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 7月29日主题聚会《吟诵与诗词》 发言稿 p 2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2-7-29 19:08 编辑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吟诵,7月29日(周日)准备在我家旅馆餐厅办一个主题聚会《吟诵与诗词》,我会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为大家讲讲什么是吟诵,吟诵的特征与方法,了解格律诗,了解古诗词。
然后是聚餐,参加聚餐的同学或者同志们可以带一个简单的菜过来。
家里位置有限,请提前报名:

时间:  7月29日  上午10:00--12:00
地点:  Friedrich Ebert Str.116A
           42117    Wuppertal


笛子手同学会前来为大家助兴。

回复 16# 龙混天涯

是呀,其实我们自己有很多好东西,只是不知道,不了解罢了。

有机会我们接着聚哈。

TOP

在现代社会 真的很少有机会接触我们的这些民族文化了。。。
吟诵听的好享受。。。
笛子很牛。。

菜也很好吃哈

TOP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2-7-30 10:50 编辑

在咱Wuppertal板块上来两张照片吧,有图有真相:

IMG_6775.jpg (48.64 KB)

IMG_6775.jpg

IMG_6776.jpg (45.39 KB)

IMG_6776.jpg

IMG_8678.jpg (50.05 KB)

IMG_8678.jpg

IMG_8689.jpg (49.5 KB)

IMG_8689.jpg

TOP

回复 13# zhichao


    是啊,无论民乐还是富于乐感的古诗,其实是同根的。 不过你那笛子吹得也太好了,粉丝肯定不止增加我一个哟。

TOP

今天有幸去参加了潘姐在其Hotel举办的关于吟诵与诗词的聚会。
深有感触啊,以前读书的时候学习的关于诗歌朗诵,很多地方都是有误区的。今天也明白了中国传统的乐和诗赋是共生的。以前学习民乐就了解一些,今天更加深刻的加深了一下。
对于传统文化包括音乐和诗词等 是需要我们大家都要努力去传承和发扬的。 我始终认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是不会也是不能在消逝的。
漂泊在德意志的笛

TOP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2-8-3 21:04 编辑

7月29日主题聚会《吟诵与诗词》 发言稿:

各位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光临,来参加这次主题聚会《吟诵与诗词》。因为教儿子学中文的原因,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去年一月份中华吟诵协会在北京举办的吟诵培训班,有很多收获,今天想借这个机会把我的这份喜悦与收获 和大家分享。
一.        感受吟诵
关于吟诵中国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记载,无论从诗文当中还是图画中都可以了解到,古时候的中国读书人都是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创作汉诗文的。大家都知道一幅著名的图画《屈子行吟图》,《史记》屈原列传的一段原文也提到:“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等等, 所以说 吟诵是古代汉诗文最主要的创作方式,唯一的诵读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法,口头文化,代代相传。 下面我放一段徐健顺教授吟诵的屈原的《橘颂》,这段吟诵是2010年为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节目录制的。顺便介绍一下徐健顺教授,他现任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的吟诵家。这几年为抢救,收集,整理,推广吟诵,付出了无私的巨大的努力,因为他的努力,使得消失了近百年的吟诵又重新回到了课堂,现在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都有吟诵试点,今年北京市小学已全面实施,将吟诵列为每周一次的必修课。
古人认为吟诵是和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没有关于吟诵的理论概念。现在人们为了研究方便,把吟诵分为吟咏和诵读两部分。吟咏是有曲调的,诵读没有曲调。但两者的规则完全一样。吟诵调儿有成千上万,因人而异,国内吟诵名师陈琴老师也吟诵过这首《橘颂》,调子也很好听,我来吟诵一下。
吟诵是中国的声乐之祖,所有的声乐都来源于吟诵,戏曲,民歌,叫卖,还有我今天要讲的狭义上的读书调儿。再介绍一下《我爱吟诵》这套书,是中国第一套用声韵分析的方法对古诗进行赏析的,配CD光盘,收集了八位当今吟诵名家的吟诵调儿,有自创的,也有很多是从老一辈人那里采录或者传承来的。其中有些调儿听起来就像地方戏,比如京剧,昆曲,黄梅戏,评剧,京韵大鼓等,但是旋律要简单很多。我学一段戴学忱老师的《渔歌子》大家听听像哪种地方戏。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读书,古时候的人读书没有我们认为的那样枯燥,比如小孩儿学蒙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他们怎么学呢?我用吟诵的方法给大家读一读, 虽然这些调子都是从颤颤巍巍的老人那里采录来的,但是可以想象孩童时期的这些老人读书的时候是很快乐的。

二.         吟诵与诗词
近百年来由于西方理论的影响, 使人们习惯于从字面上解释汉诗文,实际上是错误的,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都是寻声律而定墨,先吟后录的,离开了声音的阐释,对汉诗文的理解是很难准确深入的。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见徐健顺《声音的意义》 P36-38   P67-68
http://www.yinsong.org/bbs/read.php?tid=14221
大家读一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按照平长仄短入声急的方法诵读两遍:    “—”表短长音   “——”表尾韵长音   “!”表入声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现在都说这首诗表达的是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但是实际上完全没有这个意思。首先登楼在古诗文中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意味着登高思远,思乡思亲,比如晏殊的《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独自莫凭栏。” 白居易的《长相思》:“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等等,所以在古时是不能:“祝你更上一层楼”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误解,就是因为不吟诵,不吟诵就不会从声音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看诗首先要看韵,韵是一首诗歌的主旋律,不同的韵表达不同的情绪,所以作诗也有“择韵”之说,这首诗用的是“尤iou/ou”韵,尤韵的字有很多,如忧,愁,楼,囚,仇,休,羞,柔,秋,游,舟,留等等,思悠悠,恨悠悠,高兴起来也是乐悠悠,共同特点就是:优柔,缓慢而柔和。  “iou/ou”这个韵母,口型由开到闭,在做韵脚拖长时,其发音既悠长又柔和,所以用尤韵作的诗,是不可能发奋图强的。 大家想,如果在战场上,将军振臂一呼:“弟兄们,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让我们—悠——”估计全趴下了。冲锋的时候都要喊:“ 杀! 上!冲啊!”这样的开口音。

声韵分析:
这首诗第一句以两个入声字开始,就没有给人高兴激昂的感觉,比较压抑。“山“的拉长表明的山脉,像电影慢镜头一样,明亮的太阳向群山靠近。一个仄声短音“尽”字,太阳终于落了,使人感到了落日的无情。
第二句:“河“字读长, 否则就不是浩浩黄河,而是小水沟了。那么长,那么大的黄河怎样了呢?  “入”是入声字,读音短促,表示一下子就流到海里去了,非常之快。这是汉诗的流水意象,表示生命流逝。如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尤”韵有愁思深远之意。
前两句合起来,那么光明的太阳 “白日”终于也落山了,那么长的黄河也一下子流到海里去了,意思很清楚:时光流逝,人生苦短。
第三句: 一头一尾两个入声字,入声字顿挫感强烈可以表示发誓,决绝。四句诗中只有这句是有力量的。“穷”是长音,因为要穷尽很遥远的地方。这句是要留住时间,留住生命的意思。
最后一句“更上”是仄声高音,承上句之有力,然而“层楼”又是长音,回到“尤”韵,又回到了绵远之感,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这个“一”字不一般,鹳雀楼只有三层,不可能再登高远眺了,  所以“楼”回到“尤”韵,有无限感慨。
回头来看整首诗,吟诵凸显的声音,使诗歌大不同了,实际上是我们的理解角度大不同了.   这首诗的主题是汉诗最常见的人生苦短,四句之中,起承转合,婉转迂回,起伏跌宕,几经反复,这才是我们的汉诗。所以并不像朗诵那样,奋发图强,一句比一句高,最后来个大高潮,汉诗的表达不是这样的。
格律诗
吟诵具有语言性和音乐性两种属性。具语言性则重词的内容,具音乐性能够表达深情,是诗词创作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
面对一首诗歌首先要判断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词还是曲,它们表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吟诵的方法也不同。古体诗分为: 四言诗,楚辞, 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乐府,歌行。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只讲近体诗。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自唐朝以来兴起的一种诗体。分五言和七言的绝句,律诗和排律,绝句四句两联,律诗八句四联,排律八句四联以上。以平仄为标准进行划分, 有特殊的规则,这些规则的产生是因为吟诵的需要。下面我们以一首七绝《早发白帝城》为例,看看格律诗都有哪些规律。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格律诗吟诵口诀(一):

一二声平三四仄    (指汉语四声)        
入声规则很奇特    (读音短促)
平声吟长仄声短    (平声字拖长,仄声中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诗词曲押韵的平声字拖得更长一点)

口诀(二)
一三五字可随意,二四六位须分明。(指五言七言诗的行字位,一三五字不用考虑,二四六位字适用口诀一,)
依字行腔气息匀,节奏点上停一停。  (依字形腔不倒字,根据规则掌握节奏)
格律诗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除首联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余各联第一句都不押韵。
让大家自己划分平仄,并标出应读出的长短音,并按照吟诵的方法带读两遍 。
“—“代表平声, “I”代表仄声。
去掉一,三,五位上的字和韵尾, 那么可以发现这样的结果:

一    I      一           同句相间

I      一     I            同联相对

I      一     I            邻联相粘

一    I       一

所以这首诗应读长的字是: 辞,云,间,陵,声,舟,重,山。

问题一: 为什么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呢?
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双音节结构,重音在后,所以近体诗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尾韵字最长,单独为一个单位,五言诗可分为三个节奏单位,七言诗分为四个节奏单位,每个节奏都后重,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所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问题二: 为什么平声字要拖长呢?
平声字在发声过程中具有中正,通远的属性,可以拉长,比如: 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和“好一朵花茉莉”,可以感受到了不同。  平声字相对仄声来讲有更多的用处,声音的拉长可以赋予平声字更多的含义,比如“前”和“前——”读完以后它的开阔感是不同的。所以格律诗一律押平声韵。拖长是汉诗一个重要的特征。 另外在调值大体上低于仄声,这样就产生了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声音效果。

问题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汉语是旋律型的声调语言。古人在声韵上追求至善至美,如架子鼓般的均分律动在古人看来太平淡太枯燥,现在我们看黑板:
第一句“一  I  一  ”:如果在第一个平声的节奏单位之后再接一个平声单位,就没有旋律感了,所以要变换要相间开来。
第二句“ I   一   I ”: 不重复第一联的声韵,就要相对。
第三句“I 一  I”: 一二句为上联,如果下联不能重复上联的旋律了,所以要反过来,要相对,那么就会出现邻联相粘的情况。
第四句“一I 一”自然而然形成。
所以古人利用平仄之间的变换,使得旋律起伏变化,婉转迂回,声音轻重缓急,平仄相间,也就是长音与短音,低音与高音的相间,变换起来富于美感。

当然一三五不管的定义并不严格,同样道理,还要避免孤平,三平尾这种声韵上的大忌,加之对仗上的一些要求等,那么排列组合就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这就是格律诗。特格和拗体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不再展开。按照这种格式写,再烂的诗也能读出它的声韵美。

今天大致介绍了一下吟诵以及吟诵的一些相关知识,吟诵的实践性很强,不实践不容易体会的。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用吟诵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借《诗经  木瓜》做下练习。

木瓜——《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附言:  感谢杜塞尔多夫台湾佛教协会会长邱义喜先生优美的闽南语吟诵。
          感谢山东莱芜中学高新刚老师的精彩感言。
          感谢德国北威州华彩民族乐队龙治超同学天籁般的笛子独奏,此曲只应天上有。

TOP

回复 10# zhichao

洗耳恭听。

TOP

回复 9# 家庭主妇


    我哪能编这么高深的曲子哦,是一位大师编写的

TOP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2-7-27 15:08 编辑

回复 8# zhichao


    曲子你编的?!我帮你也复制点儿吟诵吧,有些调儿特好听,绝对能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