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武器之二 捷信三脚架

引子: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麽咱国家有那麽多人用哈苏,特别是看到他们还拎着个破破烂烂的三角架的时候。(比如说电视里觉得特对的起自己那张脸的"大宝"!)



有机会在国外看国外制作的照片的人都会有很深的感触,就是人家出片子的成像质量。可是在国内,也可能我不是摄影圈里的人----几乎就没见过那麽好的片子。特别越是用大底片的摄影师,不仅灵性全无,成像质量也让人失望, 似乎并未与底片的面积成正比。

后来我参加一个摄影的“研讨创作旅行观光”班,发现了问题。我们班上有60多人,大概有1/2的人用尼康F4这个档次的机器,另有十几台哈苏,玛米雅之类,去的是一个风景无比瑰丽壮美,民情无比丰富多采,光暗变化无比复杂多变的所在,可这60多人20多天里除了歇着的时候把机器架起来晒太阳外,我很少见人用三角架。心里有了数,后来再看到那些摄影大家们拍的烂片子也就不觉得吃惊了。

似乎大家都不怎麽关心三脚架得问题,既不聊也不用,其实买个好三脚架,用好,绝对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市面上出售的三脚架很多很多很多,多的足够让一个摄影老手糊涂十几年的。

而实际上对于三脚架来讲,完全不象相机和镜头一样复杂,有高,中,低档之分,

有多种性价比的选择。我觉得在中国市场上出售的照相机用的三脚架里除了骗人的垃圾,能凑和用的家伙都不算很多,而真正的三脚架只有一两种。

我用过的三脚架应该说是不少了,肯定比大多数兄弟换的机器要多,在我印象里唯一信的过的三脚架只有法国的GIT20(捷信),曼福图、高曼属于能用的,其它基本上都是垃圾。



关于捷信的三脚架



说起捷信的架子,相信很多人都不太熟悉。说实话,我也不太熟悉它的历史。

有一点确切无疑的是GITZ0在二战的时候是专门生产炮架子和机关枪架子的,产品供不应求二战后大概没什麽事可做了,就改做了照相机的三脚架.这已经足够说明一些问题了。

现在的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讲主要有两个:

1. 捷信的三脚架到底有多结实?如果你知道了它有多结实,你一定会问,

2. 那麽结实的三脚架有什麽用?



好,我们来谈谈。

捷信的三脚架大约有0,1,2,3,4,5几个系列,号数越高可支持的相机越重。一般人多用2#的架子来支135或轻型的120机器。捷信的结实程度怎麽说呢?除非严重超重或者太大的风,否则基本上相机支在上面绝对的纹丝不动, 就和焊在地上面没什麽区别。

由于用料扎实,讲究,各环节严丝合缝,同样粗细的腿儿,大多数其他架子支135都晃,而捷信可以稳稳的把120支在上面。当然这样的代价是不菲的。 一套2系列的架子加云台怎麽也要3000-7000元人民币。

那么花这麽多钱是否有必要呢?

这就要先讲一讲为什么要使用三脚架。

为什么要使用三脚架

当然,低速长时间曝光的情况谁都明白,就不提了。

不知大家对单反机的"机振"和"手振"有多少了解。一般我们听到的都是:手持拍摄快门速度应该不低于焦距的倒数,也就是说50毫米的镜头在1/60秒时应该能端住。

实际上呢?这个问题极其复杂,涉及手持相机时“机振”和“手振”、各种相机的反光镜、镜箱和快门的结构,机器的重量,以及各人手持相机的姿势,肌肉的放松程度等等,都是些很枯燥的东西,就不一一列出了。只说 结论,就是:实际上,使用标头时,单反机一般(指中档机以上)在1/500秒(含)以 上的快门时,振动对成像才是完全没有影响的。

是不是挺可怕的? 象我,基本上所有彩色片都是用40度的Velvia拍的,有多 少机会可以用到1/500以上的快门呢?

如果你坚持用更慢的速度手持拍摄会怎麽样呢? 当然,实际上1/60秒-1/125秒与1/500秒之间的差别在一张10寸甚至16寸的片子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你放的再大,就能发现机器振动的痕迹而相信那是你不想看到的。

好了,大家想必已经明白为什么应该在更高的速度下使用三脚架了,下一个问题:是否有必要使用象捷信这样绝对坚固的三脚架。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可怕的实际情况:在1/4--1/30秒这几档快门下,是机振最难消除的区域,只有极少数的三脚架能完全消除这些振动。所以我们看到的许多这个速段拍的照片都不足够清晰。

一个要求严格的摄影师当然需要让他的镜头和胶片的品质达到最高。 我们在商店里可以看到无数多只巍然耸立的三脚架,但实际上它们大都是看着威猛。因为三脚架的牢固程度除了和管壁的粗细厚薄有关系外,和其他众多细节,比如支地点的材料,各节之间的联结,支腿和圆盘的接点,圆盘和云台的接触面,云台的刚性……,甚至和包括快装板上粘的软木的质量都有关系,这诸多环节中一个有问题,其他努力均告失效,即便你腿再粗,架子再沉。很多三脚架在这个速段只能将机器的振动传到架子上.

对于使用三脚架的人来讲,1/4--1/30秒应该是最常用的速段,可惜我原来用的三脚架无一能达标,最后终于升级到捷信。



三脚架的投资



还记得我有一次买捷信的时候去领钱,领导问我要多少?我说大约一万。领导说:咱商量商量,买一个一千元的行不行。我说:不行啊,因为咱们用几万元的机器,用一千块的架子根本不够支的。

当然,会有很多人说,错啦。我用哈苏,可就是一300块钱买的二手烂架子, 拍的片子也不错。是,有这种情况,这也说明您还有潜力可挖。

当然,我不否认有些二手的老架子也非常结实,但那就象我一个朋友2500买了一套LEICA一样,属于可遇而不可求.我觉得,买架子的钱应该达到你机身花费的1/2左右才能比较合适。同时,对于很多摄影者来说,由于拍摄对象和题材,以及携带方面的限制,也有必要准备多只三脚架,以备各种不 同的需要。

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使用三只三脚架。



我的第1支架子: 捷信1222#



1222#是我买的第一只捷信的三脚架,我以为从它开始我的脚架配制是十分合适的。

对于1222#牢固的支撑程度,我从来没有任何的怀疑,虽然即使它看起来不比市面大多数的轻型三脚架看起来更粗壮。

到现在我依然认为1222是我用的三脚架中最好的,原因是它在提供了最大程度的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方便的使用性能。

1222#不用升起中立柱就可以达到1米80的高度。不是太轻,但也比较容易携带。

捷信公司推荐1222这样的2#架子是供645或6X6这样的机器使用的,(135相机使用1#架子足矣)可是,似乎国内的摄影师都用它来架135机器,连我这样用经常用135旁轴的人也不能免俗,成天背着个怪沉的搭架子满处跑。

对于质量比较差的架子的确是越沉越好,象捷信这样好的家伙,其实买厂家推荐的尺寸就足够了。太大没用。

捷信1222#还是一种很有趣的脚架,它的一条腿可以单独拆下来当单脚架用。

我一直觉得单脚架是个宝。甚至我还单有一个Manfrotto的大型单脚架。不知道为什麽国内很少见到有人用它。单脚架首先的优点就是比三脚架携带、 使用都方便。它的使用范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支长镜头;另外,在很多时候,正确使用单脚架可以保证你在1/4以上的速度下拍出清晰度非常好的照片,我觉得除了广告和风光摄影师外,似乎每一个人都应该尝试使用单脚架。

1222还有一项特点,和其它捷信三脚架一样,它的三条腿有两个档的角度可调。这样可以让三条腿尽力张开,使云台尽量贴近地面,翻拍和进行野外摄影都非常有用,极力推荐你使用类似的脚架。

捷信是推荐135的用家使用1#三脚架的,1#架子也很结实可靠,比2#更轻小.是一般旅行很好的配置.但我觉得它稍微矮了一些,而且毕竟我还有120的机器.



我的第2支架子: 捷信1325#



捷信1325#是2系的架子,炭纤维的,比金属的要轻不少,厂家推荐使用6X9 或4X5的机主使用这只架子。不算云台5000元不到,价格也很公道。我原来用它来支中幅和大幅的机器,但是,现在用它的机会已经是越来越少。



在这里简单聊聊大幅机和中幅机。



大型后背取景照相机



大幅机无疑可以将成像质量提升至极限。这是使用者选择它们的原因。但是事情好象不那麽简单。

对一种特定的照相机系统有"合适"的感觉,比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验得到,它比为使用这种或那种照相机所作的任何实践性的推荐来得重要。当你发现自己偏爱一种照相机时(当然在经历了最初的不是应期后),你才真正 了解了它。一些年来你对照相机的偏爱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正如我们经常宣布的拍摄目的和宗旨可能变化一样。

当然我们知道有一些摄影大师在使用了多年的各种各样的小型相机拍摄,特别是35毫米相机之后最终热衷于用4*5和8*10大型后背取景照相机拍摄; 反过来一样,一些使用4X5和8X10的大师经过多年以后,最后以35毫米相机为自己的摄影生涯划上了完美的句号.这些非凡的事例,启发我们应该具有对器材选择的宽容心。

大型后备取景照相机是拍摄经典式风景照片和静物的经典性器具。从几方面看,这种照相机在相机世界中是无与伦比的:它们可进行各种调节,可以旋转, 倾斜和升降,这可以让你重新编排大自然影象,从而摄取用其它任何相机拍不出的照片。这种照相机的胶片非常大,故而能产生高质量的影象,用35毫 米小胶片拍摄是达不到这种质量的。

然而,你究竟要取得多高的质量呢?我经常用35毫米胶片制作质量不错的1 米X1.5米的照片来制作展板也曾经做成非常大的直放正片出售. 而35毫米照相机一旦达到了多功能,它在许多方面边会优于大型后背取景照相机。在户外和其它地方,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大型后背取景照相机对于拍摄特写照片并不理想,即使拍摄1:1原物大的照片,你也得大范 围地延伸镜头,因而要使小物体充满画面,简直就不可想象。再说,带着大型后备取景照相机难以快速移动,所以要使用这种照相机,就得不计较牺牲拍摄速度和自发性。

我用大幅机(4X5,8X10)的时候,现在已经非常少了。开始用大幅机拍 黑白片,细节极其丰富,后来又用反转,那成像,绝对令人惊异。

发现大幅机就象吸毒一样有瘾,一沾上,就不容易下来。但最后我还是把它给戒了。 倒不是因为用大幅机要的东西太多,虽然的确如此--用大幅机就象有个条金腰带, 以至于还要弄条金龙袍来穿;也不完全是因为不喜欢盯着磨砂玻璃取景;也不完全大幅机使用麻烦;

主要是因为大幅机本身就太有性格了。你在拍摄中需要花很多时间来适应它,服从它,这样就会使你丧失自己的活力,丧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观察的能力。

另外,大家想一想我们脑子里印象最深刻最不朽的影象中有多少是如果细节再丰富一些可以使它们的影像力量大大增加的?

所以后来我十分踏实的认为大幅相机更适用于想广告特殊的摄影任务以及一些特殊的以摄影为职业的工作者,实在没有必要向大家推荐。

当然,出于对完美影象的尊敬以及对不同器材应具有的宽容心启发我们,作出妥协 还是应该的,这种妥协,就是120机器。



中画幅相机

看样子咱们坛子里120的用家也是不少,那就拣点有用的说吧。

120的片幅一般来讲有645,6X6和67这3种,(69和612没用过就不谈了,617 放在<七种武器>的另一章谈)。

我自己用的是6×6的哈苏机器。哈苏的机器大家用的都很多,镜头成像是没说的,但哈苏机器操作可真不算很方便。哈苏的机器,镜头,配件全都贵,象在中国这样的地方拍片,还真有点战战兢兢。再说6X6的片幅有时也不实际。拍出的感觉老往CD封套上靠。从片幅来看67和6X6差不多,但考虑倒6X6经常要裁,也还有些差别。我周围用RB67的最多,价格很便宜。很奇怪,因为我认识的国外摄影师用玛米雅RZ67的要比RB67的多。

但我真不满意RB67镜头的成像,而且RB67太大太沉,顶多在城市里用用。 玛米雅新出的Mamia 7是一部旁轴设计的67相机,用起来比较方便,成像也不错,后面要拿它和CONTAX G2比。这里先不说。

PENTAX67也是不错,机身,镜头的配置是最好的,在67单反里使用也算方便。我们原来经常接待国外的职业摄影师,发现很多人用PENTAX67。但国内用PENTAX67的很少,大概是因为67换不了后背。国内的摄影者其实很少以摄影谋生,所以大多数是多面手,黑白,彩色,正片,负片样样不落,自然看不上PENTAX67。 645的片幅很方便,也不象67那麽大和沉。我一直认为如果有一部合适的645,我一定可以放弃135和哈苏。但市面上的645无论成像还是操作性总不那麽另 人满意。包括PENTAX新推出的645N都没有令我动心。但是,现在这种状态看来终于可以结束了。大家一定明白,我指的是CONTAX新推出的645。

CONTAX645各方面的性能都非常出色,以ZEISS镜头的设计能力,更完备的镜头配置:镜间快门的镜头,变焦头,更长的镜头都不是难事。使CONTAX 645无疑将是我120相机中的第一首选。

在(七种武器)的后面的章节我会专门来谈CONTAX645,这里先不多说了。

说了那么多的其他东西,再回到三脚架的问题.



我的第3支架子:短三脚架



我的朋友们经常也面对钱不是很凑手的情况,这时候我往往建议他可以先买一个好牌子的短架子(二节,50公分左右高),但是非常结实的三脚架,不仅 方便,令你有绝对的信心。比如象我。

我一直想找一只轻便结实的三脚架--主要用于我的野外摄影。

捷信有一只二系的1228#架子,是碳纤维的,很轻,使用也方便,是很多专业摄影师首选的型号,但对于我来讲,1228还是太大,太沉,不适合在野外徒步、登山时使用。

所以我一直在寻觅一只不太高,足够结实,设计方便质量又好的三脚架。但是,一直没找到。没办法,野外摄影是最困难的。

说到这儿,也顺便谈谈野外的摄影工作。



关于野外摄影



我所讲的野外摄影和旅游摄影最大的区别在于野外工作很多时间要背着器材在没有路的地方靠双脚徒步走。

适于野外摄影最好的相机无疑是135的单反相机,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当然 会认为120和大幅机并不适于野外摄影。

对于野外摄影来讲,坚固、轻便的相机、镜头和三脚架都是必需的,另外闪灯,铝箔板以及其它适合野外活动的用品等等也是非常有用的。

野外摄影的镜头我觉得广角(24-28mm)、标头和中焦微距是基本的配置。 我原来使用的单反机是Nikon和Contax。现在用的是Eos-1N。 Nikon FM2和F4的耐用性是有口皆碑的,F4现在看来性能和适用性比顶级的单反机已经不在一个档次上,就不提了。FM2则一直长盛不衰。FM2比较轻便,简单,坚固,在使用自拍时又有反光镜预升装置,应该算是最适合野外摄影的机型之一。 Nikon镜头的成像应该是不错的,但是 Nikon的自动头手动调焦不好,大光圈 的手动头又有点沉。Nikon的几只微距头实在是好用的很,价格也公道。但广角的变焦头偏贵。

CONTAX的镜头无疑是最好的,其大多数新型机身,据我所用也具有非常好的耐用性和封闭性,ZEISS的镜头不仅成像,封闭性也是最好的。ZEISS镜头中在性能上有一些是极适用于作野外摄影的,特别是90克重,2公分长,小的跟镜头盖似的“鹰眼”45mm/2.8。但ZEISS的镜头还是有一点贵的,有些好头也比较沉。

如果这些你都不在乎,CONTAX倒是个好选择。我见过一些国外有实力的登山队 就使用很多部CONTAX.。S2就不错, 比FM2更好。虽然表面上价格比FM2贵,其实,FM2钛型比S2便宜不了多少,而S2的钛外壳比FM2的钛外壳更好。

Eos-1n机身的性能、牢固性,防尘性都是没说的。佳能的变焦镜头也很不错,在广角端我现在用17-35/2.8那支头,成像好。但是,价格高(弄坏了可惜,不过Canon的专业家伙,弄坏了也不容易),也沉。如果多做野外,20-35/ 3.5-4.5那只头绝对是超值的。Canon的中长焦的变焦头有无数多只好头,还有一些技术上极方便的防震头,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就我个人的使用来讲, CANON EF的微距头(我用过50和100两只)似乎要比它自己其它的专业头 稍差一点。

对于野外摄影来讲,器材的性价比是很重要的。由于条件的艰苦,器材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观看照片的人不会象其它领域那样关心光学质量上的细微差别。 所以,应该尽量选择便宜的器材,简单实用的机身,最大口径相对较小但较轻的镜头(的确,在长途跋涉当中,减少每一克的重量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关于云台



云台的三角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台要是有一点问题,三脚架的功效就会丧失殆尽。

有一些独立厂家生产一些真正顶级的云台,其售价恨不得比我的三脚架还贵,那东西真的不是普通人可以问津的。幸亏捷信原厂的云台也不错。

其实云台的选择最简单了,如果你用的机器不是特别沉,用大球云台就是很好。由于大球云台阻力臂是最长的,实际上也是最牢固的。当然还有什么几个轴可以调的云台,实际上它们没有大球云台可靠,但是在精细 构图时更方便一些。

快装板的问题也是一样,象捷信,Marffroto这样的厂家生产的快装板系统是很可靠的。除非你用大机器,大架子,大云台。否则快装板的方便性值 得用135的你为它多付一点钱。

关于其他牌号的三脚架

国内市场上有很多牌号,日本的,台湾的,国产的三脚架。我觉得,这些厂家能在中国混下去真挺厉害的。要我说这些架子基本都没法用。

日本的架子基本就是在蒙中国人的钱。去欧洲看看,日本厂家:象什麽脖根儿、死立渴什麽的卖到欧洲的都个顶个的老实:做工精细,用料扎实。

再看卖到中国的,跟后妈生的似的,能用塑料件的绝不用全金属,能用一个螺丝凑合的绝不上两个……

其实捷信和Marffoto都并不算很贵,特别是捷信,中号架子绝对比的了日本的大架子。 同时用三脚架时超重经常是难免的(比如说风大时要再下面挂石头或摄影包),好的三脚架可以屹立不动,而差三脚架会象跳舞一样扭来扭去。用这样的东西,不是自己骗自己吗?再说三脚架不会换的象相机那么勤,所以买架子一定要用最好的。

豆袋

需要指出的是, 这个世上并没有绝对结实的三脚架,反过来说,三脚架结实的程度和你的使用的细节有很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三脚架打开的节数越少越稳,中轴尽量不要升起来(我的大型三脚 架上索性就没有中轴);支长炮时要用两只三脚架把镜头和机身分别支起来等等。 如果这些都不行,你就只有用豆袋了,那玩意可真是又便宜又稳,携带方便赛过傻瓜机。



附文: Mamiya M7 和CONTAX G2.

M7和G2是两部有点象的机器,价钱上也差不太多。 两部机器都属于设计缺点比较少的。但各有各的特点。

Contax G2的方向十分清晰,性能和功能均十分完备《七种武器》之一有详细论述。就不多说了。 M7的优势主要在于67的片幅,以及在此片幅中独一无二的便利性。如果你是135单反机器的用户。想升级并在不很多的时候需要较大片幅,你完全应该把M7作为你的首选。

甚至对于我,要不是Contax出了AF的645,我都想再收一台M7。

当然,任何一部机器都会有一些小的缺点。以下是我用M7时的一点点不方便感受。

首先,M7的镜头设置是有一点缺憾的。本来旁轴机就是为了抓拍、快拍方便的,但最大光圈为4.0的标头,怎麽说也是太慢了,这使得M7其它的良苦用心多少打了一些折扣。

另外,M7的测光和G2不同,它不是TTL的,而是镜外的中央重点测光,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在用65头的时候实际上更趋近于局部测光,而用150时已差不多是平均测光了。(而且在测光位置上随着主体位置的远近会有一点点偏差。)拍反转片会有少许麻烦。

第三点,M7换镜头的时候要罗嗦一些,因为结构比较特殊。

除此白璧微瑕之外,M7应该说是很不错的了。

特别是如果你一直用135机器,你会发现M7是在你可以接受的便利程度的基础上,大大的提高了画面质量。

前两天论坛里有人提到过,如果在G2和M7之间如何挑选一个应该怎麽办。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这麽看。

首先,我认为做主要机器(你日常最常使用的),M7的使用面比G2更窄。毕竟G2有AF、高速过片、包围曝光,用135卷,更轻小,镜头也多,镜头设置也更好。但是如果你是偶尔用用120,又不想太麻烦。M7就太超值了,你甚至可以拿它当备用机而不是选择莱卡M6。

这样问题是不是好解决一点。
Share |
Share

TOP

最后附送珍藏的G2 好文,Viel Spass

G2:七种武器系列: 之一 Contax G2

Contax G2

引子:关于旁轴系统和旁轴取景




作为一部自动对焦的旁轴相机Contax G2是相当独特的.甚至可以说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部相机.

旁轴相机使用的是一种和单反相机截然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操作方式。旁轴机看不见象单反机那样浅的景深,被摄体在取景器里永远是清晰的.这样旁轴机主对什麽样的景深,背景虚化中太具体,太微妙的变化是不那么容易预计的。就我而言,用旁轴机之后,我不得不更多的对所摄东西的几何构成,线条,光暗对比,事件发生的高潮之类的更重视。反过来,这也训练了我对这些因素的敏感。

当然,因为单反相机的自动光圈光圈结构以及和景深的关系,我们在单反相机里看到的与最后拍出来的照片常常只是具有相同的边框,而不是相同的效果。同时,由于结构的原因,旁轴机快门的延迟也要远远短于单反机,所以对于拍摄事件来讲,可以说旁轴机能够完全复制出摄影者的摄影意图.我甚至常常觉得,旁轴机看到的(气氛,情节,效果)和拍到的结果倒更趋接近。所以我认为旁轴机是可以表达我真实感觉的武器。

旁轴相机最大的优点首先就是它的轻,小.自己带着方便,也不刺激别人.尤其我这样原来在民族地区工作,现在也主要以拍摄一般日常生活为主的人,旁轴机的这一优点是无可比拟的.

旁轴机取景另外一个主要的优点是它没有反光镜升起瞬间的那一黑。我不知道别人是怎麽看这个问题的,我是非常不喜欢单反机这一点。对于像我这样为兴趣而摄影的人来说,不仅拍出的照片能让人喜悦,而且拍照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欣赏(除拍摄社会丑陋面)被摄物体或事件的过程。而单反机反光板那一抬,一下就割断了美好景象或故事的连续性。

我知道大多数操相机朋友的目地都是好片子。而我认为得"先摄影", 然后才能"出片子"。是不是太玄了,好,不再说它了,来点实际的。 谈谈G2的机身.



G2的机身



大家都知道G2的机身很小,特别是其中包括了足够的功能:4张/秒的高速过片,1/6000秒快门,1/200秒的闪光同步,若干种曝光模式,曝光补偿,包围曝光,多次曝光,单次、追踪AF,TTL自动闪光等.几乎所有我认为应该有的功能都有。

旁轴机身一个最为所知的优点是拍摄时宁静,震动小。的确,由于没有反光镜和光圈机构不同,旁轴机在这方面无疑具有巨大优势。

拍摄时的宁静无疑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很多人对摄影还有一种抗拒心理,你可以在被摄者以为没有拍的时候已经有十几张到手了。这种优势尤其对喜欢抓拍并喜欢自然的摄影者有用。(也许是已经用惯了M6特别是柯尼卡HEXAR,我倒不觉得G2的噪音已经降到最小了,当然比单反小的多,但它 还是有可能在改型中继续控制其快门声。)

至于有人说旁轴机震动极小,可以在非常低快门速度下手持拍摄之说我从不敢苟同。似乎旁轴机和单反机在低速手持时也有那麽一两档的区别,但也多是个别案例,根本够不成规律.可见用高档机的人中也有一帮阿Q.大家心里都不平衡。慢门下拍清晰的照片更多的和主体的运动,以及支撑什麽的有关,只讨论一个机身意义不大。更何况我坚持认为低速时要尽可能的利用支撑而避免手持.

不过有一点是真的,由于旁轴机的取景方式的特点--没有反光镜,它在 用慢门拍摄运动物体时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与方便,很容易拍出更有趣和清晰的照片。

从以上原因,我也很推崇Canon的Eos-1NRS,显然EOS-1N已然极出色了,但NRS更趋完美。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还会在<七种武器>系列讲柯尼卡HEXAR(巧思)和 EOS1N的部分详述,这里只提一句。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Contax相机的耐用性。虽然不再做专职摄影了,但是我依然觉得相机的坚固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再贵重的东西只要带在身上就免不了磕碰. 根据京磁公司的说法, G2的外壳是钛金属的. 我使用Contax旁轴机(和单反机)有一段时间了,曾经由于工作的艰苦,我发现自己实际上一直处在有意无意的挑战其钛金属外壳结实程度的状态下,但它的确经受住了一系列艰苦条件下的反复考验,甚至包括海拔七千米以上的严寒和若干次高原无人区的 风沙,使得我可以信任它的坚固程度, 虽然不可避免的它的外壳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划痕.我索性用胶布把它的表面贴上了----当然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提 高它的封闭性.

但应该强调的是,虽然相信其具有足够耐用性,我并不推荐把G2作为野外像机用。一方面是因为旁轴机的局限性;再说,ZEISS镜头多贵啊,毁了可惜.

(以后在<七种武器>讨论三角架的部分我会再细谈野外摄影的问题。)

至于G2操作的便利性,我觉得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保时捷和ZEISS的设计几乎已经使G2的操作性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总之,G2是这样一部相机,它只有那些你最需要的功能,把它们最大限度的方便化,并且摒弃掉其它那些花哨的东西.因为操作性是很主观的东西,需要自己体验,这里就不多说了.



G2的测光和曝光



G2的测光系统主要依赖于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另一种方式是适用于16mm 超广角的,这里先跳过去)。值的一提的是G2的测光系统是对涂在快门帘幕上的一条18%灰进行重点测光,其中基本屏弃了上下两条,左右也以中间为重。这一点和M6的局部测光有点像,用M6的朋友一定注意到M6的测光非常准,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准。甚至超过很多单反机更复杂的测光方式。我发现假如取景里有一个非常亮的光点,那麽它通过反射后对测光的影响要比直接射进测光表小的多,这也是G2测光准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自己使用的感觉 来讲,有些相机上的多区域测光是种挺有趣的东西,因为你不知道它是怎麽算出来的,以致于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情景,两台机器却给出不同的测光值,一般拍一拍也就罢了,但是我实在不清楚拍反转在用优先或程序曝光时应该补偿几档,所以常常简单的测光方法是很实用的。

当然点测没有是很可惜的,柯尼卡HEXAR的点测是我认为它近于完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觉得G2仅有的两个不足之一。希望G2的后继型可以改进。 也是这个原因,我认为G2实在不是适合推广给大家用。如果不恰当的选 择了它,可能一边抱怨,一边很快失去了对摄影的兴趣。

谈完测光就该是曝光了。G2的曝光方式是手动和光圈优先,正负2档曝光补偿,1/3档调节,够用,操作又便捷,没什麽说的了。

我发现严谨的曝光和所用机器及胶片有很大关系。学摄影时我用了几乎一年时间在曝光上痛下苦功,而且我是一开始摄影就用的反转片,后来刚工作时常用负片,几乎有点乱来,再后来用反转片给单位拍画册,严谨了些;很不幸不久又迷上了莱卡M和柯达Tri-X。弄的我整个一个大退步。等改回了G2加 Velvia之后才觉得自己的曝光又上了路。

现在看师弟们的曝光,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用不好Ansel Adamas所讲 的:Visualize(想象)。曝光中,visualize的运用是起码的。然后就是对所用胶片的了解.你要知道用怎样的曝光是你想要的基本效果,加1/3档后会怎麽样?再加1/3档又怎麽样(当然,是对于反转片)。特别对于一些情绪强烈的景色,曝光改变一点点所表现的感受差别是巨大的。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你的曝光就算入门了。然后你就会明白为什麽风景是弹性的。你就可以和你的景色玩一种类似朋友之间玩的官兵与强盗的游戏,那是很有趣的,如果仍不明 白这个道理,说明你的曝光还处在较低层次上,不要忙着换什麽相机,还是再重新学学曝光吧.



说到曝光就免不了要谈谈包围曝光(ABC)



我觉得随着反转片使用的增加,ABC的使用似乎是必须的。国内的朋友不知道是不是舍不得胶卷,总是在批评ABC浪费,其实用ABC 是非常经济的,你想一张好片子你拷贝一张要多少钱,当时多拍一张是多少钱。另外,我原来做过一段旅游摄影,经常要满处跑,加之是学财务出身,深谙一个道理:比之昂贵的路费,时间,身体的消耗,胶片是最便宜的。大量的场景和瞬间你一生中可能只见到一次,为什麽不让它更保险并尽善尽美些呢?



少不了再说两句曝光,我觉得曝光好大概有这麽几个问题。



第一, 要考虑Ansel讲的什麽是visualize,怎麽做到比较"正确"的曝光, 即展现眼前的景物又能和胶片配。

第二, 如果增加或减少不同数量级的曝光,图片表现视觉出的气氛和情绪有什麽不同(这种差异有时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 这些不同的气氛和情绪与图片的主题相加会产生什麽样的效果。哪种是你想要的? 第四...... 第五......

这麽多的问题,别说人脑,就是电脑也算不过来。有人说:我有直觉。我相信。但直觉一生能有几次,是时时能保证吗?全靠直觉用那麽高级的相机干吗?不就为了尽善尽美吗?

所以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用包围曝光,回来再挑片。

现在我所有的反转片基本一概是一按三张(我用的G2和EOS-IN,ABC都很方便).我的观点是如果觉得这个镜头不值得用ABC,那它也就不值得我去拍.



G2的自动对焦



G2的对焦大概没什麽好说的。

有关G2单点AF,连续AF及手动对焦的各种资料性东西,大家可以在网上和其它杂志上方便的查到,就不罗嗦了,只谈一点体会。

由于对焦基线要远远长于单反机,所以用旁轴机作对焦从理论上要比单反机更容易更准确。所以G2这麽小的机器能达到如此快捷的对焦速度以及如此高的对焦准确性就不奇怪了。只要你不是企图拿它来拍赛车之类的还是够用的.

关于G2的自动对焦最有趣的是它机背上的焦点锁定钮,用起来太方便了,是我用过的所有的机器里最方便的对焦利器。这点使用后才能体会。

另外,我非常欣赏G2的手动对焦。我觉得手动对焦的存在和方便性是衡量一部专业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虽然AF很方便,但MF的使用率对于有些摄影师实在太高了。G2的手动对焦自成一体,手动对焦不是通过镜头,而是通过机身前面的一个对焦盘,在取景器里是用液晶条显示,和Nikon F70的曝光显示有 点象,开始要稍稍适应一下,但用了会发现非常好用,好象也没听见多少批评声,而且其手动对焦结合着个人风格设定的使用有一些特殊的优点.特别是习惯了之后,其实还是比较方便的。

G2的AF是采取主动对焦和被动对焦的混合方式,这样即便是在很暗(甚至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它也可以通过发出一束不可见的红外线的方法来对焦, 这也是G2独特的优点之一.


G2的镜头系统



G2所配的标准套装镜头是28mm,45mm和90mm,而我选择的是21mm,35mm, 90mm这三只头。为什麽不买标准套装呢?

说到这里,我想先谈一下有关50mm标头的问题。

一直有一种说法:50mm标头最符合人看东西的比例,是最真实的镜头。因此标头常常被推荐为初学者的首选镜头,从标头开始入门。我的判断则不太一样。



首先,符合人眼看东西的比例和看东西的效果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拍照片视觉效果却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用人眼看东西看的是效果,包括:它(或他,她)是什麽?在哪儿?周围有什麽?等等。标头虽然在透视比 例上和人眼很接近(从我用的实际情况看75或90的头倒更接近些),但它所拍片子的效果和人眼所见效果有较大的差距。广角镜头更容易表现远近比例,更容易透过环境表达出气氛,而且放大后的效果也更接近人看东西无边际这一视觉效果。当然,有一定限制是必须的,如果你觉得24和28的镜头有些夸张和变形,那麽我可以做出妥协----35 mm的镜头实际上更接近人眼所见效果,也是最真实的一种镜头。

象布勒松那样强调精确几何构图的人自然很强调透视,但对于我们来讲这会不会是个误区呢?更何况布勒松成名初期广角镜还是稀罕货呢.

另外,35mm或50mm镜头的选择区别也与使用人的视觉习惯有关。有人看东西的习惯是局部性的,而有人看东西是散开的。前一种人大概习惯用50mm 头,后一种人用35mm会更顺手。而且我个人喜欢在一张照片中放进比较多的视觉元素,尽可能一张片子 交代清楚,所以50头就不太适合我.

同时由于50mm头正好在广角和中焦之间,它实际上是很难用的。对于许多视线比较开的人来讲,拿50 mm头拍东西很难。因为视觉方式是28mm或35mm 式的,用50mm标头时他会觉得有局限,而且有些视觉压缩效果,但又不是很明显。从实用角度考虑,75mm或90mm的头可能更好用些。说到这儿,有没有看东西既全面照顾又能重点观察的人呢?估计28mm- 200mm变焦头的用家们多属于这种(哈哈,瞎掰的).

再说两句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确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镜头,特别是在人像上,所以我把它放在120上使用,更有用.(当然应该在广告上更有用,可惜很久不弄那个了)

如上所述,从实用角度我对35mm的镜头的喜爱大于45mm,而且都是2.0光圈,所以不存在犹豫。用90mm头的原因更简单。因为家里有领导,而且我们家领导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美人。我对于挖掘出她的各种美极有兴趣。

其实我最喜欢莱卡M系的75/1.5头。也习惯那个焦距了。但Contax没有,好在适应起来不难。

至于买21mm还是买28mm确实曾令我犹豫。这两只头都是我原来惯用的焦距。这两只头成像都很好。我看中G2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轻,小,所以我不会同时买这两只头来增加我哪怕一点点的负担。

从某种角度来讲28mm的用途更多。我当时考虑28mm的技术比较成熟,利用率又高,还是在我的120上使用较好。而对于135来讲,G2的21mm镜头的Bio-gan的对称光学结构(只能用于旁轴)要远远好于用反望远结构的单反机超广角头。从实拍角度讲,这种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21mm最后胜出。

从设计讲,旁轴相机的广角,超广角镜头的成像是要好于单反相机。比如说同是21超广角,G2用设计的是Biogan,而CONTAX单反机的21头是Distagon. 它们结构之间差别也是很大的.单反机的镜组要足够的前移以避开反光镜,而G系的后镜组可以尽可能的接近焦平面,使得超广角容易发生的歧变和像差得到最大的校正.G系的21头镜片也比单反的少不少(一个是7片6组,一个是15片13组.)这样G系的镜头眩光少,色彩还原似乎也更胜一筹,片子显得更纯净,透亮.就更不说旁轴的分辨率,像差什么的本来就校的比单反强了.而实际上,使用旁轴相机的广角,超广角镜头(包括Leica)也确实在成像和操作性上超过单反机。所以这样就会形成旁轴机主越来越喜欢旁轴机和广角这种循环。

关于G2镜头的焦距有必要多谈两句。



由于旁轴机取景和结构方面的限制,G2最长的镜头只有90mm。这一点也 是一些摄影者不选择它的原因。毕竟大家(包括我)都对大炮怀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我偶尔也使用Eos-IN和300mm以上的长头替公司和朋友拍些东西。但我本人这几年已极少使用超过100mm的镜头了(我想这和个人拍摄题材关系 最大).长头经常太麻烦了.

另外Leica M系的机器有一只135mm的头,但Contax G系却只到90mm,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没什麽差别。用过M6的朋友应该知道,由于M6取景框的特殊设计,135mm和35mm在同一组线框里,无论是取景还是对焦都有些困难。

Contax G系里有一款16mm的超广角,我个人认为从理论上讲这只镜头应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一只民用超广角镜头,国外的使用报告和信息反馈来也证实了这一点。可惜由于过分昂贵(德国原产),用的人很少。我觉得如果你习惯用16mm,就冲这头你也应该买G2。



CONTAX镜头的封闭性



还记得最早决定用Contax的原因就是镜头的封闭性问题.原来我用的135单反是尼康,在西藏工作的几年,每次出野外镜头里都跟开了杂货铺似的.有人说镜头里进点灰没关系,那纯粹是瞎掰,自己骗自己玩的.50/1.4那只头是最常用的,所以我几乎每年得买出一只旧的,买进一只新头.但反正是单位的机器, 好歹我都得凑合用. 当时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自己的哈苏的那几只镜头的封闭性.甚至有一次我的PLANAR坠入长江(哈哈,邪乎吧,在各拉丹冬,长江源头那儿,水只能没脚脖子.),迅速捞出来,甩甩,在太阳底下一晒,没事了.从此以后就觉得这德国人的东西是禁造.等我自己再买135机器的时候自然也就选了CONTAX.的确,这几年CONTAX的镜头也从没在封闭性上让我担过心.



G2镜头的光学质量



说到Contax似乎不可避免要谈一谈 Zeiss的光学质量。因为不管有其他任何理由,光学质量的优异无疑是众用家选择Contax的最重要原因。

很多尼康和佳能的使用者总是跟德国镜头叫板.其实没有必要. 在一些摄影领域中德国镜头的完美的成像质量是日本镜头无法替代的, 同时在另一些摄影领域中日本机身的实用程度也是德国机身无法替代的.

对于zeiss镜头一直有德产和日产之争.前两天在四通利方论坛上看到

Felix-tian的一篇帖子,把设计,产品,品牌,产地等问题分析的极为透彻。特摘录在这里: "关于德头日头这一阵有不少兄弟在讨论,其实这是个不可能有结果的 论题,各花入各眼,只要自个儿觉得好就行了。...... ZEISS和日本京磁合作的细节是:CONTAX的品牌归ZEISS所有,设计及质检由ZEISS负责,生产和MARKETING由京磁负责,换句话说,ZEISS的 光学鬼才的设计图纸是否要压箱底全看小日本儿高不高兴。ZEISS在德国还保留少量生产线,主要生产特殊镜头。在日本,京磁的生产大楼和 ZEISS的质检大楼相距不远,镜头出厂前要送给ZEISS验收,如不合格就退给生产大楼。因此G2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日本货,正如您不能把中国产的耐克鞋和WILSON网球拍说成是国货一样,产地不等于品牌。....."

所以,我觉得大家对于Contax的ZEISS镜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Zeiss镜头的光学质量无疑是最出色的,而它产在德国或日本则不是我们应该过分关心的。(这个问题我知道如果让Contax十年以上的用户来谈更有资格。当然他们的看法可能与我不同。) 不过,我估计即便我拿ZEISS镜头来和其他镜头比,比如说Sonar90mm头强 过某某牌的中焦"人像王"也没人会信,所以就省了.

客观的说,我觉得对Leica和Contax最主要的发难其实在于他们太贵了,以至人们讨论它是不是值这麽多钱;而同时由于它的昂贵,用的人很少,就更难对它做一个正确评价。我一直认为对Leica 和Contax的镜头做负评价的 多是没怎么用过它的人。Leica和Zeiss有几只看家头的光学表现不仅是里程 碑式的,也是难以超越的。

我个人对G2的几只头还是非常满意的,在成像,手感,封闭等方面都达到了几乎最高的水准.我对于镜头品质好坏的鉴别非常简单,就是制成1米以上的展板或打成2米以上的幻灯,那时候优劣自辨.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对ZEISS的投资是多么的明智.同时,我想如果不是在这个层次上,拿两张10寸的片子谈高档镜头的成像,清晰度,反差,色彩还原什么的都意义不大.

其实我认为对于G2机身和镜头的了解我可能一辈子也赶不上一些真正的,精于钻研的相机爱好者。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来丰富我的摄影实践,而我在他们那里也看到了一些具有惊人质量的图象展示。我觉得如果大家对光学的至高表现有特别兴趣的话,那麽应该多听听他们的看法。这也是我为什么乐于听听有关器材的争论,特别是第一手资料。如果能争论明白是最好.

同时,我认为用135的人实在不必过分追求"光学表现"。否则,至少要体验一下Zeiss配哈苏120的那只Planar标头才够入门,然后才有资格谈论某只头怎麽好与坏;如果你坚持追求所谓"最高光学表现"并坚持用135,好,Contax 和Leica就是唯一的选择。

举个实际例子,我有时候做幻灯片演示,如果用Canon拍的片子和ZEISS的放在一起,我会注意,是否有必要用太大的屏幕。因为Canon的镜头怎麽说和ZEISS的定焦头是有差距的,放的过大后,人们可能会发生对光学表现过分挑剔而不注意图片本身内容的倾向。

实事求是的说,大多数135用家对各只镜头的反复思忖都是不必要的。觉得最有用的一句话是那句"镜头要买最好的",一点不错。



CONTAX G2和Leica M6  

再谈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G2和M6的比较. 我听说在很多地方LEICA和CONTAX的拥护者们打得不可开交 ,可惜我从没机会看到他们的争论,我只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这回LEICA是真的危险了,G2和M6相比,实在几乎是占尽了上风:就镜头而言,ZEISS是公认世界最好的,或者至少是最好之一,莱卡虽然总在强调莱卡镜头特殊的莱卡味,但怎么说ZEISS都毫不逊色;G2的机身在功能和方便性上已远远超过M6.和G2比,M6已经更象一个摄影玩具而不是摄影工具.

现在如果楞说M6比G2强,恐怕只有4点:

1. M6具有更好的操作手感;

2. M6比G2声音更轻;

3. M6的镜头群现在(仅仅是现在)比G2大;

4. 于结构比较简单M6可能比G2的可靠性更强. 我们分析一下:

在镜头群上的劣势ZEISS实际很容易追上;G2这样的电子相机的可靠性是不是一定比M6差呢?看样子是不一定,佳能的EOS-1N就是很好的例子,何况好象还没听说什么G2机身的故障.M6的轻盈的快门一部分是靠仅仅千分之一秒的低速布帘快门实现的,是有相当局限的,而且G2的快门也不重 ----都是旁轴机,能差到哪去? 那么莱卡到底还有多少优势可言呢? 看样子在技术上不求进取是不行了,否则尼康也不会被佳能抢走这么市场.



尾声:



谈到某一款机器时,不知你想没想到你整体器材的配合问题。我想这对我来讲不太是问题,因为135里我现在基本只用G2--我是个携带器材至少主义者。但据我所知很多人习惯带很多机器。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 即两个差别很大的摄影体系之间会互相干扰。(当然我指的体系是指一种摄影方式,绝不是尼康和佳能那点区别。)你可能会在不同器材之间犹豫--而这种犹豫会随着你对器材了解的增加而增加--听起来有点儿不象真的,但的确是。我在一次旅途中最多用过4套不同的器材,时间一紧,立刻就乱。

G2绝对是这其中可能会给你添乱的。因为它太独特了。 所以我觉得少带器材好。考虑器材太多,考虑摄影本身就少了。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打算,那看这段一点儿用都没有,毕竟用两种体系的人是极少数。

而如果你钟情于旁轴机,而又不想在135上作重复投资,那么Mamiya M7应 该是更好的选择,我准备在<七种武器>的第二部里谈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从我的使用经验讲我对Contax G2几乎打满分。但对有的人而言G2则是一种应用面相当窄的照相机。(虽然它各项技术指标都非常先进)。主要差异就是它的旁轴。如果推荐大家使用,这是个带让步的正评价。毕竟, 它不适用于所有的摄影者。

TOP



  

Carl Zeiss Jenazoom 70mm-210mm f4.5 – 22 MC Macro lens complete with carry case

介个么,之前在《我的蔡司主义》介绍了号称“风格无限接近定焦的梦幻变焦”Carl Zeiss Vario-Sonnar T* 70-210mm F3.5,罕见得很,而且二手价格也在55,000新台币(CNY 13,750左右)以上。

梦幻变焦 Vario-Sonnar T* 70-210mm F3.5





昨天突然在ebay上发现了这枚CarlZeiss Jenazoom 70mm-210mm f4.5 – 22 ,东德的MC与西德的T*不同,而且怀疑这颗头是ZeissJena授权日本生长的。并且从图片来看,最大光圈应该是F/4.5-5.6。滤镜接环也只有52mm,这些都无法与那颗梦幻变焦的F/3.5与67mm接环相比。但毕竟是Zeiss变焦头,而且40镑(CNY600)的价格也足以让我偷笑了。另外,Jenazoom系列不对欧洲发售,国内也鲜见,所以价格、评价等都几乎没有。其他方面,只能拿到头后再说了。


“JENA ZOOM SUPER 35-70mm f:3.5-4.5”

 レンズの鏡筒にバッチリ“LICENCE FROM VEB CARL ZEISS JENA”と印刷されていて、MADE IN JAPANの印刷が上から塗りつぶされています(笑)。

 製造は日本のシグマで、ZOOM-κ 70-210mm f:4-5.6と全く同じ物です。
 やっぱりPENTACON銘のPrakticar 70-210mm f:4-5.6もありますが、これも全く同じ物です。また、この光学系は後のKYOCERA/YASHICA AF 70-210mm f:4.-5.6の原型にもなっています。

 操作性は、ズームは軽いし(重心で勝手に動きます)、ヘリコイドも軽いので、非常にバッド。元々AF用の設計なのでヘリコイドが軽いのは仕方がないとしても(最近の製品なら論外ですが)、ズームミングも軽いのはちょっといただけないですねぇ。

 なお、このレンズや、35-70mmは製造元のシグマ銘の物もあります(当然ながら日本では未発売)。PENTACON銘やCZJライセンス銘のものより、シグマ銘の方が逆にレアなので、見つかると異様に高かったりします。
 世の中わからないもんですわ。はい。

《レンズ緒言》
構成:9群9枚
画角:34°~11.5°
最短撮影距離:120cm
最小絞り:f:22
フィルタ径:φ52mm
寸法:φ70mm×91mm
重量:435g

TOP

Prakticas(“百佳”“普拉蒂克”)兼容的镜头列表,当然同样意味着都是是M42接环。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4/20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8/20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4/25
Meyer Orestegon / Pentacon 2.8/29
Meyer Lydith / Pentacon 3.5/30
Meyer Primagon 4.5/35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8/35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4/35
Meyer Helioplan / Wide-Angle Anastigmat 4.5/40
Carl Zeiss Tessar 4.5/40
Meyer Primotar-E 3.5/50
Meyer Primotar 2.8/50
Meyer Trioplan 2.9/50
Meyer Domiplan 2.8/50
Carl Zeiss Jena Tessar 2.8/50
Meyer Oreston / Pentacon 1.4/50
Meyer Oreston / Pentacon 1.8/50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1.8/50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1.4/55
Carl Zeiss Jena Biotar 2/58
Meyer Primoplan 1.9/58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1.4/75
Carl Zeiss Biotar 1.5/75
Meyer Primoplan 1.9/75
Carl Zeiss Biometar 2.8/80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1.8/80
Meyer Trioplan 2.8/100
Meyer Orestor / Pentacon 2.8/100
Feinmess Bonotar 4.5/105
Carl Zeiss Triotar 4/135
Meyer Primotar 3.5/135
Carl Zeiss Jena Sonnar 4/135
Carl Zeiss Jena Sonnar 3.5/135
Meyer Orestor / Pentacon 2.8/135
Carl Zeiss Jena Sonnar 2.8/180
Meyer Primotar 3.5/180
Meyer Telemegor 5.5/180
Meyer Orestegor / Pentacon 4/200
Carl Zeiss Jena Sonnar 2.8/200
Meyer Telemegor 5.5/250
Meyer Orestegor / Pentacon 4/300
Meyer Telemegor 4.5/300
Carl Zeiss Jena Sonnar 4/300
Meyer Telemegor 5.5/400
Meyer Orestegor / Pentacon / Prakticar 5.6/500
Carl Zeiss Jena Fernobjektiv 8/500
Carl Zeiss Jena Spiegelobjektiv 4/500
Carl Zeiss Jena Spiegelobjektiv / Prakticar 5.6/10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9 21:32:33编辑过]

              
--  作者:Phantom
        --  发布时间:2006-12-19 21:32:00
        
        --  
        CarlZeiss Jena Flektogon 2.4/35一再得入手失败,虽然说这颗头二手有着最高记录180刀(不到CNY1,440),但对我而言连同运费超过60镑(CNY900左右)就坚决不要,已经拍了1个月了,都还没有什么结果,搜索中又顺便看到了介个:
1.9/58 V


Pentacon Prakticas旗下 与ZEISS齐名的Meyer-Optik (梅耶光学),顺便研究下。
              
--  作者:Phantom
        --  发布时间:2006-12-20 7:58:00
        
        --  
        ZF(适用于尼康F卡口相机)系列四款:



Distagon T* 2,8/25 ZF

  强大的广角镜头:拥有杰出微距能力的优异广角,可拍摄距离前组镜片仅6cm的物体,令人印象深刻的锐度,皮实、精确的全金属镜筒。

Distagon T* 2,8/25 ZF镜头参数:
焦距:25.7mm
光圈范围:f/2.8–f/22 (1/2级)
镜片组成:10片8组
对焦范围:0.17m–无限远
最大放大率:1:4.5
最近拍摄范围:56x85 mm
视角:80.2°/ 70°(对角线/水平)
重量:480 g
尺寸:65x90mm(直径x长度)



Distagon T* 2/35 ZF

  多用途的报道镜头:焦距适中的广角镜头,在整个画面和全程对焦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光学性能,皮实、精确的全金属镜筒。

Distagon T* 2/35 ZF镜头参数:
焦距:35mm
光圈范围:f/2.0–f/22 (1/2级)
镜片组成:9片7组
对焦范围:0.3m–无限远
最近拍摄范围:129x196 mm
视角:63°/ 54°(对角线/水平)
重量:530g
尺寸:65x97mm(直径x长度)





Makro-Planar T* 2/50 ZF

  大口径微距镜头:目前光圈最大的35mm全副微距镜头,整个画面及全程对焦范围内都具有非常优异的图像素质,採用浮动对焦的光学系统和皮实、精确的全金属结构。
Makro-Planar T* 2/50 ZF镜头参数:
焦距:51.6mm
光圈范围:f/2.0–f/22 (1/2级)
镜片组成:8片6组
对焦范围:0.24m–无限远
最近拍摄范围:48x72 mm
视角:45.5°/ 38.5°(对角线/水平)
重量:530g
尺寸:72x85mm(直径x长度)



Makro-Planar T* 2/100 ZF

  具有独一无二影像素质的长焦微距镜头:第一支採用了源于好莱坞电影摄像机镜头的“ARRI/ZEISS Mater Prime”组件的相机镜头,光学素质卓尔不群,在全程对焦范围内即使全开光圈都是如此,全金属机械部件皮实精确。
Makro-Planar T* 2/100 ZF镜头参数:
焦距:97.5mm
光圈范围:f/2.0–f/22 (1/2级)
镜片组成:9片8组
对焦范围:0.44m–无限远
最近拍摄范围:48x72 mm
视角:25°/ 20.9°(对角线/水平)
重量:680g
尺寸:76x112mm(直径x长度)
              
--  作者:Phantom
        --  发布时间:2006-12-20 8:02:00
        
        --  
        关于这四只头的价格……我只能说,真的是很不厚道。
Distagon T* 2,8/25 ZF:824刀(低于CNY 6,592)

Distagon T* 2/35 ZF:824刀(低于CNY 6,592)

Makro-Planar T* 2/50 ZF:1124刀(低于CNY 8,992)

Makro-Planar T* 2/100 ZF:1749 刀(低于CNY13,992)

TOP

ZEISS ZF 接环镜头推荐

新蔡司铭镜:Planar T* 1.4/85

关于这颗1.4/85,同属ZEISSPlanar序列,镜头设计方面如出一辙。做工等方面也请具体参见上面的1.4/50。但操作性与性能则完全不同。1.4/50虽然号称最锐利的镜头,但就在F/1.4等光圈全开的情况下,却很难企及1.4/85。1.4/85的在F/1.4具有极高的锐度,以及浅得匪夷所思的景深。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太多人为它所吸引。但这匹烈马却不是那么容易驾驭的,关于这点菜牛的评价是:

“(使用1.4/85)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头天晚上早早的就寝,先把身体竞技状况调整到最佳。然后抱着万劫不复的心情参加战斗,在回家路上顺便进药店购入跌打损 伤,肌肉酸痛的良药,已被第二天之需。这样的话,很可能在20张中挑出一张,嗯,还看得过去的pp。这当然是笑谈,不过也足以证明玩Planar的F1.4不是开玩笑的。”

焦距85mm
光圈F1.4-F16(步长为1/2档)
镜组结构6片5组
对焦距离1m-无穷远
视角(对角/水平)28.5°/24°
最近对焦距离下的覆盖范围24x36cm
滤镜口径M72x0.75
尺寸(直径x长度)77mm x 86mm
重量570g

拿到盒子时感觉还不是太明显,因为见过了1.4/50的包装,二者如出一辙,以简洁干净来体现大厂风范(连里面的东西都少得可怜)。

打开上盖,质保书与说明什么的。

去掉泡沫盒,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毒头。


盒子内的一切,书面文件左起为质量检验合格书,说明书(与1.4/50的一摸一样)以及保修单。盒内东西还真是少得可怜。

F/1.4端 光圈全开形态。由于72mm大口经,它能够提供了一个异常明亮的视野。F1.4的大口径镜头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硕大通透泛着幽幽镀膜反光的前组镜片,那种深邃清澈的感觉能让人浮躁的心也会平静下来。

F/16端,镜头采用金属镜筒做工精良,体现了德国工业产品的精密严谨的风格。光圈步进为1/2。

Carl Zeiss产F卡口,与机身间没有任何电子传输,光圈耦合爪(aperture prong)号称用以像相机传达光圈信息,但实际在D80上得不到任何想过信息,据说此设计只在D200上才有效。

加装了一块 72mm Kenko PRO1 Digital Protector(W)

坦白讲,与1.4/50如出一辙,Zeiss的镜头盖感觉上不如N家的耐久度高。

加装遮光罩,镜头通体黝黑,仅前端安装遮光罩处为银色金属,这估计是考虑到金属遮光罩拆上拆下会磨损烤漆。两款镜头均随机附送金属遮光罩,不仅可抵抗眩光,还能给镜头提供更好的保护。

与我的D80对接。


去掉遮光罩给张正脸。

俯视形态。对焦环操作范围300度左右,对焦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在F1.4的最大光圈下,Planar T* 1.4 /85ZF的边缘分辨率略低,F2.8是非常均衡的一档光圈。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8处。1.4/85被成为人像镜皇,尤其这颗被专业摄影师认为是最好的人像镜头,大光圈的柔光效果可以轻松的弥补皮肤的瑕疵,这一点上无需我多说。然而1.4/85实际上也是一颗典型的两用镜头,在拍摄建筑时多数情况下会因为透视的问题而有变形产生,这种情况下移轴镜头当然是第一选择,这颗1.4/85成像的变形极小,完全可以用来拍摄建筑。

TOP

“标准镜头的帝王”CALR ZEISS ZF Planar T* 1.4/50

第一印象,全部金属架构,包括遮光罩,拿到手中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颗镜头的耐久度非常高,难怪德国头都足以传世。

带镜头盖来2张,这个镜头盖设计得简单,非常的简单,坦白的讲是单薄,单薄到脆弱的地步,使用时一定要小心,相比之下Nikon的镜头盖虽然风格不同,但感觉会耐用很多。

58mm镜头

用于减少散射的独特9页片光圈设计

虽然设计了向机身传递光圈信息的拉杆,可用于实现光圈优先,但Nikon D200(或者F6)以下型号的机身不支持此功能,所以如果要使用的话建议就上D200或者D2X,否则也会有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这支Planar 50mm F1.4被评价为“是蔡司镜头里水最深的一支”,Planar的代表作。专业摄影师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单反相机标准镜头,被称为“标准镜头的帝王”,超过人的眼睛,“黑中有黑,白中有白”......无数的赞美之辞,但是完好它需要足够的技量--毕竟是帝王,不是任何人都能够驾驭的。说到他水深,因为他的Y/C接口成像随批次号的不同变化实在太多。正式成品镜头里面就有6个版本,再加上以57*****开头的试做版,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

焦距

50mm

光圈

F1.4-F16(步长为1/2档)

镜组结构

7片6组

对焦距离

0.45m-无穷远

视角(对角/水平)

46°/39°

最近对焦距离下的覆盖范围

16x24cm

滤镜口径

M58x0.75

尺寸(直径x长度)

66mm x 69mm

重量

330g

这只ZF接口的新1.4/50在操作方面继承了原有的合焦困难,所谓“毕竟是帝王,不是那么容易驾驭的”指得就是这个,但相对于那颗1.4/85而言,真的是已经好用得太多了。F/1.4真的景深非常浅,加上Nikon1.5的倍率,75mm已经不是原有意义上的标准镜头的,但却非常适合用来拍人像。ZF用在D-SLR上无论如何都会被数码机冲淡它原本的效果,虽然拥有高锐度,却犹豫感光元件的象素限制很难发挥出真实水平,而且由于1.5倍率的感光元件小于原本镜头设计使用的35mm胶片的感光尺寸,光线弯曲的效果也与原本的设计大相径庭,还是期待Nikon尽快提升自己在感光元件方面的研发能力,早日发售全幅D-SLR。

而且这颗头国内的价格大约CNY3,970左右,比Nikon的1.4/50贵出不少。所以很多人在购买时还是会有所犹豫的,而且这颗头的成像质量其实与1.4/85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价格也是1.4/85CNY8,670左右)。但使用频率与易操作性却远高于1.4/85(我的那颗1.4/85基本上没正经用过)。

F/1.4端成像通过ISO12233分辨率标板的拍摄测试得到的结果是1.4/50远远低于1.4/85,F/2.8以上基本可用F/5.6-F/11之间达到最高锐度。当然好的片子并不一定要非常锐或者非常硬什么,而且在低象素的感光元件上也无法体现……除非要翻牌书页什么有着很多线条的内容,当然我酱紫讲也是非常保守的,却丝毫不敢又贬低这帝王的意思,因为在光圈收到F/5.6时这颗“标准镜头的帝王”的中心分辨率达到320lp/mm,号称“最锐利的SLR镜头”(针对ZEISS给出的测试结果而言)。

实际使用中,由于我缺乏前瞻性的买了D80而不是D200,所以在使用ZF系的时候不得不全部手动完成,包括闪光灯的强度也要手动给出。所有D80原本的功能基本都不能使用,而且只能使用M模式进行拍摄。当然由于之前在使用H1时就已经有意的强迫自己使用纯手动模式,所以除了对焦外,没什么不习惯的地方。但提醒习惯使用光圈优先并且同时准备上ZF系的同好,至少要买D200以上级别的机器,否则后果自负。

为了磨练技术,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出门只带这一颗头,但有些时候还是不方便,所以在1.4/50上加装了0.5×广角附加镜,以应付一些需要广角的情况,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意义不大,还不如给长焦加个2×的长焦附加镜来得实用。目前要说的就这些,也可能因为还有太多要写,所以有点应付。当然也可能是目前的经验就这么多,以后还有要说的也会在这里补上。



[ 本帖最后由 ieye4u 于 2007-1-12 14:01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