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三国志里面记载, 刘备和诸葛亮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的确是小两口的样,  不过这八个字要我看都已经用烂了, 好象古代君臣最高境界就是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凡是明主遇到良臣了, 不用这八个字形容一下总好象意尤未尽.
Share |
Share

TOP

原帖由 天佑中华 于 2006-7-4 00:39 发表
我想首先刘备魅力太大,而且算有恩于诸葛亮吧
另外曹操那么器重人才竟然不找他孔明,孔明肯定有怨气,恰好刘备趁虚而入,诸葛亮自视很高,很高傲,曹操不要我,自有要爷处,所以我一直感觉诸葛亮是一个挺意气用事的人.
...

报复好像谈不上,不过确实诸葛亮自视甚高,有才之人就在等待知遇之人,诸葛肯定很信缘分的,和刘备他比较投缘,和曹操,估计说不到一块去,曹操自负而刘备谦逊,为人仁义,一相处就知道了.诸葛亮要得不是占得天下本身,要得是一个更好更广阔的舞台,在刘备这里,他发挥的空间大,从无到有,创下一份基业,可以青石万古流芳,而辅助曹操,不过锦上添花而已,雁过不留痕.

诸葛亮的一生,确实是才华得到淋漓尽致展现的一生,因此是否最后能够得到天下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否则他当选择曹操尔.这是他的选择
你现在还好吗!

TOP

诸葛亮意气用事还表现在成天气死这个,气死那个,成天和人家气,虽然他能把别人气死,也都胜利了,他自己也美其名曰是消灭了敌方的大将,但是说明他的计谋都使用在这些钩心斗角上,而没有全局的长远的眼光.另外我感觉孔明还有一点心胸狭隘,比如对待魏延,就是他死了还要吓一吓司马懿,他就满足于这种小计谋胜利的快乐里面.不过他真是聪明是真的,就是没用对地方.

TOP

你有点罗曼第克.

TOP

我想首先刘备魅力太大,而且算有恩于诸葛亮吧
另外曹操那么器重人才竟然不找他孔明,孔明肯定有怨气,恰好刘备趁虚而入,诸葛亮自视很高,很高傲,曹操不要我,自有要爷处,所以我一直感觉诸葛亮是一个挺意气用事的人.
这有点像一个女孩和两个男孩,女孩很漂亮很高傲,男孩a很优秀,但是就是看不上女孩,女孩生气了,这时正好男孩b趁虚而入,女孩一看,这男孩b虽然比不上男孩a,但也不赖,心一横就跟男孩不b了,而且发誓报复男孩a:

TOP

原帖由 初来炸到 于 2006-7-4 00:30 发表
你们受演义影响太重了.  什么舌战群儒全是罗惯中编出来的,  诸葛亮本来准备一辈子作隐士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诸葛亮之所以没去主动投靠曹操主要还是因为孔明个人的原因,  他大概要做就做第一谋士, 但在曹操这里 ...


对,这个地域之说也是支持缘分一说,那时候刘备借居于荆州,如果孔明身在中原,那曹操是无论如何哪怕就是8顾9顾也要请到身边的,这就是曹操的胸怀,虽然也难免狡诈,但是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之人,我个人比较佩服,刘备的后代如此差劲,也是因为刘备本身就福薄命浅啊,遇上诸葛亮,那是刘备的运气而已
你现在还好吗!

TOP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6-7-4 00:30 发表
这些都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三国演义是小说,有明显的倾向性,对人物的刻画上和历史有一定的偏差

想想曹操手下的那些人才,远远多过刘备和孙权,在三国后期为什么晋能统一,就是因为在后期晋的人才多于另两家 ...



曹操由于控制朝政,笼络了部分原先为皇帝卖命的。再者,大部分有名的武将都是夏侯氏,曹氏的,都是同宗,或者根本就是亲戚。最后,也不排除某些人只是为了荣华富贵才跟曹操的。

TOP

即便小说里曹操对部下也是绝对没话说的, 张绣叛乱 典卫和他的儿子和曹安民都死了,  曹操哭, 别人问他为什么哭, 他讲我哭不是为了我儿子, 而是哭典卫, 后面还有个哭郭嘉, 这种列子很多, 曹操是有名的谦虚, 怎么可能骄傲?

TOP

你们受演义影响太重了.  什么舌战群儒全是罗惯中编出来的,  诸葛亮本来准备一辈子作隐士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诸葛亮之所以没去主动投靠曹操主要还是因为孔明个人的原因,  他大概要做就做第一谋士, 但在曹操这里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另外还有个原因,  诸葛亮在荆洲,  荆洲是刘表的底盘不是曹操的底盘.

TOP

原帖由 小文 于 2006-7-4 00:23 发表
诸葛亮没有跟曹操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诸葛亮本来准备一辈子作隐士,若不是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决计不肯出山。想那时,曹操已有北方大部分土地,再加上自身骄傲自大,虚伪的性格,决计不可能屈伸求 ...


说曹操不肯屈尊求贤我不赞同,比如他礼遇关羽,设计诓住徐恕,等等,曹操对身边的贤士也是非常的器重,只能说曹操和诸葛亮没有缘分而已,人与人之间是有缘分一说的,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也讲究缘分二字,这个俺比较相信.
你现在还好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