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就戏说说了,
其实赵云应该没有那么牛,若不是曹操爱才,不忍伤他,十个也够了,
四个抱马腿,四个抱赵云的手和脚,一个抱头,,好像还剩一个,干吗呢.
而且楼顶的看的大概是演义,或听的是评书,都已经夸大.
就像周星星在丽春院里讲故事一般,
Share |
Share

TOP

三国历史上,蜀国的最悲情的英雄当属姜维.

中国有句古话,叫士为知己者死,姜维也许扮演的,恰恰就是这个悲情的角色.
陈寿在三国志中载:诸葛亮曾多次给蒋琬、张裔等朝廷重臣的书信中赞美姜维,这对绝少给他人美誉的诸葛亮而言是极为罕见的.
姜维本是魏将,建兴八年,被诸葛亮大军进攻,屡屡战胜诸葛,却因老母被挟持,无奈投奔蜀国,姜维本是个孝子,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伯约走这条路,也是无可厚非,只可惜一代英豪走上了必死的道路.

诸葛不善发掘人才,却善于压制一切可能对诸葛政权不利的人物,无论是当年的李严还是魏延或者是马谡,蜀国的大部分有生力量都直接或者间接毁灭在诸葛的权力斗争中,而姜维却是诸葛亮唯一能够信赖和赏识的人物.

在诸葛死后的那些岁月里,姜维坚持的仅仅是一份"士"的忠贞,也许是士为知己者用,也许是士为知己者死,无论起因如何都不再重要,姜维坚持的心,是九死不悔.
只为了一声高山流水的赞叹,琴乐大师俞伯牙为樵夫钟子期砸了琴,
只为了一个被善待的过去,豫让就让自己纹身吞炭髡发漆面,两次刺杀赵襄子,
"我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当国士报之。"
或许,金庸的笑傲江湖里面,曲洋和刘正风所坚持的,就只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
别的都不再重要,地位,名利,女人,都没有这一份心情可贵.

姜维是个士,即使,他知道自己坚持的,也许真的只是个诸葛遗留下的梦幻.
没有良将,没有重兵,没有富足的粮草,诸葛在位的十几年里,整个蜀国成为一个空壳.无论是人才选拔还是士大夫的拉拢上,诸葛的败笔,无处不让姜维捉襟见肘.
甚至,一个好好的刘禅,在权力被架空了十二年后,也成为了一个不管政务的皇帝,姜维无可依靠,他只为了一句早已被风化了的遗言,奋斗到他人生的最后一刻.
姜维把持军权,却没有成为权臣的野心,姜维本是魏将,迫不得已而降蜀,却始终为了那一份知己之情而坚持到了最后,他很耐的住清贫,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他很忍受的傻皇帝的昏庸,他一直为了诸葛的遗愿而坚持自己的路,他受不了小人的恶言,他没有拥兵自众,却远远的躲开了朝廷,去屯兵务农.

姜维本是西凉人,没有对蜀国的那份热诚,更没有对汉宗的那份眷恋,他从小就生活在曹魏政权的安定下,他不断北伐所坚持的,也许,只是为了那一份无法抛却的知己之情.他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诸葛的遗愿.

他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殉难者,因为他是个军人,是个天才的军事家,他知道他无力去挽回这个已经破落的蜀政权,他却绝不犹豫的,一次又一次用仅仅相当于魏国八分之一甚至仅仅十分之一的兵力向魏政权发起了最激烈的挑战.
自古以来,易守难攻,姜维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可他能调用的,也仅仅只有这些可怜的部队.
但他知道,自己是个死士.

姜维将战争艺术发挥到了极限,他用最少的兵力将最庞大的曹魏政权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到了极点,他无愧与诸葛,诸葛一生败多胜少,而姜维却将梦想一次又一次的推到了真实的边缘.

可是,历史没有完美,姜维是悲剧的,他无法主宰这个昏庸的王朝,他没有诸葛亮一样的权力野心,他不稀罕这个权力宝座,他仅仅是为了一份信念而战.
刘禅惧怕他的力量,将他削了兵权,将军政大权交给了一群宦官们的亲党,姜维被迫远离都城,在外巡游,蜀国在一片动荡中,魏军由两大天才指挥官邓艾和种会率领,发动了最后一次总攻.
魏军还没有进入成都,仅仅在棉竹,刘禅和他的大臣们却以最快的速度投降了,他的勇气甚至不如他的儿子北地王刘谌.

姜维哭了,他没想到,他苦苦维持的,竟然是这么样的一个皇帝,这么样的一个政权.
主降,臣不得不降,姜维却没有认命,他用他人生最后的一笔,去做了一次最激烈的反搏,他故意投降于种会,潜心寻找机会再复蜀汉.
史载:维与会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亲如一人.
他看起来很快乐,他原本就是魏将,他理当快乐.
可谁又能知道,伯约心中的痛楚和杀意?
他写密表给刘禅曰:臣定使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转安.
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他的士道所在,他所赖以坚持忍辱的精神寄托.

他可以自杀,换取一辈子的血勇英名,他没有.
他可以逃避,换取一辈子的安宁贤名,他没有.
他可以彻底投降,安心做魏国的将军,皇帝都投降了,他没有责任,可他还是没有.
自杀有什么用?逃避有什么用?学郤正一样哭两滴眼泪,又有什么用?
忠烈都是空洞的,伯约要的是最实际最能起效果的路,可是这条路,也是最危险的路,姜维不是不知道自己在玩火,可是,他只有这一条路,可以报答知己之情了.

他鼓动种会囚禁了邓艾,并且鼓动种会反叛曹魏政权和司马氏,他成功了一大半,可他错误了估计了种会的能力,种会在政治手腕上,并没有他在战争艺术上的那份造诣,种会的操作过度,让这个计划成为水中泡影,而姜维却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却让魏国的两颗未来之星火并陨落,这也许,能算是给伯约留下的一份告慰吧.

世说新语曰:维妻子皆伏诛;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从历史看,他已经是一个重病在身的人了,他却一直为那么一份信念,支撑到了最后那一秒.
这样的死法很悲惨,但伯约也许真的,宁可选择这样的结局一万次,也决不会选择苟且偷活于世寿终正寝。

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
蜀汉精神的灭亡并不在后主舆棺出降的刹那,而是在姜维自刎的瞬间.

常璩的华阳国志替姜维有了一个历史的评价,世说新语告诉人们,那个战乱的年代,有这这样的一个义士.
他不在乎历史如何评价他,作乱也好,反叛也好,逆贼也好,他坚持的,仅仅是他心中的那一份士道.

只是一直都在想,伯约在自刎前的那一瞬间,他在想什么?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笨猫 at 2004-7-7 06:58 AM:
猪毛厉害哦。


猪毛仅仅一根猪毛,所知仅仅沧海一粟罢了...biggrin.gi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彘鬣 at 2004-7-7 05:08 AM:
传闻归传闻,正史说的未必100%精确,但正史不只后汉书三国志,还有很多呢biggrin.gi
至少,比演义精确...
诸葛亮被拉上神坛的根本在于刘蜀政权的血统地位.
也就是说,如果历史上的诸葛亮投奔了曹操,那小说里的诸葛亮 ...

猪毛厉害哦。

相思病,相思病,相思的人真他妈的有病。

TOP

而赤壁之战后,周瑜曾建议孙权将刘备控制在江东,用美女玩乐消磨其意志,但孙权却听了鲁子敬的意见,放走乐刘备,可以算是一大遗憾乐...
周郎的看人,比鲁肃又要高出一筹了...

而演义里则写了刘备用了诸葛亮的计谋离开东吴...

这部分,也是个搞笑版的修改了...

TOP

不过孙权再小心眼,好象他唯一惧怕却又不得不老老实实听从的也只是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人。身强壮而有绝世之貌,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少年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三国时期饮酒的器皿,容量巨大)之后,其有阙(音律)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与陆逊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书: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三国时民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奇人,非言辞所闲。

刘备曾经极度嫉妒孙权有周郎辅佐,间(挑拨离间的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等等等等,当然这个和小说里的周瑜有了很大的出入.
当年做三国站的岁月里,最喜周郎,今日再给周郎一个平反罢...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c.hf at 2004-7-6 20:40:
一来,咱说的那演义呢,看也知道是句戏语^^、玩笑着说曹操胜因而已
二来,真正的史实怎样谁人又真知了?
  “正史”说的就是正确了吗?你认定的就是正确了吗?就算你知道人家的传闻多一些也不用摆出下定义的 ...


传闻归传闻,正史说的未必100%精确,但正史不只后汉书三国志,还有很多呢biggrin.gi
至少,比演义精确...
诸葛亮被拉上神坛的根本在于刘蜀政权的血统地位.
也就是说,如果历史上的诸葛亮投奔了曹操,那小说里的诸葛亮也只能是真实的诸葛亮或者被贬低的诸葛亮.
在历史上,一个所谓的正统学说,影响了千百年来的士大夫阶层.

说实话,而曹操其实才是历史上的道统地位.
三家里面唯一没有称帝的,也只有曹操了,
而历史上的曹操,才是真正忧国忧民的人杰.

看曹操的诗歌集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这个诗人的胸怀.

而孙家则是纯粹的革命起家.biggrin.gibiggrin.gi
孙策最大的意愿是争天下,这家伙有实力也有野心,
三国时期其实最经典的黄金搭档就是孙策周瑜,彻底的空手起家,既没有大家族的人际关系,也没有一个皇叔的头衔,只有两三千兵马,却彻底席卷整个江东.
可惜都死太早,很少有人注意到,历史上的孙郎周郎才是最铁的结义兄弟.
少年时就结义金兰,至死不愉的典型.
连娶个妾,都要一起娶大小乔biggrin.gibiggrin.gibiggrin.gi
天妒英才好象是历史必然,孙郎周郎都是可怜人...一人甩下一个美女先后下黄泉了...

而孙权只能是鸡肋了,这大胡子一没有入寇中原之心,二没有他哥哥的英明神武,三是最可怕的,居然还没有容纳天下英才之胸襟,就连好好一个陆迅都被这傻孩子逼死在家里.

说偏了:
陈寿乃蜀国史官,后被晋国收并,写下三国志,想来真实度要比千百年后的老罗先生,知道的确切些biggrin.gi

况且,三国史书很多,也不能是只看陈寿一家言语biggrin.gi

[ Last edited by 彘鬣 on 2004-7-7 at 05:22 ]

TOP

不是反对看演义,只是觉得要看也要象彘鬣那样,欣赏演义了解历史,不会误把演义当历史。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我的右手 at 2004-7-5 23:01:
从小不喜欢听故事听评书吗?从来不看动画片?从来没看到电影电视?身边都是瞎编的东西,也许也包括你对你女友说的话,或者你女友对你说的话。

玩笑了,见谅见谅。wink.gif

哈哈,你说的我明白,的确书写的很吸引人,我本来也是个三国演义迷的,书听过,电视看了6,7遍。不过只是看热闹,都是编出来的,拿着编出来的故事做历史性的讨论本来就没意义。搞的排名,谁最厉害什么的,作者自己恐怕都不知道。
而且我觉得三国演义搞的有点过了,演义给人们的印象太深了,让人们忽视了历史,或许几年以后我们的后代习惯性的把演义里的当历史,这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吧。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彘鬣 at 2004-7-6 20:23:
张辽文远...逍遥津一战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个人魅力其实已经属顶级人物.
徐晃公明...在关羽的最后的日月里,这个家伙的实力也可见一斑.
庞德令名...这个角色,只是在运气上逊色了一点,但实力绝对不亚于云长..

只不 ...

一来,咱说的那演义呢,看也知道是句戏语^^、玩笑着说曹操胜因而已
二来,真正的史实怎样谁人又真知了?
  “正史”说的就是正确了吗?你认定的就是正确了吗?就算你知道人家的传闻多一些也不用摆出下定义的句子嘛,人家会被“吹”成神没两把刷子也是不可能的吧?
  当然!你还是可以不喜欢他不爽他“虚名之下其实已难符”的,使劲不爽吧好了,我不会阻你的^^我可也在不爽孔冒冒然就被说成那样呢__不像陈某的《不是人》里孔明也被放得很低,但看时只觉里面描写得很人性很有真实感
: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