,可以也应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祈祷,‘圣咏’(诗篇)是无可替代的一部书。我们必须以‘不可言喻的叹息’来祈祷,才能进入圣神自己哀祷的节奏中。我们必须要祈祷中投入赎世主基督的深切哀嚎中,以求得宽恕(参阅希五7)透过这一切来宣扬天主的荣耀是必须的。

祈祷常是一种荣耀的工作,人是所有万物的祭司,基督把这一尊位和使命给了他。万物完成了它荣耀的工作,透过它原有的本质和他应然的天职,使它成为它之所是。

在某种意义上,科技对此一目标(指荣耀的工作)也有贡献,但同时也因为它们是人的作为,故而偏离目标,这正是我 们文化中特有的危机,所以很难成为一个有生命和爱的文化。之所以如此,乃因欠缺一荣耀的工作,而它正是所有万物的本命,尤其人类之所以被创造,乃为了使他在基督内,成为世间万物的祭司、先知和君王。

关于‘祈祷’已经被写过很多,尤其它还在人类历史中得到验证,特别是在以色列与基督宗教的历史中。

人若要获致圆满的祈祷境界,并不是他在祈祷中表达自己的时候,而是他在祈祷中让天主充分完满降临的时候。在东方神秘祈祷史中可为佐证:在西方如,圣方济,圣女大德兰阿维拉,圣十字若望,圣依纳爵,在东方如沙洛夫的圣赛拉芬,及其他。
      ∧ ∧︵
   ミ^ō^ミ灬)~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米女来啦,冲啊~

TOP

菠菜开始行动了
这次不是《红楼梦》
[img]http://mitglied.lycos.de/yjbobby/66.jpg[/img]

TOP

§§§第一部分 / 教宗--- 一个绊脚石?一个奥秘?§§§

====================================


【问】教宗阁下:首先,我想追根究底问您第一个问题。面对一位身著白色道袍、胸悬十字架的长者,我不能不意识到这位人们称之为教宗(希腊文:父亲)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谜,一个众矢之的,甚至对于一般人的共识是一项挑拨、一个绊脚石。(注1: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这件事,在犹太人看来是犹太人的绊脚石,是一种羞辱。在外邦人看来,却是个愚妄。参阅格前一14;二8)

天主教会的领袖、这个在信仰上被定位为“耶稣基督的代表”,也是在世上代表天主之子的人,天主三位中之第二位的代表人(注2:指教宗)。每一位教宗都如上述这样认定自己,天主教徒也都这样相信。

可是,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荒谬的。他们认为教宗并不是天主的代表,相反的,他是古老神话和传说的一个过时见证,这些是今天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面对阁下,套用巴斯噶的话,必须做以下的赌注:阁下若不是造物主在世的玄妙见证,就是千年来一种错觉的主角。

请问:您可曾犹豫过您和耶稣、天主的关系?您在每台弥撒中重复诵念的信经(信条),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疑问吗?那个信经所宣扬的信仰是闻所未闻的,您是否质疑过它的真实性?而您却又是这信仰的最高保证。

------------------------------------

【答】我先从解释一些名词和观念开始。

您的问题,一方面洋溢着活泼的信仰,另方面也充满着某种程度的不安。因此我也应当引用那在我登上圣伯多禄(圣彼得)宗座之时,所说的话:“你们不要害怕!”

基督对他所接触的人也曾多次发出这样的邀请。天使对玛利亚说过:“不要怕”(参阅路一30),也对若瑟说过:“不要怕”。基督对信徒们,对伯多禄以及在各种场合,特别是在他复活之后也这样说过。他一再地说:“你们不要怕!”因为他感觉到他们是在怕。他们不能确定,他们所看到的就是他们所曾认识的那同一位基督。当基督被逮捕时,他们害怕;当基督复活后显现给他们时,他们更怕。

基督说的话,教会重复的说,而教宗协同教会也重复地说。教宗在圣伯多禄广场第一次讲道时就说过:“你们不要怕!”这句话不是空口白话,它源自福音,是基督自己的话。

什么事情是我们不应害怕的呢?我们不应当害怕诚实地面对我们自己。一天,伯多禄特别清楚意识到这一点,就对耶稣说:“主啊,离开我吧!我是个罪人。”(路五8)

我想,不只伯多禄单独一人意识到这一事实。每一个人都如此,每一位伯多禄的继承人也是如此,现在答复你的这个人,对这一点更是特别清楚。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伯多禄都很感激,因为他那一天说了:“主,离开我吧!因为我是个罪人。”基督对他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做渔人的渔夫。”(路五10)不要害怕人!人常是一样的,人创制的体系常不能完美,而且人越是自信,就越不完美。这是从哪里来的呢?来自人的内心。我们的心忐忑不安。基督比所有的人更认识我们的焦虑:“他知道在每人心里有什么。”(参阅若二25)

这样,面对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想引述基督的话,同时也是我在圣伯多禄广场上最初讲过的话“不要害怕!”当别人称你为基督的代表,叫您做圣父或者是圣上等与福音精神相抵触的称呼时,“你不要怕”。基督自己曾说过:“你们不要称呼任何人为‘父亲’,因为你们的父只有一位,就是那在天上的父。你们不要被称为‘导师’,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基督。”(玛二十三9、10),这些称呼已在长久的传统中形成,并成为大众的语汇,连这也不必害怕了。

基督每一次劝人“不要害怕”时,在他心目中是同时存在着天主和人。意思是说:我们不要怕天主,这个天主若按照哲学家的说法,他是至高无上的。你们不要怕天主,但要和我一起呼求他:“我们的父亲”(玛六9)不要害怕说:父亲!甚而你们应当希望象他那样地完美。因为他是完美的。“所以你们应当是完美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完美的一样。”(玛五48)

天主是无形的,基督是他有形可见的象征,所以天主与我们同在。天主是无限完美的,他不只与人同在,他还借耶稣基督而成了人。不要害怕那成了人的天主,伯多禄在斐里伯的凯撒勒亚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你是基督,永生的天主之子”(玛十六6)。伯多禄这样间接的肯定了“你就是那已成了人的天主之子”。伯多禄毫不害怕地说出来,纵使这话并不来自他,而是来自父:“只有父认识子,也只有子认识父。”(参阅玛十一27)

“约纳的儿子,西满,你是有福的,因为既不是肉,也不是血启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玛十六17)伯多禄说这些话是由于圣神的力量,教会也是由于圣神的力量而不断的说这些话。

所以伯多禄对于变为人的天主并不害怕,但对于天主之子是人却害怕了。他那时没办法接受这天主之子受鞭打笞、戴茨冠冕、最后被钉十字架,伯多禄不能接受这件事,他害怕。也为了这,基督才严厉的斥责了他,可是并没有排斥他。

没有排斥那个有善意并热诚的人。那个人在橄榄园中手执宝剑护卫他的老师。耶稣只是对他说:撒旦已经找上了你,也筛选你!就像筛选麦子一样,但是我为你祷告,待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兄弟。(路廿二31-32)耶稣没有排斥伯多禄,反而很肯定他在斐里伯的凯撒勒亚所作的宣认,并以圣神所赐的力量,带领他通过自己的苦难,跨越背逆的罪。

做为一个凡人,伯多禄显得没有能力至死都追随基督到任何地方。但在耶稣复活之后,他却是第一位与若望一起到坟墓去查扯基督遗体不在的真相。

耶稣也是在复活后,肯定伯多禄的使命。耶稣首先问伯多禄是否爱他,然后明确的说:你别喂养我的羊!你牧放我的羊!(若廿一15-16)伯多禄过去虽曾否认过基督,但是他也从未停止过爱基督,因此他回答说:你知道我爱你。(若廿一15)但是不再讲;即使我该同你一起死,我也决不会不认你。(玛廿六35)这不光是伯多禄的个人的问题以及他人性力量的问题了,基督曾把圣神许给了那在地上要代表他的人。

事实上,五旬节那天,伯多禄第一个向那些聚来的以色列人,以及从各地赶来的人们讲话,要他们记得把基督钉在十字架上那些人的罪过,并确认基督已经复活了。他敦劝那些人也要悔改并接受洗礼。通过圣神的工作,基督才能信赖伯多禄,才能依靠他的支持,信靠他,也信靠其他的宗徒们——就如同也信靠了保禄,当时保禄还是一位迫害基督徒,痛恨耶稣名字的人。

从这个历史背景来看,教宗、圣上、圣父等称谓也就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从基督的死亡与复活所衍生出来的一切,重要的是那来自圣神的力量,在这方面伯多禄以及与伯多禄一起的其他宗徒、随后还有保禄在皈依后,都成了基督的真实证人,愿意为他牺牲到了洒热血的地步。

总之,伯多禄不只未再否认基督,更不再说那令人遗憾的话;我不认识这个人。(玛廿六72)且还坚持信仰到底:你是基督,永生天主之子。(玛十六16)做为人,伯多禄也许只不过是一片沙,但现在他成了‘磐石’。基督自己是‘磐石’基督在伯多禄身上建立了他的教会。在伯多禄、保禄以及宗徒身上建立了教会。教会因着基督的德能,从宗徒传下来。

这个教会宣认:你是基督,永生的天主之子。这样才会世世代代,与一切分享它信仰的人一起宣认,与一切父在圣神内把子启示给他们的人宣认,以及子在圣神内把父永启示给那些人的一样。(玛十一25-27)

这个启示是绝对的,一个人要不接受,就是拒绝。一个人要不就接受它,宣认天主、全能的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宣认耶基督是与父同性同体的子,也宣认圣神,是主宰及赋与生命者。或者就拒绝这一切,用大字写:天主没有子。耶稣基督不是天主之子,只是先知中的一位,虽然不是最末一位,他只是一个凡人。

我们如何能对这些看法感到惊讶呢?当然我们知道连伯多禄自己在这方面也曾发生过困难,伯多禄相信天主之子,但却没有办法接受这位成了人的天主之子,被鞭打、戴茨冠,以后且死在十字架上。

连那些信仰亚巴郎见证过的天主的人,也很难接受一个被钉死的天主,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他们认为天主只能是大能的、伟大的,在他的全能是至高无上的、是美丽的、是神圣的,是人所无法达到的。天主只能如此!他不能是父、子、及圣神,他不能是自我奉献的爱,同时也不能容许被看见,不能像人一样,受限制,也不能被捆绑、被掌掴,被钉十字架。这不可能是天主!所以,在这个一神教的大传统内才发生了撕裂。

建于基督磐石上的教会中,伯多禄、宗徒们和他们的继任人,都是在基督身上见证了被钉死而又复活的天主。因些他们见证了比死亡更坚强的生活。他们是天主的证人,天主给人生命,因为天主就是爱(若一4、8)他们是证人,因为他们看见了、听见了、用手摸过了,用伯多禄、若望以及其他许多人的眼睛和耳朵听见了。可是基督却对多默说:那些没有看见、却相信的人是有福的!(若廿29)

你说教宗是个奥秘,很有道理。你也有理由说,他是个争议的对象,那位老西默盎就曾说,基督自己将成为“争议的对象”。(参阅路二34)

再者,你认为面对这样的一个真理——也就是面对教宗——一个人必须有所决择,可是,为许多人作这抉择并不容易,但是为伯多禄就容易吗?为他的每一位继承人就容易吗?为现任的教宗容易吗?抉择需要人的主动。可是耶稣却说:不是肉和血启示了,而是我在天的父。(玛十六17)所以,这一抉择不只是人的主动,同时也是天主的工作,天主在人内工作,启示给人。由于天主这样的作为,人才能重复说:你是基督,永生天主之子。(玛十六16)而后才能宣读整个信经。此一信经是按照天主启示的深刻逻辑,紧密的编组完成。人可以对自己,也对别的人提醒,此一信德的后果,也同时表现了“真理的光辉”,纵然知道如果这样做,就会成为“争议的对象”,他们仍然会做这一切。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还有什么好说明的呢?只有耶稣自己对宗徒们所说的那句话:如果人们迫害了我,也要迫害你们,如果他们遵守了我的话,也要遵守你们的。(若十五20)所以“你们不要害怕!”不要怕天主的奥秘,不要怕他的爱,不要怕人的软弱,也不要怕人的伟大,人即使在他软弱的时候,仍不失其伟大。你们不要害怕作每一个人尊严的见证人,从孕育的那一刻起到死亡。

再说名衔的问题:教宗被称为基督的代表。这个名衔应从整个福音的脉络下去看。耶稣在升天之前对宗徒们说:我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廿八20)所以,耶稣虽是不可见的,但仍然临在于他的教会中,藉着洗礼和其他的圣事,他展现在每一位基督徒身上。从教父时代开始就已习惯“基督徒就是基督第二”的说法,它的用意是在强调受洗者的尊位,和他在基督内成圣的使命。

更甚者,基督在每一位司铎身上又有一种特殊的临在,神父举行感恩祭或施行圣事都是以基督之名。

从这个背景去看,“基督代表”这个名衔,确实有它真实的意义。而其服务的意义更高于尊位,也即是强调教宗在教会中的责任,他那伯多禄的职务,是在实现教会以及信友的利益。教宗大圣额我略(注:公元590年当选教宗,对废止奴隶制度,使伦巴底人及诸蛮族皈依颇多贡献。建立教宗直辖领地,整编额我略调音乐,广用于教会诗歌礼赞,流传千古,今年略衰,但仍为人所怀念,冠以大字,以彰其功绩。)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在各种与罗马主教职务相关的名衔中,他特别喜爱“天主众仆之仆”。

再者,不只是教宗有“基督的代表”这个名衔,每一位主教在他属地内都有这一名衔。教宗是罗马教会,以及一切透过它并与它共融的教会中“基督的代表”,共融在信仰中,也在体制与法典中。因此,如果用这一名衔专指罗马主教的地位,那就不应考虑把它与整个主教团的地位分开,它与整个主教团是紧紧相连的,就象与每位主教,每位神父,每位受过洗礼者的地位相连是一样的。

那些献身的男女,他们选择自己的圣召:就是促成教会与基督有净配关系,教会就是基督的净配。他们的地位是多么崇高!基督、世界和人类的救赎者是教会的净配,也是所有教会成员净配:新郎与你们在一起。(玛九15)教宗一项特殊任务就是宣示此一真理,并使它对罗马的教会、对整个教会、对全人类、对全世界呈击献出来。

所以,为了驱散您那因深度信仰而产生的惧怕,我建议您去读圣奥斯定的著作,他习惯重复那话:“对你们我是主教,与你们在一起,我是基督徒”。深思熟虑之后,我认为教友---基督徒一词比主教,甚至罗马的主教都更具意义。
      ∧ ∧︵
   ミ^ō^ミ灬)~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米女来啦,冲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