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没钱当然拍不出正经东西了,现在是没钱楞挤出钱来去拍一些很垃圾又没思想性的东西。
同手性固体简称homo S, 电子密度缩写ED.
Share |
Share

TOP

原帖由 伊丽莎白女王 于 2006-12-18 11:59 发表


但是  亚洲的电视剧 和 美国电视剧 不可同日 而 语啊!

现在 美国的电视剧 制作 成本 天文 一样的数字,

而且 效果 和 大电影 已经 没有区别!

完美到了极点.........

没有 DVD 或者 HD DVD  ...

其实rmvb的效果我已经很满意了。

TOP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很早就对这个现象感兴趣了,这篇文章不错。
我觉得与其让网友做还不如让电视台雇人提供翻译,然后开发一种技术,让免费观众必需看广告,这样一举两得,即解决了版权问题,也解决了质量问题。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国内各上星电视台似乎都在翻来覆去地播放《星梦奇缘》, 而安在旭也不会想到, 他最终会因为这部剧集成就了他在中国事业的第二春. 赶上了VCD末班车的韩剧, 在《星梦奇缘》之后就开始大量占有光盘市场, 而后又与能在DVD机上清晰播放的压缩DVD形成共谋.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也许我永远到不了彩虹天堂,但那会是我最真实的梦!

TOP

  狂热的观众越来越成为电视剧拍摄和播出进度的主导力量, 现代通讯手段和网络交流让这群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人多势众的观众从单纯的 "粉丝" 水平升级了.


  与很多故事一样, 这个故事也从结束开始, 虽然只是暂时结束. 11月28日, 断断续续播出的《越狱》在第二季第13集结束后宣布暂停两个月, 明年1月22日恢复. 停播原因在 "越狱粉丝" 论坛引发诸多猜测, 有说美国FOX电视台为了新剧抛弃了《越狱》, 有说是给剧组拍片一个缓冲时间, 还有恶搞说法:因为 "泄露国家机密" ,  "污蔑国家领导人" 而被美国政府取缔. 比较直观的原因是, 在停播的两个月中, FOX电视台将直播美式橄榄球比赛. 暂停并没让 "粉丝" 作鸟兽散, 论坛仍在重温剧情, 寻找BUG, 张贴剧中截图, 挖掘演员的前世今生, 还有 "越狱纸鹤叠法教程" ,  "爆炸剧透之大结局" 之类. 此后出现了不肯 "坐以待毙" 的中国 "粉丝" , 据说有网友致信给FOX电视台: "我们, 全球最庞大的网民群体和《越狱》最活跃、最忠实的观众, 当得知14集要安排在明年1月下旬播出时, 我们感到无比绝望和出离愤怒, 强烈要求FOX修改自己的计划, 将14集照常播出. "


  论坛里, 主角迈克尔·斯科菲尔德的扮演者温特沃斯·米勒被叫做 "米帅" , 他的 "粉丝" 自称 "米饭" . 紧随其后的是极度变态, 坏到牙痒, 但演技超群, 被称为 "纵是小人亦柔情" 的T-BAG, 他的 "粉丝" 自称 "茶叶" , 有赶超 "米饭" 的迹象.  "伊甸园外国电视剧交流站" 各版论坛中,  "粉丝" 出现不同派别在讨论其他美剧时从没发生. 《越狱》 "粉丝" 的集中与热情不要说老剧《欲望都市》、《老友记》没有, 连当季的《迷失》、《绝望的主妇2》、《反恐24小时》也望尘莫及. 受访网友喜爱《越狱》的原因多是剧情紧凑情节紧张;某论坛版主解释为 "《越狱》既有西式节奏又有东方灵魂" ;也有直截了当说 "爱看就是爱看, 哪有什么道理" 的. 但成为一个群体现象, 就出现了美国流行文化学者史蒂文·约翰森所说的 "放大功率效应" . 他在《坏的也有好处》中写: "电视节目的传播仰仗的是1%的核心 '粉丝', 这1%会吸引10%的忠实 '粉丝', 10%成为 '福音传道者', 他们的热心召唤来另外90%. " 网络既广阔又易集中的特点成为《越狱》 "粉丝" 的幕后推手. 而见识过 "超女粉丝团" 的能量后, 《越狱》中国 "粉丝" 的组织性、纪律性甚至胜过欧美也就不奇怪了.


  因为传播渠道畅通, 中国的《越狱》 "粉丝" 过上了 "天涯共此时" 的日子, 但在与剧组互动上, 却颇有点 "天高皇帝远" . 大都是自娱自乐, 或者翻译国外最新动态. 《致信给FOX电视台抗议暂停, 大概是中国 "粉丝" 与制作方的首次直接交流. 而一些老美剧的 "粉丝" 前辈倒是给中国 "粉丝" 们树了个 "榜样" .


  不只是E-mail轰炸


  与老美剧《罗斯威尔》的 "粉丝" 比, 写信太小儿科了. 这个外星人高中生的故事自1999年首播, 一度被取消. 当时FOX电视台遭遇了 "粉丝" 的现场抗议, 除了条幅与抱怨声, 还有上千瓶塔巴斯科辣酱. 这招被《怪胎们》 (Freaks and Geeks) 的 "粉丝" 学去. 2000年, 为了抗议缩减剧集,  "粉丝" 团用信件、电子邮件和花生 (有一受人爱戴的角色在剧中差点因花生过敏丧命) 将NBC电视台包围. 一名加州大学学生还在《每日综艺》上登了14英寸的抗议广告, 所需费用3900美元, 其中3300美元由 "粉丝" 一起掏.  "每人每天发5封信" 的号召引来了超过500万人次的声援, 最终使《怪胎们》比预计增拍了3集.


   "保卫《遥远星际》战役" 则触及到剧集的软肋——收视率. 2001年, 在播出四季后, 因为收视率不高, 美国Sci-Fi频道放弃购买《遥远星际》第五季.  "粉丝" 们先在Sci-Fi频道所有的一个网络聊天室开了个会, 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地的网友达成一致, 《遥远星际》是全世界最棒的电视剧, 要发起 "保卫《遥远星际》战役" . 其中剧集执行制片人大卫·坎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上来就发表声明, 抗议是没用的, 要挽救剧集, 唯一办法是提高收视率.  "粉丝" 自筹资金9000美元在24个尼尔森覆盖地区投放了广告片, 在全球7个国家24个城市发布了抗议声明, 在一次电台访谈中, 制片人大卫·坎波又提出新要求:尼尔森只针对家庭电视用户抽样调查的统计方式很不准确, 网络观看以及国外收视情况都没纳入, 《遥远星际》只有依靠自救! 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熔炼学家与Viewer Consortium联合推出了在线收费节目, 看一次15美元, 为 "保卫《遥远星际》战役" 筹集资金, 他们的目标是75万美元, 以此作为Sci-Fi频道每播放一季的额外收入. 到2003年9月筹到26万美元, 《遥远星际》却最终停播. 虽未挽回败局,  "粉丝" 的努力改变了电视传播的许多方面.


  2005年, 尼尔森携手姊妹公司Netratings将收视率调查扩展到网络、手机及其他设备, 甚至也将餐馆、酒馆和俱乐部的收视情况考虑在内. 这被称为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媒体测量" , 与 "保卫《遥远星际》战役" 或多或少都有关系, 内容提供商认识到获取所有视频内容的综合测量均有必要, 不管播放平台是什么.


  干脆当个 "粉飞客"


  论坛里流传一个大结局版本:T-BAG成了几十年来美国首个坐电椅的人;Sucre去了墨西哥, 拿到500万, 找到女朋友;兄弟俩沉冤昭雪, 但最后火拼时刻迈克尔为了帮Sara挡流弹倒下了……这个大结局逻辑严谨, 没有恶搞, 在尚不知《越狱》究竟能编几季的情况下, 如果真是剧透 (剧情透露) , 那简直神了. 姑且先把它当成一个 "粉飞客"  (Fanfic) . 这个词是 "粉丝小说" 的缩写, 指 "粉丝" 拿已有电视剧、电影或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再创造.


   "粉飞客" 大概在《爱丽斯梦游仙境》的19世纪就有了, 小说 "粉丝" 按自己意愿让爱丽斯梦游了好几个版本. 上世纪60年代的科幻剧集《星际旅行》刺激了 "粉丝" 改写电视剧的热情, 《星际旅行》的 "粉飞客" 版本多如牛毛, 还有被专门的《星际旅行》科幻杂志收录, 甚至出版了《星际旅行永存》的合集. 之后热门电影、剧集皆不能幸免, 被 "粉飞客" 集中染指的有《星球大战》、《X档案》、《老友记》……甚至还衍生出 "Slash小说" 的支派 (大概是乱点鸳鸯谱, 不论男女, 以情为线) .  "粉飞客" 的初衷是剧集停播, 不满意剧情安排, 甚至是不写上两笔不足以表达爱意. 挑战的是大公司的权威, 打破了原作者为所欲为的小生境, 他们的写作大都是集体行为. 最初的 "粉飞客" 喜欢匿名发表, 一是逃避版权争端, 另一个是稍感自卑:整天沉浸在对虚构人物的神游中, 难免有鬼迷心窍的指摘. 但网络不仅使 "粉飞客" 超脱了, 还促成了他们的繁荣. 1998年全球最大 "粉飞客" 官网FanFiction.Net建立, 各类剧集的 "粉飞客" 也都能找着自己的小站点.


  被招安大概是 "粉飞客" 最得意的出路. 曾经乔治·卢卡斯、FOX电视台、派拉蒙公司都对旗下剧目进行保护, 禁止 "粉飞客" 使用原剧剧照, 甚至封杀聚集点. 但这招并不奏效, 又发现 "粉飞客" 不仅不破坏原始市场, 反而是群歪打正着的义务市场开拓者. 大多数公司摆出放任姿态, 2000年, 卢卡斯在他珍爱的starwars.com上专辟了 "粉丝" 页面, 鼓励 "粉飞客" 往上放再创作的故事、音乐、图片, 许多 "粉丝" 心怀虔诚苦心写作, 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主意被大师采用. 《迷失》这个开放式创作的剧集则果真纳入了 "粉飞客" 的点子, 在 "粉丝" 论坛里曾一度流传这个荒岛余生的故事纯粹黄粱一梦, 这一说法被编剧之一大卫·拉沃瑞看到, 随后的剧集就出现了主角之一忽然惊醒, 发现果然是个噩梦, 但再下季, 这个梦的错觉才果真是个梦. 这样的互动好像是在跟 "粉丝" 开玩笑, 但论坛里的几句议论, 博客里的一个牢骚, 说不定哪个就成了剧集转机.


  在《越狱》的中国 "粉丝" 站点、FOX官网、livejournal上, 分散着诸多 "粉飞客" , 有的纯属恶搞, 有的却透着认真劲. 比如流传较广的 "南方公园" 版本 "越狱" 人物漫画, 还有上海网友 "变态红辣椒" 自创的 "越狱" 人物桌面等. 在论坛的问卷调查中, 许多网友在假设《越狱》永久停播的前提下, 选择了 "把人物的命运重新写过, 创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大结局" . 既然大部分剧集最终都让 "粉丝" 伤心, 那就自己来上两段开心一下吧. 虽然封闭制作的《越狱》没有采纳 "粉飞客" 的先例, 但网友的创造力不可小窥, 已经有人在为即将引进的《越狱》取一个中文名, 备选名字包括:《翻墙总动员》、《拯救大哥林肯》、《趟过狐狸河的男人们》、《画皮》.


  很多人有这样的同感,  "网上翻译的字幕比很多DVD的字幕好多了" . 这种 "好" 不仅在准确度和时效性上, 更在字里行间译者流露的感情, 一种对片子的感情.


  其实, 字幕组本身就是一个美剧的超级 "粉丝" 团. 很多人加入字幕组, 就是为翻译自己喜爱的美剧. 他们不但通晓人物剧情, 还了解电视剧的创作背景, 对美国的流行文化更是心向往之. 因为心中喜欢, 所以翻译的时候特别卖力, 遇到疑难剧情处, 常常在字幕中加一些背景注释, 有时甚至忍不住发几句议论. 所以,  "粉丝" 看 "粉丝" 翻译的字幕, 最能心领神会, 相顾莞尔.


  翻译字幕又辛苦又繁琐. 有些美剧里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 像《CSI》动不动就是解剖学的长串拉丁文, 非得有医学背景的人才能翻译, 事实上, 翻译《CSI》的人之中的确不少是医科大学的. 还有些美剧盘根错节、暗藏各种语言机关, 像《威尔与格蕾斯》干脆就是一部美国流行文化百科全书. 这种片子尽管一集只有45分钟, 可翻上七八个小时也很正常. 如果不是真心喜欢, 很难坚持下来. 据一位字幕组的负责人说, 通常一部美剧, 10集左右会换掉3个翻译, 能从头到尾译下来的, 都是些神人.


  YYeTs字幕组有个王牌翻译叫Re-quiem, 东北人, 是《太空堡垒卡拉狄加》 (Battlestar Galactica) 的超级 "粉丝" . 《太空堡垒》最初在网上流行那阵子没有英文字幕, 他就一句一句听译, 翻来覆去地听上一整天, 如临大敌, 仿佛一个错别字都是对这部剧的亵渎. 有人给他算了一下, 他翻译一集片子, 至少要对着字幕看6次片子. 现在YYeTs字幕组内部招新人时, 常开玩笑,  "你们新来的, 跟谁比都不要去跟Requiem比, 他属于变态级别的" .


  和Requiem一样变态的还有Shin3. 他也是YYeTs字幕组的人, 对美国印第安文化极其着迷, 字幕组决定出《西部风云》的中文字幕时, 他立即请缨要做主翻. 这个Shin3也是有些痴气的人, 常常一翻就是8小时, 不吃不睡, 像着了魔一样. 有一次看到印第安人被屠杀的场面, 一边抹眼泪一边还在键盘上敲字, 浑然忘我. 还有一次, 翻到最后, 突然发现键盘上黏黏的, 竟是鼻血长流.


  RealDeal也是个奇人. 他是伊甸园《迷失》版的 "斑竹" , 在国外待过几年, 英语功底很深厚, 出过一本关于时尚英语与美国流行文化的书. 在翻译问题上, 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字斟句酌, 近乎偏执. 对于《迷失》更是情有独钟, 逢人就捧《迷失》而贬《越狱》, 十分看不惯后者在国内红的这般莫名其妙. 他与伊甸园字幕组的人私交不错, 但坚决不肯加入, 因为现在的字幕组一心拼速度, 抢 "第一时间发布" 的名头, 却在翻译质量上流于粗疏. 这种纯粹速度的竞争在他看来很无聊. 不过, 他偶尔也会给字幕组客串做做校对, 像伊甸园版《迷失》第二季的最后一集就是他亲自翻译的. 因为前面几集《迷失》的翻译实在太不像话, 如此糟蹋他最心爱的剧集, 简直忍无可忍. 他与伊甸园字幕组的人约法三章, 从翻译到校对必须由他一人完成, 多几个质量不过关的翻译, 只会坏事.


  参加字幕组的人, 并非个个毫无私心, 不少人是冲着字幕组的内部FTP账号去的. 对喜欢美剧的人来说, 那个账号是个宝贝, 几乎可以看到所有的美剧. HB一年前加入伊甸园字幕组, 当时还在大学念书, 虽然读的是理科, 但一心往时政的路子上走. 当时他迷上了美剧《白宫风云》, 那部片子一向有民主政治教科书的美誉, 可是学校把BT的端口给封了, 他只好加入字幕组, 每个星期翻译三四个小时, 就可以换得最新一集的《白宫风云》. 后来《白宫风云》播完了, 他也就退出了.


   "我们做字幕没有一分钱收入, 连论坛的费用、服务器等等都是会员集资和别人赞助的. " 一位字幕组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字幕组在影片中一直以字幕的形式强调, 这仅仅是观摩与交流, 始终强调版权归版权人所有. 面对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字幕组的心情很矛盾. 一方面, 他们担心会因为版权问题惹来麻烦, 另一方面, 又多少渴望自己的努力能为外界所了解,  "哪怕赞助几台服务器也好啊" .


  电视播放的1.0时代


  1980年, 一部来自美国NBC电视台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放, 即使当时电视机尚未普及, 但人们很快熟悉了这个异国的科幻故事, 甚至还因男主角麦克·哈里斯常戴着的大墨镜, 而将所有的太阳镜都称为麦克镜. 这之后, 继续引进的《加里森敢死队》、《火星叔叔马丁》、《神探亨特》、《成长的烦恼》、《超人》, 每一部又都随着电视机的更新换代和迅速普及, 成为国内观众瞩目的焦点和闲时的话题. 酋长、亨特和麦考尔、杰森一家, 这些泾渭分明的好人和坏人, 这些思维简单、爱说 "上帝才知道" 的美国人, 几乎为每个观众所津津乐道.


  在那样一个物质与文化生活都不甚丰富的年代, 电视机像是一个窗口, 但更像是一种途径, 直接引导了诸众的狂欢. 而电视上播放的外国电视剧, 包括同期引进的日剧《阿信》、《血疑》, 也成全和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学校里的男同学们不知所云地冲着彼此大喊神探亨特的名言,  "你可以保持沉默, 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作为呈堂证供" , 在悄然中普及了法制观念. 而全家一起收看的《成长的烦恼》, 又在不知不觉中带来美国的家庭教育方式. 美国电视网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 就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的荧屏上引起几场风暴. 只是如今看来, 那时的风暴似乎来得有些晚, 有些曲折. 一部外国电视剧要经过购买、翻译、审查后才能在荧屏上播放, 每一步都在不断扩大收视时差, 有时还会因为内容而被中途砍掉, 当年因种种原因被停播的《加里森敢死队》就让亿万国人遗憾不已. 但若没有让今天的电视剧 "粉丝" 们不以为然的国营电视台, 也便不会有充斥着整整两代人记忆的那些经典电视剧了.


  光盘的2.0时代


  如果说80、90年代的美剧总是通过电视机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话, 那么日剧和韩剧则是更多地通过VCD、DVD、压缩DVD这样的光盘进入我们的视野. 正式拉开了日本偶像剧在国内风靡大幕的, 毋庸置疑是那部经典的《东京爱情故事》. 赤名莉香和永尾完治不完美的爱情让众多观众为之动容, 一时间, 满街放的都是小田和正的《突如其来的爱情故事》, 职业女性中也开始流行莉香经常穿着的风衣, 甚至学校里的小女生都开始对着镜子练习莉香式的微笑. 而也就在此前后, 国内部分地区的高校、研究所或者军区大院开始能够接收到凤凰卫视的前身——卫视中文台, 其中的固定栏目日本偶像剧场, 每日播出的大量带着台湾和香港地区国语味的日本偶像剧, 便满足了观众对日本剧集的需求, 也缩短了日剧登陆国内的时差.


  从90年代中期开始, 渐渐加快节奏的生活和不断增多的娱乐方式, 使得人们无法也不必把电视作为唯一饭后消遣. 而此时出现并全面取代还没普及开来的录像机的VCD, 便开始改变和迎合国人对电视剧的观看方式. 电视剧迷们不必再守在沙发前等待被电视台遥控, 或者为错失所追剧目中的某一集而感到遗憾, 大可利用一个休息日看完一套日剧的VCD, 想象着与江口洋介、反町隆史的精神同步.


  轻便快捷的VCD与港台引进的大量日剧不谋而合, 再加上同期的《篮球飞人》、《机器猫》这样的动画片, 和任天堂的游戏机、Walkman, 日本流行文化的烙印自此深深打在那一代少年人身上. 10年后, 最初迷日剧的那些孩子长大了, 具有消费能力的他们, 有些去日本时, 一定要到莉香与完治分手的爱媛走一趟. 而《东京爱情故事》的VCD也一直常居各网上商城的排行榜上.


  1998年后, 韩剧以其更加低廉的制作成本和销售价格在亚洲电视市场上打败了日剧, 开始在亚洲刮起韩流, 也以更短的时差登陆国内荧屏. 那一年,
也许我永远到不了彩虹天堂,但那会是我最真实的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