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57
- 威望
- 93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50
- 在线时间
- 18 小时
|
王千源致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
阿杜注:红字部分是王千源信的关键,粉红字是阿杜的简单点评!
我亲爱的各位同胞:
今日的示威散步已然结束,然余波未平。我就是今天站在两方之中做调停之人,有些逆耳忠言在人前不便多言,如今汝愤气稍停,不得不向你尽述。
(呵呵,作为一名中国国籍的留学生,在反藏独、反分裂的斗争中,把自己放在了第三方做“调停”,合适吗?三年内战,美国人是国共两党的“调停之人”,具体支持谁,大家都清楚)
今者示威不可谓不雄壮,各位尽兴而归不可谓不快意。然若只知拳脚相加,怒气相向,那是初学者的姿态,也无君子雅量。岂不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恰中了后发制人者的圈套。曹植被逼而赋《七步诗》,至今忧思难忘:“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西藏既乃我国之领土,岂可随意抛弃抑或给予他人!然步步相逼,只会化友为敌,将原本平和的西藏各众逼上梁山,从而背水一战,造成不可收拾的严重冲突。(认为314事件的歹徒与分裂分子是“平和的”,呵呵,不知是故意还是无知)试问西藏与中国和美国孰亲孰远?卧榻之上,岂容他人安睡?亲不记仇,才不致引虎归山,将我们的西藏向外推去,自给别人。(认为应该不要记恨314事件的歹徒与分裂分子,因为是“亲”,不知道314事件中那屈死的18名普通民众是不是“亲”的)我与西藏逾亲,则美与西藏逾远,否则彼必倒戈,则我方身旁插上美之飞地也。
孙子曰:穷寇莫追。亦言:损刚益柔。老子云:上善若水。战略上,攻心为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大事者,能忍人之不能忍,方为人所不能为。为中华之崛起,此方为用人之时,我们要有容人之度,容人之量。我不是让你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备战,消除怒气,头脑才会清晰,思维才能敏捷,决断才会正确,看清局势,方可从容应对。两个拳师相对,聪明的拳师往往后退一步,让对方露出破绽,然后一招知命。愚蠢的拳师一上来便大施拳脚,使出全部看家本领,反而会被对方摸出门路,为敌牵制。如今我们初来美国,立身未稳,如此头脑发热,意气用事,后果不堪设想。(认为中国留学生公开反对分裂、反对干涉奥运圣火传递是“头脑发热,意气用事”,这是什么道理?)岂不闻“棍棒之下无孝子”,拳头威逼之下,别人的满口应承哪里能是真心?(面对分裂分子的分裂言行和干扰奥运圣火传递的行为,留学生面对面抗争,王同学认为是“棍棒”,这又是什么道理?)因而应该以德治国,以理服人,退避三舍而后发,卧薪尝胆而后能,而非图一时之快,争一朝之胜负。(留学生面对面的对抗分裂分子,难道不是“以理服人”?奇怪!)汉武帝的“有为而治”之初用了一招非常厉害的“无为而治”的“推恩令”,表面上遵从各藩属国的意愿,恩泽四方,实则将大国化为无数无法作为的小国,矛盾自解。(支持分裂面目大暴露!认为中央应该效法汉武帝“推恩”允许西藏成为诸侯国,这样分裂与反分裂的矛盾就化解了。其实,汉武帝的“推恩令”的实际效果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把西汉的政策不加分析的用在今天,不但不伦不类,而且说明了知识的浅薄)我们应该努力让道义的天平倾向于自己,把舆论压力留给对手,让他们的拳头打在蜘蛛网上,让其像小丑一般自讨苦吃,何必苦苦相争,反而给自己造成无限烦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他们的观点不甚了解,其实又何尝完全洞悉己方观点?(是你不了解分裂分子的观点还是别人不了解?314事件难道你不了解吗?)由此可见,在知识领域,我们也没有占据战略上的制高点,并没有比对方高明多少,反而自揭伤疤,在人前落得个不好通融的形象,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大国风范没有益处。(嗯嗯,分裂分子“高明”,反对分裂,面对面辩论、抗争的中国留学生不“高明”,是因为“形象”“不好通融”,什么逻辑?)自然,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有失公允,但是反顾自己,难道我们的媒体就完全公正,不偏不倚?正因为不了解,所以才要主动沟通,掌握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此外,关于讲英语的事,我有一言相劝。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技艺高超者,母语外语都能从容应对,主场客场都可打赢,其实依我看,国人不愿讲英语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原则问题,不过是学业不精,不愿在人前露丑,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总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靠的是大智大慧,岂可因噎废食,因小失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西藏与我们唇齿相依,(典型的用语不当,“唇齿相依”用在朝鲜、巴基斯坦合适,这里应该用“血肉相连”四个字)所以关系处理方面应比美国更小心谨慎才是,美国人是要把我们放在炭火上烘烤啊!切莫让其得了便宜还卖乖!杜克乃修身养性之地,愿诸位今后能够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槁朴而震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鲜,成为经世致用的奇才,而非为五斗米而折腰。
(乱用名言名句,卖弄文才,殊不知暴露了自己的思想浅薄。反对分裂、反对干涉奥运圣火传递的人难道是为“五斗米折腰?”什么依据?什么逻辑?)
敬,
王千源
二零零八年四月十日写于凌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