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德国人的思维方式

我还有我的一些中国同学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就是在讨论课上,我们感觉很难参与德国人的讨论,语言问题暂且不论,就是感觉思维方式上和他们的格格不入。
今天上完一个seminar section,我又感觉郁闷到了极点。



比如我们今天上的是一个叫做系统理论的seminar
社会学系统理论可看作是社会科学里的数学,也就是说它对社会认识的假设前提是站在一个非常抽象的高度,从这个角度发展起来的一套理论模型。不要说这么抽象就没有应用价值。数学够抽象吧,就是因为它足够抽象,才具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应用可能性。因此系统理论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学理论,正是在于此,它想要建立一套至少符合当代的对人类社会普世的认识模型(其实说白了是在革命传统认识论,或者是说在建立新的paradigm 就象物理学界量子力学的认识取代了牛顿力学一样)。到底这个系统理论的价值在哪,暂且不论,因为它现在还是属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争议比较大。

我一直怀疑那些如此热衷来参与这个讨论和上课的人,是不是真的对这个理论感兴趣,还是因为这个理论算是比较时髦,就来凑个份子。因为实在是无法忍受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看着我心爱的教授被这些莫名的问题所刁难。

一个理论模型,之所以是理论模型,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远离现实世界的真实复杂性的,它和现实是属于两个范畴。

就好比我们画画,画画的素材的确是取自于原型。比如画个女模特,
首先要在画布上打好一个被画的此人的整体结构,头,身子,四肢,她的姿势,按比例在画布上勾勒好,然后才能继续画她的眼睛鼻子嘴巴这些细节部分。但是当我画她的眼睛鼻子嘴巴的时候,不是首先想到,画出的眼睛鼻子嘴巴要怎样和她真人的一模一样。而是我要考虑的是,落在画布上的眼睛鼻子嘴巴放在整个我之前所勾勒的框架里来看,是不是和我心目中的协调度相吻合。哪怕她真实的眼睛鼻子嘴巴再怎么美丽,如果我一开始勾勒的是个毕加索风格的女人。那么完蛋了,美丽的女模特你就等着发现你的眼睛比牛的还大,只有一只而且还是长到了屁股上。当然这样比喻有点夸张,但是其实是一个道理,就是说一旦一个真实世界被抽象出来后,那么构造这个抽象模型的所有元素的功能就是要符合整个模型的功能。这些元素很可能完全不能一对一的还原到现实世界中。当然,你要尽力还原也是可以的,比如我们若是看到毕加索的画,然后郁闷那个长在屁股上的黑色圈圈为什么和真实的人眼睛相差那么大,实在是不能说这个观众理解了毕加索的艺术。

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点类似于此,他们读到书里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会把这句话或者这个词抽出来,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因为这句话放在日常生活中是很费解的,他们就一定想要找个Beispiel把这句话理解了。于是教授绞尽脑汁的寻找Beispiel以满足他们一对一的强迫性思维。当然这样举出的例子往往是牵强附会的,不知道对他们的理解能有多大的帮助。

就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看到一个整体的毕加索女人,而是纠缠在那个和他们经验世界不一致的屁股眼睛上,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于为什么这个眼睛没有睫毛没有瞳孔,还长在屁股上!
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能理解理论的创建者构建这样一个模型的主线,也就是说作者是从一个什么实际世界中抽象出一个什么样的框架。但是你不能告诉他们,要从这个出发点Ausgangspunkt入手,因为他们会瞪着充满疑惑的大眼睛反问道,如果文章的每个句子都不理解怎么能理解整个中心思想呢?


从现象到理论是个归纳和抽象的思维过程,进入理论分析的高度后,就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搬运,是纯粹的逻辑思维过程。尤其是对系统理论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来说。

逻辑思维我们从小就被题海战术的方法训练的很多。而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的抽象思维其实是很强的,不要看我们是实用主义者。或者反过来说,就是因为是实用主义,所以才会掌握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象我刚才说的,数学的应用意义是放之四海皆准(突然想起来,有个学哲学和人类学的德国朋友跟我说,中国人的思维像数学家,哈哈哈)。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有一点很聪明的就是,当面对错综复杂的实际现象时,要善于从这些复杂现象中把握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大局,看问题是网络性的,整体性的。什么胸有成竹,庖丁解牛等等典故反映的就是中国文化中趋于综合和归纳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中国人学习新事物是很快的,不要看新鲜事物眼花缭乱,但是他明白都逃不过一些基本的道理,因此他只要把基本框架做到心中有数了,就能游刃有余的处理问题,当然可能很多细节的东西因此而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忽略。比如学习理论就是如此,读一本书,很清楚不可能每个句子都懂,但是最重要的是我要先理解整本书要讲的是什么,大的框架清楚了,里面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理解了,不过是一条主线上的演绎过程而已了。

而在讨论课上,中国学生如果觉得一个句子不是很懂,他一般不会盲目的提问,要不就是当场放弃对这个句子的精确理解,反正我都知道整个理论的大概了,随着对整个理论的认识加深,以后慢慢的细节也都能理解了。要不就是记住这个地方,回去参考大量书籍,猛抠这个疑点,不过学习态度这么严谨的可能还是少数。我想不会有一个中国学生提出象德国人那样的问题,因为那说明他根本彻头彻尾不知道这个理论是干什么用的,所以也不会坐在这里浪费时间。
而德国人的思路是,如果整个概念到概念的传递逻辑不能理解,那么就靠着寻求还原一个个概念于经验的方式,把整个理论体系支离破碎掉,专研到可能每个概念都仿佛有所领悟,然后再对着一堆堆凌乱无序的概念碎片发呆(也是思考过程了),等到对所有概念理解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可能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最后终于明白原来毕加索画的是个女人啊!

所以社会学系统理论虽然在西方很多人都有涉足到学习到,但是大部分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

而我发现,一旦有中国人稍微接触到点系统理论的常识,就会很快觉得这个理论的亲近性了。这个时候在高度复杂的东西面前,反而凸显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优越性,用中国人观望全局的思路反而能更快的进入理解的深层次。




总的说来, 中西两种方法的出发点不一样,各有千秋,最后可能都是殊途同归,但是两者的中间过程对相互来说,实在是有南辕北辙之疑。当然作为在西方求学的我们来说,一方面要学习他们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受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熏陶的中国人来说,还是要更多的意识到和发扬我们的长处,不要把我们好的基础荒废了。

[ 本帖最后由 fussfun 于 2007-6-15 13:57 编辑 ]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Share |
Share

哇, 这么长, 俺居然看完了.赞自己一下.
仔细看了, 没想到写的还真棒, 害的我都不知道怎么抬杠.

LZ讨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 这个是一个方面, 人的发展是根植于自己所处的文化和环境, 结果从个体到整体就会反映出一种共性.

很难说哪种思维方式更好, 这个就像自顶而下, 逐步求精和由下而上的两种系统构建方式一样, 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两者灵活应用, 彼此融化那是很理想了.

德国的产品在细节上就做的很好, 非常可靠, 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关系.

我更感兴趣的是, lz阐述的另一方面, 就是模型和现实的关系, 抽象的意义和作用, 也涉及了方法论, 这个写的非常好, 非常非常赞, 很赞同.

我想是放在所有学科, 无论理学,工学, 社会学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是在研究中起指导作用的, 当然, 这个作用是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平时不容易去想这么宏观的东西. 不过, 如果跳出细枝末节, 有一定的距离来宏观的看科研, 很容易发现, 是贯穿整个科学中.



我还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用了立体主义的毕加索中后期的画来做例子, 有想法

[ 本帖最后由 吃花生的大灰狼 于 2007-6-17 09:55 编辑 ]

TOP

TOP

LS的解析够精辟....

TOP

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所以,字母排列组合和象形会意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
谁爱看日本 AV,谁就是 XU 牲。

TOP

而且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全部的,所有的,只是有个一般性在里面而已,枚举的完全归纳这种方法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我的意思 根本不是要诋毁德国人傻或笨,否则他们出了那么多天才人物怎么解释,不知又触犯了一些人的什么敏感神经了。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原帖由 柳漫2 于 2007-6-15 14:07 发表
也不是所有德国人都是抓着旁枝末节不放吧,估计也就几个比较傻、不善于学习的德国学生会这样。当然毕竟中国学生从小学习负担重,磨练出了学习技巧,所以普遍比德国人更会学习。


不是说他们傻,不善于学习。而是中西方思维的确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平时,或是在学习一般东西的时候,相差的感觉不是那么的显著。但是对于某些非常复杂的东西理解的时候,差异性就明显拉大了,所以我这个帖子一直是围绕着学习系统理论来说明这一点的。

相信这个现象不少深入学习的中国学生还是有同感的。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参加seminar最害怕做Protokoll,且不论每个同学的发言我还不一定都听懂了,好些人就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拼写不出来、、、、、、
A Za A Za Fighting !!!

TOP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