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于 2006-7-12 14:51 发表


不曾见历史上的诸葛有忧国忧民之心.
只记得他说要遵照先帝的遗嘱.
若说一句"此诚危及存亡之秋也".
我倒说了,那时候其实东吴西魏都素越来越富,咋就原本很富的蜀国越来越穷呢?
你说这个是他忧国呢, ...

孔明大概认为自己是正统,自己的大汉天下还有两片在贼手里,他当时就以收复天下为第一要务了。

TOP

原帖由 于 2006-7-12 14:43 发表
如果说三国里最喜欢的人物,我自己最喜欢的是周郎.
内政上无从考究他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决策和谋略,却是历史上无人可及.
我一直以为是可以算的上奇人的战略阴谋家.

而历史上,他对刘备的评价 ...

赤壁刘备也是出了大力的,咱不说借东风这种没谱的事,刘备实打实的出了至少2万军队,一万是关羽的水军,还有一万是刘崎的军队,可以说没有和刘备的结盟,东吴一家很难打胜赤壁。另外有研究说,其实赤壁的时候曹操的主力并不在赤壁,其实赤壁的曹军顶多只有5万,所以孙刘两家合力和曹操正好匹敌。

TOP

原帖由 天佑中华 于 2006-7-12 14:33 发表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将相名垂青史,比如姜太公,张良,汉代的几个大将,诸葛亮,唐代的几个大将,岳飞,文天祥等等,但是诸葛亮的名气无疑是最大的,但百姓中在知识分子中有崇高的声誉,一方面,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小 ...


不曾见历史上的诸葛有忧国忧民之心.
只记得他说要遵照先帝的遗嘱.
若说一句"此诚危及存亡之秋也".
我倒说了,那时候其实东吴西魏都素越来越富,咋就原本很富的蜀国越来越穷呢?
你说这个是他忧国呢,还是忧民呢?
吴国还努力开荒呢,一直开到了越南河内~:fear.gif
再着,一直都疑惑,如果说吴国积极开发新土地,而魏国大力搞民生的时候,诸葛亮在干吗?
搞内斗,抓权力,发动对魏战争.
7次北伐~
结果魏国派司马懿出来,内政照发展,倒是诸葛亮把蜀国的内政都耽误了...

若说三国志评价,陈寿原本是蜀官~lol.gif

TOP

如果说三国里最喜欢的人物,我自己最喜欢的是周郎.
内政上无从考究他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决策和谋略,却是历史上无人可及.
我一直以为是可以算的上奇人的战略阴谋家.

而历史上,他对刘备的评价极精准,
他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软禁刘备,说刘备绝非人下之人,一定会拥兵自重.
可是当时基本上吴国上下一片对刘备的好评,又是蜜月期,结果孙权没听的进去...
而后等周郎死了,刘备那风光,不知道孙权会不会后悔...

至于有人说他小心眼,那是小说里的扭曲,即便是一直不服周郎比自己年轻却还比自己官阶高甚多的程普也说过:与周郎交,如饮甘醇,不觉自醉.
而在周郎死后的多年,孙权对功名正盛的陆逊说:你要努力做到向周郎那样.
无论是鲁肃也好,吕蒙也好,在孙权的评价中,都有缺点,唯一完美的,只有周郎.

三国历史上,统吴国水师,辖蜀汉将领,与孟德一战,三万绝胜八十三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周郎赤壁.

TOP

原帖由 天佑中华 于 2006-7-12 14:33 发表
还有就是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这点学术界是有共识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国士,所谓国士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股票能不能涨。


内政不修而大动干戈,民生不思而穷兵赎武,与这厮何异.

kim.jpg (45.72 KB)

kim.jpg

有的驴生来是为了拉磨的,有的牛生来是为了耕田的,而有的虾,生来是为了扯蛋的。
Ceramic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en it's gonna break.

TOP

原帖由 于 2006-7-12 14:32 发表


关于东吴,我倒有另外看法.
其实孙策和周郎早年结拜之时,两人都是幼年.这个比刘关张的结拜要单纯的多...不是为了政治目的而走在一起的,纯粹是感情因素...
而后孙策起兵时,也是周郎迅速赶来支援. ...

三国志描述孙策,长得极为英俊,身高相当于现在的186,而且特别爱笑,特别豪爽大度,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大众偶像,他也延揽了一批才俊,周俞,张昭,太史慈,甘宁,吕蒙,可以说他为孙权打下了吴国得基础,而孙权相对就保守的多了,孙策是一个好哥哥,好丈夫,好老板,但孙策除了爱杀人的毛病之外还有一个毛病就是爱臭美,而臭美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他死前脸上贴满了膏药,他当时说了一句,以这个形象如何得天下,大吼一声,膏药破裂,血流不止而亡。

TOP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将相名垂青史,比如姜太公,张良,汉代的几个大将,诸葛亮,唐代的几个大将,岳飞,文天祥等等,但是诸葛亮的名气无疑是最大的,但百姓中在知识分子中有崇高的声誉,一方面,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小说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还有就是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这点学术界是有共识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国士,所谓国士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股票能不能涨。

TOP

原帖由 天佑中华 于 2006-7-12 14:21 发表

其实东吴一直是很保守的,孙策号称小项羽,死前大家本来认为他会传位于与他性格极为相似的三弟,但他最后传给了比较稳重的孙权,而孙权手下的鹰派头子周俞死的过早,张昭等固守派势利太大,把孙权早期的鹰派作风 ...


关于东吴,我倒有另外看法.
其实孙策和周郎早年结拜之时,两人都是幼年.这个比刘关张的结拜要单纯的多...不是为了政治目的而走在一起的,纯粹是感情因素...
而后孙策起兵时,也是周郎迅速赶来支援...
而后两人横扫江东...
孙策死的时候,其实是刚平定了江东各势力,准备袭击长安的时期.
曹操一直在琢磨是不是该换个地方,从长安撤到许昌去避一下.

而没有传给老三的原因其实是太简单,老三那个人太刚直,只有了伯符的勇,没有伯符的谋略.
这是我一直的观点.

这点上孙权要强的多.
只可惜孙权到了后来...就只喜欢在自己的那个国家里做做萨达姆了...

小说里有点把孙策说成是一个武夫了,事实上,他是个很擅长征战策略的统帅.
而他的死,纯粹意外,就和庞统的死一样的意外.

周郎其实是个无比优秀的人物,只可惜小说污蔑太多.

TOP

原帖由 老虾 于 2006-7-12 14:01 发表


株降将,我朝先帝也干过,谓之"三饭五饭"


恩...也屠过士大夫,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的"土地革命"...

TOP

原帖由 于 2006-7-12 13:48 发表


关于屠城之事,我倒以为是合理的手法,
文帝记中,程昱曰:“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 ...

其实东吴一直是很保守的,孙策号称小项羽,死前大家本来认为他会传位于与他性格极为相似的三弟,但他最后传给了比较稳重的孙权,而孙权手下的鹰派头子周俞死的过早,张昭等固守派势利太大,把孙权早期的鹰派作风(比如赤壁)最后也磨平了,到后期就绝不主动出击了,这当然也使得孙权能够活到71岁,而孙权的后代就非常不争气了。
刘备其实是一个有野心的统一天下的,早期和诸葛亮就说过他的志向是使其大义信于天下,刘备没统一天下是失于他的几次优柔寡断和义气用事。诸葛亮身上寄托了中国古代太多知识分子的理想,三国演义有夸大,但历史上他也是一个无双国士,现在对于三顾有争议,但是他的出师表是没有争议的,三国志作者也非常的崇拜他,陈寿是先编了诸葛亮文集才写的三国志。
曹操也是要统一天下的,但郭嘉死的太早,以及刘备获得了诸葛亮,使他的计划没有实现。郭嘉是和诸葛亮同一地位的人才,这个没有争议,人们一般办事都有许多顾虑,郭嘉善于告诉你,你的许多顾虑是没有必要的,而最后也确实印证他的料事如神,这是因为郭嘉把曹操的几个对手都看得太透了,曹操几次冒险行动获得成功,都来源于郭嘉这个军事天才对对手的彻底洞察,而郭嘉死后,曹操再也没有一个谋士有这种能力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