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人
支那人在日语中是指中国内地的住民(不包括满州、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中国地方),也可以指为汉族,现在这个用语在日本正式的场合已经不再使用,但日本激进右翼跟台湾激进台独人士仍用支那人称呼中国大陆的中国人。

在江户时代中期以后开始改对中国人称呼为支那人,但这时候还没贬义,中国也不少人自称支那人。从甲午战争开始,因为侵略的关系增加的敌我意识,这词开始有蔑称的意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接受中华民国政府的要求,媒体、教科书、公文、公务员对支那的称呼都禁止。
Share |
Share

TOP

二战之后

2000年11月出版的关于侵华日军战犯矶谷廉介的日文书:“支那通—一个军人的光辉和阴影”日本战败后完全接受中国的条件,官方在公开场合不再使用“支那”一词。然而现在,一些日本的右翼分子,如东京知事石原慎太郎就在公开场合说“支那人”。台湾个别主张台湾独立的人士也用“支那人”来称呼中国人,以示和自己的区别。

支那一词在日语中虽不再用于称呼中国,但并没有彻底消失。如拉面又称“支那そば”(そば是日本的荞麦面条),或称东海为“東シナ海”(即‘东支那海’的片假名写法)。另外在关于中日战争的话题上也会使用“支那”一词。

在中文里“支那”一词也还由于历史关系没有被彻底淘汰,如地理名称“印度支那”。

TOP

二战期间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没有完全统一,处于军阀割据之下,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规定: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称呼中国。日本不用“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这个词暗示这里才是中央之国,这样日本就成了“东夷”。1919年五四运动之际,中国爱国志士上书政府,要求日本不得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国”的说法。中国政府与日方交涉未果。1932年日本官方在中华民国政府的要求之下,改以“中华民国”代替支那在官方文书的称呼,但民间报刊仍称中国为“支那”。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中日爆发全面战争。日方把七七事变叫做“支那事变”。整个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官方也把中国叫做支那,以示对抵抗中的国民政府的不承认。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政府向全国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后“支那”这个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以支那称呼中国,所以中国人将“支那”视为对中国的一种蔑称。由于“支那”是蔑称,于右任先生主张将“印度支那”(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一个半岛)称为“中南半岛”。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沉沦》中将他对“支那人”一词给他的侮辱感进行了深切的描述。

TOP

清亡之前
“支那”一词的由来据说是来自于印度的梵文,在梵文的经典中以Shina称呼中国;据说是来自于“秦”(chin)发音的转变。《辞海》解:“梵语谓中国为支那,亦作脂那、震旦、真丹、真旦、振旦、神丹等”。《宋史·天竺国传》:“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寿圆满”。而日本在江户幕府末年明治维新初年也开始使用支那一词来称呼中国。由于过去日本以“汉”、“唐”、“明”等方式称呼都是中国朝代的名称,为了确定对中国大陆的称呼,便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大陆。当时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称为“清国”或“大清帝国”,比如把中日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在一般的民间报刊,则一般把中国称为“支那”,把甲午战争称为 “日支战争”。

而中国当时的留学生,尤其是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家们,也以支那标志出身国。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名叫《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