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教学笔记之—— 《鸟鸣涧》 唐 王维

因为上次课教了比较多的概念,所以这次课先给孩子们做复习。贪多嚼不烂,我们不着急。
复习完,让孩子们把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按“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划分了平仄,孩子们一下就找到了规律,即“同句相间,同联相对,邻联相粘”的原则,这个发现让他们很兴奋。又顺便讲了一下格律诗的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三句不押韵,一韵到底 ,都是平声韵。因为平声字读音的拉长,可以赋予这个字更多的含义。
孩子们的问题又来了:
“ 为什么不都押韵呢?”
“ 因为唐朝时的古人发现按照格律写出来的诗从声韵上比较,一定是富有旋律感的,是美的。 当然也可以都押韵不过那就不是格律诗了,听过费玉清的《千里之外》吗?对啦,改流行歌曲了。”
“ 只有唐朝人会写格律诗吗?”
“当然不,上节课你们不就开始练习写了吗?”
孩子们惊诧?!
“红对绿呀。我们按照学过的规则往上填字,填够五个字,就是对联了。  比如红灯对绿柳, 不过我们可以把字的位置调换一下, 改成“灯红对柳绿”是不是更有新意? “
“ 那我可不可以蓝天对… 对黑土!” 佳佳抢答。
“蓝对黑,天对土 ,平平对仄仄,可以啊! 接着填,填够五个字,注意平仄规则。”
孩子们热情高涨,他们搜肠刮肚的寻找与蓝天黑土有关的字和词,最后写出了“ 蓝天飘白云,黑土睡棕虫。” 差一个字没对上声韵,但是对这几个不到十岁的海外孩子来说不容易了,我很满足,孩子们的情绪也影响了我,这节课上得非常开心。每个孩子都把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认认真真的抄写了一遍,非常爱惜的样子好可爱。 老师这节课以鼓励为主,下节课我们可以重新加工,修改完善。
该下课休息了,孩子们显然没有玩够这种文字游戏,乐乐抱来几本《脑筋急转弯》,人守一本,每个孩子轮流读一个问题,其他孩子猜, 不用大人管自己就学上中文了,我窃喜。
这节课按照教科书的进程学的是《鸟鸣涧》。首先讲了讲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了山水派诗人代表人物王维及其诗歌 的特色,划分了平仄,分清平长仄短入声急,然后孩子们跟我诵读了三遍,开始声韵分析:

《鸟鸣涧》如上一首的《宿建德江》为平起五言绝句:
“人闲——桂花——落,:闲静无人的空山,诗人悠闲的走在山路上,满树的桂花洋洋洒洒的飘落。  „闲“ 字在这首诗里不可读短,读短了会是什么感觉呢?  对,不是 „闲“是“忙“了。人在匆匆忙忙的时候是不会注意到细小的桂花从树上飘落的景象的。“花“的拉长以及短促的“落“字都很形象的展现了一幅电影画面。”

“夜静春山——空——。: „山“字拉长会感觉怎么样? 嗯,对,又高又大。 在延绵空旷的山谷中才会感觉更安静。注意“空“在拉长时,要把空鸣感吟诵出来。”

“月出惊山——鸟,:入声字在对诗词的理解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首诗只用了三个入声字,表明整体诗的意境是平稳祥和的。这里的两个入声字“月出”用得非常巧妙,给人以很强的顿挫感,如敲击一般,惊到了山鸟。如果月亮慢慢的出来,就应该是照山鸟,鸟儿也不会感到害怕了。当然月亮出来都会惊到山鸟可见平日山中的幽静,不同于我们城里的鸟。  ”

“时鸣——春涧中——。:鸟儿的鸣叫声在春天的山谷中伴着小溪的流水久久回荡。注意鸣和中在吟诵时的感觉。”
“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诗,静中有动,以动衬静,那几个词是以动衬静呢?”
“花落! 月出!时鸣!”
“通过这首诗你脑子里浮现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画呢?”
“有很高很大的山,有流水,有花,有小鸟叫还有月光!”
“是的,置身其中我们还能感觉到暖暖的春意,诗人悠闲的心情,沉浸在大自然中的那份暇意,很美的一首诗。”
课后的聚餐孩子们看到了真正的桂花,是撒在糯米藕上的,黄色细小的花瓣让孩子们惊讶原来桂花只有这么一点点大,闻起来却是那么的香,吃到嘴里也应是甜的。有句成语“国色天香”,这里的天香指的就是桂花,中国古时的人把它视为崇高,纯洁,友好,吉祥的象征。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古文诗词,琴棋书画,戏曲唱腔,传统医药饮食,民间风俗,社稷祭祀等等,我想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不管懂与不懂,爱与不爱都会在心底里留下一块烙印,无论走到哪里,哪怕天涯海角,一个汉字,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中国结都会在心中产生共鸣,都会默默的想,那个东西属于我。能够在海外教授孩子们学习吟诵,让孩子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我感觉还是很幸福的,这种幸福感源自于这种古老的乡音,虽然远在万里的异乡,却让我感到了与家乡的亲近,吟诵会永远与我相伴的。
吟诵教学笔记暂此歇笔,留给大家消化吸收的时间,也留给我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愿与大家多交流。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