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如果你是名词,我是动词,那么爱就是形容词!

TOP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JIANGDOU at 2004-3-10 12:41 AM:
成功人士~~希望我们也有那一天~~
顶~~


面包会有的。。。。。biggrin.gi

TOP

靠能干被领养的WAZ媒体集团巨豪(97)



艾利希.舒曼

一般子女的领养都是在被领养者小时候,最好是还不懂事的时候。然而,艾利希.舒曼却是在成人后被领养。而且领养者不是没有儿子,只不过是亲生的儿子不适于继承父业而已。换句话说,艾利希.舒曼被领养,是由于他的才干。yes.gif

今年72岁的艾利希.舒曼(Erich Schumann)如今占有媒体帝国WAZ的20%股份。而这些股份的价值今年初时为8亿欧元。去年年初为12亿。他的养母-安娜莉萨.布洛斯特以今年11亿欧元的财产值据德国巨富榜的第67名,更是从17亿跌下来的。原因都是德国媒体业当前的广告危机。

艾利希似乎对此看得很透,也很淡,“有人掐着指头把WAZ的股份算了一下,而忽视了一点:这个股份不是一下子就能变成银子的。尽管这个股份将留在后人的手里。”

1948年,当社会民主主义的狂热信徒艾利希.布洛斯特和雅各布.冯克从占领军手里获得办“西德意志报”(WAZ)的许可证时,艾利希.舒曼刚满18岁。他走向WAZ最高层的道路并非与生俱来。他既没有布洛斯特或冯克家族的血统,也没有爱上出版事业。

他出生于一个小资家庭,父亲是个普通的商人。年轻的艾利希决定学习法学,偏重于税法。完成两个专业的国家考试后,他也才30岁,便当上了波恩一个律师事务所的税法部负责人。

艾利希更年轻时曾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一部分有好感”,很早就加入了社民党。在党内,他为党内同志出庭或面对调查委员会,他为维纳尔和勃兰特等党内高层人士出谋划策。作为社民党的律师,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他真正的人生转折出现在WAZ之父布洛斯特75岁那年。

WAZ之父从70年代末开始,尝试把他的亲生儿子马丁培养成集团领路人。马丁学的专业是哲学,对远东的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做生意、干报业的门道却始终摸不透。他作出了努力,一度在卡塞尔和慕尼黑的报社和一个经济审计公司实习,但他总是不能达到老布洛斯特的要求。

已退居二线,垂帘听政的艾利希.布洛斯特逼着儿子把舒曼拉入了董事会。老布洛斯特在舒曼身上不仅嗅出了“千里马马厩的气味”,而且相信他能够很好处理与布洛斯特家族的伙伴兼对头-冯克一派人的关系。

1978年,艾利希.舒曼进入了集团董事会。小布洛斯特宣布投降,把他继承的50%股份退还给了公司。他说,他是为了“跟爸爸蒂结和约”。为此,他得到了几亿马克现金。

几年后,小布洛斯特不得不接受了老布洛斯特的又一个决定。1985年,老布洛斯特领养了艾利希.舒曼。原因之一说是为了避免过多的纳税。

艾利希.舒曼很快证实了老布洛斯特的决定是英明的。他跟冯克家族的代表格罗特卡姆普联手,没有错过任何机会,不断地发展壮大着WAZ集团。现在这个报业与媒体托拉斯拥有12000名员工,年营业额达20亿欧元。

青不出于蓝,但可以说已经胜于蓝了。但当年年轻的艾利希.舒曼也老了。他也面临了“无后”的大问题。2002年2月,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原联邦总理局负责人博多.霍姆巴赫被招入了集团。没有人知道,49岁的霍姆巴赫进入WAZ高层靠的是什么能力。

有人猜测,舒曼会效仿他的养父,收霍姆巴赫为养子。对此,舒曼的答复是:“胡说!”他说:“霍姆巴赫只是四个总经理之一,其它什么都不是。”他还说,如果上帝同意,而他自己也兴犹未尽,他也许还会再干个几年。

德国之声

TOP

成功人士~~希望我们也有那一天~~
顶~~

TOP

施托尔-又一个神秘的施瓦本工业家族(98)

机械制造历来是德国的强项

  
费斯托(Festo AG & Co. KG)是德国一个著名的大企业,企业老板施托尔(Stoll)家族自然不是无名之辈。但跟施莱克尔等一样,这又是一个施瓦本地区的家族。  
人们经常用悭啬来描绘施瓦本人,悭啬包括对财,也包括对自己的介绍。人们对施托尔家庭了解得极少。尽管这个家庭以8亿欧元的财产在德国富豪里排名在前100名内。

费斯托股份公司1925年建立于斯图加特附近的艾斯林根,是一家生产气动设备的世界级大户。在将近80年的历程里,这家公司牢牢地掌握在创建者施托尔家族手里。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是维尔弗利德.施托尔博士,监事会主席是库尔特.施托尔博士。这家企业去年的营业额为12亿欧元,在全世界共有1万名左右员工。

这是一家枝繁叶茂的企业。它拥有52个子公司,250个生产与销售点,遍及全世界。在中国,费斯托有限公司于1993年建立于上海,销售代表处一大堆,设在北京,成都,沈阳,重庆,大连,杭州,济南,昆明,上海,天津,武汉,西安,厦门,香港。除了中国外,该公司在亚洲设立子公司的国家和地区还有:印度,印尼,伊朗,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台湾。

国际化是这个企业的一大特色。它的国际化道路是从战后的50年代开始走的,可以说是越走越快,10年一个台阶。50年代,费斯托只在3个国家建了点,而且都是欧洲邻国;60年代,它在7个国家建了8个公司,其中包括印度(1963)和巴西(1968);70年代,它在12个国家建了点,其中包括墨西哥、伊朗、菲律宾,香港(1976)和台湾(1979);80年代,它在15个国家建了点,其中包括韩国,新加坡,日本,印尼和俄国;90年代,它同样在境外建了15个点,大多数是巨变后的东欧国家,而中国上海的子公司就是这个时候建立的。

在家乡小城艾斯林根,费斯托是纳税大户,也是最大的雇主之一。市长齐格在2000年庆祝费斯托技术中心大楼架梁典礼上说,他对本市拥有全德国主要的技术栋梁企业之一感到自豪。然而,费斯托董事长维尔弗利德.施托尔在这个活动中却一点都不给面子,他在讲话中指出,这个技术中心最早的图纸在1979年已经完成了,尽管在最近几年里审批的程序加快了,但“这么长的时间是任何企业都无法容忍的。”确实,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在当地那样重要的企业,一个土术工程的审批居然花了当地政府20年时间。难怪费斯托公司对国际化那样感兴趣。

除了国际化,和其它许许多多德国企业一样,费斯托的依托是质量,绝对的德国质量。维尔弗利德.施托尔的名言:“积极性和质量是最重要的成功要素。”费斯托在全世界有41个子公司获得了ISO 9001/9002质量与环境证书,有一个企业获得了ISO 14001证书。

费斯托还高度重视与高校合作搞科研。1997年底,艾斯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授予施托尔董事长名誉校长的头衔,表彰费斯托公司对该大学的巨大贡献。费斯托公司捐了相当数量的金额给这所大学,供他们购买仪器设施;为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每年给3名最佳毕业生颁奖;优先聘用该校毕业生....费斯托公司和施托尔家族对科技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老少两代施托尔都是博士,其实也是一个明证。

德国之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