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60
- 威望
- 184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5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8#
发表于 2005-5-7 15:52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七)法相开宗、唯识无境
唐僧在弘福寺住了三年,经还没译完又接到通知说要搬家。原因是李世民的正妻长孙皇后死了,太子李治逮着这个尽孝的好机会,决定在长安城里为她死去的妈建个大慈恩寺,这个庙建的档次很高,首任主持自然也不会是一般人,选了一圈觉得还是玄奘最合适。唐僧现在架子越来越大了,他向李治提了个条件说,我去可以,可我这么多的经书、佛像怎么办,木头寺庙容易起火,你得给我找个法子让这藏经的地方能防火。李治说,好办,干脆建个大塔,把经书放在里面准保不怕烧。
652年大慈恩寺塔开始建造,唐僧当时已50多岁了,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历两年时间建成。唐僧说,我在印度的时候,当地僧侣为实践慈悲之心,常为天上掉下来的死大雁建塔超度,我们这个塔就叫大雁塔吧。大雁塔塔面呈四方碓形,高61米,现为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具大唐风貌的砖塔(50年后,武则天又在长安的崇福寺建小雁塔)。五代的时候,叛兵一把火烧了大慈恩寺,唯剩下这座大雁塔经历兵火而不倒,成为西安古城千年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僧取经用了16年,译这些经书倒是用了20年还不止。660年玄奘开始译《大般若经》,这是部超级巨著,唐僧译这部书把自己译伤了。唐僧总共译出了1300多卷经书,《大般若经》就占其中的600多卷。玄奘一头栽进这部书海中不能自拔,3年后等书全部译完时,玄奘已灯尽油枯,第二年他又再译了一卷《咒五首》后便撒笔归西了。
玄奘一生共译了75部书1335卷,共计1300多万字。与他齐名的鸠摩罗什和真谛两大译师分别译了294卷和278卷,加起来尚不及他的一半。玄奘译的经书分成经、律、论三部分,合称三藏,所以唐僧又被唤作唐三藏(不是唐三彩,不要顺嘴说错)。唐僧译了这么多书,他的学问该有谁来继承呢,有个和尚说,那就我来接着干吧,这个人就是传奇僧人----窥基(632-682)。
说窥基传奇,首先是他的身世不一般,窥基的老爸是卫将军尉迟敬宗,他的叔叔名气更大,就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人堂”第七位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隋末军阀之一)手下的人,与唐军打过几仗,后来被李世民收降。玄武门之变中,他亲手射杀了跟李世民争王位的李元吉,因功而成唐室重臣。
这么个草莽世家中竟养出个佛缘独具的窥基出来,实在也是个怪事。645年,唐僧刚从西天取经回来,有一次在长安的大街上看到了还是个孩童的窥基。不知唐僧哪根神经搭错了弦,一眼就认定此子可光扬佛法、承我所学。玄奘找接班人已找的六神出窍,睹其人而神已往,遂不管什么王侯庭院深几许,直接跑到尉迟府上去要人了。
按说贵族的子女是少有出家的,但架不住唐僧能说会骗,终于把老尉迟给说动了,尉迟敬宗就说,那你去问问窥基的意思吧。唐僧满怀希望地去问,窥基反倒给唐僧说了三个条件。
窥基说,我爱读书,虽入佛门你不能约束我只能看佛经,诸子百家我都要看。
唐僧咬着牙说,中,你读言情武侠我也不管你。
窥基又说,我爱吃肉,我正在发育期,这些营养断不了。
唐僧接着咬牙说,中,你发育完了还想吃,我也不管你。
窥基再说,我还喜欢女人,男情女愿之事你也别管
唐僧这时舌头都快咬断了,大脑停止思考,小脑继续反跳,中,我都依了你,今天不把带你回去我就不姓唐(他本来也不姓唐)。
窥基长到17岁的时候如约出家,出门的时候身驾三车,一车载书,一车自乘,一车拉着家眷仆人,号称“三车和尚”,果然有王公遗贵之风。不过,世上之事怪就怪在,唐僧的眼光还真毒,他作出的巨大牺牲换来的可不是个纨绔子弟。在唐僧的徒弟之中,只有这个窥基最聪慧,能把唐僧建立的那套繁复芜杂、艰涩难懂的思想体系学明白。后来窥基受了文殊菩萨的点拨(《窥基传》中这么说的)遂放弃了“三车”杂欲,专心研究佛法,终于成为唐僧之后唯识思想的继承人,并实际开创了隋唐八宗之一的法相宗。
法相宗(又称唯识宗)远承印度瑜珈行派的唯识思想,认为“唯识无境”,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主观精神变现而来。“识”分八种,除了眼、鼻、舌、耳这些感观的“识”外,还有精神上的“识”,而“阿赖耶识”又是最为根本的主观认识作用。与此相关,又有一套复杂的理论来具体解说这些转“识”成“智”的关系和途径。
从理论体系而言,法相宗是隋唐八宗中印度佛教特点较为浓厚的一个宗派(谁让初祖玄奘是正牌的留学生呢),与中华本土文化结合较少,本身思想又过于艰深,在窥基死后,他的弟子们竟没多少人能领悟的明白,窥基之后又传了两代,这个宗派在中国就消声觅迹了。然而宗派虽无,其一些革命性的思想还是影响至今的。
法相宗的祖庭无疑非当年玄奘译经的长安慈恩寺莫属,所以法相宗又被称为慈恩宗。该宗另一个胜地是安放有玄奘遗骨舍利的长安县兴教寺。兴教寺内有玄奘、窥基、圆测舍利塔各一座。圆测也是玄奘的高徒,他是朝鲜新罗国的王族(唐僧的徒弟们出身都不错呀),随唐僧学习唯识思想,客死中国。这三个塔都不算高,外表古朴,又隐于西安的郊县原野之中,是个探古访幽的好地方。
(二十八)武媚崇佛、华严开宗
公元650年的大唐天下,风高草长,岁月悠扬,太平世界下的人们忙着打谷插秧、结庐造社。忙碌的间隙,他们也会找个就近的寺庙里去烧烧香、许许愿。长安城郊就有这样一个感业寺,庙的规模不大,平时的香火也不盛。然而这里最近有所不同,隔断时间就会有一批大内皇城里出来的人,他们悄然而至、攸然而出,象这个青灯黄卷的冷庙里眷养的一伙蝙蝠,不明来由地出现,又不知所终地消失。
蝙蝠们也有一些特殊的爱好,比如与这里的小尼姑们搭讪。这天,这伙蝙蝠的头儿又趁外人不备偷偷抓住了一个尼姑的小手。这尼姑脸带桃花、眼含秋水,看得蝙蝠头儿心如脱兔、唇干耳热。正要上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忽发现庙里供着的韦陀金刚泥像,正怒目爆眼地瞪过来,顿时心情大坏,他对小尼姑说,你再等等,待我回去说服了长孙无忌那些老家伙就来接你。小尼姑说,我等你哈,不过你要来晚了,没准我就跟隔壁庙常来打水的和尚阿三跑了,你要抓紧哟。
这对1000多年前在庙里偷情的男女,一个叫李治(唐高宗),一个叫武媚娘,她40年后作了“则天皇帝”,所以我们又叫她---武则天。
李治比武则天还要小4岁,但相思日久还是把小身板给熬坏了,后来又得了高血压(痛风),渐渐不能理政。武则天趁机把朝政拿过来握在自己手中,再步步紧逼,赐死长孙无忌(谁让他曾棒打鸳鸯)、鸩杀太子李弘,很快成为华夏第一人。权利虽然是武媚所欲也,但名份更重要,如何才能踢开大唐王室闹革命呢,与武则天有不解之缘的佛教徒们恰到好处地跑来起哄架秧子了。
690年,东魏国寺的十个和尚集体向唐廷呈献他们对《大云经》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佛对净光天女说:"汝于尔时,时是菩萨,现受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观世音菩萨将转女儿身降生,大唐将灭,大武将兴。观世音菩萨会是谁呢,武则天说,那还用问,我不就是吗。同年,武则天称帝,号“大周圣神皇帝”。
这种争献福瑞的把戏不仅中国人作的驾轻就熟,外国和尚一样学的不慢。三年后南印度和尚菩提流志也大老远地跑到长安凑热闹,他献的是《宝雨经》。经上记载,佛祖对月光天子说:‘我涅槃后,到第四个五百年,你便到东北方摩诃支那国去,现女身,为自在王,令修十善,建立寺塔,又以饮食、衣服、卧具,供养沙门。’武则天看后说,明白,你们想要什么就直接吱声,我都是自在王了,这点对佛祖的供养费是不会少你们的了。
武则天治下,大唐崇道的风气为之逆转。过去儒、释、道三家代表上殿,道居首,儒、释居后,现在反过来了,和尚们来领头了。武则天还专门请来神秀(就是与慧能对立的北宗禅祖师)做国师,武则天竟然对神秀行跪拜礼迎接,而且每天都跑到神秀房间里来问法,神秀当时已90岁高龄了,架不住这种折腾,三天两头地提出要回去,最后武则天只好答应,神秀回去不久就死了,武则天为他辍朝五日,亲自送葬。
佛教徒们很久没过这种万般宠幸在一身的生活了,大家伙干劲为之大为提高,修经研法这些活动自玄奘去世后,又掀起一个新高潮。武则天嫌过去译的《华严经》不够详备,特意从于阗国取回了更加原版的《八十华严》,参与这次新译经的和尚很多,其中又以法藏(642-712)和尚最得武则天的崇信。
法藏与他的很多前辈高僧一样,也是客居中国的西域胡人后代(祖籍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康居国)。传说他年青时为表示礼佛的诚心,曾到法门寺佛骨舍利塔前“燃指供佛”,就是把自己一个手指头烧了,来表达参悟佛法的决心。这种事他后来又到宁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前做了一次,当年中国比较权威的佛舍利塔幸亏还不多,要不法藏的十个手指还不够烧的。
法藏后来参与译《华严经》,并升座讲法。他的口才特别好(另一个口才好的是那个把顽石说的直点头的竺道生),突出表现在他很会打比方,为了给武则天讲清楚法理,他还用上了殿角的金狮子来作教具。武则天对这种深入浅出的教法很满意,说,我看你水平挺高的,我封你当“贤首大师”,你来当诸贤僧的头儿,干脆你也开个宗派吧。法藏说,那这个宗该叫个啥名子涅?我就会讲《华严经》,那就叫华严宗吧(又叫贤首宗)。
华严宗是隋唐八宗中一个大宗派,在中唐时期曾经极盛,佛理深邃,体系完整,在近现代仍有很多高僧是主讲《华严经》的。法藏之后,他的徒弟澄观移住清凉山(即五台山)授徒,武则天在这里重修了大华严寺,明太祖时改名显通寺。这个寺院是五台山的主寺,也是这里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禅院。如果你要到五台山进香,这个寺是绝不可不去的。笔者去的时候曾问显通寺里的老和尚,现在还颂不颂《华严经》,那位僧人说,这个经颂一遍最少也要不吃不喝不停地颂上半个月才行,可见《华严经》体系的繁杂。
法藏还是继佛图澄后仅少的几位在打仗的时候上场助战的法师。公元697年、武周和契丹族发生了军事冲突,武则天要法藏上场去讲一段《华严经》吓唬一下契丹人。法藏沫浴更衣,设道场,置观音像,然后就开始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开了。他的运气不错,还没说完,大唐军队就如潮水般席卷契丹人,武则天为之大喜。法藏下来的时候还吹呢,讲的不过瘾,下次这种小儿科的战斗别再找我了啊。幸好,法藏有生之年,比这次大一些的战争也没再赶上过。
华严宗在唐代会昌法难(三武灭佛的最后一武)的时候受到的打击不小,但后来在契丹、女真入主中原后又得以恢复。山西大同有华严寺,这个寺院躲过历代的兵火,主体建筑基本保持辽金原貌,在中国目前保存的古建筑中价值极高,是大同地区除云冈石窟外,又一处古迹文化游的重要景点。这个寺后面说到辽金佛教时还会提到。
(二十九)义净西游、海上佛旅
历史如一条不断向前奔淌的河流,我们永远无法全部还原上游某段流程中所发生过的全部真实,我们只能根据一些存留下来的片断文字和实物资料大体惴测它奔流的形态。魏晋风骨、大唐气度,这些遥远而伟大的字眼究竟蕴含有多少奇异的故事,也许只有禅院古刹中静看千年沧桑的大佛们知道最终的答案。
武则天是大唐王朝22帝中最为崇佛的帝王,其中缘由即有武则天早年曾落发为尼的特殊经历,也有武周王权政治中谋求安定的现实需要。初唐时期,佛教已成为汉、胡各族普遍的民间信仰,武周政权篡唐自立,如何利用此种宗教狂热进行适度的提倡,以稳定人心、固国抚远,自然是武则天需优先考虑的。
武则天掌权时(包括她称帝前)在全国建了不少政绩工程,如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开凿、法门寺佛指舍利八重宝函的定制、五台山华严大寺的建造等。然而,武则天对这些物质文明的确立并不满足,她希望自己也能象太宗迎回唐玄奘那样,为后世留下一个礼遇西行高僧的美丽故事。天遂人愿,中国佛教史三位著名取经高僧的最后一位----义净和尚在武周年间从天竺款款东归了
义净(635-713),河北涿县人,7岁时入山东济南附近的土窟寺出家,研习《法华经》。贞观22年,义净受具足戒(佛家受戒的情况在下一章中再讲)正式成为一位僧人。义净先后在洛阳、长安等地求学,研习各家经典,然而在各执一辞的诸学说前,他所产生的疑惑也跟着佛学修为的增加而越来越多。最直接明了的解决方案无疑是去佛祖出生的国度一辩真伪。
义净想西行天竺,很快就找到两位志同道和的朋友,一位叫处一,一位叫弘袆,三个人躲在长安的一个地下招待所里开始写西行计划书。怎么去呢,一位说,从河西走廊出行吧,我刚从地摊上买了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两本旅游指南,不怕找不着路。另一个则说,你别老土了,这两本书好久没更新了,上面的旅馆电话都是空号,列车时次也都是提速前的,这些旅游指南早该淘汰的说。最令人难过的是,现在西域的宗主国已不是高昌、突厥这些古国了,改成了从西藏高原上刚下来的吐蕃人,他们把大唐的“申根签”给取消了,我们的护照不好用了的说。
义净一边听着这些无聊的争论,一边开始大脑风暴,忽然他有了一个崭新的idea,他说,玄奘、法显都太牛了,我们跟着他们一样从陆路走,没啥新意,也达到不了他们的那个高度了。我听说咱们大唐新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坐着船去,一路乘风破浪,岂不更有派头。处一弘袆二人被这大胆的想法唬的一楞一楞的,觉得好是好,可我们这些人河船尚且不常坐,一下子去坐海船,行不行啊。
无论行不行,试试再说。671年三人启程南下,到南方去找出海的港口,走了一半,另两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处一说自己的老妈还健在,“父母在,不远行”,我先拜拜了。弘袆走到江宁府(今南京)也托病不肯再走了,义净只好一个人走到了扬州在这等着出海。大唐时的中国有几个重要的国际商港,分别是东海上的扬州,南海上的广州和台湾海峡的泉州港。义净在扬州等了一个夏天,也没等到合适的商船,正在进退维谷,忽然收到来自广西的一份邀请函,那里的龚州(广西南平)刺史冯孝铨请他南下讲学。义净一想,龚州离广州近,不如去那边碰碰机会,遂欣然南下。
冯孝铨是个信佛的居士,对义净的到来自然高兴的不得了,他跟义净商量,你在我这长住下来吧,广西风气未开,民多愚昧,正需要佛祖的教化。义净说,那不行,偶要去西天取经,来你们这只是为了歇歇脚的,要不等我回来后再在广西讲法三年吧。冯孝铨说,《大唐西域记》我也看过的,你就别拿唐僧谝高昌王那套来唬我了。不过你想去,我终究也拦不住,不如顺水人情帮点忙吧。我有个波斯的商人朋友,他手工精美,价钱公道,童叟无欺,我替你去找他商量一下。义净的运气果然还不算坏,672年他终于在广州等到了去出洋的商船,开始启程西行。
义净到的第一站是印尼苏门达腊岛上的未罗瑜国(今占北市),在这里住了半年,又到羯荼国、裸人国。当时的南洋诸岛上有很多印度人殖民建立起来的佛教国,义净在这里学习梵文,接触到很多南传佛教的小乘经典。673年,义净坐船来到了东印度的米德纳布尔(在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附近),在这里义净很意外地碰上一位同样来自大唐的僧人大乘灯。
大乘灯是象州人,象州在今越南清化省一带,大唐时为中国的边省之一。大乘灯在义净之前已在东印度住了一段时间,对当地的语言、地理都比较熟悉。老乡见老乡,背后捅一枪,说错了,应该是两眼泪汪汪。义净和大乘灯遂结伴遍游中、北印度各地,走累了两人想歇歇脚,在哪住下来呢?当然还是玄奘、法显都住过的那个食宿免费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在13世纪被回教徒拆毁,这一事件也同时标志着印度佛教的消亡)。义净在这里住了13年,集中学习中观、唯识等印度各派的佛教典籍。
687年义净由海上原路归国,走到前面说过的印尼苏门答腊时被当地僧侣留下住了八年,边讲法边译经,先译出的经再由僧人带回到大唐面世。武则天未见义净其人,也见其书,心里越发地痒痒。695年,义净在外游学25年(玄奘取经用了16年、法显用了14年,都没有义净在外面待的时间长)后回到了洛阳,武则天给了他比之玄奘更为隆重的欢迎仪式,武则天亲自出洛阳外城的东门外夹道迎接义净的归国。
义净主译了佛教经、律、论三藏61部书,共239卷(其中又以律部经书为主,后面我们会专门来讲以律经为立宗经典的隋唐律宗),成为继鸠摩罗什、玄奘、真谛后的又一位大译经师(四大译师的另一说法是没有义净,改为不空和尚)。
义净最为后人称道的其实还不是这些佛教经籍,而是他跟据自己在南洋长期居住经历而写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这本书成为流传至今的关于南海各地的最早历史地理材料,书中还有大量有关印度民俗文化的珍贵史料,其中又以对印度医学的记载更是前人所未有记述到的,成为研究印度医学形成的珍贵史料。
(三十)鉴真东渡(上)
有西游取经的,相应的就会有和尚开始想着东渡传法,向左走向右走,大唐僧人们并不觉得这是个难解的课题。有位叫鉴真的和尚发现他对日本有佛缘,于是他就想着渡过海去看一看。这个想法其实只是在那个大教东传的伟大年代里很顺其自然的一个念头,不过鉴真想不到他这一行去的会那么艰难,有那么多的人因此赔上了性命;鉴真更想不到的是,他的到来是如此大的改变了日本历史,一千多年后,东亚各国的学者们还在不断地探讨着鉴真东来的意义,鉴真在日本有“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恩人”等尊称,甚至在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中也能找到鉴真的影子。1980年鉴真的漆身铜像荣归故里,他又成为见证中日千年友谊的实物象征。所有这一切真是仅仅因为一个中国和尚的到来吗?抑或这不过是洛沦兹笔下蝴蝶效应在作怪,而鉴真不过是那个在亚马逊河上空挥舞了几下翅膀的一支翩飞的蝴蝶。
鉴真(688-763),生于扬州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是个在家修习的居士。俗姓淳于(这个姓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三国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割去鼻子的淳于琼)。上一章里谈过,唐代的扬州是个著名的商港,这里邻长江东接大海,依大运河北通中原。商贾云集的同时,佛教作为舶来品也得到极大的传播。鉴真14岁的时候就被家里送到扬州的大明寺出家为僧。
扬州大明寺是江南名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而得名,隋文帝礼佛时,在当时全国的30个州分别建一塔供奉佛祖舍利,在扬州建的塔就在大明寺院内。唐会昌法难的时候,大明寺与塔全部被焚毁(这位制造了会昌法难的唐武宗实在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大罪人,不是他一力摧毁,中国现存木构古建筑实物的年代不会比日本还要晚)。五代十国期大明寺重建,经历代兴废,至清末时寺内的木构建筑已基本都是新建起来的了。此寺因为出了鉴真这个大名人,现在颇受中日两国的重视,这个庙的首页上居然还有日文版的介绍,以方便日本人的登录访问。
鉴真出家后师从道岸研习大唐律宗经典。律宗是我们介绍中华八宗中的第六宗(后面还有净土宗和密宗),这个宗派比较无聊,他们是以研究佛学戒律而开宗的。
佛教有定、戒、慧三学。定就是“禅定”,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及调练心意的途径。慧也就是梵语中说的“般若”,它并不同于字面意思上的智慧,而是指佛学中明白事理、认识性空缘起的事实。戒是指佛家弟子应遵循的戒规,借以防止作恶。与定、戒、慧相对应的佛学著作被称为经、律、论,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三藏”之学。律宗就是专门研习律部典籍的学派,前面我们说过隋唐八宗中有个研习《中论》等论部曲籍的学派,那个叫三论宗。
绕了半天,希望把律宗的立宗特点说明白了。这还不能算完,接着要再说说律宗对于中国佛教戒律制定的贡献。相传释迦牟尼创教的时候,起初并没有太关注佛教弟子应该遵守哪些戒条,当时的原则是你不犯错误我也不事先告诉你该避免做什么,全凭自觉吧。后来佛祖有个弟子叫须提那偷偷回家与老婆同居去了,还生了个儿子,引得世俗两界的普遍非议,说你们佛教徒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佛祖为平息舆论滔滔,遂制定了比丘第一戒---淫戒,从此可怜的出家人们就再也不能近女色了。
后来诸戒条款相继出台,最基本的是五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注意这里没有不吃肉,不吃肉这个戒条是南朝梁武帝制定的)。电影《少林寺》结尾处有觉远受戒的情况,那个胖头大耳的住持拖着长声念“尽行寿不杀生,尔今能持否。。。”说到“尽行寿不奸淫”时,李连杰差点跳起来扯住牧羊女就跑,要不是那个弱智导演把他拦住,这个结尾没准就改了(哈哈,这是我小时看电影时就一直想为他们设计的结尾)。
影片中这种受戒仪式是中国出家人要成为正式僧人所必须经历的严格考核。按照律宗的研究成果,实际上的受戒要比电影中烦顼的多。比如你现在想受戒了,不是你找个庙就私自完成得了的,你要先学习、清修十年(类似于入党前的预备党员观察期),考察合格后,可以申请设一戒坛,依据请师、辟亲、剃发的程序完成剃度。然后由法师在你的光头上扣个章留念,也就是拿燃香烧几个疤,省得你反悔,将来留起头发全当没发生过出家这回事,人家要把你追回来也好认,照章找人就是了。
呵呵,其实没我说的这么恐怖,这种燃香烧疤的习惯起自于唐(印度和尚没这风俗),成形于元代,到了现代它已被废除了,所以想出家又怕疼的朋友不必太担心。请求受戒的人会被根据修为的不同授以不同级别的戒,最低的是沙弥戒,其后是具足戒(唐僧、义净等人正式为僧的时候都是受的这个戒),最高级的当然是菩萨戒,这个戒后来常被用作照顾一些有政治级别的人物,以满足于他们附风雅的需要。比如隋文帝、武则天都受过这个戒,对他们的受戒过程当然大大简化,类似于现在的领导干部去听两堂课(也有一课都不去听),再找个秘书代考一下,就可以得个研究生文凭的道理是一样的(古人果然不笨,现代人会的猫腻他们也都会的)。
戒律的翻译早在三国时中国佛教的初传期就已开始了,南北朝姚兴后秦年间译出的《四分律》是汉地流传最广的律典。唐代僧人道宣实际开创了律宗,由于他长住陕西终南山丰德寺,所以又称南山宗。这个宗派在唐后就比较式微了,但它对佛教戒律的解释和规定普遍被其它各宗所借鉴。研究律典的知名高僧其实并不少,比如上一章中说的义净,还有就是这一贴的真正主角----鉴真。
说了一大推辅垫的话,后面的故事还是由鉴真亲自出场来演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