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两个问题 关于《金刚经》的

金刚经中对于佛的提问,须菩提处处破相, 回答得精彩绝伦,当佛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否"的时候,须菩提回答的是"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为什么须菩提在这个地方不破相了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须菩提在之前佛所提出的一切相与非相的问题都回答得非常圆满. 可是却栽在了一个"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的问题上. 他回答错了~~~ 请问,为什么?
Share |
Share

这两天在讨论破相的问题,没想到脸皮肤过敏了,又红又肿又痒,真是破相了阿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原帖由 五十步 于 2007-3-18 18:42 发表
我也不信仰任何宗教,我把佛教只看成一种教育而已,跟孔子的教育看作是一样的。《金刚经》是释迦牟尼跟须菩提的一次对话记录,仅此而已。
因为佛教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很多跟名相相关的词汇都是平常的阅读所不能 ...

很受启发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观  并不是强调用甚么生理器官收集信息。佛教里面所说的观,实际有点像是用逻辑推理推衍得出某种结果,对事物应该这么看待对待的意思,比如一个苹果如果我们不吃的话放在那里就可以能坏掉,长霉,腐烂等等,这些过程还没有发生,但是我们通过我们已经有的知识得出了这个结论,我们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个过程就是观。只是说在思维这个过程的时候在大脑里面会不自觉得形成一个图象,形成图象最直接的就用到了眼睛,所以用了观这个字而不是闻。不过观也不光是指形象上的,声音的、触觉的现象都可以观。
和观关系最大的就是智慧。个体的智慧是不同的,所以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个人“观”的能力以及“观”的所得也不一样。    佛教所谓的修观,就是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而不是甚么神乎其神的特异功能。佛教不排斥科学,就是因为科学的方法本身是智慧的,能够提高个人认知世界的能力。

TOP

我也不信仰任何宗教,我把佛教只看成一种教育而已,跟孔子的教育看作是一样的。《金刚经》是释迦牟尼跟须菩提的一次对话记录,仅此而已。
因为佛教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很多跟名相相关的词汇都是平常的阅读所不能用到的,所以难免会变得形式。其实只要不被这些名词所迷惑住,未尝不可了知一下这些名相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并不是单单指作为肉体的器官,而是代表了功能和能力。这些功能和能力和特异功能无关,而是认知、辨别世界真相的能力,以及行动的能力。
佛是觉者的意思,拿我们的话来说就是  “大明白人”,因为明白,所以不迷闷、不会上当受骗,不会惊讶怖畏、被事物所困惑住。可以把孔子所说的“君子”,道家所说的 “真人”相比较一下,如何?

对于“宗教”这个概念我想我们之间在认识上有差别,我所认为的宗教,最起码的有一点就是认为世界是有主宰的,人是被主宰的对象。当然不管主宰不主宰都会直接以观念的形式指导影响人的行动,孔子的教化也能影响人的行动,甚至唯物主义哲学也可以指导影响人的行为,我想基督教和唯物主义不能同被归为宗教这个范畴内吧。
俱我所了解的佛教不是宗教,就是一种教育,佛教的基本观点是 无主宰,非自然。“无主宰”,是说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可以主宰我们自己,完全是我们自己作为自己承受,佛不能主宰谁。“非自然”,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东西都是有原因的不是偶然的,都是一种必然。
之所以佛教被宗教化,是近两三百年来的事情,这里面跟净土宗的流行有相当大的关系,很多人信奉观世音释迦牟尼,整天念他们的名号,又向往净土,但是这些背后的真正义理却很少被人真正懂得,所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宗教。

我所理解的“修行” 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真正的修行是有目的的,明白因由的,也就是解行并重的。只有解,而没有行,就是世间的哲学,明国时期欧阳竟无研究唯识就是这么样的。只有行,而不懂得根本的道理,就是世间的宗教,很多居士婆婆就是这样,因为他们不明白根本的道理是怎么回事,就变成了迷信。

再说玄机,其实根本就没有甚么玄机,所谓的机 就是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情,早一点晚一点换个地方等等都叫做不当机。因为不明白这些名相背后的道理所以会被人当成玄学。
在第一个问题里面,我是这么理解的,一个方面佛也可以理解成我们自己的这个自性,是本来就具足的,是具备那些能力的。另一方面从整个金刚经的结构,也就是这一次释迦牟尼跟须菩提谈话的结构来说,释迦牟尼正当个“机”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显然不是莫明其妙的提问。须菩提前后两次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佛在第一遍解答了之后,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自知心头还没有安稳,就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佛两次直接的回答都是“当如是生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具体展开来说第一次对“云何应住”的答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云何降服其心”的时候是要众生了解实相,生起无所住心。第二次佛就没有这么展开了,这一次是由肉、天、慧、法、佛五眼到沙的多来比喻众生的心念都可了知,从而说出一切唯心造,再接着说三心根本了不可得,指出心无所住的本质。如同剥洋葱一样把实相呈现出来。这样就跳出了之前“是甚么非甚么名甚么”的逻辑,以免众生执着于逻辑,变得教条。

TOP

原帖由 五十步 于 2007-3-18 00:19 发表
相 与 破相

我个人认为,相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形貌,包括声音、冷热等等。这些事物包括实际的,比如桌子电脑天空云彩,也包括抽象的比如心情感觉等等。

我所理解的破相,就是认清这些现象的本质, ...



原文是这样的:
——————————————————————————————————————————————————
佛知见究竟分第十六
  【分义】成佛当具无上知见,然佛不异于众生者,非无肉眼也,不异于外道者,非无天眼也,以同具色根二性,外相非无所见也。惟有特异者,具慧眼法眼以全其用,四眼具足,乃名佛眼。以佛眼故,遂通诸心非心之义,第假定为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耳,实则一切不可得,此福德性,亦非有相之三千七宝布施可喻,更不得以多寡名之。故若干国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则以知见本同体而无圣凡也,此是开佛知见之究竟当决定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上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六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在这里应该说比较清楚地可以看到,无肉眼,又何以观相,既然佛不异于众生,当然也就有肉眼。相就是一切可以wahrnehmbar的,可观察到的,比如佛相,人相等等,对“相”的认识在大乘佛教的学习中应该只算是基础入门,因为不破相,就无法领悟到世间还有另有真理。但是真正的慧见,应该是达到无我无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解

其实不要看佛经经典那么多,又显得充满玄机。只要领悟到了佛教的核心,就能顿悟了(禅宗慧能不识一字,何以读经?),当然真正的悟,不是光是思维上的理解,最后还要落实到行为上,这就是需要锻炼了(思维和行为系统的耦合)——所谓修行。这是佛教非常重视的,所以佛教是一种宗教,而不是仅仅一种认识论或者世界观。它直接指导人的行为。

至于佛教的核心意义,用比较现代的语言来说的话,就是对世界混沌性的认识(无我无常,色即是空等即无差异的认识),在我和Informer的帖子中说得比较清楚了,这里就不重复了。其实,佛教在大多数人眼里,还是拘泥于其宗教形式(宗教是一种Institution,制度,因此它本身必定受限于某种“相”,这样的佛教还是境界比较低的,到了禅宗结合了儒道的精神,开辟了在家也能修行,酒肉传肠过等等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才体现出了中国的本土智慧)。



因为我不信仰任何宗教,呵呵,所以对任何教义也就不去拘泥于它的形式了。也就是说佛有无肉眼,有无法眼,有无佛眼,有无天眼,甚至有没有佛对于我来说,都是没有区别的,呵呵。

欢迎继续讨论









[ 本帖最后由 fussfun 于 2007-3-18 09:39 编辑 ]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相 与 破相

我个人认为,相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形貌,包括声音、冷热等等。这些事物包括实际的,比如桌子电脑天空云彩,也包括抽象的比如心情感觉等等。

我所理解的破相,就是认清这些现象的本质,洞明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我上面给的两个问题,也不是我提的,是我的一个网友提的,之前看到你们有说到这方面的话题,又看到楼主的态度比较认真,觉得或许可以一起探讨探讨,看看楼主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如果楼主还没有读过金刚经,那讨论起来恐怕比较吃力,这本经不长,半个多小时就可以读完。  如果按照梁武帝的分法,第一个问题出在第十八品,第二个问题出在第、二十六品中,相关的一些内容在第五、十三、二十品中出现过。

第一个问题,不是拘泥不拘泥而已。而是确实中间有蹊跷,能称为经的必然有它的原因,不能这么轻易的就放过了。把这个问题换一下,为什么释迦牟尼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来,接下来又说了些甚么话,前后文一读,恐怕会收获不小。当然版主的这个回答不失为一个回答,只是欠在识缘不识机。

TOP

原帖由 五十步 于 2007-3-17 23:30 发表
【相】
梵语laks!an!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大一六·六二○下):‘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 ...

呵呵,那你的理解呢?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字典上如是说

【相】
梵语laks!an!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大一六·六二○下):‘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所载,一切法有总相、别相二种。总括而言,无常等为其总相;别而言之,则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乃至色等之形状各别,而皆有其特殊之相。又以性为物之本体,相则为可识可见之相状。大乘起信论言真如有体、相、用三大,所说相大者,谓真如之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等诸功德义,故称为相大。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等称,一切有为诸法皆具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四种变化,称为四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谓,诸法之相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及依相等十相之别。十地经论卷一则举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六相。大乘起信论则分别为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有无俱相、一相、异相、非一相、非异相、一异俱相等。此外,在因明(论理学)中,则有因三相之说。[入楞伽经卷七五法门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二、显扬圣教论卷六、成唯识论卷二、卷五]

TOP

我没有研读过佛经,只能说大概能知道它想要说什么,很愿意很楼上的讨论交流。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相”的,对于你来说有何谓之“破相”。

我不知道"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的上下文是什么。但是,如来如果是世尊的话,如来当然有肉眼...如果提问人非要拘泥于如来有没有肉眼的问题上的话,本身就是没有破相的,因此须菩提的回答,应该是意料之外的,他是要破“破相”的“相”,因此他还是“破相”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不太明白,是不是可以讲解一下?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