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真正感兴趣的中华之变化所在

在华人典范的新加坡,还有鞭刑。没有镇痛哪来新生?
见以下报道
“中国的评判标准总是二元化,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有没有一个模糊点的?”

  “天下最真实的官有两个,一个宰相,一个县官。”

  “中国要用50多年,走完西方300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

  “宿迁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

  “我不办穷人医院、穷人学校,”仇和说,“政府包办的后果,事实上穷人受损、富人得益、官僚得利,这种情况,其实只有让市场来发挥功能,政府的作用应该是直接给穷人发补贴。”

  “为公才改革,为私谁改革?”

  ———宿迁市委书记 仇和  

转自搜狐
  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仇和,8年来一直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他的施政历程,交织着他的个性特点、现实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两种极端评价集于此人一身:有人说他是酷吏,有人认他如青天,有人说他大搞政绩工程,有人认为他颠覆了传统经济发展的思路;有人怒斥他“简直是胡闹”,有人鼓励他“大胆地试”……

  本报记者为此专赴宿迁,作了将近一个月的调查采访,努力真实还原仇和“惊心动魄”的改革历程,探索其行动之后的思考和观念。

  仇和的做法让人容易想起吕日周,想起“陈卖光”……这些都是在大变革时代的中国,走出自己独特轨迹的基层官员,但他们的身后也多少都带了些“人治”的影子。而仇和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以“人治”的方式,最早在全国完成了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公推竞选”等建设民主制度的实验。

  即使跳出与之利益相关的圈子,这依然是一个在现有评价体系内让人左右矛盾的人物。我们因而努力呈现出一个信息全面的样本,我们知道,对这样一个“压缩饼干”式的激烈改革及其发动者,决不是选择一个“好”或者“坏”的标签贴上那么简单。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宿迁市是个寂寂无名的地方。这个8年前新建的地级市,历史太短,知名度太低,而且太穷,在江苏这个富裕省份,宿迁排名倒数第一。

  但这几年,宿迁市又是一个太出名的地方。这里“盛产”新闻,尤其出产“负面新闻”,宿迁频频成为外界媒体曝光的对象,并连续出现了几起标志性事件:

  1998年,宿迁市下属的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结果引起集体罢课,此事被央视《焦点访谈》披露;

  1999年,又是沭阳县,将犯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予以亮相、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此事被本报曝光;

  2002年,宿迁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这同样引起媒体集中轰炸。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3年,宿迁市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引起激烈争议。从7月12日至10月2日,短短一个半月时间,被很多官员视为“政治杀伤力极大”的《焦点访谈》,三次聚焦宿迁。江苏省一位官员评价,如此高频率关注一个地区,实属罕见,实非寻常。

  耐人寻味的是,所有这些引起争议的事件,背后都站着同一个人。8年来,他从沭阳县委书记,升任到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一直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争议伴随了他施政的全过程。但他一直隐于幕后,面对媒体的质疑,从未试图去公开解释。

  这8年,两种极端评价共存于他一身:有人说他是酷吏,有人认他如青天;有人说他大搞政绩工程,有人认为他颠覆了传统经济发展的思路;有人怒斥他“简直是胡闹”,有人鼓励他“大胆地试”。

  他是一个有留美经历的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又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农家孩子,他还是一个性格倔强面孔复杂的官场中人。

  在他的下属眼里,他有时心细如发,有时一意孤行,有时温情,有时铁血。

  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这个圆脸大耳、眼袋很大的市委书记,伸出双掌握住你的手,手心温暖,笑容亲切。

  但他第二天往主席台上一坐时,面沉如铁,目光如鹰隼,台下噤若寒蝉。

  他是仇和,46岁,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一个连名字都充满了矛盾色彩的人。

  模糊的评价

  在宿迁,现在还存有一个“项王故居”。“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是现宿迁市宿城区人。项羽的红颜知已虞姬,则正是现沭阳县人。

  在记者临动身前,宿迁市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受命前来报社了解采访意图,闲谈起项羽,他的一句话却又耐人寻味:“其实外界对宿迁改革,从来只见其勇,而未见其谋。”

  宿迁地处苏北中部,1996年之前,宿迁还只是隶属淮安的一个县,其后为加快这个贫困地区的发展,并四县一区为宿迁市。

  从徐州机场到宿迁市只有几十公里。进入宿迁境内后,高速公路旁树着一块醒目的大牌子,写着“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下面的落款是“中共江苏省委第十届五次全会决议”。

  同样带着“尚方宝剑”味道的牌子,记者后来在宿迁采访时几次遇见。

  宿迁市四处可见绿树,但看不到一块草坪,宣传部副部长周长胜告诉记者,“这是仇书记的思路,他认为草坪华而不实,绿树可以遮阴。”

  宿迁市委市政府地处城郊,门前是一个巨大的水泥广场,但广场上又摆了数十个大木箱,里面栽着树,据说这是当时仇和在欧洲考察时,看到了,“马上就打电话回来要求办”。

  在出租车司机王加义眼里,评价仇和的标准很简单,“治安好了,经济发展了,他是个好人,办了不少实事。”

  类似这样的评价,让记者颇为迷惑:一些干部和被改革对象对仇和怀有怨气;但在平民中,几乎人人说他好。一任地方官的口碑,真要好到近乎众口一辞,那为何外界又对他批评不断?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

  在20多天的采访中,记者对8年来沭阳和宿迁的改革,作了不同侧面的调查,访谈了20多个官员,随机走访了数十位市民,抽样调查了3个村的农民负担情况,并与仇和进行了3次共长达十多个小时的深谈。

  有些事实好像弄清楚了,有些问题反而好像更糊涂,毕竟要以20天的时间,来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富有争议的人,显得太短。

  虽然如此,但仇和执政8年来的风雨起伏,仍然足以让人惊心动魄,他的所作所为,交织着他的个性特点、现实的政治体制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记者无法尝试去下一个定论,只能作一些如实的记录。或许正如仇和自己所说:“中国的评判标准总是二元化,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有没有一个模糊点的?”

  官场中的“恶人”

  对于一直在农科院、科委工作的仇和来说,1996年12月8日,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日子:当天,仇和以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之衔,兼任沭阳县委书记。

  仇和时年39岁,这是他第一次获得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天下最真实的官有两个,一个宰相,一个县官。”此话后来被他常常引用,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当初出任县委书记一职的重视。

  仇和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带来了争议。上任当晚,他夜巡城区,结果在路边4次踩到大便。一位老干部拉着仇和的手,指着院子旁堆积如山的垃圾甚至哭起来:“这还像人住的地方吗?”

  全县5000多名机关干部被仇和勒令充当“清洁工”,两周之后,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但议论随之而来,说他“不抓工,不抓商,只抓四面光”。

  但是,仇和的强硬和“铁腕”的一面慢慢表现出来。他将矛头开始对准社会治安。

  在连续几次部署严打后,仇和却发现上午开会,下午就有人通风报信,“治安的问题是警匪一家。”在全县政法系统大会上,仇和这句话遭到公安局长姜正成的当场顶撞:“这是对我们公安局的侮辱,你要收回这句话,挽回影响。”

  “当着千多人的面吵啊,”沭阳县一位干部后来告诉记者,“场面乱作一团,仇和脸色铁青,说‘那让事实来证明,我说的对不对’。”

  1997年2月20日,姜正成被免去公安局长职务,调县委政法委工作。新任局长王守明查出沭阳5年来非正常保外就医、非法取保候审人员达1884人。其后,沭阳一夜之间调动41个派出所长异地轮岗,对嫌犯展开追捕。仅1997年一年,全县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656起。

  这一场交锋,以仇和的胜利作结。与此同时,沭阳人见识了更多的“仇和风格”:一位副县长开会迟到,他抬腕看表,“你迟到5分钟,站着听吧,站在门外听。”

  发展到后来,在沭阳和宿迁开大会,每个与会的干部编号,设迟到席。每次会后,通报迟到缺席者,并勒令次日到纪委交检讨,罚款50—100元。

  乡镇干部曾极为头痛仇和神出鬼没的巡查,一位镇长家在县城,仇和打手机查岗:“你在哪里?”镇长说,“我在办公室啊。”“那你马上用办公室电话打到我手机上。”这位镇长一下呆了,仇和说,“我就在你办公室。”

  这种事情多了,干部们后来养成一个习惯,即使在上厕所时也如实汇报:我在撒尿。

  县公安局一位股长的儿子,到一位外地投资者开的“健康游泳馆”游泳,之后不给钱,还将老板揍了一顿。仇和接到投诉信后,将股长撤职,在游泳馆门前设了一个治安亭,“管不好儿子,你到那里去站岗,只要再出事,都是你的责任。”这位股长半年后才官复原职。

  事实上,仇和对官员队伍的震慑,更大的举动是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他面临的对手是前任县委书记黄登仁,此人主政沭阳5年,以卖官著称,开发局只有6个编制,却配了7名领导;粮食局正副局长多达16人,被讽喻为“书记处”、“干部局”。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敬忠曾在沭阳扶贫一年,愤然写下《沭阳卖官鬻爵盛行》的调研报告。不过并未撼动黄登仁的地位,1996年宿迁建市,黄被调任副市长。

  仇和从外县调入了一名纪委书记,一位检察院长,以粮食局长叶志连案为突破口,在上任5个多月后,掌握了大量证据,随后与原宿迁市委书记联袂到省纪委汇报案情。省纪委负责人拍案而起:“马上开会,立案调查。”

  成为经典镜头的,是此后审查黄登仁,接连供出41人买官,说一个人,纪委马上派人去“请”。当天仇和正率官员到各乡镇观摩,县纪委书记王益和拦下车队,到中巴车上一一找人。

  这一幕震慑了所有官员,以致多年以后,沭阳官员仍在追问王益和,“当时是不是你和仇书记安排好的,演戏给我们看?”

  那一年,沭阳县一共查处党员干部243人,其中副科级以上35人,副处级以上7人。(注:县级副科一般为副局长,副处级则为县领导。)

  沭阳县一位官员认为,这其中也隐含了官场的政治斗争,不过铁腕反腐的仇和,无疑一举赢得了沭阳民心。1997年底,沭阳的一家小裁缝店挂出了这样一副对联:“求天求地不如仇和,治脏治乱不如治安。”

  仇和由此树立了在沭阳以及后来在宿迁的绝对权威,这也使他后来强力推行一系列“胆子颇大”的改革有了现实基础。

  但对于官员,仇和无疑也有另一面:在反腐正烈时,不少机关干部被查处,家属们情绪低迷。仇和想出的一个办法至今让干部们佩服:每个周六在机关开舞会,所有的县委常委都领有“做思想工作”的任务。舞步笨拙的仇和,从头跳到尾,每次邀请不同的人。他说“这种形式好,在办公室谈话气氛太压抑”。

  仇和每年春节要给老干部拜年,“沭阳一共有48个厅局级干部,大部分是南下时留下的”,仇和每家得呆上10分钟,一共得耗时2天。

  在就任宿迁市长之后,他到所有省直机关走访,拜见所有副厅级以上干部,这一举动让一些平时门前冷落的单位感觉“很温暖”。

  有一次下乡暗访后,仇和突然问起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你的家乡是哪个村?”然后他临时改道前往,也没下车,就绕着屋子转个圈,看了看说

支持!!社会发展不是谈恋爱,不用享受过程,重要的是结果。
快乐只是很简单的事情。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XXGG at 2004-2-10 13:02:
记者:这些年您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您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作为一个官员,您面对的是些什么障碍?


  仇和:首先面对的是人的障碍。不是所有的领导都是改革者,但改革者应当是领导 ...

仇和太牛了!!中国就需要这样的人。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天涯何处无芳草 at 2004-2-7 12:11 AM:
我不赞成这样的作风,还是官本位,还是人治的!虽然他可能给老百姓带来些福利,但是没有民主!


这种明着的没有民主也比暗地没有民主强。
有些事情就要强制,为了更好的发展,短痛又算什么。

TOP

与仇和面对面

记者:这些年您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您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作为一个官员,您面对的是些什么障碍?


  仇和:首先面对的是人的障碍。不是所有的领导都是改革者,但改革者应当是领导者。因为首先要拥有权力,才能进行改革。我体会现在改革的阻力,不是体制,也不是机制,而是来自领导者(广义的领导者)的障碍,这个障碍包括能力、思维、处事方式、方向感等各方面。

  改革其实是革命,革既得利益的命,是利益再调整、权力再分配。而往往权力拥有者,首先就是既得利益者,所以总是会舍不得,会不自觉地去维护,就成为了阻力。所以在我国,任何层次的领导都不用怨天尤人,环境还是很好的,只要你想改能改敢改,空间很大,我觉得现在要商讨的是,稳是稳不住的,守业即败业,不要怕改革起争议,也不要怕犯错误,其实不改革才是犯罪。

  记者:您在主政沭阳时,有不少措施都显得比较激进,但据我观察,到宿迁市后,您的施政措施明显温和了不少,当时您39岁,现在46岁,是与年龄有关,还是与这几年的风风雨雨的经历有关?

  仇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因为环境不同,决定了做法不同。欠发达地区一般都有四个怪圈,即政治上越乱越穷,越穷越乱,表现为乱折腾;社会上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表现为乱生育;经济上越收越穷,越穷越收,表现为乱收费;思想上越保守越穷,越穷越保守,表现为头脑僵化。治乱世用重典,治重症下猛药,所以在沭阳时,是强力纠偏,矫枉要过正。这样做其实很累,但不这样就扭不过来,如果把我放在苏州、无锡这样的发达地区,我肯定不会这样干。

  另外,我从县里来到市里后,工作方法肯定要发生变化,因为角色不同了。从管理上来说,1∶8的管理半径比较好,被管理者超过8,就容易向后看齐,因为在后面的人多;而小于8,就容易向前看齐。我在沭阳时,下面管辖38个乡镇,是1∶38,人口180多万人,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小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贴身紧逼的管理方式,所以我有意在各乡镇之间形成不平衡,每季度开现场会,搞评比,制造竞争局面。到了市里后,管辖的是4县1区,1∶5,这时就要以宏观管理为主了,干预过多反而会挫伤下属的积极性。

  记者:您曾经逼1/3干部招商引资,1/3干部离岗创业,在您的推动下,培养了上千个“官商”。为什么这样做?

  仇和:首先是官员多了,汉朝时官民比例是1∶7000,唐朝时是1∶3000:,清朝是1∶91,建国时1∶600,现在则是1∶30,所以温家宝总理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要大力精简。宿迁1/3干部招商引资、1/3离岗创业,留下来的官员,仍然足以维持运转。

  另外一个方面,在落后地区,官本位思想很严重,人才也都集中在政府,怎么样把他们转移到工商领域去?这些其实都是社会精英,不能把他们推到政府的对立面去,所以用这种方式,将他们从政治岗位,转移到经济岗位,肯定会有一段时间官商一体,对市场环境造成伤害,但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记者:您当时推行的“小城镇建设”引起争议很大,是出于什么思路?

  仇和:中国怎样解决农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缩小农村才能发展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特点,就是长期以来由于工商业发展滞后,使得土地无法流转走向农业专业化生产,劳“困兽效应”。县域经济发展,县城的拉动力有限,“小马难拉大车”,所以必须改为“群马拉车”,关键就要加快城乡结构调整,抓手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核心是农民从业性质由一产向二、三产转化以及农民收入、消费方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化。房子建在城镇就是生产资料,而建在乡下,就只是生活资料,因此把交通搞好只是流通,辅以小城镇和市场,才能截下物流。

  另外当时推行小城镇建设,也是基建成本低,这个需要抓住机会。我们国家往往是总结典型、然后推广,这种方式实际上很危险,一种经验在当地有效,是因为它结合当地的实际好,就像沭阳1997年-1999搞小城镇建设很成功,但后来全国一哄而上,却很多失败了。

  记者:您在美国进修过,对西方的一些价值理念了解甚多,但像“沉重的忏悔”这一措施,明显又是侵犯人权,对这一点您是怎么想的?

  仇和:西方在我国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时,在我国这种人均GDP时,哪里有人权呢?我觉得中国现在要加快发展,用30年走完西方300年的路,政治优势是很重要的,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采取压缩饼干式的发展,不要截然把人治和法治当成是非的两极,承认宿迁的现状的话,能不能用人治来推动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来推进民主呢?

TOP

好文!!!

TOP

仇和的例子就是为什么中国有希望在21世纪跑出的原因。
一点浩然气

快哉万里风

TOP

中国的情况太特殊。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暂且不谈,至少这种一心为公,慨然前行的精神值得深深的敬佩
你是不留痕迹的风, 你是掠过我身体的风, 你是不露行踪的风, 你是无处不在的风……

TOP

搜狐调查

总票数: 45156选项 比例
·赞同  81.61%  

·反对  9.81%  

·说不清  8.58%  



调查题目:你怎样看待仇和的改革前景
总票数: 43719选项 比例
·死路一条  13.25%  

·值得推广  63.43%  

·说不清  23.32%  



调查题目:你对仇和改革的评价是
总票数: 43912选项 比例
·个人英雄主义  8.07%  

·典型的人治和专制  24.57%  

·为民办实事  67.37%  



调查题目:对中国地方官的改革措施,你认为
总票数: 43726选项 比例
·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抛弃个人专制和哗众取宠  42.52%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非常措施,包括一定的违法行为  36.86%  

·在大环境的决定下,地方改革是蚍蜉撼大树  20.61%

TOP

我不赞成这样的作风,还是官本位,还是人治的!虽然他可能给老百姓带来些福利,但是没有民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