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jiejiedog at 2005-10-17 12:57 PM:
楼主怎么不怎么不转《我的奋斗》呢,以此来窥视希特勒的“伟大人格”

德国很多人真的还是很崇拜希特勒的啊,所以我们当中有人还崇拜主席有什么好奇怪的那
Share |
Share

TOP

楼主怎么不怎么不转《我的奋斗》呢,以此来窥视希特勒的“伟大人格”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Ross_Geller at 2005-10-17 01:41:
看完楼猪的帖子,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正如老子所说:打音稀声,大象稀形。现在我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正是搂猪那种对真里的执著追求和楼主对理想 艰苦探索所产生厚重感。面对搂猪的贴子,震惊的几乎不能动 ...

:::::
逗死啦

TOP

看完楼猪的帖子,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正如老子所说:打音稀声,大象稀形。现在我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正是搂猪那种对真里的执著追求和楼主对理想 艰苦探索所产生厚重感。面对搂猪的贴子,震惊的几乎不能动弹,搂猪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竞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搂猪的贴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清就激长万分。 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他灵秀的外表之下,一致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楼猪你转的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了~~
我跟你说吧,泡妞说来就两个字,“靓仔”。

TOP

楼主肯定是脑子坏了

这里是国外,大家都能看到很多真实的东西,事实胜于雄辩!

[ Last edited by 跳舞的雨滴 on 2005-10-16 at 22:38 ]

TOP

毛对于中国官场的权术争斗,对于帝王心术的运用是炉火纯青
冬冤家,我有心将你打,却一个心儿怕;要不打,只恨你这冤家羞人煞;罢罢罢,低眉红了脸儿帕,嫁了吧!

TOP

第二篇的连接打不开,第一篇里对解放后的只字未提,而解放前的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

毛泽东私人医生的自传,对于那个时代的变迁,各大事件的叙述记叙的很详细
对毛有赞有贬,比我们能看到的官方叙述看起来客观不少
冬冤家,我有心将你打,却一个心儿怕;要不打,只恨你这冤家羞人煞;罢罢罢,低眉红了脸儿帕,嫁了吧!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揭起反日的旗 at 2005-10-13 16:12:
http://www.mypcera.com/book/ji/bi/mzd/index.html

另一个毛泽东传
http://china.qianlong.com/mzd/

[ Last edited by 揭起反日的旗 on 2005-10-13 at 16:15 ]




请问书的作者为何人,属于独立作家还是御用文人?

你要列出挺毛的“证据”其实太多了,中国历史书上,政治书上,语文书上浩如烟海,无一不是为毛歌颂的,大家都耳熟能详。小学的时候写《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读后感我还得了一等奖~~~~嘿嘿

《毛泽东传》当小说读读就算了~~兄弟太当真了~~~

TOP

http://www.mypcera.com/book/ji/bi/mzd/index.html

另一个毛泽东传
http://china.qianlong.com/mzd/

[ Last edited by 揭起反日的旗 on 2005-10-13 at 16:15 ]
你看那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京剧《挑滑车》

TOP

八月三十日,中共湖南省委在长沙接到安源市委有关湘赣边界工农武装情况的报告后召
开省委常委会议,讨论确定湖南秋收暴动的计划。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在条件较好的地
区平江、浏阳、醴陵等县和安源发起暴动,进攻长沙,并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
委前敌委员会作为秋收暴动的领导机构。

    会议一结束,毛泽东便在第二天清晨乘火车从长沙前往安源。他走前先送杨开慧回板
仓,要她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管好三个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这次分手竟成了他们的最
后离别!

    九月初,毛泽东穿着农民服装赶到安源,在张家湾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
湖南省委的秋收暴动计划。到会的有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安源市委负责人宁迪卿、赣西农
民自卫军总指挥兼安福县农军负责人王兴亚等。会议讨论了军事和农民暴动的布置,确定分
为三路,从赣西修水、铜鼓和安源三地起义,进击湘东,会攻长沙;同时布置了湘赣边界各
县的农民暴动,以配合军事行动。在这三路中,以中路为主力军。那就是驻在铜鼓的浏阳工
农义勇队,准备会合驻在修水的警卫团,一起向浏阳进攻,“因为这路军事势力较厚,地势
较险,浏阳又逼近长沙,进可以战,退可以守”。所以,会议决定毛泽东和浏阳县委书记潘
心源在会后赶到铜鼓,直接指挥这一路的行动。对安源工作也作了布置:以安源工人和矿警
队为主力,暴动后进攻萍乡和醴陵,对长沙取包围之势,但决不能放弃萍乡、安源,“使敌
人断绝我们的退路”①。

    九月六日,毛泽东在安源得知留在长沙的湖南省委常委决定的暴动日期:九日开始破坏
铁路,十一日各县暴动,十五日长沙暴动。他立刻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的名义,向在
铜鼓的第三团下达起义计划和部署,通知他们将参加起义的部队名称统一定为工农革命军第
一军第一师,并要他们立刻将这个决定和行动计划向在修水的师部和第一团转达。

    这时,国民党内两派间的宁汉对立没有结束。唐生智的主力当时还在东征前线,湖南的
兵力比较薄弱,但他们仍在加紧镇压活动。八月中旬,唐生智指令湖南省政府代主席周斓,
致电驻防萍乡的师长胡文斗,注意防范,并调集其他军队准备呼应。九月六日,长沙卫戍司
令部截获长沙市共产党组织给各支部关于中秋节举行武装起义的密令,随即宣布:从九月八
日起,“特别戒严五日,每日晚十时,即断绝交通,并于中秋日加紧戒严,军警停止放假,
日夜满街,均放步哨,以防暴动。”②

    毛泽东在安源作好安排后,身穿白色的褂子和长裤,装作安源煤矿的采购员,由潘心源
陪同赶往铜鼓。不料,走到761七、霹雳一声暴动①

    ②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9月13日。潘心源:《秋收暴动之始末》,《湘赣
边界秋收起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21页。

    183

    湖南浏阳张家坊村,被民团巡逻查房队抓住,在押送民团总部的途中,机智地脱险。这
段经历,他在三十年代曾向美国记者斯诺谈过:

    “当我正在组织军队、奔走于汉冶萍矿工和农民武装之间的时候,我被一些国民党勾结
的民团抓到了。那时候,国民党的恐怖达到顶点,数以百计的共产党嫌疑分子被枪毙。那些
民团奉命把我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我从一个同志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释
放我。普通的士兵都是雇佣兵,枪毙我对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好处,他们同意释放我,可是负
责的队长却不允许。因此我决定设法逃跑。但是,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不到二百米的地方,
我才找到机会。我一下子挣脱出来,往田野里跑。”“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
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日落。士兵们在追踪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
有好几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尽管有五六次我已放弃任何
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再次被抓住,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没有被他们发现。最后,天近黄昏
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彻夜赶路。我没有穿鞋,脚底擦伤很厉害。路上我
遇到一个友善的农民,他给我住处,后来又带领我到了邻县。我身边有七块钱,用这钱买了
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当我最后安全到达农民武装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
个铜板了。”①他于九月十日到达铜鼓的第三团(那就是原来的浏阳工农义勇队)团部,宣
布把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向浏阳进发。而在这前一天,震动全国的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已按原定日期爆发;湖南省委组织铁路工人破坏了长沙至岳阳和长沙至株
洲的铁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在修水率第一团宣布起义,但没有来到铜鼓同第三团会
合,而是单独向平江方向推进。战斗打响前,去武汉报告工作的卢德铭赶回部队,就任工农
革命军第一师总指挥。十日深夜,安源工农武装和矿警队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
团,向萍乡方向前进。这就形成三路分别向平江、浏阳、萍乡推进的态势。毛泽东兴奋地写
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①但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已走向低潮,反动军事力量在
各处都大大超过革命力量。从湘赣边界来说,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本来就很薄弱的兵力
又分散使用,各自为战,行动并不统一,进攻目标却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这个计划本来
是难以实现的。当起义军师部和第一团在十一日到达平江东郊金坪时,由于起义前夕收编的
黔军邱国轩团突然叛变并从背后袭击,部队受到巨大损失。第三团也在十四日进攻浏阳东门
市时因力弱而失利。第二团出师后最初发展顺利,在十二日和十六日先后攻克醴陵、浏阳县
城,但因国民党正规军集中优势兵力反攻,几乎全部溃散。中共中央派任弼时到湖南去调查
时,夏明翰告诉他:“这次我军所到之地农民并未起来,远不及北伐军到时农民的踊跃。大
多数农民甚恐慌不敢行动,恐怕军队失败大祸临来的心理充满了农民的脑筋。”①毛泽东看
到这种实际情况,当机立断,改变原有部署,下令各路起义部队停止进攻,先退到浏阳文家
市集中。这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已由原来的五千人锐减到一千五百余人,受到严重挫折。
九月十五日晚,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停止原来准备在第二天发动的长沙暴动。

    在湘赣边界起义的原定计划严重受挫的情况下,起义军立刻需要作出抉择:是继续进攻
还是实行退却?如果退却的话,向哪里退却?继续进攻长沙,是中共中央原来的决定,不这
样做会被加上“逃跑”的罪名。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方面,以往也只有过向城市进攻的经
验。但在当时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情况下,这样做只会导致全军覆没。面对如此两难的抉择
时,这个决心是很不好下的。

    九月十九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有师、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前敌委员
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仍坚持“取浏
阳直攻长沙”,这是符合中共中央的主张的,起义部队中也有不少人抱有这种情绪。毛泽东
清醒地对客观形势作出判断,认定当地农民起义并没有形成巨大声势,单靠工农革命军的现
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国民党军队强固设防的长沙,湖南省委原来的计划已无法实现,断然主张
放弃进攻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
命力量,再图发展。提出这个主张,在当时是需要有极大勇气的。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在总
指挥卢德铭等支持下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议决退往湘南”①。

    对初创时期的弱小的革命军队来说,为了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强大的敌人决战,为
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进军方向转向农村,特别是转向两省或数省交
界的山区。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
点。

    这个决定,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后退,其实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既符合当时中国的具
体情况,也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一九七八年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
的优良传统时说道:列宁曾经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帝国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俄国搞革命取得
胜利,我们中国军阀分割,先到敌人控制薄弱地区搞革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②,不
过,我们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农村。

    就在中共前敌委员会作出这个决定的同一天,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驻长沙代表马也尔
的报告,又作出要求湖南省委再攻长沙城市的决议。决议指责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停17
1七、霹雳一声暴动①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26—127页。

    《苏先俊报告》,1927年9月17日,《中央政治通讯》第12期。187

    止长沙暴动和放任株洲、醴陵、平江、浏阳农军退走是“临阵脱逃”;责令湖南省委
“应一面命令萍、浏、江一带工农军进攻长沙,一面立即爆发长沙的暴动”。中央这个决议
送到湖南时,秋收起义军早已开拔南下,无法执行了。

    起义军前敌委员会会议结束,第二天清晨,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向全师指战
员宣布改变行动方向的决定。他满怀信心地说:现代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有枪杆子才
能打倒反动派。这次武装起义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当前力量还
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
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
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这个讲话,大大鼓舞了刚刚受到严重挫折的起
义军的士气。

    当时,南下的路途上也充满险情。在这前后,湖南省国民党当局已调兵到浏阳一带“追
剿”;江西当局也派兵到铜鼓、萍乡一带“堵击”。周斓获悉起义军“系全国著名共产党首
领毛泽东在主持”后,“立即加派第八军一团车炳谦营长于二十四日全部赴浏阳协剿,一面
通令各军,如获毛逆者,赏洋五千元”。这给工农革命军的转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起义军在文家市住了两夜,便沿湘赣边界南下。因为湘军战斗力强,赣军战斗力较弱,
工农革命军便沿江西一侧前进。这一带都是山区,道路难行,疾病蔓延,还有国民党军队不
时围追堵击。毛泽东头戴竹笠,走在战士行列中,同战士交谈,鼓励战士们勇敢向前。行军
途中,接到宋任穷从江西省委带回的信件,得知罗霄山脉中段的宁冈有一支我党所领导的武
装,有几十支枪。这以前,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会议上曾听王兴亚谈到过这个情况,现在又
得到了证实。但详细的情况还不清楚。

    工农革命军的行军路线几乎是直线向南的,当进到江西省萍乡县上栗村时,得知萍乡县
城驻有国民党的重兵,不能通过,便改道在芦溪宿营。第二天清晨,向莲花方向前进,因为
侦察不力,情况不明,后卫遭到国民党军队袭击,仓促应战,造成人枪各损失三百。总指挥
卢德铭为了掩护后卫部队撤退而英勇牺牲,只有二十三岁。这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毛泽东十
分痛惜这位年轻将才的牺牲,愤怒地斥责侦察不力、指挥错误的第三团团长苏先俊:“还我
卢德铭!”这已是九月二十五日了。

    当天,工农革命军到莲花县甘家村。由于一挫再挫,总指挥牺牲,部队情绪十分低落。
这时,莲花县党组织派人前来联络。工农革命军得知莲花县农民自卫军前几天攻城失败,被
关押的有九十多人,而国民党在莲花城的守兵只有一些保安队,战斗力不强。毛泽东召开前
委会,一致决定攻打莲花县城。第二天清晨,工农革命军冒雨奔袭,在当地工农群众配合
下,一举攻克县城。砸开牢房,救出被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一百多人;打开县政府粮
仓,将粮食分发给贫苦群众。这是从文家市南下后攻下的第一个县城,使连连受挫的工农革
命军指战员又兴奋起来。

    这时,起义军领导层内部发生了严重的问题。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的余洒度,原
来并不归湖南省委领导,也没有把毛泽东任书记的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真正放在眼里。前委
从安源通知他率第一团到铜鼓和第三团会合进攻浏阳时,他没有理睬,却自行下令进攻平
江,遭受严重损失。以后,只是“因情形不明,不得已,乃将部队回头,跟着三团退”①。
到文家市后,他又主张经浏阳进攻长沙,同毛泽东发生严重争执,但原来是他上级而又坚决
支持前委的总指挥卢德铭已回部队,对他还有约束作用。卢德铭牺牲后,他对前委领导不尊
重的态度便越来越明显起来。进莲花县城后,毛泽东去参加他召集的军事会议,得知他警惕
性不高,将抓获的县保安队长放走,严厉地批评他:县保安队离城里只有几公里,我们这些
人的生命都交在你手上了,你还开什么会?余洒度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轻蔑地说:“什
么!你怕死吗?我可以担保,你若死了,我抵你的命。”工农革命军从莲花开拔,朝永新方
向前进,因为天色尚早,毛泽东提议再往前走十里后宿营。余洒度私下又十分不满地说:
“我当什么师长,连十里路的指挥权都没有了。”

    行军途中十分艰苦。毛泽东的脚被草鞋绳擦破,步履艰难。战士们临时捆了一副竹竿担
架,要抬他走,他坚决不肯。同他一起行军的谭希林回忆道:“他拒绝说,大家走我也走,
大家休息我也休息,我走不赢就慢慢跟着走。他忍着疼痛,一边走一边同战士们亲切交谈。
毛泽东同志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们非常感动。”这使他同战士们的关系十分融洽。

    当时的局势依然是严峻的。起义军转兵南下以来,一路艰苦战斗,指挥员牺牲,伤员增
加;连续行军,长途跋涉,有些人因为怕艰苦不辞而别;疟疾流行,病员增多,一些人掉了
队,少数伤病员因缺医短药死在路旁。一些长官还存在打骂士兵的旧军队习气,党组织也不
健全。在这支队伍里行进的赖毅回忆说:“那时,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互相
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这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①这些问题不解
决,部队的战斗力就无法保持,很难继续前进。

    起义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三湾的。九月二十九日,部队翻过山口,来到永新县三湾
村宿营。这里群山环抱,追敌已被摆脱,又没有地方反动武装,比较安全。部队在村里住了
五天。这是工农革命军自秋收起义以来第一次得到从容休整的机会。进村的当晚,毛泽东在
“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及其解决的措施,决定对部
队实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把已经不足一千人的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
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由陈浩担任,实际上取消了余洒度对军队的指挥权(而余洒度
这时对起义已因悲观失望而灰心丧气了);下辖一、三两个营,还有特务连、卫生队、军官
队、辎重队各一个,共有七百多支枪;改编时,毛泽东宣布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将
来愿意回来还欢迎。第二,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样,规定官长不准
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自由,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参加
对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官长要受它的监督。第三,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
导。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设小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
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
定。这三项措施开始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是一个需要有极大魄力
才能实行的了不起的改革。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
上有重大意义。

    在三湾,毛泽东还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和地方结合起来,要取得地方的支持,一
方面我们把伤病员交给他们,他们可以把我们的伤病员安置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枪给他
们,帮助他们发展起来,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打垮。①这多少已提出了武装斗争要同建立
农村革命根据地结合的思想。他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介绍,派人同宁冈县党组织和驻在井冈
山北麓宁冈茅坪的袁文才部取得了联系。

    十月三日,毛泽东在部队离三湾出发前,对刚刚进行了改编的部队全体指战员作动员。
他说:敌人在我们后面放冷枪,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
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
们有两营人,七百多条枪,还怕干不起来吗?①这些话,在部队处境艰难、不少人情绪消沉
的情况下是很能鼓舞人心的。在继续行军途中人们纷纷议论:“毛委员不怕,我们还怕什
么?”“贺龙两把菜刀能够起家,我们几百人还不能起家吗?”

    起义军当天到达宁冈县古城。宁冈是一个深山中的偏僻小县,古城曾是县城所在,这时
已很荒凉,人口稀少。在这里,召开了两天前委扩大会议,参加的还有前来联络的宁冈县委
(当时称区委)书记龙超清和袁文才部文书陈慕平(他原是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
员)。会议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总结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指出,
现在我们人少了,但是很精干,大有希望。会议着重研究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落脚点和开
展游击战争问题,认为在井冈山落脚是理想的场所。对原在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这两支地
方武装要从政治上军事上对他们进行团结和改造,并尽快先在茅坪设立后方留守处和部队医
院。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
期。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拿起武器,展开武装斗争?这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而是
近代中国具体国情的产物,是在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下不得不作出的反应。中国共产党并不
是主动地选择要走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只是在国民党对它使用武器后才不得不拿起武器
的。毛泽东后来曾多次对外国朋友谈到过自己的亲身体会。他说:“有了共产党以后,就进
行了革命战争。那也不是我们要打,是帝国主义、国民党要打。一九二一年,中国成立了共
产党,我就变成了共产党员了。那时候,我们也没有准备打仗。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
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
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①他
又说:“他要打,我就打。这个方法就是从反动派那里学来的。我们就是从蒋介石那里学来
的。蒋介石打我,我就打他。他可以打我,难道我就不能打他呀?”②这就把事情说得很清
楚了。

    这里所讲的“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对毛泽东自己来说,便是在秋收起义后
上了井冈山,实行了“枪杆子”与“民众运动”的结合。

    871毛泽东传(1893-1949)

    ①

    ②毛泽东同出席第二次亚洲经济讨论会的一些国家与地区代表的谈话记录,1964年
7月9日。

    毛泽东同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的谈话记录,1964年6月23日。
  

      把本页添加到“收藏夹”。把本站网址(www.mypcera.com)发给您QQ上的朋友,谢谢

</html
你看那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京剧《挑滑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