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对这种综合国力的成长仍然认识不够,只是从数字角度去理解。一算
GDP,哦,人均1700美元,在发展中国家里都不算什幺,还是穷国。中国政府的实力
,恰恰不能用GDP去理解,即使用PPP去算GDP都是不合适的。GDP在大多数国家显得和
维持费一样,一些人均GDP比中国高得多的国家,政府财政会破产。真正有意义的是
,政府能够动员多少资金以及资源去做想做的事。也不是说全是政府投,政府做好准
备了,喊一嗓子,社会资金外资都会跟过来一起搞。也不一定是在中国搞,到其它国
家去收购包搞经济都是可能的。这种能力,我断定中国政府已经是全球顶级之一,一
般发达国家都比不上。在国际上,中国政府的行事作风就是发达国家大国的思路。世
界各国也慢慢发现,必须象应对发达国家大国一样去应对中国政府。这也就是为什幺
世界上慢慢觉得只有中国才是美国真正的对手。

中国政府在GDP背后隐藏了真正的实力,明着说的韬光养晦,居然基本达到了目的。
政府从改革开放开始说的翻两番之类的目标,现在说21世纪头十年要翻一番,所以硬
凑了个7.5%的年均目标增长率出来(其实6%就够了,但说太低了不好意思)。这通通
都是虚的,全是数字游戏。对于中国政府,是想办法压低数字,各省不肯压低,中央
政府就统一压一下。其实这些增长率、GDP总额之类的数据全是虚的,是政府出于宣
传目的炮制出来的幻影数字。在真实世界中这些数字对应的具体经济是什幺,没有人
知道,国家统计局都不知道。我也是观察了好久才明白过来的,先还以为国家统计局
心里有数。用GDP数值或者增长率去与其它经济体比,与自己以前比,是一种伪科学
。经济模式不同,根本不能相比。

中国政府真正在意的,是综合国力。GDP数字,就成天哭穷,企图以发展中国家身份
混入WTO。对于崩溃论,先还有点烦,后来也听之任之了,反正又唱不衰,还有助于
政府哭穷。成天哭穷,自己人都深信不疑了,觉得我们在发展中国家都算是穷的,加
入WTO怎幺这么难,外国人太坏了。外国政府都不笨,在“中国制造”的教育下,比
中国老百姓清楚,知道中国的比较优势太厉害了,如果按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放进去,
好多国家都没法混了,太便宜中国了。但我看还是中国政府对自己官办经济的优势最
明白,比外国人清楚。最后,得算是韬成了。本来应该韬得更好,老朱谈判时心急了
,急于锁定胜利成果,多做了一些让步。就这么让了些开放产业,留了些设限条款之
后,混入了WTO。但加入WTO后四年里进出口贸易无人预料到的惊人增长证明,还是捞
到了。如果外国人能够预测到这种结局,那提出的条款会高得多。现在再怎幺变花样
贸易壁垒反倾销,中国年年20%30%的出口增长就是下不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把自己当个一般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有
信心,如果这世界是公平地做贸易,我们能打败任何对手。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
帝怕人民,在经济领域已成现实。自己心里要有底,不要跟着人家信什幺中国的优势
在于血汗工厂不要环保人民币低估之类的。我们的优势就在于中国人民大众是勤劳而
智能的,只要我们把这个优势发挥出去和人竞争,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我们一定胜
利。中国政府只要不阻住中国人民的优秀素质发挥出来,就能成功。华人到了其它国
家,一样的机会甚至比别人机会差得多,整体上都能脱贫致富。外国人对这一点实际
上相当怕,所以崩溃论威胁论轮着来,一边希望你自己垮掉让他们松口气,一边又觉
得中国越来越可怕。

种种保护主义的论调,实际上是看不起中国人的能力,不知道中国人的弱点,越保护
越糟糕。因为中国人普遍有“小富即安”的念头,长远危机意识少。逼到头上来了,
处境很困难,反而能爆发出一些能量。安稳地挣着钱,就赌博包二奶不务正业去了。


中国政府实力成长之巨,十分惊人。自己发展积累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成长的,再怎幺
压榨农民都不行。人无横财不富,靠的是到全球化中去捞,才能成长这么快。论综合
国力实力对比的变化,我们绝对是全球化产业分工的胜利者。至于说还要往产业链上
方爬,那是以后的任务,不能一步登天。我们现在占住了几大块,综合国力极大成长
,这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

因为有从全球化中捞到的横财,包括FDI,贸易顺差,IPO上市,到外国收购资产等等
,中国政府才乌枪换炮,从穷政府变成了富政府。中国人民付出了代价,但中国政府
的传统就是不在乎人民付出代价(这也是中国政府可怕的地方)。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这绝对是横财,一般人很难想象。例如纺织品出口,自己的企业用人民币组织生产
,出口收到美元。从企业利润的角度,也许是很微薄的利润,一件衣服挣几块钱,一
只袜子几分钱,出口上千亿美元也没多少利润。但对中国政府而言,那就是天大的利
润了,一方面自己印人民币发展纺织企业,拉动了很多相关产业,另一方面,出口换
回来的美元全落在自己口袋里。除了进口纺织机械以及一些原材料的几十亿美元,对
政府而言,就相当于千亿美元规模的净利润了。当然,政府投入了人力成本,也要棉
花等原材料,也可能有环境污染。但在政府看来,人力与棉花什幺的,根本没什幺成
本,不搞出口也就荒在那里了,人没工作还要找政府的麻烦。环境污染暂时不管的话
,这种生意是绝对的横财,里外都赚到了。收来上千亿美元,就真的可以拿去做很多
事。这就是后进国家靠出口导向发展经济的原理,与自己积累相比,完全是两种不同
的模式,发展会快很多,有条件一定要大搞特搞,谁说不搞就是不懂最基本的经济原
理。只有说是你人力资源去干别的更挣钱,才可以放弃这些产业,这些产业是不是低
级不是问题。你即使占住了更高级的产业,只要你还有人在干低级劳动,就不能放弃
。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政府还特别地搞了大笔出口退税,让企业可以更好地去全球抢
食。这从企业经营来说,就是上好的“现金牛”,靠这头牛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资金,
就可以放心地去发展其它产业,其它产业先期投入需要很多也不怕。

TOP

到90年代,就真的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搞了,进出口一跃成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
之一(另一个是基础设施投资)。以我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察,他们已经缺省地把这
个理论当作最高指导原则了。我认为这才是“主流”的意思,所有主流都同意这条道
路。至于所有制、产权之类的运行机制,主流内部也有很多不同意见,并不能脸谱化
选一种最恶心的来批。如果不同意或者不清楚这个以提升比较优势为核心的理论,迷
失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那么只能是丧失话语权,已经没什幺好争的,属于认识层次
问题。主流经济学家之所以在政府里混得不错,原因就是这个比较优势理论管用。一
方面确实挣来了钱,一方面对于出现的问题也可以解释,也能想出一些解决办法,政
府可择其善者从之。反主流的那些激烈言论,在具体问题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对经
济学认识太浅,错误的地方很多,可以当作“群众呼声”对待,作为政府政策的一个
考虑因素。从辩论的角度来说,根本不成其为对手,主流经济学家们以前甚至不觉得
有必要出来驳(不客气地说,我这个业余的去辩论都有必胜之算)。后来被骂得凶,
才出来表白几句,也不是说理论,就是自觉有功反被骂觉得委曲。这也是宣传有问题
,主流经济学家其实在媒体上写不少文章,但可能是因为太专业,往往简单一句话有
一堆复杂背景,我因为熟一些是能看明白的,但一般人很难明白主流经济理论的要义
。但中央确定无疑是会按这条比较优势的路线走下去的,而且开始着手解决一些深层
次的障碍(如要形成正循环的机制,就要去改革科研体系)。具体运行就是官办经济
运行大法,想做的事就是提升比较优势挣钱。

当然这个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说挣了钱怎幺用怎幺分配,它只是说你怎幺挣到越来越多
的钱。挣钱这个目标确实是达到了,老朱照此弄了几把,虽然他也犯了一些错误,但
确实经济实力做大了,而且形成了套路。他离职以后,反而挣钱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
,政府财政真正大翻身了。 我认为老朱这个历史地位还是有的。在花钱以及分配上
,有很多问题,这个不能否认,如应该早些用外汇储备趁油便宜大买特买,但这都是
挣钱这个大原则之下的事。老朱应该就是让政府挣钱有些本事,怎幺花钱炒期货之类
的,这个要经验,犯错误不奇怪。90年代初中国外汇储备只有100多亿美元的时候,
没有人能预料得到中国这个“即将崩溃”的穷国2006年外储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这在老朱手里做成了。再怎幺说外汇储备多了危险,也还得算挣到钱了,得算综合
国力里很大一块,出去访问砸钱都有底气。98年金融风暴韩国金泳三找老朱借300亿
美元,没给他,现在再有这样的事肯定借出去了,近年来百亿美元都不当多大事的。


挣到了钱,又是政府级别的市场经济,小民没有地位,怎幺分配是可想而知的。那就
是围着政府吃,吃到的就发了,吃不到的就成“弱势群体”。这方面经济学理论确实
没办法。越是信经济学,越觉得这太合逻辑了。说到底,经济学是分析事情如何运行
变化的,并不是分析善恶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得去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控诉经济
学家是没有用的。经济学家自己跟着官办经济捞些也是人之常情,捞不捞并不是问题
的关键。也有不捞的经济学家,照样解决不了问题。中国用那个政府通管的体制来搞
靠比较优势挣钱的经济,必然就是官办经济。

从毛泽东放弃与美苏全面对抗的反全球化开始,中国走到世界经济环境里是迟早的事
。一方面政治环境逐渐稳定,越来越稳定,甚至在世界上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政
治运动让位给经济,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直到90年代,又最终摸对了全球化中后
进国家的正确发展道路,走向了官办经济。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大势。我们对官
办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作了很多历史与理论背景的介绍与阐述,接下来可以去分析一些
现实的成绩与问题,对未来作一些展望

(待续)

☆────────────────────────────────────
─☆
  moonmoonbird (moonmoonbird_Q) 于  (Sun Apr 30 13:13:51 2006)  提到:

(二十六)富政府的“超级现金牛”

改革开放中老邓的摸论,在80年代,理论与实践都是小范围的瞎摸,几个特区摸得比
较多,其它地方等中央指示。在90年代,通过“不争论”把理论干掉了,全国各地政
府都开始了大规模彻底的瞎摸,这就是官办经济。很快就自然而然地摸到了“比较优
势”这条路上去了,国际经济中出现了一个巨型怪兽。搞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本来在以
空对空瞎吵吵(一些主流经济学家90年代以前的言论看起来搞笑得很,估计自己都不
好意思),这大规模实践一搞,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结合中
国的实际,弄出了很多新办法新理论。短短十余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一般把改革开放从70年代末算起至今是一个整体,但80年代主要是政治格局变
化很大,经济体制与实际运行与从前相似之处很多。90年代以后政治可以说是超级稳
定,但经济格局就与从前完全不同了,与80年代都是完全两样。国际上看中国,90年
代以前主要是从政治方面看,要对抗苏联就说你好,要和平演变就说你坏,中国作为
一个经济体,和改革开放前一样在国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90年代以后,中国经
济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国际上观察中国压倒一切的因素。所以,中国经
济改革的关键时期,是在90年代。

90年代的经济改革的一大“成就”,或者说“后果”,就是中国政府自己“脱贫致富
”,变成了一个阔佬。当然,各地政府在官办经济里互相竞争,也有不少混得不好仍
然很穷的,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政府手头的资本不折不扣是暴发了。这一点,以前
还有人持“崩溃论”的观点不断质疑,最近几年的经济数据出来以后,需要解释的已
经不是中国政府,而是这些唱衰派怎幺调整自己的说法了。中国政府有三大王牌数据
:外汇储备超过8500亿美元世界第一,2005年税收总额超过3万亿元五年翻番,国企
利润超过9000亿。更可怕的是,这些数据还在高速增长中。其它的相关数据,外贸进
出口连年增长20%、30%,今年都说要减速了看来却仍然会高速增长,FDI持续在每年
600亿美元的高水平上,人民币不断升值。政府已经有余力(或者说愿意)去搞免农
业税、免小学学杂费、封山育林等举措。这些其实不算什幺,并不能显示财力。中国
正在稳步推进建成美国规模的高速公路网,已成板上钉钉之势只是时间问题,最近又
开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建成以后将是全球独步的),“新农村建
设”一投就是3000多亿。这些才是真正显示中国政府财力的地方。90年代以来综合国
力的成长,只能用火箭式的上升来形容,超过了任何人的预期。对比之下,90年代初
期,一个市建个立交桥都要四处找钱。开建三峡工程的时候,有用倾国之力去搞的感
觉,经常有人担心费用超支会拖垮财政。现在三峡级别的工程或者大工业项目很多一
起铺开搞,人们都没什幺兴趣去关心了。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政府这三年建的农村
公路相当于过去50多年的总和。

TOP

☆────────────────────────────────────
─☆
  moonmoonbird (moonmoonbird_Q) 于  (Sun Apr 30 13:12:06 2006)  提到:

(二十五)靠比较优势发家

对于中国这样缺少资源的后进国家,不大搞进出口是不可想象的。大干进出口,会有
很多毛病,但这些毛病再多也比不搞要好,两种经济模式从本质上就不可同日而语。
就如上节所分析,必须加到世界产业循环中去,在这个大环境中往上爬。用比较优势
挣钱,挣钱来发展出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又挣到更多的钱,形成这种正循环的机制
了,发达就很有希望了。你搞技朮还是提高商业环境都好,总之是要在世界产业链中
争取占据有利地位。成功例子很多,日本四小龙都是如此。不按这个做的,全都混不
好。中国与印度是两大苦主,拉美的“进口替代”也走向失败。

我要特别强调这一点,“用比较优势挣钱,挣钱来发展出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又挣
到更多的钱,形成这种正循环的机制”,这是后进国家搞“发展经济学”至今为止唯
一正确的选择。相对于苏联转型时的“下降螺旋”,这是一个靠得住的“上升螺旋”
。这是我思考中国经济问题领悟到的最高层次的理论。虽然经济学家们有过这样的论
述,但淹没在大量非关键的论述中,如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经验中总结论证出来的“
福利经济学”定律,“产权”理论等等,这些在经济学理论地位上更重要,但是对中
国而言不如比较优势理论更适用。我看过各种各样的理论,确实发现比较优势理论最
合适。例如现在流行的“自主创新”,应该放到这个大框架中去理解。自主创新是为
了“发展出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又挣到更多的钱”,这个目标必须明确,不能为了
“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重新发明轮子这样的事不能做。为什幺说“自主创新
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就是因为只有企业才能去“挣到更多的钱”。用上面总结的理
论,自主创新是自然的结论,还可以推出更多的东西。例如我们开始就只能去把纺织
业机电组装业这些低级的产业占住,靠这个挣钱。对于搞科技创新没有优势的地方,
也不一定就没有出路了,可以靠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正循环。例如内蒙发展草原养殖
业,挣来更多钱,一边保护环境一边扩大产业,近年来全国经济增长最好,这远比从
前把草地吃光经济差环境也破坏了的错误政策要好。现在中央说“可持续发展”,实
际说的就是“形成正循环的机制”,不然靠比较优势挖矿卖油爬两下,出了大问题不
可持续,这就不是“正循环”,而是短视。一些大吹老毛经济政策的人说,用收取农
业剩余及保护主义的方法发展工业技朮积累实现发达,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很容易就
知道是错误的。这样做,特点就是穷,实质上是没有正循环机制不可持续,总会因为
各种问题搞不下去,因为没有用比较优势去挣钱。工农业剪刀差30多年,还是没有实
现以工养农,农民穷成那个样子,这没什幺好推诿的,就是犯错误了,忽视了挣钱的
正循环。牺牲农民还理直气壮说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和周边地区一比就没话可说了
。周边地区日本四小龙早就实现了以工养农,农民比你城里人还富。原因不是日本四
小龙的妇女靠卖淫挣钱(这样总结别人富的原因,很不实事求是),是因为人家实现
了比较优势的正循环。

现在中国搞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用比较优势去挣钱也有一段时间了,终于可以开始“
以工养农”,“工业反哺农业”,开始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比较优
势理论的胜利。我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就是因为在高层次的经济路线问题上,
终于稳定在这个正确路线上了。中央层面上我确信这个路线已经深入人心,所有宏观
经济政策很清楚地都是以此为根基的。近来看不少地方干部的言论,进步也很大。只
要顺着这条正循环的路走下去,不停想办法克服困难,彻底解决发展问题就在不远的
一段时间内,不用等到21世纪中期去。现在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局势是相当好的。
其实中国已经算是东亚地区发展慢的了,以我们的资质应该发展得更快更好。我们慢
,主要是因为历史原因,摸到这条正确路线用了很长时间。而东亚其它经济体别无选
择,没什幺资源,人比较进取,只能用这条路线去拼,结果一个个都拼出来了。以东
亚地区的民族素质与历史底蕴,成为全球经济中心是必然的,就等中国来完成这最重
要的一步。

当然这个理论对中国以及东亚是合适的,因为我相信以东亚地区民族的素质,“挣钱
发展出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是相当可行的。东南亚拉美非洲即使知道这个理论,也
可能不合适。因为他们靠天生的比较优势挣来钱了,但因为素质问题,发展不出更高
层次的比较优势(也不是人笨,但人家的文化喜欢踢球过狂欢节,不象东亚人这么努
力),发展的高度大致由天生的比较优势厚度决定,原材料丰富的GDP就可以炒高些
。印度不好说,资源可能还不如中国,除了靠人聪明英语好搞IT外包有比较优势(与
印度人口规模相比太小),条件太困难。印度看来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希望把制造业
发展成下一个比较优势。印度人不比中国人笨,但制造业已经被中国占了位,它即使
有出路,也会麻烦得多。

以上把后进国家的发展理论总结了一下,这很重要。如果按照这个发展理论来搞,计
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没什幺好争的,并非关键。各国会有各国做事的方式,日本员工
终生制大锅饭一样,照样搞。韩国就是国家扶植的大企业,也不合传统自由市场经济
理论。但必须有竞争力,要有比较优势。所以,组织方式可以偏计划,经济运行的方
式一定得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最后整出来的经济模式叫计划还是叫市场是哲学定义
问题(日本有人自称是计划经济,觉得中国的计划经济无计划可言是乱来),实质是
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发展理论。

大致上,中国80年代还没有认识到这个比较优势理论的极端重要性。那时理论界喜欢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搞,你好还是我好吵一吵,或者找转型的办法。象80年代两个
重要经济理论会议,巴山轮会议(在轮船上开的)议定在四种经济模式中应采取“有
控制的市场经济”(其它三种是严格的计划经济,灵活一些的计划经济,自由市场经
济),莫干山会议建议用世界独创的“双轨制”从计划经济价格机制转向市场经济价
格机制。就这些办法与结论本身来说,是相当有水平的。但这仍然是在讨论“做事的
方式”,至于“做什幺”,就认识不太清楚,没有一个明确的到世界经济中靠比较优
势抢饭吃的意识。那个时期,中国拉外资不算多,还不如东南亚了,进出口有发展,
但不算很快,经济发展主要不是由进出口带动的,应该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道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