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级照片:70年代的生活大全(图)ZT

跟着迟到的人一起怀旧

70年代的生活大全

那时的马路上,基本上都是非机动车


[ 本帖最后由 玩儿 于 2007-1-18 19:27 编辑 ]

GSvk_1.jpg (65.15 KB)

GSvk_1.jpg

Share |
Share

TOP

原帖由 gym_0903 于 2007-5-17 18:02 发表

每家只生一个孩的政策是在1978年正式颁布的

了解得够清楚啊!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TOP

TOP

TOP

回复 #1 玩儿 的帖子

TOP

原帖由 秋高气爽 于 2007-1-19 22:48 发表
那个时候,寒冬夜里,晚饭后一家人围着那种带烟筒的铁炉子团坐,拉家长。时而借煤灰的余热,埋进两土豆、三红薯 ,炉子盖板上撒一把肚胖衣红的花生 仁烘烤。孩儿们眼巴巴地盼着,大人们慢悠悠地拨拉着,因为炉火旁的 ...


亲切, 真情, 朴实. 有一种温情从久远的儿童时代慢慢的渗出, 淡淡的. 让我想起了小学的教室里, 冬天烧着暖炉, 孩子们把家里带来的馒头和白薯放在炉火上烤, 课间的时候就抢着吃烤的最焦的那个, 香香的还带着硬壳贝儿.  

夏天, 大人领着小孩儿带着小板凳儿围坐在院子里聊天儿, 手里摇着竹叶儿做的大蒲扇, 扇啊扇啊, 扇子的叶儿都破了还舍不得扔, 孩子们做游戏, 弹球儿和在泥土上"剁刀出国"(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们都会的两种普遍游戏), 玩儿的是满身的大汗.

不知怎的, 还想了小学课本里的两篇散文: 许地山的"落花生"和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 总是那种淡淡的朴实让心灵感动!

TOP





气爽姐, 好文! 像回到了中学时代上语文课的时候.
赞一个!

TOP

那个时候,寒冬夜里,晚饭后一家人围着那种带烟筒的铁炉子团坐,拉家长。时而借煤灰的余热,埋进两土豆、三红薯 ,炉子盖板上撒一把肚胖衣红的花生 仁烘烤。孩儿们眼巴巴地盼着,大人们慢悠悠地拨拉着,因为炉火旁的活儿,一般是不容小孩随便上手的。待皮儿渐渐均匀变焦黄,再搁一边儿晾晾,然后按孩儿数分几小堆,每人一份免得争。尽管如此,记得弟弟还常会说奶奶偏心给我的堆儿大。现在要吃多少,什么口味的都随手可得,可要有当时的香,怕是难了。
      那个时候,夏夜繁星当空,凉风习习,院儿里只有一盏吸引蚊虫的灯亮着。坐着竹条凉椅聊天儿、嗑瓜籽儿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悄悄在暗处玩捉迷藏。长大些后,有时也搬个小凳坐边儿上听,似懂非懂。如今也乘凉,可时常会回想起那些夜晚:四合院顶上挂满星星的一块属于我们的天空;花园在浇透水后枝叶、泥水泛出的清涩、土腥味儿......

TOP

继续:

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平台上,不断爆发的“‘70年代人’大论战”,一次次引发无数“生于70年代的人”关乎往昔的经典回忆。在这种关乎成长、青春、友谊、爱情、理想的群体式回首中,“生于70年代”,有豪情迸发,有理性沉淀……也从而,有了《生于70年代》、有了《红底金字》……一批关乎“70年代人”的图书,掀开尘封的记忆,总结那些“白衣飘飘的年代”里留存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部部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的影视剧总是能掀起人们心底里的热情,一本本小人书、一张张粮票、一个个徽章也常常能让收集者们兴味盎然,而网络上一个个回忆70年代人生活的论坛更是人气了得。如今,怀旧已经俨然成了一个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一种新时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