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过中国---中国最贫穷、文盲最多的东乡族[图文]

在中国甘肃省的贫困山区,有一个名叫东乡族的自治县,这里居住着在元朝来自中亚地区的撒尔塔人,也叫“东乡回回”,解放后被称为“东乡族”。68岁的铁永乡(译音)就是东乡族的一员,这位从没见过飞机也没看过电视的伊斯兰教信徒,在其一贫如洗的家中对纽约时报记者肯定地说:我听说过中国,这个国家可能会帮助我们。


国际先驱论坛报3月8日发表纽约时报记者雅德利(Jim Yardley)的文章,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东乡族--这个不被外界所知、目前仍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的中国少数民族。


文章一开头写道,铁永乡站在他的位于深山峡谷中的赤贫家中,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是否听说过中国时,肯定地回答说:没有。“我知道中国是什么,它是一个由一些应该将会帮助我们的人领导的国家。”铁老汉所说的“我们”,指的就是已在这片干燥而与外界隔离的大山中生活了八个多世纪的东乡族。在东乡族自治县25个乡镇中,有19个乡镇没有一名汉族人。


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讲汉语,也有一些人跟铁老汉一样,对中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尽管他们就生活在中国的中心地带。


地理位置的与世隔绝,已帮助东乡人保存了一种虔诚的伊斯兰文化和一门古老的语言,但这种隔绝也把东乡族与中国其它地区的繁荣分隔开来。这个被中国官方称为56个少数民族之一的民族,现在已成为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也是中国文盲最多的少数民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中国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3805。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多维社从甘肃省官方网站检索到的资料显示,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被国家列为扶贫重点县。东乡县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文化落后,群众生活困难。


东乡族聚居的东乡地区,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的黄土丘陵地带,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官方介绍说,解放后,东乡地区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许多山坡被改造为层层梯田和优良牧场。农业生态得到了改善。改革开放后,东乡族地区出现了农、林、牧、副业多种经营局面,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改善。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指出,上周五(3月3日),在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山区也使所有狭窄的村路都结了一层冰的两天后,一群头戴传统白帽的东乡族老人,跋涉在积雪中前往当地的一座清真寺。虽然当地的一些人因为实在太穷,而无法把孩子送进学校,但他们却“集资”修建了村中的清真寺,和带着雅致的曲线屋顶的漂亮寺塔,并将此作为他们离开人世的安息地。


在汗子林村(译音)一个古老的清真寺担任阿訇的36岁的马阿里(译音)介绍说,“东乡族一直在信奉伊斯兰教”。即使是在当地这个以伊斯兰教为中心而闻名中国的地区,东乡族都因对伊斯兰教的极度虔诚而名声在外。75岁的马奎拄着拐杖,穿着一件羊皮大衣,在与其它村民等着进行午后祈祷时说:“这里的人们过去就虔诚,他们现在仍然很虔诚。”


中国史书记载说,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


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洋芋、玉米和其他夏秋杂粮。东乡洋芋以产量高、个大、淀粉含量高而闻名。由于土地贫瘠,生产力十分低下。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东乡族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农民还从事小商贩、运输、擀毡、织褐子等,以补家用。


文章指出,但今天的东乡地区也中国的其它地区一样,现代化正通过弯曲的山路渗透到更广泛更偏僻的地区,正不停地向年轻人招手致意。在东乡县,手机、牛仔裤和网吧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但根据伊斯兰法规,中国的建筑承包商、香烟、酒类和食品等无法进入。当地22岁的女青年马春丽(译音)介绍说,当地的伊斯兰气氛已每况愈下,年长者已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想保护他们的文化,尤其是伊斯兰。”


作为一名女孩,马春丽能感觉到其它东乡人的感受。母亲曾给她讲过有关汉人的故事,称在她小的时候,因害怕“汉人”过来骚扰,而躲藏在山洞中。马春丽说,那时“所有的东乡人都等着汉人进来,好屠杀他们,但汉人却从来没有进来过。”


现在已在当地一所小学当教师的马春丽,曾在中国东部大城市天津市的一所职业学校学习三年,她曾梦想去当一名美发师,但由于她的父母是保守的穆斯林,认为一个没有结婚的妇女离家那么远是不合适的,最后使她不得不返回到东乡地区。马春丽说:“这里许多年轻人真想走出去,看看中国的其它地区,但他们的家庭却经常反对他们这样做。这里真的非常与世隔绝。”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说,东乡族富有特色的当地语言,也是当地人引以自豪的源泉。但这种语言也被指责为是影响东乡族教育的缺点,因为东乡语只是一种口语语言,所以东乡族的后代就从来没学过阅读或书写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在当地的学校,课程都是用汉语教授的,许多孩子都逃学。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东乡人的人均学令只有1.1年。由于上学需要交学费,所以许多家庭都从未把孩子送进过学校,尤其是女孩。


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学者陈元龙(译音)回忆说,“在我上小学时,我不明白我在学些什么。我经常想跟老师交谈,但我又不会用汉语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那是非常困难的。”文章说,向东乡儿童教授汉语的挑战,已经了吸引了国际救援组织的关注。英国政府已决定,向一个教师培训项目提供资助。此外,美国的福特基金会也正在资助一个教学计划,帮助建立一个用东乡语和汉语字典来进行“双语”教学,这个双语字典就是陈元龙和其它学者编撰的。这个项目已在测验中获得了高分,但目前正寻找更多的资助。


文章指出,教育只是一个基础问题,而许多东乡族现在仍在为维持生存而挣扎着。生活在山区最深处的村民,在干旱之年只能依靠土豆维生,面临着饥荒威胁。一些居住在靠近公路和商业区的东乡人,有的已变成了毒品贩子。还有一些人只能到一些大城市干些体力活,去拆建筑或当屠宰工和洗碗工。


而象文章开头出现的从没看过飞机也没有看过电视,能听点流行音乐就似乎感觉挺高兴的铁老汉,已无法出去干这样的体力活。与老伴和16岁的心智有些迟钝的儿子居住在半山腰的铁老汉表示,“我们有地,在我们的庄稼不够吃时,我们就到附近的村庄去要饭。”


在山谷的高处,靠近东乡县城的山区,25岁的马赫哲(译音)抱着她刚出生的儿子。她的家庭便是当今东乡人的最好写照:她丈夫的两个兄弟已离开东乡县去外地打工,她的婆婆则挤在家中大坑的一个角落,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东乡县。她的下一代--只有三个月大的儿子,已起了一个伊斯兰名字,叫伊卜拉希姆。

马赫哲还没有给她的儿子起个汉语名字。“他现在还不需要这个,直到他开始上学,”她接着补充说,这是当地的一个习惯,等到儿子开始接触汉族社会时,就需要有个汉语名字了。不过,她说,那还有需要很长的时间。


以下是记者在编译这篇文章时,从中国官方网站检索到的有关东乡人和东乡族的资料,供读者参考。


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长篇叙事诗《战黑那姆》,《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脍灸人口。《白羽飞衣》等童话故事颇富启迪和教育意义。现代民族文学领域,东乡族人民涌现出了不少作家。如着名诗人汪良玉的长诗《米拉朵黑》十分有名。


东乡族人民的民歌很有特色,感情真挚,风格多样。主要分三种类型:劳动歌谣、花儿、婚礼歌。东乡族的“花儿”能即兴将景将情自然融合于一体,生活气息浓郁。东乡族的主要文艺活动有“那敦赤”摆摊献艺,表演说、拉、弹、唱。其民间乐器有“咪咪”(类似两支并排的小竹笛)、“四弦子”和“什鸦”(泥制吹器)。体育、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民间美术则以木、石、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着名。在绣花、织褐等方面也反映了东乡族人民的艺术水平。


风俗习惯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中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在服饰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留有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 “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人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Share |
Share

天,当地政府这么多年干什么去了

中国很多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在建国后都在专家帮助下创造了文字,怎么偏偏就遗忘了东乡族.

不理解.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TOP

穆斯林又怎么着。。。我也是从穆斯林聚集地出来的,虽然我自己不是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