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视还将贫血多久,为何不敢直面失败?

抗战影视还将贫血多久,为何不敢直面失败?

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高潮迭起,红色经典电视剧荧屏热播。从《烈火金刚》到《小兵张嘎》,从《吕梁英雄传》到《铁道游击队》,都新瓶装旧酒,乔装打扮老剧重拍,引领人们进入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接受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洗礼。

  抗战影视一再重拍无疑反映创新能力欠缺

  应该说,抗战题材影视剧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感人的特殊艺术效果。但是一再重拍,无疑反映了后继乏人,创新能力欠缺。更关键在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的抗战小说,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军和日军形象概念化、脸谱化,叙事情节单一,难以适应当前国民素质和抗战宣传教育宗旨。这样的缺陷在重拍的剧作中并没改变,反而随着电影科技与摄影手段的提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向。

  抗战老电影中,我军指挥员基本上由王心刚、郭振清、李默然等英俊人物扮演,浓眉大眼,英姿勃勃;日军头目一般由刘江、方化、葛存壮、陈述这些丑角扮演,面目狰狞,猥琐不堪;精神上,我方英勇机智,大义凛然,敌人愚蠢透顶,狡诈残暴。我军一阵猛打,损失无几,敌人抱头鼠窜,屁滚尿流。当代抗战作品最具神化色彩的是《烈火金刚》,八路军排长史更新只身痛击几千名日军,安全突围。

  在特定历史时期,夸大自己,贬低敌人,可以鼓舞士气和民心。塑造英雄和鼓吹胜利也是战争文艺的功能,好莱坞大片也不能免俗———史泰龙主演的《兰博》、《第一滴血》,用电影赢得了美国惨败的越南战争。但是,好莱坞也推出过内涵深刻、渲染苦难的《辛德勒名单》等大片,这也许受古希腊悲剧《荷马史诗》精神影响。我们却缺乏这种鸿篇巨制的史诗性悲剧作品,只是一味地在浅薄的战争喜剧之中沉浸游戏。

  抗战不是演习,不是阅兵式,可以从容地戴着白手套,迈着正步,藐视敌人。真实的抗日战争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胜利是除失败以外最大的悲剧

  从战争目的上讲,日本失败,中国胜利;从战争本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上,中国未能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胜利的代价远远超过日本在中国的付出,也超过了50年前中国失败的甲午战争,更是历次抗击外来侵略损失最大的战争。难怪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英国威灵顿公爵望着漫山遍野的尸体哭诉:“胜利是除失败以外最大的悲剧”。

  在抗战的八年里,我们发明了很多战法,譬如地雷战、地道战等,一些战法在杀伤了大量敌人的同时也造成了自己人的伤亡,我们也曾遭遇过各种惨痛的牺牲,像铁道游击队在1943年的微山湖一战,在三路敌军围攻下,大队长洪振海和六七十名战士牺牲,几乎全军覆没。

  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我们所做出的牺牲,这恰恰证明我们的伟大与坚强;我们也没有必要回避敌人在局部的胜利,这恰恰证明我们的自信与正直。

  这血写的历史,因为死去的不是百姓,我们就没有当作屠杀而大肆宣扬;他们是没来得及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军人,因此就没有载入历史,只能流传于当事者的口头传播。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这是难以成为历史的历史。我不止一次领悟到这种历史的力量和压抑。

  提到牺牲,是对英烈的一种尊重和缅怀,一种敢于面对牺牲的勇气与胆量。那年那夜,我乘火车途经平型关,等待已久的时刻和圣地终于到来。我俯在车窗上,把目光投向月夜笼罩下的平型关,只有黑漆漆的山峦连绵起伏,什么也看不清。真希望我深情、沉重的瞩望,给长眠在这的英烈们一份暖意,一份慰藉!我怀念你们,与胜利无关。

  江山依旧在,鲜血已无痕。也许只有含着眼泪,才能看清荧屏后的抗战。

  □王锦思(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员)
Share |
Share

四百万军人,两千万平民的鲜血。有谁可以冷静地面对。

TOP

TOP

如果日本不对美国宣战..

如果俄罗斯和美国不帮助中国抗战..

如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