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的同学帮忙解释一下啦

是关于中国的汇率制度的》
“……在从1980 到1984 年的第一阶段,人民币名义汇率仍是一篮子货币钉住。不过从1981 年起,已有内部结算价的存在。第二阶段从1985 到1994 年,在人民币官方名义汇率以外,外汇调剂价的作用日益增加。由于外汇调剂价主要由市场力量自由决定,以人民币官方汇率加上外汇调剂价来计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1实际上是管理浮动。……”

这个内部结算价是个什么东东啊?跟后面提到的外汇调剂价是个什么关系咧?
还有这两个用德语怎么说的咧?

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各位帮帮忙解释一下咯rose.gif

蛋壳蛋壳,很多蛋壳:

Originally posted by 芳誉 at 2005-11-13 21:27: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复杂了,因为当时是1979年--1984年间,那个时候中国的会计制度还没有跟西方的会计制度并轨,所以在结算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blush.gifblush.gif建议这个问题去请教从事过外汇结算工作的父辈们吧.


dozingoff.这样的啊

谢谢你的解释啦rose.gif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muroi at 2005-11-12 20:37:

这个明白了,不过说10年后,也就是到1994年,这种现象还是持续的,那时候,这个什么内部汇率都已经开始使用,并且都废止了阿,,。。怎么回事?

这段时间靠的是外汇留成额度跟外汇调剂价格.
顺便说一句,我觉得黄曼丽的这篇写得更透彻.楼主可以好好研读一下.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Judith at 2005-11-13 13:45:


还有个问题要请教大家,文中提到的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的内部结算价是只适用于Handelsbilanz还是整个Leistungsbilanz?官方牌价适用于Kapitalbilanz,oder?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复杂了,因为当时是1979年--1984年间,那个时候中国的会计制度还没有跟西方的会计制度并轨,所以在结算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blush.gifblush.gif建议这个问题去请教从事过外汇结算工作的父辈们吧.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muroi at 2005-11-12 18:55:
没太懂啊,要是弥补国内物价低出口损失的话,应该内部结算价比官方牌价低才对啊。。。。为什么比官方牌价还高呢??

你要注意一下文中所提及的使用这两种牌价的时间啊,内部结算价跟外汇调剂价其实在汇率并轨后都不再使用了.所以,他们也可算是历史名词了.

TOP

谢谢安雅提供的资料

Originally posted by 安雅 at 2005-11-12 19:48:
这篇文章比较全面, 全文转载如下:

ZZ: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演变历程与现状分析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董登新
网站:登新投资论坛国际俱乐部
网址:http://www.pension.zj.com
...


还有个问题要请教大家,文中提到的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的内部结算价是只适用于Handelsbilanz还是整个Leistungsbilanz?官方牌价适用于Kapitalbilanz,oder?

TOP

这个这个讨论真热闹啊,学习学习girl.gif

TOP

外汇内部结算价之所以被废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国家实行双重汇率,需要面对国际的巨大压力。
2。外汇内部结算价原计划是应根据全国平均外汇成本作出相应调整的,但据我所知在1981至1984年四年之间,面对国内物价增长,却一直没有变动。如此一来,出口还是难免亏损的窘境。
因此,它的废止也是势在必行。
你看那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京剧《挑滑车》

TOP

再把这篇文章转过来, 原載《HKCER Letters》一九九八年七月第五十一期


香港經濟研究中心
地址:              香港薄扶林道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
電話:               (852) 2547-8313
傳真:               (852) 2548-6319
電子郵址:        hkcer@econ.hku.hk  


中國的出口成長:回顧與前瞻

黃曼麗

 

中國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出口貿易增長了百份之一千四百五十。出口在國內生產總值裡的份額,由一九七八年的百分之五點三上升至一九九七年的百份之二十點二。改革開始時的外貿體制不僅高度集權,匯率也偏高,但仍然取得如此高的出口成長,實在很值得注意。本文稍後將會說明,外匯改革是過去這二十年推動中國出口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當局在一九九四年設立全國性的銀行同業外匯市場,繼於兩年後實施有條件的經常帳兌換性,中國利用匯率政策以促進出口的自由度有所下降。中國今後的出口表現將視乎對外貿易、銀行和國營企業等其他部門改革的進展,以及能否提升海外市場的層次。

為了瞭解最近二十年中國外匯改革與出口成長的關係,讓我們先重溫歷史。改革開放以前,對外貿易由一小撮企業壟斷,嚴格按照中央計劃部門硬性規定的進出口計劃經營。國家計劃委員會制訂計劃時,首先開列一份必須進口的物品清單,然後根據所需款額,找出國內能夠出口以換取這筆外匯的物資。由於當時匯率對外貿水平和進出口貨種的影響很微,當局遂參照旅遊業、華僑匯款等少數非貿易性活動可能受到的影響以釐訂匯率。實際釐訂時,主要根據中國一籃子消費品與世界各大城市的相對價格而作出。但是,中國不少消費品定價偏低,因而大大高估了人民幣。

一九七八年,中國決定開放經濟、拓展外貿。根據下放權力、外貿渠道多元化的精神,採取了新政策。隨著外貿權下放到地方政府和企業,匯率由原來制訂外貿計劃時的會計手段,變成推動進出口決策的重要訊號。為了抵消匯率偏高對出口的打擊,中國其後就匯率制度進行了多項改革:

第一,逐步下調官方匯率,以抵償出口成本的漲幅。第二,實施外匯留成制度,允許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保留部份外匯收入,作為本身進口之需。第三,開設外匯調劑中心,讓出口機構把外匯留成以較為有利的匯率折換成人民幣。由於這三項措施,縱然中國出口產品的國內價格在過去二十年內持續上升,出口仍然有利可圖。這就是中國外貿驚人成長背後主要的原因。

為了紓緩人民幣偏高對出口的打擊,中國採取了貶值的措施。第一次貶值是一九八一年一月,以二點八元人民幣對一美元為內部結算價(創匯成本)。釐訂內部結算價時,當局以賺取一美元外匯的平均成本為基數,在此水平上附加一成的‘利潤’。這次貶值是中國外匯政策的一個轉捩點。接著的一九八三年到九三年期間,官方主要根據創匯成本,而非國內消費品相對於海外的價格而釐訂匯率。由於創匯成本在期間內不斷上漲,當局也就不斷下調匯率,令出口較為有利可圖。

一九八一年到九三年之間,人民幣先後六次貶值,幅度由百份之九點六到百份之四十四點九不等。期間,官方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由二點八元對一下調到五點三二對一。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官方匯率更一舉下調到當時普遍的八點七元人民幣對一美元水平。匯率雙軋制自此歸於一價。那一年,出口、旅遊和外來直接投資增幅分別高達百份之三十一點九,五十六點四和二十二點七。外匯儲備在一九九四年和九五年分別增長百份一百一十四點五和四十二點六,一九九八年 五月達到一千四百零九億美元。由於外匯供應增加,官方匯率逐步輕微上調。一九九八年四月,官方匯率大約處於八點二八元人民幣對一美元的水平。

一九九四年以前,中國釐訂匯率時,雖然以有利於出口為準則,但官方匯率通常低於創匯成本。在一九八三年,官方匯率是二點八元人民幣對一美元,但是創匯的平均成本是三點零三元人民幣。十年後,官方匯率是五點三二美元對一美元,創匯成本已上升至六點三二元人民幣。既然創匯成本高於官方匯率,中國的出口企業為何還鍥而不捨?

原來,創匯成本與官方匯率的差距並不反映出口的實際盈利。箇中奧妙在於外匯留成。中國自一九七八年起實行外匯留成制度,以鼓勵企業擴大出口。出口公司把全部外匯收入以官方匯率賣給政府後,獲准保留某個q的外匯使用額。其後一旦需要外匯,只要用途合乎規例,即可按當時的匯率,用人民幣向政府購回。但由於官方匯率偏高,讓企業以官方匯率購回外匯,其效果相等於進一步壓低了人民幣。因而,即使賺取外匯的平均成本高過官方匯率,外貿企業仍然樂此不疲。

中國企業自一九七八年起獲准留成外匯。其後,留成的比例顯著提高。一九七九年,地方政府的出口如果超越前一年的水平,獲准留成超出部份的百份之四十。一九八五年,獲准的留成已不少於出口總額的百份之二十五。一九九一年,留成更可高達出口總額的百份之八十,但中央政府保留權利,必要時得以調劑價收購企業百份之三十的外匯收入。一九九四年統一了匯價後,留成制度便被撤銷。

留成制度實施後不久,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獲准將外匯配額轉售給需要外匯作進口用的單位。這一來,企業與企業也就能夠在市場上對換外匯。持有配額的單位由於能更好地利用其外匯留成,拓展出口的積極性更高。除了用來進口產品設備,出口單位還可以以較官方匯率有利的匯率換取留成的利潤。正如留成制度,外匯調劑事實上相同於人民幣的進一步貶值。

一九八零年,中國銀行廣東分行帶頭開辦外匯調劑服務。有關業務迅即擴至內地十二個大城市。早期的交易價是三點零八元人民幣對一美元。一九八五年,深圳設立第一家官方的外匯調劑中心。翌年,上海和北京跟進。再一年後,同類的中心擴至天津。在一九八五年到八七年,外匯調劑中心只對中外合資企業提供服務,國內企業不得參與。一九八七年,國內的輕工業公司、工藝品公司和服裝業也獲准在調節市場上出售留成。一九八八年四月,所有國內企業都獲准在調劑中心上出售留成。外匯管制放寬後,外匯中心的數目和交易量都有所增加。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底,全國有一百多家調劑中心,交易額達到二百五十億美元。在一九九四年的改革中,全國性的銀行同業外匯市場取代了調劑中心,並實施外匯買賣制度。國內公司和機構的所有外匯收入一律須出售給指定的銀行。當局在硬性規定企業出售其外匯的同時,讓企業向銀行購回外匯時,享有較大的自由度。就一般進口物品來說,企業只要向當局授權的銀行出示進口合同和境外金融機構簽發的付款通知,即可換取外匯。

圖一(見英文版)展示了一九八一年到九六年間外匯改革對出口的促進作用。從中可見,期間內,出口增長與以百份比表示的實際兌換率和創匯成本之間的差距,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此處的實際兌換率亦即以外匯留成率作為加權基數計算的官方匯率和市場調節率的加權平均數。

圖一顯示,人民幣貶值、外匯留成、以及外匯調劑均有效地提高了出口的盈利性。外匯改革是中國出口成長的一個主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九八三年到九三年實施調節制度這段期間,出口成長與實際兌換率和賺取外匯平均成本的差距,兩者的關係相對不那麼明顯。主要原因是,外匯調節市場為出口企業提供了囤積外匯配額作投機用的可能性。但是,一九九四年以外匯買賣制度取代調節市場後,出口的成績仍然與實際兌換率和創匯成本的差距有密切的關係。

一九九三年以來,最根本的變革也許是撤銷調劑市場,另為國內企業設立畫一的全國性銀行同業外匯市場。在新制度下,當局透過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和外經貿部實施的行政控制來維持匯率的穩定性和經常帳差額,而非藉著對經常帳的來往實施外匯管制。在新的制度下,匯率不僅影響進出口,還透過各種市場和機制間的聯繫,對經濟造成廣泛的影響。因此,釐訂匯率不再只是貿易和經常帳的問題,必須同時考慮到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各種不同利益團體的平衡、貨幣及財政政策等廣泛的問題。由於中國對內和對外經濟部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釐訂匯率時,也就不能只是為了促進出口。事實上,經過一九九四年的改革,中國不能再以創匯成本來釐訂人民幣匯率。一九九四年到九七年之間,中國的一般物價水平漲幅約百份之五十,創匯成本也顯著上升,但由於外匯供應增長,人民幣匯率反而輕微上揚。人民幣升值,加上出口成本上升,降低了出口的盈利性。一九九六年,出口只增長了百份之一點五。雖然出口部門力促人民幣貶值,人民銀行為了遏制通脹,仍然保持匯率穩定。中國經濟對內和對外部門之間的聯繫加強,令匯率的影響擴散到外貿以外的部門。中國利用匯率政策以促進出口的自由度因而所有下降。

為了穩定宏觀經濟,中國決心在今後一段時期內,維持穩定的匯率。匯率一旦固定後,出口盈利大都取決於國內的通脹水平。通脹如果處於高水平,匯率也就很容易會被高估,打擊出口意欲。為了消除通脹壓力,必須加快改革國營企業和銀行業務。只有在國企無須銀行津貼,也能夠平衡資產和負債時,中國才能夠免除高通脹壓力之苦。一九九五年初以來,由於國營銀行體系收緊銀根,加緊控制放款總額,通脹持續放緩。一九九七年,通脹率只有百份之二點八。由於通脹放緩,以及當局採取退稅措施,同期內出口有百份之二十二的增長。

面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重申維持人民幣幣值,無意將其貶值。但無論如何,亞洲金融危機已無可避免地影響出口表現。五月份,中國出口總值下降百份之一點五,是二十二個月來首次負增長。雖然出口在六月份仍錄得百分之四點三的增長,但外匯儲備卻自一九九三年末匯價統一後,首次出現下跌。五月份外匯儲備為一千四百零九億美元,而六月份則只得一千四百零伍億。

金融危機帶來的新境況,促使中國加快對外貿部門的改革。其中一項是對外貿經營權的改革,以登記制度取締一直沿用已久的行政評審批核的制度,以便更多企業,包括外資及自資等享有外資經營權。此外,中國亦企圖以增加退稅率的方法刺激出口。早於今年二月,紡織品的退稅率已增加了百份之二。自七月一日起,六種主要出口貨品包括紡織品、機器、船、鋼鐵、水泥及煤等的退稅率獲增加幅度由百份之二至百分之八。

中國出口成長的前景取決於外貿體制能否繼續改革、以及中國能否享有較有利的國際貿易環境。把國營外貿企業轉化成真正自負盈虧的商業機構,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外貿能力必將有所提升,使外貿為中國帶來更多的好處。

 
以美食抵制秋天的伤感!!!

TOP

原来跟外汇留成有关系...
以美食抵制秋天的伤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