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Wuppertal亲子中文班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1-5-29 18:13 编辑

Wuppertal的亲子读经班组建于今年的六月份,由家长自行管理,组织上课,每周日上午10:00至12:00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场地举行,每次只需交纳2欧元的场地费,任何人都可前来参加。小班四岁以下的孩子全部需由家长陪伴。
起因很简单,因为我本人非常认同读经教育的理念,就是小孩子通过学习四书五经之类的古文经典,达到学习中文和领略中国文化的目的。
我的儿子一年前开始读经,那时四岁半,我们现在已经读完《孙子兵法》,《老子》,《易经》的一部分,《论语》半部。个人感觉受益颇深,我自己也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些传世经典,不仅增强文字造诣,更能修身养性。只是独自在家教子,每每绞尽脑汁,实感不易。于是想给儿子找几个小伙伴,让他有个集体感,增加些自觉性。于是网上发帖找人,没想报名的人数大大超过我的预计,不想对不起朋友和那些相信我的人,于是充当了发起人和组织者。
现在我们的读经班影响越来越大。前来读经的家庭来自周边的不少城市,因此桌椅也成了我们的问题。欢迎大家的关注,也希望能够尽早解决场地问题。
关于我们这个读经班的情况,我会陆续报道。

TOP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1-6-1 08:38 编辑

2011-5-27
我们这个亲子中文班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吃喝玩乐,周五晚上大家又热热闹闹的聚在一起,来到Wuppertal为丰庭爸策划的舞蹈演出捧场。

Wuppertal在世界上算是个文化重镇,每天的艺术交流,演出活动量比纽约还多,以百年来对现代舞影响力最大的Pina Bausch以及她的舞剧院为著名,这里云集了众多现代派舞蹈家,包括丰庭的爸爸吴俊宪和他的法国妈妈Chriystel。

演出开始了,座无虚席。幸好丰庭爸为我们留了票,来晚的观众只能被拒之门外了。几位主要演员是丰庭爸从新加坡,台湾请来的现代舞高手。灯光全暗,音乐响起像是用闽南语唱的一种地方戏,凄美婉转。男舞者的舞姿也是比较凄美痛苦,可惜词听不懂,十几分钟过去了,始终没能明白他为什么那么痛苦。邻座的东东也好奇的问:“叔叔怎么又脱衣服了。”差点笑喷。他说的是舞者把超长水袖白色绸衫穿上又脱下的动作。接下来女舞者的表演也是表现痛苦,决绝和挣扎,但是看起来很有韵味,一头长发被运用到舞蹈中,恰如其分挺艺术。

当灯光再度亮起的时候,一件人体艺术品展现在舞台上,赤裸身体的男舞者,肌肉匀称,穿了一条绳线连做的“毛笔裙”,像是丰庭爸,好像是,可是没眼镜,应该是,最后确定肯定是。丰庭爸平日捂得严,原形毕露差点没认出来。背景音乐是法国香颂,配上蓝色的灯光,充满浪漫柔情和神秘之感,几个走秀步也像是巴黎时装舞台上的男模特,这些创意应该来源于他的法国太太。几个类似太极的动作当然是我们东方的传统文化了,班上的爸爸妈妈们都很熟悉。我倒是很喜欢丰庭爸的舞蹈风格,非常放松,赏心悦目。

最后是一个东方女孩和一个西方女孩的现代舞,表现了一种碰撞与融合,背景配的是汉字书法,两位舞者非常有功力,观众们都很折服。

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了,在门口遇到了班上的妈妈们,大家都在批评自己没有艺术鉴赏力:“太艺术了,一定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可就是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其实现代艺术也许就不需要懂,只是寻找一种心灵的碰撞与共鸣,与其说是看,不如说是感受,一种纯粹的感受。每个动作都是一幅画,舞蹈便是一个连续的画面,带给人完全不同的视觉享受。

度过了一个很放松的夜晚,非常喜欢这个城市,包容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让人感到身心的舒展。每年这里还会举办大规模的现代艺术品展,云集众多的现代派艺术家,每每看到这些作品都会心动,会为我的摄影学习提供灵感与构思。虽然这个城市并不大,但是适合我,生活在这个城市非常的舒心自在。


丰庭爸原来是台湾云门舞集的主要演员,来德国后组建了自己的舞团。找出丰庭爸的一段舞蹈视频:
http://www.56.com/u71/v_MjEyOTA0NA.html

TOP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1-5-2 12:55 编辑

2011-05-01

复活节的阳光把休假中的人们都吸引到了户外,放飞的心在阳光的照耀下感到如此的轻松愉快。虽然复活节过后的几天阴雨带走了很多阳光的温暖,但是晨起时的蓝天仍然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今天Wuppertal亲子读经班第一次大小分班,感谢风廷爸爸对大班场地的整理与改建,除了灯光可以再加亮一些,大小班互相干扰的问题也并不大,看来不必有太多担忧了。
大班从今天起开始学习《声律启蒙》。《声律启蒙》不仅在内容上有对应关系,在声韵上也是平仄相对的。所以先给孩子们讲解了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发音很奇特的规则,然后开始诵读,每段诵读三四遍后,再吟咏两遍,几个大班孩子基本可以自己读了。原本大班孩子的家长不需要跟班的,但是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涨,也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一个小时过去了竟也没觉得疲乏枯燥。课程没结束,前来观摩吟诵课的Krefeld明德中文学校的张逸讷校长一行到了,大家相见甚欢。 张逸讷先生是德国第一位华人市议员,对海外华人子女的中文教育非常重视。客人远道而来,孩子们可要好好表现啊!
第二节课大小班合并,没有讲新课,复习了一些前几周学过的内容。客人们为我们鼓掌,让我感到自己并没有把吟诵的精神传递出去,所以解释,我们不是在表演唱歌,我们在读课文。看过叶嘉莹先生的一段文字,讲得非常到位:绝对不能是唱歌,唱歌绝不是吟诵,你唱歌唱得再好听,永远不会做一首诗,因为你的重点在音乐的美感上,可是诗歌吟诵的重点却在诗歌本身情意的感发上。他的声音是在传递这个感发,而不是以声音的美化为主。但是对于幼儿班的孩子来讲,现实简单的方法也只能当歌教着唱了。
今天的吟诵观摩课上,大班孩子安安的表现令我非常振奋。他没有照学我教的《三字经》吟诵调儿,而是自创了一个调儿,听起来既没倒字,也很顺耳,真的替安安高兴,这就是吟诵,就是拿出一段文字,按照汉语的四声吟出自己的感觉来。虽然我们今天教了孩子们不少固定的吟诵调儿,但是希望孩子们长大些有朝一日都能够有自己的吟诵调儿,一定乐趣无穷的。
课后和明德中文学校的老师家长们畅谈,大家相互交流思想,非常开心,只可惜林林幼儿园有演出活动,我们不得不早退,希望日后还能有机会和张逸讷先生,老师家长们多多交流,一定受益匪浅。

TOP

2011-04-03

今天安排的是吟诵观摩课。平日不进教室的家长们边观摩边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千字文》的吟诵,并复习了前几周学过的内容。
北京归来带着一肚子的消化不良,开始了吟诵教学。一个半月来为了备课,每天只要有空就会反复听录音,出门买菜也不忘带上耳机,慢慢的对吟诵调儿开始找到了感觉。虽然我在北京参加了两期吟诵培训,可第一次听《我爱吟诵》的录音时还是有些陌生,怎么和我上课时的感觉不一样呢?人声和机器声看来还是有差别的。但是听多了,这种差别就消失了。因为我渐渐的融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慢慢体会其中的韵味,为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加用心掌握,在习练的过程中也着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因为班上的孩子大多属于幼儿班,所以从教学内容上选择了《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歌谣体以及无格律的上古诗。吟诵分基本调和吟诵调两类。《三字经》《千字文》选择的是基本调,诗歌则选用了吟诵家们的吟诵调。一个多月来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有机会根据老师的节选样本创作了自己的《三字经》吟诵调,人生第一次当回作曲家,其妙无穷,其乐无穷,并掌握了很多诗歌的吟诵调儿,相信对以后的吟诵学习和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理论上讲,吟诵是帮助正音识字的,不懂得汉语的四声就无法学习吟诵。但是很多家长担心吟诵调儿对海外的孩子学习汉语的发音会有影响,我想主要应该是大家不了解,不习惯,不掌握的原因。当然对母语不敏感的海外孩子,尤其把汉语当作第二母语的孩子应当采用什么方式教授吟诵,目前国内只有徐健顺教授的夫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对外汉语的吴老师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虽然此次在培训班有幸见过吴老师,可惜没能有时间多聊,希望今后有机会多多请教。
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千字文》,为了强调四声对吟诵学习的重要性,特意加了手势。希望通过这种灌输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句老话:“听话听音”不管它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但汉语的声调确实是可以表意的,一声平和,二声昂扬,三声婉转,四声坚决,入声铿锵,决绝,以及开口音,闭口音等等。无论孩子们现在懂不懂,只希望通过这些手势和口气腔调表达出汉语的这些内涵,这些本质东西,让孩子们学习到真正的中国话。
一个多月来的吟诵教学,让我掌握了吟诵的基本调,经常会在家拿着古诗自创吟诵调,林林受我影响偶尔也会小吟自创一下,林林爸同样受了感染,有时听着徐健顺教授的吟诵很有感受似的乐: “这徐教授真是陶醉其中啊。”他最喜欢的是徐教授吟诵的东北调《敕勒歌》,守着电脑来回放几遍跟着学。昨天散步,兴致索然,前后无人,放开喉咙吟了两句:“敕勒川那———,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 因为读经班的孩子们大多还小,现在基本当歌教孩子们唱,但是从我个人的思路,我希望他们不仅能学会别人的吟诵调,不仅懂得欣赏,更希望他们能够以自己的乐感和理解自创,创造的乐趣是无穷的。这种想法在我学习吟诵以前是做梦都没想过的,但是通过吟诵我知道这完全可能,完全可以做到。
下周小班的孩子们去荷兰的度假村集训,加上复活节假期等原因,正式上课要到五月一号了,那时大小班将分班教学。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在体力精神上做下调整,另外加强一些理论研究和文学修养,虽然上过培训班,但是信息量太大,很多东西没来得及消化,补充好能量为下一步的吟诵教学做准备。
今天复习了以前学过的一些吟诵,家长们普遍反映我吟诵的比吟诵家好听。这种反映很正常,吟诵家不是歌唱家,他们表达的最深刻的东西是对词文的理解,有些吟诵调其实很好听,徐健顺教授上课的时候就说过,听老人家的吟诵一定要拨开乱七八糟的东西,抽出它的精华,这需要多听多练。所以不是我吟诵得好,而是吟诵调本身就好,只是家长们还没找着感觉。
今天是我们班最受大人孩子喜欢的鹏鹏十三岁生日,大家一起为他唱了生日歌,祝福我们这个小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你永远健康快乐!

TOP

2011-03-27

今天是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每年的这一天德国进入法定的夏时制,也就意味着每天要提早一小时起床。佩服妈妈们让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决心,没有过渡性的延长一小时,按照夏时制准时上课。
连滚带爬来到教室,平时最给力的鹏鹏哈欠连天,加上几个大孩子因故未到,感觉气场明显不足。复习了上周学的《木瓜》,上次课未到的欣欣睁大眼睛满脸惊诧的样子死死盯着我,《木瓜》这首诗的吟诵调儿很好听,我相信她是被深深吸引了。 今天学习的《关雎》选用的是陈少松先生的吟诵调儿,也非常好听。我们先诵读了两遍,然后教唱了两遍。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关雎》的内容不算短,但是吟诵调儿既简单又好听,相信很容易就学会了,内容能否都记住还要看课后的功夫。
今天的《三字经》吟诵是最后一次课,主要复习后三分之一的内容。虽然今天课堂的活跃程度和上节课比相差很多,但是秩序井然,所有的孩子都按照要求跟读,假装机器人被遥控的小朋友们也都做到了注意倾听然后行动,没有了上节课的浮躁,其实我倒是更喜欢静下心来的学习状态,调动积极性只是一种手段。三岁的小銤銤几节课来的表现真是令人称叹。銤銤是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开始两周还因为太好动发生过从椅子上掉下来的情况。最近三周情况却大不相同,读书积极主动,注意力集中,可以保持很长时间,我几次提出要求,她都主动举手请战,成了我今天得力的小助手,继续努力吧,有希望!
那篇《我爱吟诵  魔鬼训练营日记》被德国中文网高亮置顶后,不仅吸引了带孩子的家庭前来观摩我们的吟诵课,也吸引了当地的留学生前来观摩。今天一位留学生大哥哥饶有兴致的和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美好时光,还时不时的帮孩子们翻书找页。他非常喜欢我们这种用吟诵的方式教孩子读书的方法,表示将来自己做了父亲也会让自己的孩子学。
大小分班后,我开始给大班的孩子讲解《三字经》。最近一直在查找有关《三字经》方面的资料,最喜欢的还是刘宏毅博士的《三字经 讲记》,不愧是蒙学研究第一人,写出来的文字不仅增长知识,更能拓展思路,让人从新的层面认识《三字经》,只觉耳目一新,原来如此。《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上下五千年尽在其中。得益于这些天的研究,讲起来竟如滔滔江水,实在过瘾。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对《三字经》中的三纲五常那么惧怕。我想一定是这些人太忽略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了,能够引起争议的文字一定是值得思考的,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都可以拿来让孩子们自己判断。一味的躲避只能说明这个社会太不包容了。
下课了,又是一个艳阳天!

TOP

2011-03-20

今天好喜庆,进门来不及换装就先吃了叮叮妈拿手的椰香糯米糕,又吃了乐乐妈为大家自制的一锅豆花,热气腾腾,配上佐料太好吃了。精神更是大振,准备上课!
从读经班成立那天起,“寓教于乐”就始终是我们的宗旨,不仅因为班上的小小朋友多,更是希望把枯燥的读经变得生动一些。半年多来家长们也一直在想方设法改进课程安排。北京的吟诵培训班之所以能够让我受到极大的鼓舞,感觉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船看到了灯塔,苦苦寻觅,终于理出了一条思路,有了这条路,孩子们就可以顺利走上读书之旅。
为了让孩子们对吟诵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也因为小小朋友多,这几次课都选用了无严格格律的上古诗歌,对这些小朋友来讲其实无异于唱歌。今天我们学习了《诗经 卫风 木瓜》,几个小朋友已经在家学会可以跟我一起吟诵了。三天的集训,《三字经》已全部学完。想想自己的胆子很大,没有上来教花腔,而是选择了基本调儿,孩子们跟着学就是了,家长们能接受吗?不接受就不能配合,孩子们的课就无法进行下去。还好几节课后,家长们普遍反映“好听”。我想这种好听完全依赖于汉语自身的魅力,原汁原味,让人切身感受到对母语的亲近。对吟诵的推广也更增加了信心。
自从吟诵培训班回来,我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家长中的一员,变为吟诵课老师。半年多来之所以对读经班始终投以热情,不仅因为和家长孩子们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样的温暖和温馨,还因为它给我们所有人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任何人都可以各尽所长,发挥潜能,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寻找自己要努力的目标。现在我感觉生活无比充实,不仅仅对吟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还希望学做一名快乐的老师。快乐老师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名杂技演员,如何在技巧与娱乐性中找到平衡,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我相信学习的过程一定会给我带来很多乐趣。今天上课在安安心心妈,小路妈,桐桐妈的配合下,我用机器人的办法鼓励孩子们开口,只要孩子们开口吟诵,我或者安安心心妈就可以被孩子们遥控往前走。走几步,走得快慢要看孩子们的表现。这招很奏效,看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吟诵的样子,实在太让人开心了。
孩子们快快乐乐的上完了今天的吟诵课,又安安静静的听小路妈和叮叮妈讲《女娲补天》和《后羿射日》的故事,在今天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度过了一个充实的早晨。

TOP

春天里来百花香。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我们的读经班实现了去年圣诞节前《老子》课程结束时相约在春季的诺言。为了加强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我们临时决定三月份增加一次三天的集训,以小班孩子为主,集中学习《三字经》。一岁多的欢欢虽然也是班上的成员,欢欢妈也一直关注关心着我们的读经班,但是因为家远,岁数小等原因,始终没能来上课。此次集训大家终于见到了这个可爱的小宝贝,真是一次大聚会。
我和立安妈分别负责上下午的课程。上午安排孩子们通读,下午我负责吟诵。虽然参加此次集训的孩子基本六岁以下,但是从他们上课的表现和回家的反应来看,总体效果是不错的。最明显的应该是不满六岁的丰庭。 丰庭的语言环境很复杂,爸爸是台湾人,妈妈是法国人,生活在德国,父母平时交流用英语,他的第一母语是法语,中文听说的机会不多。三天来的集训丰庭每天回家都会“唱”《三字经》,并且开口讲中文,丰庭爸每次说到这些都会为之动容。我也很为丰庭的进步感到高兴。
关于三天集训的总结和大致情况立安妈和桐桐妈已经写好发到群里了,不过希望两位妈妈把总结在网站的贴里也发一遍,不仅对我们班上的家长是个鼓励,也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家长参与到读经吟诵的行列中来。
昨天下午的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可以说是三天以来最好的。首先上课的地点从我家换到了旅馆的餐厅,空间大了很多也没有了玩具,孩子们的注意力增加了不少,此外安安心心妈的加入令气场强大了许多,孩子们对他们熟悉的段落也都能大声地吟诵出来,开心的样子真让人开心。当然最令我高兴的是,一起跟着上课的几个妈妈和鹏鹏已经可以自己吟诵了,虽然每人的调子不尽相同,但这不正是吟诵的特点嘛。原本乐乐妈准备好了录音设备让我为班上的家长们录音,现在想想没有这个必要。我吟诵的《三字经》只不过是我根据依字行腔的规则自创的吟诵调儿而已。吟诵说到底是一种自娱的学习方法,可以拿来修身养性,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三字经》非常简单,不涉及诗词类的赏析也没有更多的规则,只要依字行腔再根据内容稍加变化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编,非常适合拿来练口。 我们的读经班是出了名的藏龙卧虎,家长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也是一顶一的人才,比不得吟诵大师,总比得了街上叫卖的小贩,所以我决定把《三字经》的吟诵当成作业交给家长们自己完成,相信大家一定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为了庆祝桐桐,小路的生日以及三天集训的圆满结束,晚上再次聚餐。为此叮叮妈,嘉嘉妈大做两天准备了二三十道大菜。丰盛的酒宴,畅快的交流加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令大家再次沉浸在节日般的欢乐中。
三天的集训结束了,我们总结了不少经验。非常喜欢这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大家各有分工,相互依托。 不仅志同道合,更是努力维护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才可以让家长们获得一种信心,有了信心的支撑,不管孩子们出现什么状况都不会受影响。这也是半年多来我们读经班的核心思想。还是那句话不急不赶,要求不苛求,放松心情,能有什么事办不成呢?

TOP

6-03-2011
论吟诵的基本方法
徐健顺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是汉诗文的声音载体,是“乐”的功用的实际主要承载者,是汉诗文的传承形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我们理解汉诗文、学习汉诗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鲁迅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尚且如此,何况唐人乎?何况汉人乎?所以古人叫“做诗”不叫“写诗”。
诗是吟出来的——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有的,太重要了。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百年以来,我们是用西方的poetry理论来解释汉语诗歌的,只讲字义、意象、结构、背景,不讲声韵,这是对汉语诗歌的根本性误读。文赋也是这样。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多谈了。
吟诵为什么又是教学方法?再深言之,为什么要吟诵?
因为吟诵是对诗文的理解。
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第二,声韵的意义。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百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
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现在读经的人很多,读经倡导者台湾的王财贵先生有个理论,说小时候背过,长大自然会理解。这个理论有一个疏漏,古代的教育并不是这样的。小的时候老师没有把理解的种子放进孩子的心里,他长大后怎能理解呢?古代的教育,确实是小时候背过,多背少讲的,但是,小时候要埋下理解的种子,那就是靠吟诵。后来的讲经,也要靠吟诵。
“吟”这个字在几乎所有文人的文集中都会出现,而且频率非常高,据有人用计算机对《全唐诗》进行的字频统计,“吟”字出现了3397次,在《全唐诗》所有6209个用字中排第188位,和宫、暮、安、醉、少、孤、晚这些字的频率相近。可见吟诵在文人的生活和文化的传承中是多么重要的地位。关于吟诵的记载随处可见,俯拾即是,但是关于吟诵方法的文献却很少。吟诵有哪些规则?哪些习惯?怎样吐气发声?怎样高低长短?怎样变化发展?这些都极少有记载。中国也没有吟诵谱,只有日本有,而且年代并不久远。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吟诵属于口头文化,人人皆能,各各不同,所以很少有人专门论述。我们在采录吟诵传人的时候,尤其是九十多岁一百多岁的人,他们是经过私塾的学习,真正会吟诵的人,他们都说,吟诵有什么可说的?有什么可研究的?这是天生的,就是这样!人人都会还说什么?你也会!吟诵是自然而然的,一张嘴自然就是这样!这些都存在我们的采访记录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们即将出版的《名家论吟诵》。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我们想,这应该反映了几千年来古人对吟诵的看法,可以作为吟诵文献如此之少的原因。
如此一来,我们研究吟诵方法的主要依据,就是近百年来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的上限是民国时期,其吟诵方法可追溯至清代中叶。清代以前的吟诵也是这样的吗?这的确是一个疑问,今后也应该进一步搜集资料,深入研究。但是我们对吟诵传统的一贯性是比较有信心的,这个信心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
第一,吟诵是代代口传的,口传文化普遍有变异的现象,但也普遍有传承的性质。这是人类学的老话题了。我们不是普遍把《希腊的神话与传说》、《山海经》等当作先民的事实吗?实际上都已经是后代的口传。吟诵不是哪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从老师、老师的老师、老师的老师的老师那里继承下来的,其基本规则和方法,应该改变不大。
第二,日本、韩国、越南的汉诗文吟诵一直传承未衰,其中韩国和越南在近古时期与中国的交往较为密切,其吟诵也受到了中国吟诵的发展变化的比较多的影响,但日本在近古时期比较封闭,其中国文化输入多依靠朝鲜和海上非法贸易,它的吟诵,传承唐朝的成分比较多。今天的中国吟诵和日本吟诵比较起来,尽管旋律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节奏、读音、发声、规则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相通相近的地方。这说明了吟诵传承的稳定性。华钟彦先生曾专门撰文论及此事。
第三,关于吟诵方法的古代文献极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目前找到的零星的记载与近现代的吟诵并无矛盾。此外,关于吟诵的大量文献都是从外部描写吟诵的,这些记述虽然没有直接论及吟诵方法,但是由外部形态也可对内部规则做一些推论,这些推测也与近现代吟诵并无矛盾。
第四,以近现代吟诵为基础,对吟诵的规则方法所做的研究结论,用以解释古代文学、音乐、语言等方面的现象时,不仅能解释得通,而且往往比之仅以字面解释更为深入顺畅,更为豁然开朗。比如上古音有无声调?近体诗格律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的乐谱为什么是那样的?等等等等。这些都另文撰述,在此不论了。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对吟诵的传承性、一贯性有比较高的评价。以下研究,是建立在近现代吟诵资料的基础上的,但是古代吟诵应该相去不远。
我们所搜集到的吟诵影音资料,老的资料基本上都是前人录的,被我们搜集来的,新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我们亲自赴全国各地采录的。共计有200多人的吟诵影音,其中我们自己采录的近百人,涉及汉语七大方言区和白语、日语、朝鲜语等多种语言,另有大量的采访记录和文献资料。我们的采录工作还在进行,我们的目标是采录到千人万首。目前我们拥有的吟诵影音,最早的是1948年唐文治先生的吟诵录音,唐先生时年。他的吟诵得自青少年时代,属于近代吟诵。赵元任先生也有录音,但是录的时间晚,乃是70年代,他的吟诵属于现代吟诵。此外,还有朱东润、钱仲联、唐圭章、华钟彦、赵朴初、臧克家、陈贻焮、启功、高文、柳北野、潘希逸、萧璋、江树峰、范敬宜等前人,以及周有光、南怀瑾、叶嘉莹、霍松林、戴逸、钱绍武、屠岸、周退密、刘衍文、文怀沙、吴小如、王运熙、程毅中、刘崇德等一大批前辈学者的吟诵影音。也有很多散在民间的吟诵传人的影音资料,以及一批吟诵曲谱。我们也系统地搜集了百年以来的吟诵文献,包括各种专著、论文、杂记、回忆录、采访手记等等。所有这些影音和文献资料,我们都做了切分、分类和整理、研究。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吟诵具有鲜明的中国口传文化的特点。一首诗在以前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地方不同,曲调就不同;人不同,曲调就不同;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十个学生的曲调都不同;一个人吟两遍,曲调也会有所变化。曲调跟当地的语言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吟诵曲调的丰富多彩,并不说明吟诵是没有规律的。对吟诵来说,曲调并不重要。吟诵不是唱歌,它的目的是深刻、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吟诵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如何表达词意的方法,不是一种曲调。吟诵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全国各地的吟诵,从东北到广东,从上海到甘肃,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所有的正宗的吟诵都必须遵循的,因此也可说是吟诵的规则。
本文即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吟诵的规则所做的初步研究。

TOP

吟诵教学笔记(一)

2011-2-27
吟诵培训班归来,原本只打算从诗词开始,因为有现成的教材和录音资料。但在上周的动员会上,演绎了两段徐健顺教授的蒙学片段,家长们感觉不错,所以希望读经班从这周开始的《三字经》就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吟诵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其实我真想在班上也办个师资培训班,可目前看来,家长们关心的不是自己能学什么,而是孩子们是否能快快乐乐的学到他们该学的东西。那么好,这个重担就先落在我一个人身上吧。

因为手头的资料只有徐教授从各个地方采集来的《三字经》吟诵片段,要上课的话基本靠自己编了。虽然我知道吟诵调大多简单,但是真要做一件自己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心里还是有些没底。和班上的学友们做了一些交流,大家都很鼓励,于是便开始着手了。从众多的吟诵调里选则了《我爱吟诵》中徐健顺教授的一个调儿,接近“矿泉水”,最基本的依字行腔。我的想法就是把最基本的东西传达给孩子们,基础打牢了,孩子们日后便可以按照自己的乐感和理解自创吟诵调儿。做了一辈子的中国人,说了一辈子的中国话,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汉语本身就是有声调有韵律的歌, 难怪古人能够把干巴巴的文字吟诵得有滋有味。开始两天找不着调儿的地方,便把汉语的四声标注出来,按照四声的高低稍微给点腔音,曲调天然而成,我乐呀。收着的心打开了,压力慢慢消散,变得轻松愉快,每天哼哼唱唱,发现做个吟诵课老师其实是个挺美的事儿。

课堂上要教的课算是备好了,心里又开始打鼓。初登讲台,没有任何教学经验,虽然读经班已经开班半年多,但是形成了基本的课堂模式,以单一的读经为主,谈不上教课。此次不同,不仅要单独授课,亲子的形式也从此结束,孩子们不再由家长陪同,每次课只由两至三位家长负责,面对大多数还是幼儿园玩耍的孩子,退堂鼓不停的敲,不知怎么面对。在北京培训班的时候,看过陈琴,薛瑞萍和朱畅思老师的教学示范录像,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知道了做为一个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状态去面对孩子,孩子们应当呈现什么样的状况才达到了应有的课堂效果,但是我们班的情况比较复杂,以幼儿园小朋友为主,最大的12岁,最小的不到两岁半,我该怎么教呢?

上课了,先教了《咏鹅》,选的是杨芬老师的吟诵调儿,孩子们应该是受到了歌声的吸引,开始跟着我的情绪走,然后我们开始了《三字经》的吟诵。原打算在投入热情的同时,还要不嫩装装嫩,其实一切想法都是多余的,只要置身在这个环境中,只要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我的心情就像放飞的鸟,陪着孩子们一起唱一起动,一个多小时的课上完了,没有孩子哭着找妈妈,我很欣慰。尽管吟诵教学在国内才刚刚兴起,我们身处海外更是没有经验,但是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快快乐乐气氛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深深的为这些赶上头班车的孩子们感到庆幸。

吟诵不仅让孩子们感觉好玩好记,它最大的作用是传承了中国的礼乐文化,只是今人少有人了解。为挽救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叶嘉莹先生,徐健顺教授等一批人在不惜一切的为此努力着,我很佩服他们,这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我们一代人应负起的责任,我希望有一天吟诵能够唱响世界每一个有华人的角落,做为先行者我感到万分自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