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北京何日才能告别沙尘暴?

近日,中央电视台预报沙尘天气将再次光顾北京。前两天,连地处东南沿海的上海都被北方来的沙尘笼罩了。为减少人们的恐惧心理,气象预报部门把沙尘暴更名为沙尘天气,或者扬沙天气。进入新世纪以来,沙尘暴几乎成了春季北京必然要接待的不受欢迎的“客人”。
2 ^2 u4 R) C+ X人在德国 社区; ~( p- x  _; R, Z8 z
  投资近六百亿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实施了近三十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什么没有有效地阻挡沙尘暴呢?这恐怕就是我们每年面临沙尘暴的核心问题,我们该怎样作为? * u* T1 S/ V# d7 a) I# R

& k: c4 z7 z2 \/ |  s: vcsuchen.de  首先是草和林的关系。植被类型按照覆盖度和生物量来划分,最多的是草,其次是灌木,最后才是林。试图在草原和荒漠上种出森林,这就离生态治理的目标背道而驰了。事实上,用草捂盖沙尘暴比用树木阻挡沙尘暴的效果要好得多,幷且草不需要种,保护就行。
3 V* {' T1 l/ U1 s3 x+ s. b
6 q- x( U+ G: e. w; \人在德国 社区  其次是点上治理还是面上治理的关系。现行的做法是,生态治理多放在了容易验收的点上,这些点多靠近公路。花了大量的钱,治理效果是不错的。然而,对于贡献沙尘物质更多、离公路最远、破坏更严重的地区,却无人问津。
0 p' W, j0 _2 L" ^
: M3 \  _& ]/ {+ F* i: E  第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上,干旱、半干旱区的人口适宜密度是1-2人/平方公里,我们超过了10人/平方公里。必须通过正确的措施,引导分散的人口集中到小城镇上来。这样做的前提是,国家用于生态治理的费用要大部分用到居民的安置上。 % j0 i0 q- T6 Y0 `
人在德国 社区# k* H$ @  r$ C( i
  第四是生态治理与生态扶贫的关系。沙尘暴是牲口“啃”出来的,是农牧民“种”出来的,是人为“治”出来的。目前,生态治理的做法,与当地老百姓的生存发展严重分离。国家的治理费用不是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好处,而是肥了当事人。
# c0 N1 t3 B$ ^" K, Q9 F人在德国 社区* {- u& v1 X( H1 d9 q5 @( F5 t
  第五是东部和西部的关系。中国畜牧的潜力在山东、河南、河北这样的农业大省。遗憾的是,农区的秸杆大多没有用于畜牧业的发展,而是被白白烧掉了。西部不能定位在畜牧业基地上,而应当是生态屏障,不然草原早晚要被牛羊啃光,国家还要花更多的钱去治理。
8 b7 y* J) ?7 S# B$ {( p人在德国 社区" T5 B9 ]) s7 N# |/ i9 }; C9 ?6 T8 U
  或问,我们能否告别沙尘暴?答曰,上述五大关系不理顺,前途未卜。当然,也可能很快,这就是轻的土壤物质都吹光了,重的物质吹不动了,草原变戈壁,戈壁更荒凉,北京就没有沙尘暴了。但北京也可能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