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篮筐

最早的篮筐,因为是用来装蜜桃的竹制篮筐,篮筐下部有底,每次将球投进去后都要搬梯子爬上去把球取下来才能重新开球继续比赛。反反复复搬梯子爬上爬下取球,成了当时进 行篮球游戏的一大累赘,于是,不少人有过改进篮筐的想法。不久以后,奈史密斯在与同事们的合议下,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创制出世界上第一副以金属材料做成的、底部没有封闭但其口径比球小的球篮。使用这种球篮比赛,每投中一球,比搬梯子取球方便多了,因为它只需用竹竿将球捅出篮筐。但是,即便如此,此时还没有人想到要投进球后使球自动从篮筐里落下来。   
  1893年,开始出现在篮留下面用网袋代替筐身和筐底的球篮,但进球后仍要用专门拴在网上的绳子将球抖落下来。这比用竹竿捅球似乎又进了一大步。用竹竿捅球和用绳子抖落球的篮筐,同时并存了较长一段时间。其间,运动员们还试想过别的一些改进办法,所以无底篮筐也开始在这段时期中出现过。直至1913年,金属篮圈下面挂无底线网的篮筐才开始普遍采用。

  谁会想到,从最动的搬梯子取球,到去掉网底使投中的球自动落下来,就这么个今天看来很不起眼的创举,我们的先辈竟花费了22个春秋的心力。现代比赛用的篮筐更规范。按规定,它应包括篮圈和篮网两部分。篮圈内径45厘米,应牢固安装在规定的篮板上,篮圈离地面3.O5米,板面与篮圈内沿最近点为15厘米。篮网要用白色缆绳结成,长40至45厘米,悬挂在篮留下面。另外,还有一种在圈颈部位装有弹簧的“抗压”篮筐。不过,在世界大赛中使用这种篮筐,必须经过国际篮联技术委局会审查、批准。   


  篮板原来的名字叫“遮板”。随着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演进和完善,篮板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起初,在篮球还叫“筐球”的时候,篮筐后边并没有篮板、后来因为比赛时投不进的球常常“飞”到围观的观众中引起哄闹,于是就有人设法用一块不大规则的铁丝网遮在篮筐后面。这便是篮板前称“遮板”的由来。直到50年代,虽然篮板的功能早已发生变化,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经常把抢篮板球称为抢“遮板球”。

  1894年,球场上开始出现把篮筐固定在木板上,用木板代替铁丝网,这种篮板虽然形状各异。五花八门,但因为它有时能将投不进的球反弹入筐,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所以一出现便很受队员们的欢迎。在此基础上,1895年还是由青年会国际学校率先推出一种统一规格为4英尺X6英尺的成形篮板便被广泛采用。直至1932年成立国际篮联以后,篮板才逐步被明确规定为:厚度为3厘米,形状直呈1.05米高、l.80米宽的长方形,板面必须平整,并漆成白色,同时还规定,篮面下沿离地面 2.90米.被固定在板面上一会底盘圈水平面距地面3.05米,应漆成澄色。从1954年起,规则还规定.沿篮板四周的最边沿应画有5厘米宽的黑线(透明篮板面白色),上板面的中央处还要画一横宽O.59米、竖高0.45米的长方形、黑(白)框,线宽也是5厘米,框的底线上沿与篮圈水平面齐平。以上这些规格一直用到今天基本未变。不过在此期间,由于球员投篮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和“巨人”的涌现,为增加投篮难度,有人曾建议把长方形篮板改为面积较小的椭圆形。并升高篮圈高度。后来,椭圆形篮板与长方形篮板虽然并存过一段时期,但一直未被重要比赛所采用,最终被淘汰。

  透明的玻璃篮板是1910年前后出现的,但因造价高,工艺复杂,迄今除大型比赛和少数国家外,有利于促进群众活动且用得较多的还是木制篮板。当然,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改进的合成玻璃篮板的普及率也正在日益增长。近些年,一种用0.15米厚度橡胶或塑料等软体物包过的合成玻璃篮板已经面世,这可保护球员在空中受到碰撞时少受或不受伤害。
欢迎来我的小博客踩踩~~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