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均客流5万人次的市场中,879家商铺一年的营业收入近5亿元,上缴税收2000多万元。并强烈拉动了周边餐饮、娱乐业的消费。市场成立前,与之毗邻的食品二店,每天的销售额是20多万元,而现在每天的销售额是100多万元。据称,在襄阳路市场旁边,一个烤肉串的一年也可以轻松赚上几十万。

  如今襄阳路市场的老板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安徽、浙江。他们慕名而来,并和原来的上海老板一样,在这片一万平米的方寸之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一个广为传扬的故事是:一个温州人前几年从襄阳路租了五六个店铺经营,结果赚了1000多万。

  老板们所雇佣的营业员,也大都是自己的老乡。从穷乡僻壤到都市中心,这些大多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年轻人很快适应了襄阳路市场,他们每天自信而娴熟地与老外们用英语讨价还价(尽管可能一个单词也拼不出)───到襄阳路市场购物的,70%以上都是外国人。

  襄阳路如此知名,以至于旅行社已经把它列为一个特色景点。这个“特色景点”的历史仅有5年时间,新上海国际商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诸伟民一直在管理这个市场,他回忆说,2000年市场开张时,最先开始对外营业的A区和C区,店主多是浙江人、广东人,还有就是上海本地的下岗失业人员。那时来襄阳路的人少得可怜。

  但就在半年后,市场B区的开张,使襄阳路的命运发生了转折。B区的店主,均从享誉上海滩的华亭路商铺搬迁而来。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华亭路独一无二的经营特色。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华亭路市场曾被称为“上海小香港”,出售的是香港外贸货或能人仿制的新潮服装。在那里买到的东西,全上海说不定只有一件。而它的迁入,使襄阳路成了华亭路的替代品,大量的本地人、外地人、老外随之涌入。在人们的印象中,从那时起,襄阳路开始进入其辉煌时期。

  但假货也逐渐在这个市场盛行起来。现在经营B区307号商铺的店主黄富华是位“老华亭人”,他感慨地对记者说:华亭路后期也出现了一些假货,但规模很小,搬到襄阳路后,地方大了,一些原先卖假名牌的生意越做越大,红火得不行,一跟风,假货就慢慢扩散开来了。

  而在诸伟民的眼中,襄阳路市场搞坏是从黄牛开始的。火车站有黄牛,剧院门口有黄牛,襄阳路也有黄牛,襄阳路的黄牛专门是拉人买假货。他们在市场外围跟管理者捉迷藏。一个包进价50元,150元成交的话,挣的100元“仓库”与“黄牛”平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