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8466
- 威望
- 15387
- 金钱
- 1
- 阅读权限
- 1
- 性别
- 男
- 来自
- 中国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3#
发表于 2005-3-12 21:11
| 只看该作者
2月8日(大年三十)
到达第一天,老弟就说:很遗憾,上海整个春节期间都是阴雨天。我说:不管了,反正得来。
昨天上午有细雨,下午不下了,今天仍是阴天。早上醒来,因上海纬度比海南高,天亮得早,六点半钟外面就亮了。把窗帘调开一点,能半隐半现看见外面邻近的楼,淡黄的,很清爽。被窝很暖和。靠在床上听音乐,陶笛演奏的《味道》。陶笛这种原始的乐器,原本有呜咽之声,但这张轻音乐碟却满是欢快,正应了我的好心情。
起来,没等吃早餐,先出去走走。2002年来这里时,小区环境曾使我迷醉。这里,不同组团的楼房风格一致,但细部却不同,排列又有错落,所以不单调。但还是太相似了,出门时仔细记了门牌号,否则回来找不到家。后面新盖了一大片,已经住了人,是第三期的。新盖的楼,颜色、风格与头两期完全不同,更有西洋味儿,从小区平面图的介绍上看,应该是“美加风格”。色调以深蓝和咖啡色相间,再加上细的白色线条,质感很强。不过有点过于凝重,看着就像应该是矗立在加拿大那种寒冷的地方。只是听说三期里面的装修质量不及前面,徒有其表。不过这“表”也甚是了得。在海口,只有“阳光西海岸”有那么一点点类似。老弟对这里则不以为然,昨天说,这里不过是中档住宅。令人震撼的,是在浦东或莘庄那种地方的,那才叫豪宅,让你血压上升。我不能想象,不过也不想去看了,省得心痛。
沿着长长的甬道走,路过的开阔地,各个用途不同,有小花园,有滑板场地,有儿童乐园。部分路面是木板条的,很有古韵味。
整个小区,除了保洁员之外,没有其他人,我就像走在一个放大了的建筑模型沙盘里一样。远远地,走过来一个清洁工人,走近了,忽然问候了我一声:“老师傅,早上好!”我一楞,清洁工变绅士了?忙答了一声。
这不是中国人的习惯。我知道,这是强制下的礼貌。不过强制下的礼貌也要比自由下的野蛮好。
今天大年三十,不宜出门了。早餐后,翻了一会儿上海的报纸,粗看,与海南的差别不大,细看,才看出功力不一般。选题策划很独到,有一版是讲酒店人员应该怎样待客的,有哪些技巧。有一个例子是讲旅客在前台办手续时,不小心被人偷走了手提电脑,旅客要求酒店赔偿,酒店管理人员是应该答应赔偿呢,还是拒绝。海南是个旅游大省,但我从来没看见过这类的策划。
上午,我去小区门口的“上岛咖啡”闲坐。昨天就发现有这样一处,在门口店面房的二楼,规模还不小,专做这小区的生意。因为附近好像没有什么居民区。老弟断言它长不了,小区能有多少人来这里坐?
我在海南,就常去“上岛”,当它还只有南大桥下一家的时候,就常去。跟几个可怀念的朋友在那里聊过。现在钱包里还揣着“上岛”的贵宾卡。
里面不小,约为海口的三分之二大。装潢也相似,吊着羊皮罩灯,胡桃木装饰。里面人很少,大清早没人来。我看看酒水单,别的跟海口差不太多,只有一款叫“意大利咖啡”的,是在你的桌子上当场煮给你看的,自己操作也行,100多元一小壶。以我的经验,充其量有三小杯。服务员小姐热情推荐,我一笑,心说:这推销术,早领教了。我自有主张,点了曼特宁。小姐见我不上当,也就罢了。回头又跟我说,因为新开张,早上奉送一客火腿煎蛋,我哈哈一笑:哦?好,好得很。
屋子里暖风慢慢地足了,很暖和。我翻翻杂志,俯瞰一下成片的小楼。
一会儿,来了姐弟俩,都穿得厚厚的,坐下点咖啡。服务员热情地跟他们聊,我隐隐约约听到他们是从浦东过来的,小姐也很吃惊:从浦东过来喝咖啡?后面的解释我没有听清。那小男孩顶多也就16岁,长得蛮。事后我才想到,可能是来这里的会所打网球或干什么的。小姐又热情推荐“意大利咖啡”。那小男孩居然也就点了,姐姐也点了个什么。他们不过是歇歇脚,估计200来块进去了。
我有些感触,富家子啊,消费起来就是不心疼。不料让我更触动的还在后面。一会儿,又有一单身男子进来吃早餐或是午饭,点了一客牛扒之类。可能是常客,服务员跟他聊得很亲切。大概又向他推荐了“意大利咖啡”。那男子婉拒,说:咖啡我还是习惯自己烧。小姐问,你还是用的那个进口的咖啡壶么?多少钱来的?男子平静地说:“8000块。”小姐也不诧异,寒暄几句,就离开了。
我可咂舌不止,这是掉到富人堆里了。
临近中午,回家,跟家人说起“咖啡馆见闻”。老妈说:嗨,现在的人消费,不得了。老弟笑话我,没见过大世面。
下午,看网上下载的历史记录片,20世纪的血与火,看得人心颤。现在是太平盛世了,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个年月?片子长,没看完。老弟带了一大堆DVD碟来,就是为我看的,解一解我长期在海南的文化饥渴。其中《小武》、《站台》和陈英雄的《青木瓜之恋》,我这次是一定要看的,不然真就成了“群氓”了。
傍晚开始,手机短信如潮涌来,大部分不留名,我分辩都分辩不过来,连忙逐一回复。同事中几位东北老乡并不是非常熟,都发了问候来,令人很感温暖。我专门给坚守的主编哥们儿发了问候:万家灯火时,忙完了早点回家。
晚上,年夜饭。父母都是南方人,不大在乎过年吃饺子,回南方后,更没这概念了。我在东北成长36年,其中8年在乡村,习惯了,不吃饺子怎能叫过年?想提异议,已经晚了,总不成现在跑到超市去买冻饺子。
7:30,看“旅游卫视”的《海南新闻》,一家子都跑来看。画面里的椰树、阳光,夏装,让人亲切。老妈一边感叹:你们海南真是好,真应该好好建设。
8:00,春晚开始。其实,跑这么远,就为了和家人共度这一刻。没办法,20多年了,习惯了,明知春晚现在是鸡肋,也要看。就等着赵本山那一出,然后放肆地笑一回。
11:30,鞭炮开始炸响,室内说话都受影响。索性出去看。小区里烟花四起,爆炸声震耳欲聋,令人心胆俱裂。人们不知是从哪里弄到的这种烈性鞭炮。由于楼间距不是很大,有回声效果,那爆炸声更是恐怖。想不到这没有人气的小区,鞭炮放得这么厉害。这里算是郊区,不禁放,人们肆无忌惮。清寒的夜里,整个小区上空很快就笼罩着一片烟雾,有如战场。这种痛快,在禁放区的都市里,是好久没领略过了。小区保安十分紧张而有兴致盎然地四处巡查,生怕有什么危险出现。小车防盗警报像挨了揍似的一阵接一阵怪叫。
放炮的,大部分是顶楼跃层的住户,跑到天台上去放的。炮在响,可是看不到放炮的人在哪里。
高潮终于过去了。夜,清寒如故。这就是过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