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了一定规范后,就逐渐有开始租房子经营的,最方便的还是那些靠近路边的居民,他们得天独厚的房屋条件就成了最好的资本。沿街摆摊就成了规模经营的雏形。当时(90年)没有现在的煤气罐,就用煤油炉子,找一些小凳子,矮桌子在路边经营,成都的2环路边有很多这样的小经商,客人来了就 随便坐下,一边是凳子支起的菜架,用塑料筐放菜,表面盖上纱布,防止蚊蝇和灰尘,另一边就放桌子和凳子,中间一般要点燃100W的大灯泡,条件好的多点几个。

      海带、土豆、牛肉片、花菜、莴笋、香肠、鱿鱼、冬瓜、贡菜、海白菜、魔芋、黄花、藕、金针菇空心菜、排骨等等菜品丰富,食客纷纷热闹的很。记得当时的暑假,我帮朋友做买卖,到自由市场买来很多蔬菜,一个人切菜,一个人择菜清洗,一个人负责串起,由于多是家庭经营,卫生条件就不怎么好,我们买的蒜基本不洗,就剁成蒜泥,蔬菜只要泡泡就可以了。每天晚上去“练摊”,有时候好吃的菜没有了,也来不及添补,丧失了很多生意,每天晚上一桶红苕冒粉基本要卖完。那时候的串串竞争也很大,素菜我们5分钱也卖过,荤菜基本是1毛。能多赚点的其实是食客们喝的啤酒,每天卖一两件就很满足了。每天其实是很累的,要打点这样的小生意人少了也是很困难的。

     由于是小生意很多人不注意宣传,往往食客流动性很大,一些聪明的小贩就开始给自己门面打招牌了。做的多是灯箱类的招牌。上书:二姐串串、王胖串串、小板凳串串、好又来串串等。但是由于这样的经营场所基本在路边,单位宿舍里所以生意也只能勉强维持下去。但是这样的情形依然没有多长,工商,城管来收费,以及城市化的改革不允许这样的沿街摆摊设点的现象,很多这样的小经营也相继倒闭了。
Share |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