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太湖系列跟踪报道总结

美不美太湖水:太湖,今天是这个样子无锡70%自来水一夜之间全变臭,拷问太湖治理形势严峻!
俗称江南水乡的无锡,美不美太湖水的半个天堂无锡,5月29日,在一夜之间,由于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导致全城70%的自来水全部变臭.所有超市和商场,因老百姓抢购,到了无水可买的地步,无锡水贵这一奇闻就这样变成无奈事实.尽管当地政府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百姓用水问题,然而,这些天,无锡百姓的生活却大受影响.这一事件,也在拷问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终于让美如天堂的无锡市尝到了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后果.今天的无锡,明天又是哪里呢? 大家,请用你们的所学,为我们国家建策,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了.
下面转一贴,大家看看无锡水臭带给我们的震撼




[ 本帖最后由 二楞子 于 2007-6-1 18:44 编辑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TOP

其实,南方的官声还算比较不错的了,想想北方和西部吧,我们就整天的哭吧。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湖污染事件应问官员刑责

信源:中国青年报

阮占江/从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的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整个无锡笼罩在水污染危机的巨大阴影之中。
虽然水危机发生以后,无锡市政府马上启动了应急预案,采取了一些应急处理措施,体现了政府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但这些紧急措施,显然不足以有效解决当地民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不足以彻底消除民众的心理恐慌。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无锡水危机事件的暴发,固然有太湖蓝藻集中作怪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显然在于太湖周围长期的污染排放。近年来,有关方面对太湖污染的治理工程确实可谓是决心大,投入也大。2005年,太湖一期治理工程落下帷幕,总共投资约人民币100亿元。但遗憾的是,太湖治理的速度显然赶不上被污染的速度。这些年来,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就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直接排放到太湖里。
和其他地方环保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一样,在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中,确实有违法成本相对过低、违法收益明显偏大,从而使许多企业纷纷直接向湖中排污的因素;但同时,也不乏在“经济挂帅”的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官员习惯于依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模式,从而使污染始终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因素。遗憾的是,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不仅对企业的违法行为处罚软弱无力,缺少量化标准,对于地方政府这种纵容、偏袒地方企业排污的行为,更多地也只是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软弱无力。
所幸的是,面对具体而复杂的环保困局,各方面纷纷开始寻找有效的对策和办法。其中,严格追究包括地方行政官员在内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刑事责任,正逐渐成为各方面的共识。无论是一些国家对于河流、水域污染的成功治理经验,还是理论上其实并不复杂的道理,都已充分说明,刑罚手段正是有效保护环境,尤其是治理水污染的一大利器。正因如此,我国1997年3月修改新刑法时,就在刑法分则中专门增加了一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新增加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将境外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罪”等新罪名,并对罪状和量刑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前不久,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温总理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对恶意排污行为要实行重罚,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这实际上就为各地有效治理河流、水域污染,指出了一条可以大胆前行的道路。此前,山东、黑龙江等一些地方也曾有过政府官员因为失职、不作为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先例。
因此,只有追究有关问责官员的刑事责任,才能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各地政府治理水污染的决心和力度,才能避免类似无锡水污染危机这样的事件发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TOP

原帖由 吉利豪情 于 2007-6-2 13:15 发表
现在从我做起,把环保放在心中,江南一定会恢复以前的面貌


相比厦门, 确实显得无锡人"老实"得多~~~厦门是好样的~支持厦门!!!

希望无锡老百姓也能一起出来"散散步"~~~

TOP

现在从我做起,把环保放在心中,江南一定会恢复以前的面貌

TOP

原帖由 beloved_www 于 2007-6-1 19:45 发表
现在救哪都用长江的水...长江还不是快出问题了 我住长江边啊,看来真心痛,唉!

感觉三峡大坝是人们破坏长江自然环境生物链的一个源泉,当时建造时并不是没人提出相关问题,只不过被发展经济的呼声盖过去。现在想解决,也不能炸了大坝重新来过,这是不现实的。如何解决恢复长江系统的自然生物链,是全民关注的问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TOP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以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所以这样的发展一定要转型,转的越早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就越高。不过想想看,让饱受饥饿,贫穷的人民刚刚有好日子过,让他们放慢脚步挣钱,或者花钱用在见效小,回报利润短期不可见的环境上,人们是很难接受的。只有政府下大力气第一重视,第二建立监督机构,第三完善相关法律,第四严格执行这些法律,这样才能保证环境政策的正常执行。想不出有啥好办法,让人们认识这些,没有对恶劣环境亲身感受,他们很难用自己的到手的金钱去干这些事情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TOP

太恐怖
现在就开始大规模的为发展付账了。

我很不愿意这样想:我们富裕多彩的,让全世界都可以羡慕的生活其实就建立在腥臭太湖这样的环境破坏
的基础上的。

TOP