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军八百壮士投河(ZT)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城略地
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 而此前,杨虎城因“西
安事变”被迫出国,临行前,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北军交给了结拜兄弟孙蔚如,
并一再告诫:一定要牢记“兵谏”之初衷,一切以抗日大局为重“芦沟桥事变”后,
孙蔚如向蒋介石请战,并向国民政府和陕西民众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 家,
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

  蒋介石批准了孙蔚如的请战要求,将孙蔚如为军长的38军(杨虎城的17路
军在西安事变后被缩编为38军)扩编为31军团,由孙蔚如任军团长;下辖38
军(军长赵寿山)和96军(军长李兴中);17师、177师番号保留,师长分
别由耿子介、陈硕儒担任。

  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
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位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长约三百
余里,它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

  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
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而我军也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


  11次反扫荡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
壮!
  
  血战永济:全营将士无一生还
  
  1938年8月8日,日军牛岛师团三千余人,从运城方向扑向永济。
  据资料显示,中条山西端的永济(旧蒲州)是晋西南名城,紧靠南北走向的黄
河,与风陵渡成南北直线,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要塞。孙蔚如率军渡河前,已派独
立46旅旅长孔从洲先期过河,占领了永济,在城外修起坚固的防御工事,随后,
又调在河西执行河防任务的警备一旅张剑平团进驻永济城,担任守城重任。

  黎明,日军十几门大炮同时向永济城外的中国军队东原阵地开火,9架飞机盘
旋著投掷炸弹。从中条山下的西姚温到黄河岸边的永乐庄,中国军队20多里的防
线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在东原防线上指挥作战的是陕军名将孔从洲,而为了鼓舞士气,孙蔚如的军团
指挥部就设在中条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这里不仅“山下鼓角相闻”,
而且可以俯瞰整个永济战局。

  黄昏,日军出动装甲部队,天上飞机呼啸,地下坦克轰鸣,东原岌岌可危!孔
从洲叫来17师补充团(102团)团副杨法震,指著地图说:“正面阵地压力太
大,你速带一个营冲出去,绕到敌人背后的栲栳镇,从背后敲他一下!”/
  杨法震随即率领5名机枪手一字排开,5挺机枪怒吼著,织成一道扇面形火力
网,三百名壮士杀开一条血路。杨法震对弟兄说:“兵贵神速,要打就打他个冷不
防。”说完,从一名机枪手手里夺过一挺机枪,冲在队伍的最前列。

  杨法震率一营士兵一路冲杀,在黑水村灭了敌警戒哨,在唐家营端了敌预备队;
在北古城炸毁了日军增援的汽车队一连数日左冲右突,神出鬼没,搅得日军后营大
乱,从而大大缓解了中国军队主阵地的压力。8月15日清晨,大雾弥天,日军调
集1200多人,向杨法震设防的上高市猛扑过来。杨法震在指挥士兵们打退了敌
人的4次进攻,自己亲手击毙了13名鬼子后,与三百名弟兄们一起魂归上高市当
晚,东原防线上,日军见主阵地攻不下来,便沿著中条山绕道攻打北麓的制高点尧
王台。尧王台下一场血战,终于将日军击退了。但从尧王台退走的日军又迂回偷袭,
一夜间占领了东南方向的西姚温、解家坟、万古寺,使中国军队处在腹背受敌的境
地。永济城外,日军又突破了东原防线,兵临永济城下。在六官村坐阵指挥的孙蔚
如急调有“铁军”之称的教导团去夺回万古寺。三营营长张希文一马当先,在收复
了万古寺后又逆袭西姚温。由于战局瞬息万变,通讯中断,三营被日军困在了西姚
温40年后,孙蔚如将军在他所撰写的《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抗战经过》一文中深
情地写道:“敌旅将我西姚温阵地突破,我张希文营向该处逆袭、肉搏一昼夜,该
营全部殉国,我主力及炮兵得以安全转移、厥功甚伟。”

  8月17日,日军从东、南、北三面(西面是黄河)包围了永济城。

  张剑平团长带领全团官兵坚守城池,日军用炮火将城墙炸得到处都是缺口,城
墙外的护城河已被双方士兵的尸体堵塞,变成一条“血河”。下午5时许,日军在
坦克大炮掩护下冲进城内,中国军队官兵在城内展开巷战,连炊事员也抡著菜刀杀
入敌群6时许,永济失陷,中国军队500名官兵壮烈殉国8月26日,当时的最
高统帅部以蒋介石的名义发来电报:“自张团长以此牺牲壮烈,特电慰勉。”

  永济失陷后,教导团团长李振西在永济到风陵渡之间的韩阳镇筑起第二道防线,
在当地民众的支援下,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阻击日军。期间,团副魏鸿纪带领一支便
衣队多次插入敌后,奇袭敌营,搅得日军一时风声鹤唳在一次奇袭完成后,撤退途
中,年仅25岁的魏团副不幸遇难。

  一个小小的韩阳镇,竟使鬼子半月之内久攻不下。于是他们又故伎重演,从中
条山西部的王官峪迂回包抄。教导团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遵照孙蔚如命令,撤出
韩阳镇。至此,永济战役结束。

  永济失陷,韩阳撤兵,从局部上看是中国军队的失利,而从战略上讲则是为中
国军队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间。因为,孙蔚如渡河作战之初,主力38军及529旅
尚未赶到中条山(此前,38军归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将军指挥,在太行山一带游
击作战),三百里中条山的防务也没有部署停当。永济战后,中国军队各部已集结
到位,中条山防务也基本就绪。教导团撤出韩阳镇后,孙蔚如的指挥部也从芮城的
六官村东撤至平陆的东延村。而日军虽然占了永济和风陵渡,但惧于中国军队的中
条山防线会断其后路,仍然不敢举兵渡河。  
  “六六战役”:八百壮士投身黄河
  
  
  
  1939年6月,日军酋长牛岛、川岸在遭到上司痛斥后,向中国军队发动了
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日军此次扫荡投入大量兵力,中国军队日后在战场上缴获的日军作战命令中有
如下记载──

  “(1)大皇军在运城附近集结一个师另一个旅团的兵力,附野炮50门,战
车30辆,向平陆、芮城之线进攻,目的是将该处守军,第四集团军所辖38军、
96军一举歼灭,为今后扫荡中条山,进攻豫陕奠定有利基础。
  (2)敌情判断:敌人系陕西军队两个军,实际只有12团,不足两万人,武
器较差。96军是从陕西调来,原来参加过大战,战斗力待查。38军据报系杨虎
城嫡系,战斗力较强。该军之17师于1937年八九月间在平汉线被我军打击受
创甚大,后在娘子关雪花山附近损失过半元气未复。

  基于以上情况,我军应以主力先歼灭芮城附近之96军,尔后再集中兵力于平
陆茅津渡间聚歼38军。”

  事实上,日军的这个作战计划中还少列了一个兵种──空军,拥有38架战斗
机的山口集成飞行大队将全部参战。

  无论是兵力、武器、空中、地面,日军的实力都远远高于中国军队,特别是飞
机、战车、远程山野炮都是中国军队根本没有的。

  按照日军既定的目标,这场战役将以“在茅津渡聚歼38军”结束。

  茅津渡是三门峡左侧、平陆境内、黄河北岸一个古老的渡口,它与潼关以北的
风陵渡一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茅津渡过河后便是崤山,占领崤山,可北控
山西,东据河南,西进关中。人们形容茅津渡是“一锁扣三省”,一锁既开,三省
门户皆开,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

  日军的进攻是从1939年5月29日开始的。起初是规模不大的“火力侦察”。
6月6日凌晨3时许,日军的数十门山野炮同时响起,一排排打著唿哨的炮弹划出
一道道弧线,将月色朦胧的夜空撕得支离破碎,巨大的爆炸声震撼著中条山古老的
山峰下了生死赌注的日军一改常规,用他们最不习惯的夜战发起了扫荡攻势,并且
是兵分九路一齐杀来。

  日军进攻的重点是位于芮城与平陆交界的陌南镇,在陌南镇设防的是我96军
之主力177师。

  虽然,孙蔚如总司令早已料到了日军会以分割包围的战术先攻陌南,并且制定
了陌南会战的拒敌方案,但日军攻打陌南兵力之众多,火力之集中还是让中国军队
一开始就处在了非常被动的地步。177师的第一道防线──云盖寺很快被敌突破,
陈硕儒师长退兵至陌南镇外;日军的十几辆坦克又摧毁了镇外的防御工事,陈硕儒
只好退守至镇内,一面顽强阻击敌人,一面等待38军增援,但38军在驰援途中
又遭到日军的封锁,而177师的47旅又被日军包围在中条山南麓的茨林沟无法
脱身。陈硕儒苦苦支撑,战至下午4时许,陌南镇失守,177师被日军逼到了黄
河岸边。

  面对著日军愈来愈小的包围圈,年近半百身材瘦削的陈硕儒命令40名机枪手
排成一道墙,一声令下,40名陕西冷娃甩掉血渍斑斑的军衣,端起机枪杀向敌阵。


  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日军万万没有想到陈硕儒会杀个回马枪,一时乱了阵脚17
7师杀出重围,有人问:“师长,往哪里打!”陈硕儒大手一挥:“回陌南镇!”
他料定日军虽攻下陌南镇,但举兵追杀中国军队,镇中必然空虚陈硕儒回马第一枪
冲出黄河滩;回马第二枪又杀回陌南镇,越过陌南,穿插至中条山腹地休整数日,
收拢散兵后陈师长回马三枪,复夺陌南。此举成为“六六战役”中的一段“神话”。


  但是,177师杀出黄河滩后,有两支队伍没能跟上,他们是新兵团和工兵营。
这两支队伍分别被困在了黄河岸边的许八坡和马家崖。

  新兵团有一千多人,都是些十七岁左右的新兵。小战士们在黄河滩上与日军舍
命拼杀,在牺牲了二百多名弟兄后,八百多人被逼上了河岸边一百八十多米高的悬
崖。

  八百多名年轻的中国士兵站在高高的悬崖上,身后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
河;面前是密密麻麻、张牙舞爪的鬼子;放眼望去,东、西、南、北重峦迭嶂,云
雾飘渺处则是他们的故乡

  一位被敌人的战刀砍断了一条胳膊的战士双膝落地,向著西北方向,咚咚咚磕
了三个响头,然后站起来,一头扑进黄河

  八百多名小战士学著断臂壮士的样子,齐刷刷地跪在悬崖上,向著家乡跪拜之
后,一起跳进奔腾的黄河

  800壮士集体投河的这一幕,曾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后来,据一位村民讲,
他至今还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那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著他的部
队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他仍然双手高擎著。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
是《金沙滩》中杨继业的两句──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再后来,日军退却,有人突然发现黄河水浪里有一杆军旗,人们下河打捞这杆
军旗时,拖出两具尸首来。旗杆从一个人的后背戳进去,穿透前胸,这是一个鬼子
兵。压在鬼子尸体上边还紧紧攥著旗杆的人,是中国士兵,就是那个吼著秦腔最后
跳入黄河的旗手。

  几乎在八百壮士投河的同时,在相距十余里的马家崖,我177师工兵营二百
多位士兵也为捍卫中国军人的尊严而集体扑进黄河

  三天后,孙蔚如总司令在黄河滩召开公祭大会。将士一律臂挽黑纱,孙司令面
对黄河,眼含热泪,攥拳起誓:此仇不报,我孙某自当引颈自戮,以谢国人!

  6月11日,李兴中、陈硕儒率96军主力177师杀回陌南镇,击溃了日军;
孔从洲的46旅从夏县折回,封锁了平陆境内的南北要道──张(店)茅(津渡)
大道;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应孙蔚如之请求,指令黄河南岸的友军用炮火
封锁了黄河河道:骄狂一时的日军终于被中国军队四面围住。6月12日,中国军
队从东、西、北三面向被日军占领的茅津渡(茅津渡由古王、计王两个渡口组成)
发起全面攻势。战至黄昏,日军全线崩溃,我38军、96军胜利会师,中条山保
卫战取得胜利!

  此战役后,全国新闻、报纸、电台均以“我军在晋南又获大捷”为主题作了报
道,而西安的新闻媒体则代表关中百姓发出真诚的感叹:“西北整个得以安定,皆
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所赐”。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
军亲临平陆慰问第四集团军官兵、热情盛赞陕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六六战役”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万名官兵壮烈殉国。但日军死亡
人数亦不在中国军队之下。战后,日军在运城召开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会场上,仅
阵亡军官的骨灰罐就摆了1700多个
  
  望原会战:顶著压力坚守阵地
  
  
  
  “六六战役”过后不到半年,蒋介石下令,将李家钰的47军(47军在六六
战役中担任中条山东、北两面阻击敌援军的任务),升格为36集团军,调出中条
山,这就使原本兵力不足的第四集团军更加捉襟见肘。但孙蔚如从维护抗日大局出
发,并未提出异议,只是对中条山的防务重新做了一番部署,战术上也作了调整,
由死守改为灵活机动的协防作战。

  此时,由于中日双方在战场上的胶著状态,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已使日本侵略
者的野心有所收敛。新任日本首相坂垣抛出了他的“坂垣停战线”,其中划定日军
在夺取陇上重镇兰州后即不再西进。而欲取兰州,仍须跨过黄河占领陕西,因此,
中条山仍是日军必夺之地。

  1940年4月,日军向中条山发动了新一轮大扫荡。这场后来被称为“望原
会战”的战事是第四集团军与日寇的又一次“生死对弈”。

  日军的扫荡是从中条山中部突破,沿张茅大道直取茅津渡。这次的规模仅次于
“六六战役”。

  孙蔚如事先也得到敌军的情报,经过与参谋长陈子坚、秘书长李百川以及赵寿
山、李兴中等将军磋商后,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将日军诱至平陆东部的望原
一带,设伏兵以击之。然而,正当中国军队布好口袋阵准备围歼日军时,一战区参
谋长郭寄峤从洛阳打来电话。孙蔚如唯恐郭的电话会打乱部署(此前已有这等先例),
故而不接电话。郭寄峤又打给赵寿山,说:“望原你们是守不住的。你们应当带部
队绕到敌后,在同蒲线上作战。”

  赵寿山说:“望原是中条山的心脏,望原丢了,敌人就会举兵过黄河。”
  郭寄峤说:“那你要是守不住怎么办?”
  赵寿山说:“你给卫长官说,守不住望原,砍下我赵寿山的头扔进黄河!”

  4月17日,中国军队有意识地边打边退,直到把日军主力诱至望原。

  望原会战的主战场在望原、淹底两个山头,两山之间有一道深沟,沟底是一条
宽约30多米的小河──洗耳河。4月19日清晨,中条山下突然涌来一股巨大的
寒流(俗称倒春寒),雨雪交加,狂风怒号,碗口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赵寿山趁
风雪之夜,调动前线各部兵力,分四路猛攻日军,一夜间将望原周围的鬼子打得狼
狈逃窜,收复了大部分被日军占领的村落。

  4月21日,日军从望原以北的张店据点扑向李振西防守的望原高地。李振西
将一个炮兵营摆在半山腰,将5个步兵营排列在炮兵两侧,每隔三五步便有一挺重
机枪,形成一条钢铁防线,在三日之内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几十次进攻。在战争最危
急时,虎将李振西对一营营长殷义盛(共产党员)说:“鬼子来势汹汹,你马
上给我抽出100名不怕死的后生,每人发一箱手榴弹,冲下山去,收拾***!
这边我用炮火掩护。”

  殷义盛迅速挑出100名精壮后生。100条汉子齐声怒吼:“杀敌报国,在
此一举!”在炮火的掩护下,殷营长奋勇当先,100条陕西汉子呐喊著冲下山去,
趟过洗耳河,冲入敌阵,一排排手榴弹炸起漫天烟雾日军全线溃退,而我百名敢死
队员也多半阵亡

  25日,中国军队各路人马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中条山东部的山头,
对日军形成包围之势战马嘶鸣,刀光闪烁,望原会战打得昏天暗地,日军半数以上
被击毙望原会战持续数十日,以中国军队大捷而结束!

  赵寿山将军在他所写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作为此役的喜剧性结尾:
“(望原)战斗结束后,我打电话与家中联系,正逢我的小孙女出生。她的祖母刚
刚接过生,净了手来听电话,我即在电话中把小孙女命名‘望原’,以纪念这一战
役的胜利。”

  1940年10月,孙蔚如接到蒋介石的调防命令,率部离开了浴血苦战将近
三年的中条山,到中原战场参战。晋南百姓含泪送行

  第四集军团离开中条山后,晋南三角地带先后涌来17万国军。然而,半年后
(1941年4月),17万大军防守的中条山却在20天内全线失守,7万官兵
罹难,8位将军被俘

  日军既占中条山,然终成强弩之末,无力西进。而第四集团军当日军凶焰正盛
时,力挫敌锋,保卫了黄河,保护了大西北国土。

  第四集团军移防河南后,参加了中原战役等大小战役无数。1945年7月,
孙蔚如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授上将衔。日寇投降时,他为第六战区受降主官,
在武汉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投降并全权处理六战区受降事宜。

  武汉中山公园内至今还有一座受降碑,碑上镌刻的草书铭文是孙蔚如将军亲自
撰写的:“中华民国三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
直三郎大将率二十一万人签降于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题。”

  1946年春,第六战区改组为武汉行营,程潜为主任,孙蔚如为副主任。不
愿卷入内战的孙蔚如自此消沉,后隐居上海。

  解放后,孙蔚如曾任民革中央常委,陕西省副省长,中央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
1979年,84岁的孙蔚如将军病逝于西安。
  
  编辑手记:
  中条山,曾被侵华日军称为“盲肠”。在抗战初期,日军倾十余万兵力,苦战
三年,竟未能越过中条山一步。这在抗战初期确属罕见。而坚守中条山的,竟是武
器装备低劣、受蒋介石排挤的杂牌军西北军。

  由于西北军牢牢地钳制住了日军的进攻势头,陕西和整个大西北才得以确保。
抗战八年,日军占据了东、南、北大片领土,却一直无力西进,这一切都得之于中
条山战役的伟大胜利。

  然而,中条山战役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直鲜为人知。一方面因为参战部队是
“西安事变”的杨虎城部队,在国军“正规军”节节失利、大好河山拱手让人的情
况下,国民政府不愿意让这支杂牌部队夺占功劳;另一方面,人们关注的是数十万
上百万军队参加的会战,而三万关中子弟浴血奋战的中条山战役就这样湮没在漫漫
历史尘烟中。

  小时侯,曾听参加过中条山战役的外公讲过,在战役相持阶段,身为团副的他
奉命回陕西老家征兵。他大呼一声,应者如云。整村整村的青年跟随著他奔赴中条
山前线。陕西男子被称为“冷娃”,意思是性子刚硬,不怕死。在抗战初期,就是
这些“冷娃”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乡保卫大西北的长城

  工作后,我曾在关中一部县志中,看到满满十余页的抗战烈士名录,他们全部
死于中条山战役。那个时候,该县人口不满一万,而在此战役中捐躯者竟有一千多
人.

  编辑这篇文章时,我心潮难平,数次洒泪。烈士已逝,英灵长存。
  谨以此文献给中条山战役中牺牲的先烈们。
记那人同坐, 纤手剥莲蓬!

当你孤单时你会想起谁,会不会找只猪来陪?

TOP

向抗日先烈致敬!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你看那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京剧《挑滑车》

TOP

敬。。。。。。。。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嘴狼 at 2005-10-17 21:19:
向中条山挂的好汉致敬

是你!:o:
记那人同坐, 纤手剥莲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