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618
- 威望
- 3193
- 金钱
- 7
- 阅读权限
- 100
- 性别
- 男
- 来自
- Essen
- 在线时间
- 1323 小时
|
2#
发表于 2006-8-28 21:32
| 只看该作者
1特里尔的罗马式建筑、大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
英文名称:Roman Monuments, Cathedral and Liebfrauen-Church
编号:516-007
198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Ⅲ)(Ⅳ)(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一世纪时是罗马的殖民地,二世纪成为贸易中心。在摩泽尔河畔,特里尔在三世纪成为了泰特黑(Tetrachy)的重要城市之一,并被称作“第二罗马”。众多的受保护的历史古迹成为罗马文明史的有力证据。
简介:
特里尔的罗马式建筑、大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位于德国西部的特里尔。特里尔城约建于公元前15年(另一资料为公元前16年)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统治时期,地处具有战略意义的交叉点(距离最初的凯尔特人圣所不远)。因此,古时它被作为军事要地。罗马帝国时代的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抗击游牧民族的重要据点。公元2世纪中叶,这里修建了长6500米的城墙以及 47座碉堡。公元3世纪末,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将它作为其宫廷所在地和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首府。因此又有“北方的罗马”和“第二罗马”之美誉。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特里尔相继建成了许多历史性建筑。这里的建筑具有浓厚的罗马式风格,极富古朴典雅的气息。这些教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特里尔城南可到法国里昂,北可至科隆,西可通法国巴黎,东可达美茵茨。
特里尔现存许多罗马时期的建筑遗迹。有约公元500年造的圆形露天剧场,4世纪的筑有防御工事的城门、罗马浴池遗迹和大教堂,还有卡塞尔施塔特宫(1740~1745年)以及选侯宫(1614 年)等。记载着古罗马的文化,反映着特里尔曾有的辉煌。
城门:城门宽约36米,高约30米,厚23米,由砂岩垒起4组浅灰色的建筑组合而成。中央门楼开有两个拱门,拱门上有两层柱廊,门楼的内部是一个大的庭院。城门最初的功能是防御共事,公元11世纪时被改为教堂。
角斗场(特里尔竞技场):角斗场呈圆形,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可容纳2万5千名观众。这个著名的竞技场名列罗马帝国大型竞技场的第10位,也是罗马时代的遗迹。
巴鲁巴拉浴池:罗马皇帝的豪华浴池,罗马式建筑。外形优雅美观,内部陈设华丽。现仅存遗迹。
大教堂:公元315年,君土坦丁大帝将其居住过的宫殿改造成双梁教堂,其中北侧一幢用来供奉圣彼得,是主教堂。公元11世纪改为大教堂。
圣玛利亚教堂:圣玛利亚教堂的前身是双梁教堂的南侧教堂。曾作为教区教堂,公元11世纪改为圣玛利亚教堂。
马克思纪念馆:特里尔是卡尔·马克思的故乡。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布吕肯街10号一幢普通楼房里。并且在特里尔度过了他的童年。现辟有马克思纪念馆,收藏有马克思文献、手稿和各种版本的著作。
“黑门”是罗马城的北大门,几个世纪的风化、烟灰和尘埃使大门变得漆黑,“黑门”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在罗马帝国历史上,君士坦丁大帝是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于公元315年左右命令将其母亲曾经住过的宫殿改造成巨大的双梁教堂,北侧一幢作为供奉圣彼得的主教教堂;南侧一座为教区教堂。11世纪,南侧的教堂成为圣玛利亚教堂,北侧的教堂则变成了大教堂。
摩泽尔河上有一座修于公元2世纪的罗马石拱桥。
“罗马桥”是阿尔卑斯山北部古老桥建筑的代表之作。即使是在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上面依旧川流不息。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罗马桥”总共经历了3个建造阶段。它与特里尔城同期始建于公元前16年,当时用生长了16年的橡胶树作为桥柱横亘在摩泽尔河(法国东北部和德国西部河流)上。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人类就在特里尔地区繁衍生存,而特里尔是阿尔卑斯山北部第一个可以称之为“城市”的地方,与此同时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基督教的中心。特里尔的罗马教堂不仅是德国最古老的教堂,而且是西方文明最壮观的历史见证之一。就像人们如今所看到的那样,教堂最初就建在离大集市不远的地方,其装饰艺术集罗马时代至19世纪德国雕刻成就之大成,令人赞叹不绝。
大集市附近的“我们的夫人(our lady)”教堂,将早期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被认为是哥特式中心建筑最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德国最大的早期复式基督教建筑之一。12世纪之前,对教堂的改造一直将南半部分的石造建筑兼收并蓄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是建于1235~1260年间的建筑。在这里德国和法国的建筑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圣安东尼教堂是建于15世纪晚期的古老的教堂,它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中纤巧华丽的洛可可式讲道坛。位于现在市郊的圆形剧场与皇家温泉浴场相隔不远,它大约建于公元100年间,经过后来几个世纪的装饰,愈加显得豪华而精美。
剧场可以同时容纳20000名观众,西半部分建有专供贵族使用的包厢和座椅,主门的正面最初修建得富丽堂皇,三条贯穿南北的宽阔的通道上面均有拱门相称,在主门的西边开有两个小门,由此可以拾级而上。在公元4~5世纪时,该剧场还兼为城市的通路,因此北边的大门开在城内,南边的大门则在城墙外。大门的建筑构成和城墙遗迹在中世纪时曾用来采石。
从12世纪开始,特里尔经历了长期的繁荣兴盛,直到18、19世纪之交才败落下来。特里尔曾有一小段时间控制在法国人手中,1815年,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
罗马时代占据着重要政治地位的特里尔,文化上亦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观。 1984年,特里尔迎来了它建城2000周年。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之后,一直到今天,特里尔宏伟精美的建筑及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珍藏的雕刻品风采依旧,仿佛在向人们诉说那漫漫历史长河也掩饰不住的昔日辉煌。
希尔德斯海姆的圣玛丽大教堂和圣米迦勒教堂
英文名称:St.Mary’s Cathedral and St.Michael’s Church at Hildesheim
编号:516-006
198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9届会议报告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圣米迦勒教堂建造于1010到1020年间,遵循对称美,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屋顶,典型的罗马式老撒克逊时代的粗纹织物艺术。内部,尤其是其木制的天花板和漂亮的墙壁,陪称着圣玛丽大教堂的珍宝。众多的工艺们和伯那德肖铜圆柱是大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式教堂的杰出证明。
简介:
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和圣米迦勒大教堂坐落在德国的中部地区(另一资料: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坐落于德国西北部的哈茨山的西北侧、汉诺威东南的伊内尔斯特河畔)。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和圣米迦勒大教堂是德国教堂建筑中的杰作,同时也是宣传基督教的据点。教堂的建筑风格各异,深受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的影响。教堂内的雕刻也闻名遐迩。
路德维希一世于公元815年在希尔德斯海姆创建了主教区,并任命伯尔尼瓦特(另一资料译为 “贝恩沃德”)为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的主教。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曾两次被火灾严重损坏,后来,人们又对它进行了多次的改建和修整。大教堂里最有代表性的珍品,是伯尔尼瓦特主教请当地著名的铸造作坊制造的两件巨大的青铜器,一件叫做“伯尔尼瓦特的窗子”,一件叫做“基督的圆柱”。这两件作品由最著名的工匠精雕细刻而成,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在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内还有一尊“千年蔷薇”在高坛上怒放。
圣米迦勒教堂为西欧著名宗教建筑之一,为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三世时期建筑的最重要例子。教堂中最著名的是6位圣人相伴的圣母子像,是罗马式雕刻的杰作。
圣米迦勒教堂的地下祭室里安放着大主教伯尔尼瓦特的遗体。该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时受损,后修复。
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享有“早期罗马式建筑瑰宝”之美称。半木质结构的建筑物的特征形成了希尔德斯海姆市的独特特征。
贝恩沃德主教是希尔德斯海姆历史上出现的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他为当时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贝恩沃德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多面手”,他不仅是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艺术家,同时还充当着圣人和经理的角色;他开创了德国艺术史上的新纪元,以至于人们把他身后的一个相当长的艺术时期称为贝恩沃德时代。
贝恩沃德主教于1010到1020年间创建了德国最精美的长方形教堂之一——“圣米迦勒”教堂(另一资料:圣米迦勒教堂建成于1022年)。该教堂尤以其中殿木质顶棚上绘制的耶稣家系图、唱诗班席位和地窖里精美的贝恩沃德石棺而闻名;用黄铜铸造,贝恩沃德门及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亦是他的首创,那些现存的传奇式的浪漫建筑和美术作品更向全世界展示了他非凡过人的创造才华。
圣米迦勒教堂在16~17世纪遭到掠夺,但教堂正殿的雕刻却保留了下来。
13世纪,“圣米迦勒”教堂中那幅不朽的天花板绘画和中间的过道终于全部完成。而用黄铜铸造成的贝恩沃德门及耶稣基督的十字架目前安置在希尔德斯海姆德圣玛丽大教堂中。它们是这里所有宗教艺术品中至高无上的代表之作。贝恩沃德门是1015年浇铸而成的,耐人寻味的是上面铸有《圣经》的图解,极为精炼的8幅图画巧妙地将《新约》和《旧约》联系在一起。
希尔德斯海姆的圣玛丽大教堂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这里陈列着珍贵的古埃及艺术品、厄恩斯特(侨居法国和美国的德国超现实主义画家)收藏的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瓷器和巴洛克时期大主教的银器。这个历史上的集会场所,连同其中那个世界闻名的阴森恐怖的大房子,就坐落在希尔德斯海姆——德国最美丽的商业城市之中。
[ 本帖最后由 deadman 于 2006-8-28 21:3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