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 格林斯潘给我们上课(望海楼)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08-11/03/content_131398.htm+ q. Z9 u+ {) j2 O
4 r2 T  n. I! l. k: G# U
格林斯潘给我们上课(望海楼)

石川人

' b/ t5 u9 o" t$ q; ]
+ b: ^9 G: q/ f5 @* p5 R# Y$ }6 Z8 W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11月3日   第 01 版)
6 |  P" D/ z" V6 V人在德国 社区
6 ^; u. K  P6 S4 ^8 pcsuchen.de  仿佛一觉醒来,世界风云突变!源自华尔街的这一场金融风暴,刮得天昏地暗,人心惶惶!
8 g* R" W% m  f+ i4 {+ y人在德国 社区  美国怎么了?欧洲怎么了?世界咋被弄成这个样子呢?种种疑问,团团迷雾,涌上百姓心头。
9 ?+ G# b/ W: v0 ]csuchen.de  究竟是咋回事呢?让我们请格老来上一课吧。3 G! C9 Y8 L) o
  格老者,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是也。格老先生当了19年美联储主席,辅佐过4位美国总统。因其位高权重且又在任期间屡创经济奇迹,美国《时代》周刊曾将他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伟人”,一些媒体称他为“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有意思的是,1996年和2000年两届美国大选,媒体公然宣称:“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行了。”更有意思的是,2000年大选,两位总统候选人竟然争先恐后比谁更会夸格林斯潘,一位说:“格林斯潘是我的偶像,我觉得他成就非凡,无人可及。”另一位则说:“格林斯潘是美国货币政策的掌舵人,功绩卓著,制服通货膨胀的最佳办法,就是让这位识途老马连任美联储主席。”csuchen.de* B1 b( _7 }1 v  `5 T
  人活到这个份儿上,还有啥可说呢。如果不是这场起于青萍之末的次贷危机,如果不是由次贷引发的金融风暴乃至全球经济海啸,格老也还是令人尊敬的格老,他是神而不是人的神话,也将继续流传乃至流芳百世!
) ^- X1 C, R8 |' {$ Y  然而事常有出人意料之处,百年不遇的打击猝然敲到了美国、欧洲和世界头上,人们在回过神来之后,自然要请这位美国金融政策的掌舵者出来解释解释,究竟是咋回事嘛。; U4 s% ?( ]4 c$ {* d# j9 G
  于是,便有了10月23日美国众议院的那一场请格老“说清楚”的听证会。人在德国 社区- F- i1 t6 G; J4 W7 \0 B
  面对众议员们咄咄逼人的提问,格老一一作答,有如下回应:. @4 h  h; }9 H
  之一:“我犯了一个重大错误,我以为那些自负盈亏的组织,如银行和其他企业,他们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股东以及他们的公司净资产。但事实并非如此。”
8 t) t. R+ r9 C! H; w  之二:“我使用自由市场理论超过40多年,经验告诉我它运行得非常好。现在我在这个理论里发现一个缺陷,我不知道这有多重要,影响有多深远。我为发现这个事实感到难过,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
; L( F  X% M" ]" Q* U! H2 N  还有一些,不引用了吧。格老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还是值得称许的。他的回应,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就是两个不对,其一,相信银行和企业的自觉性,放松对他们的监管,这不对;其二,相信市场万能论,认为政府不必干预,这也不对。% \$ O  S% Q9 \$ k9 `8 @7 _. v
  格老的回应(反思),倒也让我们弄明白了一些事情。比如刚刚倒闭的曾经那么“牛”的雷曼兄弟公司,不管他干了些什么,反正没干一个实体,只在金融圈子里玩虚的,这个概念打包出售给张三,那个概念衍生推销给李四,钱生钱,利滚利,公司倒是年年利润滚滚往上翻了,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的年薪竟也高达9100万美元的天文数字!你一个没有任何经济实体的公司,9100万美元从哪里来?不就是那一个个衍生物里给“生”出来的吗?
! F& s! |* n$ b; B  由此想到我们国内一些金融企业,某银行老总年薪300多万还嫌太少(和国外同行相比)!某保险公司老总年薪6000多万却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这不都是钱生钱“生”出来的吗?这样理直气壮地拿下去,经济能不出毛病吗?人在德国 社区" @/ @" T5 S8 T2 k$ ?( m
  由此还想到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常识,何为货币,货币乃实物之一般等价物也。没有那么多实物却衍生出那么多货币,你这货币脱离实物放大成了十倍百倍的泡沫,不迟早得缩水回到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吗?人在德国 社区5 ~: {/ |; [/ i, q. ^, l
  格林斯潘正给我们上课,这一课上得好,上得很及时哩。
0 v& {0 o. p" g- Z, e人在德国 社区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