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回访母校西南大学

袁隆平向校友们频频招手表示感谢。(石涛 摄)

摇旗子、举画像、拉横幅,西南大学学生们雨中在校门口排了半公里长队,迎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袁隆平!10月27日19时许,袁隆平院士现身,他频频向大家招手,上千人的欢呼响彻校园。

欢迎队伍延伸半公里长

为了迎接袁隆平回母校访问,西南大学校园挂满了“欢迎袁隆平院士回母校”的横幅。访问原定于19时,17时许,校门口便站满了欢迎的学生们,大家有的拉起横幅,有的举起了袁隆平的画像,有的还挥动着小旗子,

“袁老是我们杰出的校友,我们来欢迎他,就是向他致敬!”工学院大一学生何净告诉记者。18时许,记者在西南大学校门口看到,欢迎队伍从校门口一直延伸了大约半公里长。

“这么隆重我感到不好意思啊!”

19时10分许,在学生们欢呼声中,袁隆平坐一辆奥迪车驶入校园。袁隆平摇下车窗,举右手向校友表示感谢。

在欢迎宴会简短致词上,袁隆平难掩回母校的激动和喜悦,“我到母校来,非常激动,学校这么宏大,有五万多学生,不简单呐!母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希望母校更加繁荣!”袁隆平还感谢母校的迎接,“这么隆重欢迎我,我感到不好意思啊!”

晚宴特意摆大米

袁隆平是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当晚晚宴现场的布置也颇具匠心,餐厅工作人员专门在餐桌正中摆了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满了大米。缸壁上还专门写了一句话:“饮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袁先生”。

在校成绩首次展出

“这是转学证明,这是他的学生证。”西南大学校史馆何老师向记者介绍了首次面向公众的袁隆平在重庆求学的实物。让人意外的是,袁隆平当时农学课程成绩并不很突出,反而英文成绩特别好,高达93分。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普通化学60分,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农场实习67分。这是袁隆平1950年大一下期期末考试成绩,专业成绩在班上仅相当于中等。对此,西南大学教授、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表示,成绩并不代表实际能力,正如袁隆平自己所说“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

西南大学退休女教师陈德玖也是袁隆平同班同学,他也向记者谈起袁隆平当时的成绩:“那时,隆平像个大孩子一样,很喜欢打球游泳,但成绩不是很好。隆平很聪明!”

同学回忆 曾下嘉陵江救同学

西南大学特地联系了当时的几名校友与袁隆平见面叙旧。今年77岁的王运正是与袁隆平同班的女同学,她清楚记得袁隆平下江救同学的事,“他的游泳技术很好,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在嘉陵江夏坝段游泳失踪。隆平和一个同学从夏坝一直游到黄葛树(在东阳镇境内),找了很久。后来知道,那个同学被江底的石头卡住遇难了。”

新闻面对面 “金钱对他已没有什么概念了”

西南大学教授、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与袁隆平私交甚深。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常听人评价,以袁隆平的贡献完全可获得诺贝尔奖,您怎么看?

向仲怀: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从这点来说,给他再多的褒奖都不为过。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没有得诺贝尔奖,但丝毫不能抹杀其贡献。我认为,在你的领域把事情做得最好,就是最大的贡献。科学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

记者:网上最近在评论袁隆平拥有“几辆豪车”的事,你怎么看?

向仲怀:当时我看到这则消息,第一反应是:“老袁又被人家给‘炒’了。”我一听就觉得不可能。像他这样的科学家,对金钱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生活用品也好,车也好,能用就行,从来不管什么品牌。

袁隆平和记者开玩笑:是不是科学家都很严肃?

在袁隆平等待会见老同学时,记者有幸与袁老零距离接触。袁老说,他在重庆生活过12年,也特别习惯重庆的生活。他还随口用重庆话说:“到了重庆,当然就要说重庆话噻。”记者忍不住说,“真没想到,和以前通过课本感觉的袁老完全不一样。”听到这,袁老笑着说:“是不是认为,搞研究的都很严肃啊!”边说边幽默地做了个严肃的表情,逗乐了在场每一个人。

重庆情结 袁隆平在重庆从小学读到大学

袁隆平于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抗战爆发后,袁隆平随家人迁往重庆,1939年8月~1944年5月,先后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读书。抗战胜利后,袁隆平离开重庆,1949年,他又回到了重庆读高中。1949年8月~1950年10月,他在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1950年11月~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3年至毕业。


身价值1008亿 喜欢穿15元的衬衫

在一次记者会上,有人问:“您的身价值1008亿,如何看待财富和名利的?”

袁隆平表示: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那是公司(隆平高科)市值。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那件15块的衬衫。


TOP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